第八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以及工业区的发展规模、主要发展方向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联系的观点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及其特点;
2.理解工业联系的种类与产生原因;
3.工业集聚的现象的产生原因与特点;
【教学方法】启发式分组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过程】
(引课)读图5.33 布的生产过程,思考:
(1)图中各厂家之间存在哪些方面的联系?(投入——产出)
(2)联系实际,用举例说明某行业中存在的工业联系?(例如:汽车、石化)
(教师总结)工业企业在生产上的联系
(板书)一、工业联系 生产联系(投入——产出)
(课前布置)课前安排学生分小组收集上地经济开发区的资料,课上分组讨论。
(提问)上地经济开发区有哪些工厂企业?这些工厂之间是否具有投入与产出上的联系?分析企业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教师总结)企业之间非生产联系包括地域上的联系——公共基础设施
(板书)非生产联系(共用基础设施、劳动力市场等)
(承转)工业联系是工业社会化、专业化生产的必然结果,直接导致工业集聚。
(分组讨论)工厂之间集聚的原因具体可以分为有哪几重情况?哪些工厂会这样集聚?
工厂间的集聚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有利、不利因素)
(案例分析)中关村集聚的企业有什么特点,产生集聚的原因是什么?
(接近市场、接近用户、及时反馈信息)
(教师小结)工业集聚结果形成两种不同工业类型:专业化生产地域和新兴工业区。有利于降低成本,促进专业化生产。不利因素产生环境问题、公共设施压力。
(提问)指导学生读图5.35,思考:福特公司为什么元件来自世界各地?
(案例分析)结合区位选择的知识分析:联想集团的CPU来自美国,按照集聚理论,联想集团应建在美国,事实却不是这样,为什么呢?(电子元器件短、小、轻、薄,运输成本低)
(教师总结)企业分散的原因有:运输成本低、寻找最佳区位(如接近市场、接近原料地、接近劳动力丰富地区)
(板书)工业的集聚与分散
(学生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归纳工业地域的概念。工业地域的形成有哪几种情况?结合实例进行说明。(自发形成的和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
(案例对比)某私企老板投资建了一个面粉厂,后来又陆续在面粉厂旁边建了面包厂、蛋糕厂等,这样是否形成了工业地域?这样的工业地域有什么特点?(发育程度低)
京津唐是我国主要的钢铁工业基地之一,分析该区域的优势区位特点?与前一工业地域相比有什么特点?
【板书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