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初二政治 -> 初二上学期 -> 第四课 依法保障、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一节 法律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及其主要内容做了明确规定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27 22:47:21阅读:nyq
字号:|


教学设计示例

导入新课:
 漫画分析:
  展示两幅漫画:漫画1、启事的变化;漫画2、袖手旁观。
  学生对这两幅漫画进行分析,说明人们的精神道德已出现滑坡,很多人只看重物质利益,而忽略了精神文明的内涵,甚至对于生命也持漠然态度。这种现象的蔓延,不仅导致了人与人之间冷冰冰的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得出结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法律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及其主要内容做了明确规定。引出本框框题。为进一步说明这一点,可以再列举两个正面事例:1、教材上华西村的事例;2、唐山地震后重建的事例(详见扩展资料)

 一、 法律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做了明确规定(板书)
  (对于这部分内容,教师主要采取讲解的方式,讲清以下几个知识点)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任务: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不断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4、为什么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法律保证?
  只有有了法律保证,才能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制度化、法律化,才能防止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出现,才能开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也可以视学生的情况安排讨论分析:如果没有法律保证,精神文明建设能否正常进行?)

 二、法律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做了明确规定(板书)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

  1、 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板书)
  (1)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教师只要提到如下内容即可:马列主义是无产阶级世界观,是全人类精神文明的伟大成果,是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领导的理论基础;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则是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因此,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又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指导作用。

  (2) 在全体人民中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
   对于理想教育,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最高理想和现阶段的共同理想,特别是共同理想的涵义和作用。教师对这部分内容进行简单讲解即可。
   对于道德教育,采用小品表演的方式说明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学生可以从三大方面进行编排:
   A、 缺乏社会公德。如:路上出了交通事故,很多人都在围观。某男从旁边经过时,不仅没有伸出援助之手,还埋怨别人挡了他的道。事后,他才得知,出事儿的正是他自己的妻子和儿子,因为延误治疗时机,抢救无效,双双命赴黄泉。此人追悔莫及。
   B、 缺乏职业道德。如:一名学生因为踢足球时骨折,在医院遇到了一位缺乏职业道德的医生。
   C、 缺乏家庭美德。如:某男在家里,上不尊敬父母,下不抚养孩子,并极尽虐待之能事。
   在小品表演之后,学生即可针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说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此时,教师可以出示漫画:路不拾遗,并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进行总结归纳。)
   对于纪律和法制教育,教师运用"想一想"这个小栏目,让学生结合前面所出示的漫画、所讲的事例以及小品的内容展开讨论或辩论,说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律。

  2、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对于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提前安排学生分成四组查阅资料,做成网页,并在课堂上展示。(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不做网页,只要让学生上台展示即可。)
  (1) 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并用具体事例说明我国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
  (2) 发展科技事业的重要性,并用具体事例说明我国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
  (3) 发展卫生体育事业的重要性,并用具体事例说明我国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
  (4) 发展文艺事业和其他文化事业的重要性,并用具体事例说明我国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
   (让学生自己动手,可以使他们自主的了解这几项事业发展的现状,有利于学生理解宪法和法律保障并促进了我国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小结: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要求:不仅能说出所讲的知识点,还要能进一步解释。

课后作业:搜集法律禁止和制裁损害精神文明建设行为的实例。

返回顶部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