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死海不死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提问。
(l)说明文最重要的是什么?(抓事物特征)
(2)说明文中的由现象到本质,由结果到原因这都属于什么说明顺序?(属于逻辑顺序)
(3)说明文从语言上怎样分类?(一般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
科学小品文。)
二、正音、辨字、辨词。(略)
三、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
(1)审题:看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和想知道什么?
(2)同学们自愿读课文,一人一段。
(3)复述课文,男女同学分为两大组,各出一名同学进行复述比赛。
在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死海”,死海中没有鱼虾、水草,海边也寸草不生,可是人到海里却不会被淹死,这是由于死海的含盐量高、咸度高造成的。死海地处约旦和巴勒斯坦之间南北走向的大裂谷的中段,它的源头主要是约旦河。河水中含有很多盐类,再加之河水不断蒸发,盐类沉淀下来,最终形成了这个咸水湖。死海的过去是荒凉的,现在开发利用后的死海有了许多生气,但是由于蒸发量大于输入量,死海的将来可能干涸。
(4)根据上面的复述,你知道了什么?
(说明对象:死海。说明对象的特征:死与不死,本质特征成度高。死海的形成:死海的过去、现在、将来。)
(5)具体分析,看看文章如何来体现以上内容的。读第1自然段,它交代了什么?
(死海的地理位置,死海得名的原因。)“死海”一词中的“死。是什么意思?(鱼虾草木不能存活。)
(6)依照第1自然段的思路,同学们自己说说学第2自然段的所得。(交代死海的另一特征:不死。)
(7)读第3-4自然段,做以下练习。
①第3自然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内容是:引用传说,说明死海浮力之大,既形象,又神奇)。
②第4自然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内容是说明死海浮力大的原因。)
③第4自然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从结果到原因的逻辑顺序。)
④第4自然段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8)读第5-6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第5自然段讲述的是不是死海的成因?用原文回答。
(不是,这只是神话,是人们无法认识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猜测。)
②死海真正的成因是什么?
(死海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
③作者是如何具体说明死海的形成的?
(地理位置→长度、宽度、深度→源头→形成。)
④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死海的形成。
(9)读第7-8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用书上的词语说明死海的过去、现在、将来。(过去:荒凉。现在:生气。将来:干涸。)
②文中是怎样写死海对人体健康有利的?
(死海上空艳阳高照,海面空气清新,含氧量高,对人体健康有利。)
③根据自己的课外知识能否回答海水有何治病功能?
(海水中的盐类、矿物质丰富,具有比温泉更为理想的杀菌作用。)
(10)速读全文,给文章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介绍死海的特征。
第二部分(第5-6自然段):说明死海的成因。
第三部分(第7一8自然段):介绍死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1)用一段话来概括本课所介绍的对象、特征及说明方法。
(说明对象是死海,其特征是成度高,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引用资料的说明方法。)
(12)讨论以下问题。
①文章结尾写到:“长此下去,在不久的将来,南部较浅的地方,海水将会消失;较深的北部,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那时,死海真的死了。”如何挽救死海呢?(提示:看课文中所给的图示。)
②死海真的会干涸吗?
(由于蒸发量大于输入量,致使水面下降,随着水面下降,蒸发量也在减少,况且还有约旦河水输入,所以死海不会干涸。)
四、总结、扩展
这一篇知识小品文,介绍了死海的特征和成因以及现状和未来,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在说明死海的“死”与“不死”的现象时,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死海的特征时也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另外,为了更好地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作者还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在说明死海的浮力大的原因时,列举了四个数据;在说明死海成因的地形特点时,列举了四个数据;文章最后一段,列举了一个数据,说明死海将来真的要“死”。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第一题。(死海的海水里无鱼虾水草海边也寸草不生,而人们在其中可以自由游弋不会被淹死,其本质特征就是咸度高。)
2.搜集有关死海的材料,了解死海的现状和未来,准备在班上交流。
3.读课文,体会文章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谁?它有何特征?
说明对象是死海,特征是:死(海里无鱼虾木草)与不死(人不会被淹死),本质特征咸度高。
(2)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3)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①列数字:如:有135.46亿吨氯化钠……
②举例子:如: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
③作比较:如: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
④引用传说:第3和5自然段。
二、速读课文,完成下列练习。(讨论)
(l)文中所用的说明方法,是用来说明哪些问题的?各起到什么作用?
①举例子:第l-2自然段的举例子是说明死海的表面持征的;第4自然段的举例子是说明死海的浮力大的原因;
②列数字:第4自然段所列数字说明死海水中含盐多、咸度高,故海水的浮力大,第6自然段所列数字说明死海的长度、宽度、平均深度;最后一段所列数字说明了每年海水水面下降的具体数据。
③作比较:这样海水的密度就大于人体的密度。说明人一到海里就漂起来,沉不下去。
④引用传说:第3自然段所引狄杜处决俘虏、屡俺不死的传说,说明了死海海水的浮力大;第5自然段所引传说,说明了远古时候人们对死海成因的探索。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都能使读者从科学命度认识死海淹不死人的原因,从而由浅入深地说明了死海不死的本质特征。
引用传说不仅增强了说明文的趣味性、生动性,还可以使读者知道:死海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形成了,自古以来人们都在寻求它形成的奥秘,只有到了科学发达的现代,才有可能得到科学解释。这样写反映了人类对死海这一自然现象从不科学到科学的认识过程,富有浪漫色彩,增加了文章的情趣。
三、分组讨论比较下列各组句子,哪个更好,为什么?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略)
四、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
因为死海海水的咸度很高。
(2)为什么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来呢?
因为死海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其中盐类数量更多,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至25%,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所以,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来,而沉不下去。
(3)“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至25%”这一句中的“至”能否改成“和”,为什么?
不能,因为用“至”说明各种盐类加在一起所占的比例是23%与25%这两个数以及这
两个数之间的数,符合事实,而若用“和”就说明这个比例数只是23%、25%这两个数,与事实不符,不能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五、总结、扩展
今天我们了解了位于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的咸水湖——死海,知道了造成它“死”与“不死”的根本原因是咸度很高,海水中含盐量多达23%至25%,并且知道了死海的成因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以及它的形成过程。其中两处引用神话,富有浪漫色彩,增加了文章的情趣。结尾一段写了死海的过去、现在、将来,死、不死,互相照应,构成行文的线索,重点在于不死。
六、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第二题。(《辞海》中有关死海的介绍,是客观的,而我们课文则运用了多种方法,多角度说明,有具体生动的描述,有富有浪漫色彩的神话传说,这些使课文比《辞海》中的有关死海的介绍更生动、具体,更吸引读者。)
2.课下广泛阅读科普知识,丰富自己,多多了解我们的生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