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初二语文 -> 初二下学期 -> 第三单元

14 漫话小行星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15 19:28:28阅读:nyq
字号:|


教学设计示例1

  一、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以“我知行星有多少”为题,课前说话三分钟。

  师评议并导人:晴朗的夜空,灿烂的群星中,除了大家熟悉的九大行星外,还有为数众多的小行星,它们大多都分布在火星和木星的轨道之间,那么你想知道小行星哪些方面的知识?(学生回答)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请教科普作家卞德培,听他漫话小行星。

  二、明确学习目标

  1.掌握说明内容和说明顺序。

  2.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

  3.激发求知欲,培养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检查预习

  1.简介作家(见注释①)。

  2.给加点字正音:卞  孜  杳  笋  钰

  3.释义并造句:孜孜不倦、杳无音讯、雨后春笋、悬而未决

  四、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活动:1.速读课文,搜集文中信息。

  2.合上书本,比比看,谁在短时间获取的信息最多。以“我知道了小行星的……”为句式说话。

  3.学生概括:课文围绕小行星,谈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明确:课文围绕小行星,介绍了它的发现史、命名方法以及它的成因。

  4.学生按归纳的内容给课文分段。

  五、细读课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把握说明顺序

  1.学生活动:知识小讲座“小行星的发现史”“小行星的命名法”“小行星的起源说”。

  2.师生相互质疑。

  A.师提问:课文是按什么顺序介绍小行星的有关知识的?

  (2)按这样的顺序说明有什么好处?

  (3)列举你所读过的类似本文说明顺序的文章。

  (4)在你今后的写作中,哪些内容可按这样的顺序说明?

  明确:(1)说明顷序:回顾历史——介绍现状一探究成因。

  (2)好处:这样的说明顺序更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更符合人们的认知心理。

  B.小组质疑释疑,教师收集整理小组疑难,师生讨论释疑。

  六、品读课文,着重体会说明语言的严密准确,完成课后练习二。

  七、小结、扩展

  这节课,我们以文字为载体,神游了小行星,不仅获取了有关。小行星的基本知{而且了解了文章的说明顺序,体会了说明语言严密;准确的特点,更多的是激发了我们未知领域的好奇之心、探索之心。希望同学们发奋学习,开拓创新,探索未知领域。

  八、布置作业

  参观天文馆或观看晴朗的夜空,写—篇日记,谈谈你对宇宙天体的认识或感想。

  


教学设计示例2

  一、导入新课

   先利用多媒体或图片,展示九大行星排列及运行轨迹图,使学生头脑中留下感性的立体的九大行星图。然后,请大家分别谈谈对哪种天体感兴趣,为什么?想没想过在研究自己感兴趣的科学领域寻求自身发展的方向?

  二、明确目标

   1.了解小行星的发现史和命名办法,增加这方面的科学知识。

   2.文章如何安排顺序。

   3.思考小行星发现进程说明的问题。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掌握词语。

   孜孜不倦():勤勉不知疲倦的工作。

   杳无音信(yǎo):形容沉寂或不见踪影。

   雨后春笋(sǔn):大雨过后,春笋旺盛地长出来。比喻新事物蓬勃涌现。

   悬而未决:无着落,未解决。

   2.学生讨论概括本文内容。

   本文以平实的语言介绍了小行星的发现史、命名办法,对小行星观测和研究的新成果以及研究小行星的意义。

  四、研读课文

   1.读课文,将你从文中了解到的有关小行星的知识有条理地介绍给大家听。

   指名一个学生表述,其他学生听并指出其疏漏。

   本文介绍的小行星方面的知识有:

   (1)太阳系除了九大行星,还有众多的小行星,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这是文章第一部分,概述小行星的位置。

   (2)小行星被发现只有200年的历史。

   (3)第一颗小行星是十九世纪的第一天夜里被意大利人皮亚齐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叫谷神星。

   (4)第二颗小行星是1802年3月德国人奥伯斯发现,它叫智神星。

   (5)小行星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动着,要经过很多个不眠之夜的观测、检验和繁复的计算;在茫茫星海中把它们找出来不是易事。

   (6)1804年和1807年,3号和4号小行星相继被发现,直到1845年,第5号小行星才被发现。

   (7)星表、星图等观测更加完备,使用了更强有力的望远镜等后,小行星才不断地被发现。

   (8)照相方法在天文观测中被应用后,人们找到的小行星日益增多。

   (9)目前已编号的小行星超过8000颗。

   以上内容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包括第2~4自然段,介绍小行星的发现史。

   (10)给小行星正式编号的先决条件:从计算得到的轨道参数,预报它下次运行到地球附近时的位置,在不同的年代里有三次以上能根据预报观测到它时,才给予正式编号。发现者获得小行星命名权。

   (11)以我国古代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有:张衡、祖冲之、一行、郭守敬。

   (12)由我国天文工作者发现而正式编号命名的小行星超过百颗,编号而尚未命名的更多。

   (13)中国人最早发现小行星的是已故著名天文学家张钰哲,发现时间是1928年。

   (14)张钰哲1957年发现的小行星编号是“1125”,命名为“中华”。

   以上是第三部分,包括第5~6自然段,介绍了小行星编号和命名的方式。

   (15)已正式编号的八千多颗小行星中,绝大多数都是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它们比较集中在距离太阳2.3~3.3天文单位间的几个区域内,小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约为2.8个天文单位。

   (16)近地小行星的发现只有50年的历史。

   (17)已被确认为是近地小行星的现在只有4颗,其中第3颗是我国科研人员1977年发现的,离地球最近时只有75000千米。

   (18)天文学家们严密监视着包括近地小行星在内的近地小天体。

   (19)小行星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以上是文章的第四部分,包括第7~9自然段,说明小行星的在天体中的位置及其体积和质量。

   (20)为什么九大行星间夹杂着这么多的小行星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见解:一种认为是大行星粉碎成许多碎片形成;一种认为在太阳系未形成时,由于未知的原因,这一区域的物质未能凝聚成一颗大行星,而到现在仍保持着当初的原貌。

   (21)研究小行星对于探讨太阳系起源和演化这一悬而未决的重大课题,能提供许多宝贵的资料和线索。

   以上是文章第五部分,包括第10~11自然段,概说小行星研究的意义,从小行星的位置说起又照应了文章的开头。

   2.由前一个学习环节的内容,大家可以看出本文的结构顺序和说明顺序。

   讨论明确:

   先总说小行星在天体中的位置,再分说有关小行星发现的历史、正式编号和命名以及活动区域、体积质量等方面的知识,最后总说小行星研究的重大意义,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结构顺序。

   本文安排说明的内容,是以对事物认识的前后为顺序,因而是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

   3.你思考过有关小行星的发现进程越来越快的原因吗?试给大家谈一下。

   讨论明确:

   有关小行星的各种发现,如数量的增多(正式编号的八千多颗,总数约在50万颗以上),运行区域(距离太阳2.3~3.3天文单位间的几个区域内,小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约为2.8个天文单位),与地球的距离(最近的只有75000千米),体积和质量(最大的1号小行星的直径只有1000千米;总质量也许还不及地球的千分之一)等,这些发现都借助了数据说明,表明其观测的精确度。所有这些都是观测技术设备的不断完善(强有力的望远镜,照相方法等)和各种天体理论知识不断丰富的结果。我们不妨由此看到,科学领域的发现和创新,是搀和了各方面的因素而达到的。这启发我们拥有丰富知识的同时,注重博采众长。

  五、总结、扩展

   教师谈如何分析说明文的结构层次:

   说明文的总体结构,大体可以分作三个部分:(1)引出说明对象(引说部分);(2)阐说说明对象(主体部分);(3)总结说明对象(收尾部分)。

   说明的结构顺序尽管千变万化,但主要有三种基本模式:(1)模式结构(说明事物的几个方面);(2)纵式结构(说明事物的发生、发展、结果或制作过程);(3)纵横交错式。

   就正文说,由于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不同,因而形成了下面四种常见的结构形式:

   (1)并列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并列的。

   (2)连贯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前后互相承接。

   (3)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

   (4)总分式。这种结构形式大致有三种情形:

   A.总—分式;B.分—总式;C.总—分—总式。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一、二、三题。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