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高一语文 -> 高一下学期 -> 第二单元

5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15 19:28:29阅读:nyq
字号:|


教学设计示例(一)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研究探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
  2.分析申明立场的措辞,学习文章的语言特点;
  3.培养学生爱国意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香港地区位于我国南部珠江口东侧,总面积1084平方千米,人口约614.9万人,其中97.5%是华人。香港地区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部分,统称香港。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1842年8月至9月这一期间,英国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缔结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使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这就是后来所说的“三个条约”。
  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应邀来我国进行访问,与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就香港问题进行了讨论。双方领导人就此问题阐述了各自的立场,并同意通过外交途径继续进行商谈,从此揭开了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外交谈判的序幕。
  英国政府错误地估计形势,过高估计了香港对中国的经济作用,过低估计了中国政府对主权问题的原则性和立场的坚定性,以为中国可以容许英国以某种方式在1997后继续管治香港。因此,1982年9月22日,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英国谈判代表团提出了“三个条约继续有效论”,无理地认为香港岛和九龙半岛的割让是有法律依据的,中国不能收回,谈判的内容仅应限于所谓“租借”的“新界”。这当然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绝对不能接受的。
  在这一背景之下,9月24日,邓小平同志会见了撒切尔夫人,向其表明了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二、课文分析
  1.学生浏览全文后,请学生为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课文从总体上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指出要从三个问题来谈“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是总说。
  第二部分,文章2至7段。分别就三个问题进行分析,阐明观点和主张,是分说。
  这一部分可再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2、3段。关于“主权问题”。
  第二层:第4、5段。关于“1997年后中国采取什么方式来管理香港,继续保持香港繁荣”的问题。
  第三层:第6、7段。关于“中国和英国两国政府要妥善商谈如何使香港从现在到1997年的15年中不出现大的波动”的问题。
  2.课文开篇将“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分为三个方面来谈,有何必要?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地阐明观点?
  明确:因为香港问题不只是主权问题,除此之外,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还存在其他方面的问题。在谈判过程中,除了主权问题“没有回旋余地”之外,还需双方进行磋商、研究。这样,本着不同问题不同对待的原则,一方面明确了谈判内容,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对方清楚地了解我方的原则与态度。
  3.在第一部分中,第二个问题与第三个问题的语言表述有何不同?为什么?
  明确:第二个问题的主要部分是“采取什么方式”,主语是“中国”;第三个问题的主要部分是“商谈如何使香港……不出现大的波动”,主语是“中国和英国”。暗示1997年之后,对香港的管理首先是中国自己的事。
  4.课文中怎么表现对主权问题的态度的?
  明确:首先明确“没有回旋余地”,“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在第3段进一步明确,中国是在“宣布”收回香港,而不是把它作为一个问题拿出来与英国进行谈判。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是从中英两方面来谈这个问题的,指出:中国“肯定”也是必须在1997年收回香港,“别无选择”,向对方表明了我方的态度。然后,指出英国只有合作才会对自己有利——赢得“世界公论”的好评,暗示中国收回香港是大势所趋,是受世界公论所认同的。
  5.在谈第二个问题的时候,课文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谈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明确:两个方面。一是希望中英两国政府进行友好的磋商,一是说明保持香港的繁荣对中国建设的影响。前者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关于第一个方面,文中首先明确希望与英国合作,“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当然这一问题与“主权问题”不同,是可以“进行友好的磋商”的。
  关于第二个方面,是驳斥某种观点,暗示对方不要以此作为谈判中制约中方的资本。同时也表现了我国对保持香港繁荣的信心。
  6.对于第三个问题,中方的态度如何?是如何表现的?
  明确:中方客观上承认出现波动的可能性,但明确指出,一旦出现“大的波动”,中方“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语气柔中见刚。
三、小结
  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重要步骤,也有利于保持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和发展,有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有利于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并为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国与国之间历史遗留问题及国际争端提供了范例;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有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消除了中英两国关系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这是中英两国政府友好合作的共同成就。
四、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练习三、四。
五、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示例(二)


教学目标
  
1.深刻体会文章刚柔相济的语言特点。
  2.品味一些句子的言外之意和深层含义。
  3.了解一国两制的基本理论。
教学重点
  
通过探讨汲取智慧。
教学难点
  培养主动探究文章深意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让学生就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播放视频《香港回归仪式》)
  
要求表达有条理、逻辑性强,观点明确。时间争取控制在5分钟以内。将学生的发言重点板书。
二、简介课文涉及的部分背景知识。
  
A.割让史:
  1842年:英国  第一次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永久割让香港岛
  1860年:英法  第二次鸦片战争  《北京条约》  永久割让九龙半岛
  1898年:英国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大片土地及附近二百多个岛屿(新界),租期99年(1997、6、30到期)
  B.回归史:
  中英两国政府关于解决香港问题的谈判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至1983年6月,双方主要就原则和程序问题进行会谈。
  第二阶段:1983年7月至1984年9月,两国政府代表团就具体实质性问题进行了22轮谈判。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三、学生朗读课文。
四、朗读文章,品味语言
  1.找学生诵读文章,(注意诵读时的语气),可分段诵读,让学生找出每一部分他们认为是说的很巧妙的话,并加以简要的分析。
  2.依据学生的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本文作为外交辞令的特点。
五、本文作为外交辞令的特点
  
1.  尊重对方的态度
  例如,谈到为什么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这一决策时,小平就自己方面一连说了三个“如果”,这是从反面说的,从“不能向中国人民交待”、“下野”、“退出政治舞台”、一直到“李鸿章”,这真是字字句句言词不怕难听。相反,对英方则从正面说,充分地尊重了对方,顾及到对方的面子,比如,说英国与我们的合作会使之“在世界公认面前会得到好评”,完全没有刺激对方的意思。
  2.  解决问题的自信
  比如,“人们还议论香港外资撤走的问题。只要我们的政策得适当,走了还会回来的。”如果说,外交要依靠言词,那么,言词则必须依靠外交家的思想。
  3.  准确严谨的措词:使语言准确,不留漏洞
  A.补充解释法:例如,“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 (后一句是补充)
  B. 限制词的使用:比如“大部分”、“有些”、“许多”。
  4. 模糊语言的委婉
  针对“波动”这个敏感词字眼,小平同志用了“我们不愿考虑的一个问题”进行表述。而对于我们所持的态度,小平同志则用了“被迫不得不”“另作考虑”等字眼,绵里藏针,极富反击力度。
六、学生朗读课文
七、能力训练
  完成课后思考练习题。
课后训练:搜集有关一国两制的文章,整理后对一国两制做简要的介绍。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