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高二语文 -> 高二下学期 -> 第二单元

7 陈奂生上城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15 19:28:30阅读:nyq
字号:|


教学设计示例(一)

《陈奂生上城》

韩承金

[导学新概念]
  中国的农民有许多特点是值得称道的。他们善于动手,勇于劳动,特别务实;他们老实得受了损失不知道查究,单纯得受到欺骗会无所觉察;他们甘于付出高额的代价换取极低的生活条件,他们能够忍受超人的苦难去争得少有的欢乐;他们活着,始终抱定两个信念,一是相信自己的劳动,一是相信共产党。就是这样一个可爱的群体,长期以来一直生活在贫困劳苦之中。1978年,党的11届3中全会胜利召开,改革开放首先在农村展开,党的农村政策使农民们渐渐地富裕起采。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刚刚得到改善以后,也开始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就在这一过程中,长期以来在他们身上积淀的自私狭隘和落后愚昧更为明显地暴露了出来,一方面是摆脱贫苦后的喜悦,一方面是新的追求中的尴尬。《陈奂生上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
  《陈奂生上城》是高晓声反映农村生活的系列小说中的第二篇,第一篇是《"漏斗户"主》,后面三篇是《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和《陈奂生出国》。五篇的主人公都是陈奂生。学习《陈奂生上城》,首先应从文学反映生活的高度去把握陈奂生这个典型形象的意义。其次应当重视小说刻画人物心理的方法,即借助行为描写和景物描写等手段来衬托人物心理。
[资料显示屏]
  1.上城、转业和包产,使陈奂生经历了一番新的精神危机。长期困顿在农村的懵懵懂懂的陈奂生,用惊疑的眼光看到了城市的一角,本来是普通的经历,对他来说简直变成了历险记。他用一个小农的尺度来衡量城市与乡村的差别,不意之中的经济损失使他愤怒以致产生报复心理。但是,陈奂生经济上的损失又由他精神上的自得弥补了。物质的贫困与精神的贫困在他身上是互为依存的。没有饭吃的年月,他的精神是空茫茫的,吃饱了肚皮之后,渴望精神上也能有所填补。

(《当代中国文学概论》)

  2.他(指高晓声)笔下的陈奂生已经成了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陈奂生的遭遇、命运,发生在他身上的 悲剧与喜剧,或多或少、程度不同地反映了中国农民的艰辛与转机、灾难与希望 。

(朱湘南《迷失在异国他乡》)

[教学设计ABC]

设计A

  1.学生自读小说,把握三部分情节的基本内容。
  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写了陈奂生上城卖油绳住招待所的故事。第一部分交代了卖油绳的背景和目的。背景就是"自由市场开放了",农民囤里有了米、橱里有了衣的时候,也就是农民的生活条件刚一得到改善的时候。陈奂生卖油绳的目的是"赚几个活钱""买一顶簇新的、刮刮叫的帽子"。这一部分还用大段的文字讲了陈奂生的一个"理想",就是希望"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第二部分写了卖油绳的具体过程,同时也用整段文字交代了他感冒生病的症状。第三部分写了他住招待所的经过和住进之后的心态和表现,同时也补充交待了他回家以后发生的事。
   2.把握陈奂生在每一部分的表现,应集中把握他的心理和情感。
   第一部分反映他的高兴满意和自卑不满。生活开始好起来,他相信还会越来越好,他竟"满意透了""总算像家人家了"。让他自卑和不满的是,他"总是不会说",什么也说不好,一说就要被人家笑,所以他心里就有一种特别的向往。他的精神要求是极低的。
   第二部分写了陈奂生由悲到喜的两次情感变化。他首先碰到的不愉快是因没带钱而没有买到帽子,好在油绳卖得很顺利,尽管少了三角钱,毕竟还有三块钱赚头。因此这种不快很快便随之消失。当他准备带着赚来的活钱"凯旋回府"时,忽又感到了浑身的不适,他甚至悲观地想到在这举目无亲的地方,"耽误就医吃药,岂不送掉老命!"好在陈奂生还是很能想得开的,一想到自己活在世上还能"多种几年田,有益无害"时,他便又高兴了起来,两个嘴角不由得"向左右同时嘻开,露出一个微笑"。这样的变化说明:陈奂生的精神世界是那样的单调,他的心理又是那样的脆弱,一点很小的事情都可以使他不快,而自欺式的安慰又能让他得到一种满足。这就是我们的农民兄弟。
   第三部分先写他的感激。他庆幸自己交了好运,遇到了县委吴书记这样的好人,在自己发高烧时给自己买了药,还用车把自己送到县招待所的高级房间住下,他能不感激吗?接着小说又写了陈奂生的苦恼和不平。只住了一晚上,还是半夜里来的,就要了他五元钱。两顶帽子的钱,不过七八个钟头就没有了,他一个农业社员,如何能接受得了?再想到回家没法向老婆交账,他更觉得麻烦。从这当中仍可看到农民物质生活的贫困,他们还没有富裕到困一夜就消费五元的水平。紧接着,陈奂生便从这奢侈的消费中找到了精神上的平衡,这不就是别人不曾经过的经历吗?这不就有了足以让自己自豪的东西可讲了吗?他立刻赶走了先前的烦恼,只觉得"这五块钱花得值透","仅仅花了五块钱就买到了精神的满足,真是拾到了非常的便宜货"。于是"他愉快地划着快步,像一阵清风荡到了家门"。
  陈奂生的乐与愁、喜与悲正反映出他经济的贫穷;地位的卑微和见识的短浅,这也正是刚刚摆脱饥饿的农民心态的真实写照。
  3.揣摩第三部分陈奂生再进房间时的心理描写。
  花了五块钱之后,当陈奂生再次走进招待所的房间时,他有了与先前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心理:"出了五块钱呢!于是他再也不怕弄脏什么,他故意立直身子,使劲地往椅子上坐下去;他用提花枕巾去擦脸擦嘴;他衣服也不脱,和衣睡在被子里。他反复强调的是"出了五元钱呢","即使房间弄成了猪圈,也不值!"这样的行为描写逼真地显现出陈奂生自私狭隘的心理,也显现出离现代文明人的距离之远。这也就是作者所慨叹的。
  陈奂生的行事方式、心理状态和他的精神需求,真实地再现了刚过上温饱日子的中国农民的生活。他不同于坐上飞机外出旅游的中国农民,也不同于举办西瓜节、水果节的中国农民,陈奂生是特定时代的写照。

设计B

  自读小说,在基本熟悉内容的前提下,重点鉴赏暗示和巧合的写作技巧。
  暗示就是在某一情节内容出现之前先有一定的伏笔和提示,这是表现人物的常用方法之一。陈奂生的性格特征在他住进县招待所之后淋漓尽致地全部表现了出来,而导致他住招待所的一个重要细节,那就是感冒。如果不是感冒,他就不会在火车站昏沉沉地睡去,当然也就不会有以后的故事。小说在前面就曾为这感冒作出了暗示。第一部分说他"今年好像变娇了,上两趟寒流来,就缩头缩颈,伤风打喷嚏",因此非买一顶帽子不可。第二部分写他没有赶在商店打烊之前买到帽子,"心情不挺愉快,一路走来,便觉得头上凉嗖嗖"。这两处都为他的感冒作了铺垫。第一部分末尾的那句话:"他总想,要是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就好了,就神气了",也是一种暗示,暗示了这次上城将有奇迹出现,他将住进的是招待所的高级房间, 他将得到令别人对他刮目相看的说 话的材料。
   "无巧不成书"。巧合是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常见方法之一。小说中陈奂生碰到吴书记便 是千个巧合。如果不是巧遇吴书记,也便不会有住招待所的经历,也 就无法使陈奂生得到一种精神的满足了。巧中之巧的是,吴书记在他们大队蹲过点,还到陈奂生家中吃过饭,不然的话,即使吴书记见到陈奂生也不会认得,当然也就不会发生送他住招待所的事了。
  从前面已学过的小说中找一些巧合,谈谈这些巧合的作用。

设计C

  阅读小说之后,直接让学生读读各自对陈奂生性格的理解和对这一形象的评价,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纠正和补充,通过把握人物形象,领悟小说的主题。
  有条件的话,应让学生看看"陈奂生系列"中的其他几篇小说,以求得对陈奂生其人的全面了解。如没条件,教师可以简介一下另几篇小说的大致内容。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年2月




教学设计示例二

教学目的
  
1.体会作者运用心理、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领悟小说的主题。
  2.了解我国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传统手法。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均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小说展示了主人公陈奂生思想性格的不同侧面,成功地刻画了某类农民的性格,塑造了新时期初期农民的形象。陈奂生这个典型形象有助于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有助于认识80 年代初期的农民群众。指导学生从这个高度上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就能认识作品的价值。
  
本课拟用比较阅读式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程序相结合的方式,既有助于把握事物形象,深入领悟小说主题,又可以拓宽视野,达到知识的迁移,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还可以训练学生的发现、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到课堂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1.背景知识介绍
  
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彻底改变了农村贫困的面貌。这一重大的历史性转变,在八十年代的文艺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出现了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优秀作品,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乡场上》、《芙蓉镇》《李顺大造屋》、《拣珍珠》、《哦,香雪》等。
  
高晓声的小说《陈奂生上城》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陈奂生系列小说”    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战术》、《种田大户》、《陈奂生出国》反映农民陈奂生的人生历程。“上城”为其生活带来转机,“包产”使他找到归宿,“出国”则标志着他走向成熟。从这个人物的“人生三部曲”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农村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和广大农民艰难行进的身影。因此,我们要想更准确地把握陈奂生这个人物和本文的主题思想及高晓声的创作风格,可以读一读这几作品并加以比较分析。
  2
.相关评述:
  
陈奂生上城是一个有趣的题材。作品把视野非常狭隘的农民与城市文明联系了起来,把刚刚摘掉“漏斗户主”帽子的陈奂生置于县招待所高级房间里,也就是置于高档次的物质文明环境里,以此观照陈奂生。这样,农民的境况就得到了辨证的表现:温饱问题是初步解决了,但是生活水平毕竟还是很低很低;农民的灵魂也被深刻地解剖出来:农民的素质有好的一面,也有差的一面。这样辨证地表现新时期初期的农民,有助于我们增强认识,中国要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很长很长一个历史阶段。我们已经初步迈出了第一步,这是了不起的,但是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
二、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可剪辑一组反映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各行各业的人们的精神风貌的影视片。
  导入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在新时期的初期,我国的农民的物质和精神上的追求又是怎样的呢?
三、整体感知全文
  
1.请本组同学展示研究成果。
  2.教师可适时点拨提示:
  本文质朴自然,但有巧妙的情节设计,有耐人寻味的伏笔。本文的情节特点可用“一奇五巧”来概括。
  
“一奇”:漏斗户主竟住进了高级房间。
  “五巧”:卖油绳可见粮油有余是一巧;买帽子既显生活稍有改善又因好象变娇,“怕脑后生风了”而暗示着要得感冒是二巧;渴求精神生活反映农民的变化是三巧;选择车站这一地点去卖油绳并睡在那里面没有来得及回家,因而与吴书记相遇是四巧;因感冒而住进高级房间从而得以表现陈奂生的心理、思想是五巧。
  3
.重点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这是本文开篇第一段,有何作用?
  提示:从内容上看,本段交代了故事的主要事件。即:陈奂生上城。为后文的展开打下了基础;从结构上看,本段既是为扣题,也是为后文的展开设置悬念。昔日常年负债的农民,因何今日悠悠地上城来呢?
  (2)第二段中“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其一,可揭示背景:“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既可以指陈奂生上城时的天气情况和季节,即自然环境;也可以暗示当时中国社会刚刚被一场政治“寒潮”侵袭过,政治环境正在逐渐好转,揭示了当时正处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不长整个社会的变化,即社会环境。 其二,可烘托人物心情:“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句,不只是实写天气,更主要的是烘托陈奂生这位漏斗户主经济处境因政策的改进和改善后的舒畅、幸福的心情。
  (3)怎样理解陈奂生在漏斗户主帽子不翼而飞之后“非买一顶帽子不行”,而且“打算买一顶簇新的、刮刮叫的帽子”的情节?
  提示:“漏斗户主”的帽子不翼而飞,正表明陈奂生的生活由于政治环境的变化而得到改善,他终于摆脱了贫困,而要买一顶“刮刮叫”的帽子也正是这一改善的具体写照。同时与“怕脑后生风”联系起来了,巧妙地为后文陈奂生因没买帽子而得感冒作了必要的铺垫。
  (4)小说结尾含义丰富而深刻,令人拍案叫绝,对其结尾的意义应如何理解?
  提示:其一,陈奂生的想法、做法与其前辈“阿Q ”是相同的。但阿Q 的“精神胜利法”不过是“自欺”罢了,而陈奂生不仅“自欺”,而且“欺人”;更可悲的是,被欺之人居然买他的帐!其二,令人尊敬的事不是发明和制造汽车,设计和修建房屋,而是坐小汽车和住高级住房。这真是咄咄怪事。其三,揭示了农民意识深处的封建等级观念及农村社会的落后。其四,和《项链》的结尾一样,既让人大出意料之外,又点点都在情理之中,符合情节发展的逻辑。
四、准确把握人物,体会小说的辨证主题。
  
1.从陈奂生的言行举止、物质追求、精神追求几方面分析人物形象。
  提示要点:狭隘,患得患失;
  勤劳,易于满足;
  
老实单纯,讲求实际。
  典
型的善良、正直、无锋芒、无所专长、平平淡淡、默默无闻的中国农民形象。
  2.研讨以下问题:
  (1)陈奂生在物质生活改善后,对精神生活也有所追求,这种精神生活带着小农经济的烙印,表现在哪里?
  (陈奂生追求的精神生活,不外乎是说东道西、妙语惊人,以求提高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地位。这显然带有浓厚的小农色彩。)
  (2)陈奂生住招待所花了五元高价,内心感受十分复杂,这既表明农民节俭的本质,又说明他的狭隘、为个人生活患得患失和封建等级观念。这些分别表现在哪里?
  提示要点:
  
花了五元高价,等于“做了七天还要倒贴一角”,“睡一夜要出两顶帽钱”,陈奂生“想想又肉痛起来”,说明他勤俭的农民本质。
  
由于出了高价,对招待所的物品从十分爱惜变为任意作践,用提花枕巾擦脸,不脱衣服钻进被窝,表现农民的自私狭隘。
  
由于坐了县委书记的汽车,住过县委书记介绍的五元一夜的高级招待所,就感到精神的满足,得意非凡。这表现农民的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愚昧心理。
  (3)
陈奂生身上的进取心和落后面,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什么关系?
  
提示要点:
  
陈奂生的进取心是跟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的崭新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的。农村改革解放了生产力,陈奂生这个昔日的“漏斗户主”翻身了,他充满喜悦心情,也萌生了进取心,对精神生活也开始有了追求。
  
另一方面,陈奂生身上的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愚昧心理,在他周围的农村干部和农民身上同样存在。因为陈奂生坐过县委书记的汽车,住过五元一夜的房间,人们马上对他友好、羡慕、尊重。可见这样的社会环境是陈奂生的落后面的生存土壤。
  3
.引导学生讨论并理解小说的主题。
  
提示要点:小说描写了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得到改善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追求过程中的喜悦、苦恼和尴尬,表现了作者对新时期农民终于前进的高兴,和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的感叹。
  
点拨:分析本文的主题,必须联系小说的时代北京、作者的创作意图。如果对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以及它的时代背景缺少了解,那么很难获得小说的真正内涵和主题。联系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农村社会生活,才有可能真正揭示本文的主题。否则,陈奂生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带点阿Q 相的农民而已。
五、研究小说出色的心理描写
  
1.概述:多方位多角度立体刻画。本文中作者运用了心理独白、作者描述、人物语言等直接的心理描写,同时还运用了景物描写烘托,细节描写,动作描写等间接的心理描写,全面、细致、真实地揭示了人物的思想。而且作者注意把对人物心理描写与情节的发展相结合,随时随地地表现人物内心的变化。如陈奂生交钱前后在客房内的“表演”和心理的变化就是很典型的一例,可重点、结合起来分析。
  (2)
.以《陈奂生上城》的第一、二段和《项链》的三、四段进行比较分析,体会揭示人物内心的手法有什么不同?
  
提示要点:《项链》的心理描写,运用了西方小说惯用的心理    分析方法,写得细腻、深刻。
  《
陈奂生上城》的心理描写,用了“土洋结合  ”的办法。像西方小说一样,注重心理描写,但这种心理描写,是通过对人物的行动、肖像描写,对景物、天气的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这是我国传统小说的写法。
六、布置作业
  
完成以下迁移训练:
  
有一篇评论《陈奂生上城》的文章说:“面对生活,我们也时常碰到陈奂生式的尴尬,也时常作出陈奂生式的对策,去应付各种新的问题和新的处境,这些问题更多的时候不只是出在吃穿方面,而是精神、思想、观念和价值层次上的。所以我们忘不了他,他是我们这是我们这个新旧转型时期的一个烙印,同时还是一个难以言清、难以消除的隐在的痛。” 联系实际,写出感想二百字左右。




教学设计示例三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运用心理、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了解我国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作用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运用心理、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难点
  
解我国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作用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善于动手,勤于劳动,特别务实。他们老实得受了损失不知道查究,单纯的受到欺骗全无觉察,他们甘于付出高额的代价换取极低的生活条件,他们能够忍受超人的苦难去争得极少的欢乐,他们活着,始终抱定两个信念:一是相信自己的劳动,一是相信共产党,这就是农民,但是这样一个可爱的群体,长期以来一只生活在贫困劳苦之中,党的农村政策使农民渐渐地富裕起来,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改善之后精神状态又怎样呢?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典型代表陈奂生来看一下。
二、陈奂生人称漏斗户主,我们看一下漏斗户主的生活(材料:《漏斗户主》的片段)
  
考虑:是什么使陈奂生如此的沉默?你有什么感想。
  
明确:沉重的生活负担压得他喘不过起来,他唯一的请求就是填饱自己及家人的肚子,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连最起码的生存条件都被剥夺的状态下,陈奂生哪里还有心思去关注与吃饭无关的事呢?久而久之,他的心灵麻木得蜷缩起来了,生活的情趣也消失殆尽,自然懒得讲话也不会讲话了。
三、精读课文
  
1.在上城篇中的陈奂生又怎样呢?我们看文章前两段有什么作用?作者怎样表现的?
  
明确:心情是愉快轻松的
  作
者通过环境、神态、动作来烘托
  2
.开放之后,生活好了,陈奂生满意简直满意透了,囤里有米,橱里有衣,身上有肉,脸上有了笑,晚上睡不着觉。他还有什么追求呢?
  
明确:他总想,要是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就好了,就神气了。如果说以前是物质上的饥渴,那么此时他感到的则是一种精神上的饥渴。在生活中感到一种遗憾、一种自卑、一种空虚和欠缺。他总是希望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过大家就好了。这个要求极低,反映了他精神上的贫乏。
  3
.陈奂生这个愿望在上城时实现了,卖油绳时感冒被吴书记送到了招待所,我们看一下在陌生环境中的陈奂生的表现。考虑:陈奂生的表现以什么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明确:以付出五元钱为界前后不同,都是五元钱惹的祸。
  4
.陈奂生的表现前后有很大的变化我们先看一看之前的陈奂生,阅读P64陈奂生想到这里——然后才真的悄悄开门,走出去了。考虑:这部分写了陈奂生什么心理,体现陈奂生什么特点?对这部分你有什么感想?
  
明确:对书记的感激也许让我们想到很多,我们可爱的农民是多么的容易满足,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也足以让他们热泪盈眶,可见农民是多么的渴望得到关爱,多么需要党的关心,对党是多么的信任,这体现了一个农民的善良、质朴。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陈奂生有一些自卑甚至有一些自惭形秽,害怕把被子弄脏,害怕弄出一点声音,害怕把大皮椅压瘪,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他的善良本质。
  5
.付出五元钱之后陈奂生好像已经不是以前的他了,我们看此时他的心理是怎样的,哪些细节给你印象最深?
  
明确:此时的心理主要是对五元钱的痛惜。
  
其中直接的心里描绘:脱不脱鞋?忿忿想:“出了五元钱呢!”再也不怕弄脏。
  
“管它,坐瘪了不关我事,出了五元钱呢。”
  
为什么睡一夜要出两顶帽钱呢?连沈万山都要住穷的
  
困一夜做七天还要倒贴一角
  
这一次再也不怕弄脏什么,他出了五元钱呢。
  还
有对他动作的描写:再也不怕弄脏,大摇大摆走了进去故意立直身子,扑通坐下去……试了三次把提花毛巾捞起来干擦了一阵,然后衣服也不脱,就盖上被头困了,这一次再也不怕弄脏了什么……即使房间弄成了猪圈,也不值。
  
从中我们看到了陈奂生作为农民的勤俭、质朴。但是更应看到他的种种行为,只想找回点什么,让这五元钱花得值,这种任意作践东西的行为则表现了农民的自私和狭隘。
  6
.这一部分充分体现了陈奂生的痛,他的感情是不是一直停留在痛惜悔恨之中?
  
明确:陈奂生的感情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由开始的痛到后来的有了兴头,譬如卖要吃掉,迅速平衡。之后又肉痛一直持续到回家路上,他突然觉得五元钱花得值透,他不是实现了自己长期以来的梦想么?于是他愉快地划着快步,像一阵清风荡到了家门。
  7
.他的感情变化很快,他很容易受到伤害,又迅速找到平衡,从他身上我们会想到在中国文史上很著名的一个人物?
  
明确:阿Q,他的典型特征就是精神胜利法,表现就是自欺、健忘。
  8
.陈奂生回到队里,身份显著提高,这样的结尾有何深意?
  
明确:说明农民中愚昧麻木等级观念重的人,非常普遍,陈奂生不是个别现象,这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9.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为了揭示其心理采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动作、神态、环境烘托还有直接的心理分析。
  
10.比较本文与《项链》三四段以及《红楼梦》中“刘姥姥酔卧怡红院”在揭示人物心理上的不同?
  
明确:《项链》的心理描写,运用了西方惯用的心理分析方法,写得细腻、深刻《陈奂生上城》的心理描写,用了“土洋结合”,“,中西合璧”的方法。像西方小说一样,注重心理描写,但这种心理描写是通过对人物的行动,肖像的描写,对景物、天气的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这是我国传统小说的写法
四、课后练习与思考
  1
.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你怎样看?
  2
.拓展阅读:阅读读本《乡场上》看一下冯么爸的精神世界
  
阅读读本《哦,香雪》看一看香雪的追求

资料

《漏斗户主》片断

(漏斗户——指常年负债的穷苦人家。)

A

  欠债总是要还的。现在又该考虑还债了。有得还,倒也罢了,没有呢? 
  
陈奂生背了一身债,不是钱债,是粮债。近十年来,他年年亏粮,而且越亏越多。他约摸估计,等今年口粮分下来后,还清债,连做年夜饭的米都不会有。但是,宁可没有吃,还是一定要还的。他总是这样对老婆说:“我们已经是‘漏斗户’了,还能再失掉信用吗?” 
  他
说这些话的时候,脸色很平板,但心里却禁不住要颤抖,他真愧对老婆孩子,自己没有养家活口的本事。他力气不比人家小,劳动不比别人差,可他竟落到了这个地步,在人面前连头也抬不起。 
  
同他相好的一些人,都替他着急,常常忍不住要替他叹息说:“奂生呀,到哪一年你才够吃呢?”

B

  陈奂生越来越沉默了,表情也越来越木然了。他总是低着头,默默地劳动,默默地走路。他从不叫苦,也从不透露心思,但看着他的样子,没有一个人不清楚,他想的只有一件东西,就是粮食。有些黄昏,他也到相好的人家去闲逛,两手插在裤袋里,低着头默默坐着,整整坐半夜,不说一句话,把主人的心都坐酸了,叫人由不得产生“他吃过晚饭没有?”的猜测,由衷地发出一声轻微的叹息。而他则猛醒过来,拔脚就走,让主人关门睡觉。这样的时候,总给别人带来一种深沉的忧郁,好象隔着关了的大门,还听得到夜空中传来他的饥肠辘辘声。
  
考虑:是什么使陈奂生如此的沉默,你有什么感想?

《红楼梦》片断:刘姥姥酔卧怡红院

  那刘姥姥因喝了些酒, 他脾气不与黄酒相宜,且吃了许多油腻饮食,发渴多喝了几碗茶, 不免通泻起来,蹲了半日方完。及出厕来,酒被风禁,且年迈之人,蹲了半天, 忽一起身, 只觉得眼花头眩,辨不出路径。四顾一望,皆是树木山石楼台房舍,却不知那一处是往那里去的了, 只得认着一条石子路慢慢的走来。及至到了房舍跟前,又找不着门, 再找了半日,忽见一带竹篱,刘姥姥心中自忖道:"这里也有扁豆架子。"一面想,一面顺着花障走了来,得了一个月洞门进去。只见迎面忽有一带水池,只有七八尺宽,石头砌岸,里面碧浏清水流往那边去了,上面有一块白石横架在上面。刘姥姥便度石过去, 顺着石子甬路走去,转了两个弯子,只见有一房门。于是进了房门,只见迎面一个女孩儿, 满面含笑迎了出来。刘姥姥忙笑道:"姑娘们把我丢下来了,要我碰头碰到这里来。"说了,只觉那女孩儿不答。刘姥姥便赶来拉他的手,"咕咚"一声,便撞到板壁上,把头碰的生疼。细瞧了一瞧,原来是一幅画儿。刘姥姥自忖道:"原来画儿有这样活凸出来的。 "一面想,一面看,一面又用手摸去,却是一色平的,点头叹了两声。一转身方得了一个小门,门上挂着葱绿撒花软帘。刘姥姥掀帘进去,抬头一看,只见四面墙壁玲珑剔透, 琴剑瓶炉皆贴在墙上,锦笼纱罩,金彩珠光,连地下踩的砖,皆是碧绿凿花,竟越发把眼花了,找门出去,那里有门?左一架书,右一架屏。刚从屏后得了一门转去, 只见他亲家母也从外面迎了进来。刘姥姥诧异,忙问道:"你想是见我这几日没家去,亏你找我来。那一位姑娘带你进来的?"他亲家只是笑,不还言。刘姥姥笑道:"你好没见世面,见这园里的花好,你就没死活戴了一头。"他亲家也不答。便心下忽然想起: " 常听大富贵人家有一种穿衣镜,这别是我在镜子里头呢罢。"说毕伸手一摸,再细一看,可不是,四面雕空紫檀板壁将镜子嵌在中间。因说:"这已经拦住,如何走出去呢?" 一面说, 一面只管用手摸。这镜子原是西洋机括,可以开合。不意刘姥姥乱摸之间,其力巧合,便撞开消息,掩过镜子,露出门来。刘姥姥又惊又喜,迈步出来,忽见有一副最精致的床帐。 他此时又带了七八分醉,又走乏了,便一屁股坐在床上,只说歇歇,不承望身不由己,前仰后合的,朦胧着两眼,一歪身就睡熟在床上。
  
且说众人等他不见, 板儿见没了他姥姥,急的哭了。众人都笑道:"别是掉在茅厕里了?快叫人去瞧瞧。"因命两个婆子去找,回来说没有。众人各处搜寻不见。袭人其道路:"是他醉了迷了路,顺着这一条路往我们后院子里去了。若进了花障子到后房门进去, 虽然碰头,还有小丫头们知道,若不进花障子再往西南上去,若绕出去还好,若绕不出去, 可够他绕回子好的。我且瞧瞧去。"一面想,一面回来,进了怡红院便叫人,谁知那几个房子里小丫头已偷空顽去了。
  
袭人一直进了房门, 转过集锦子,就听的鼾声如雷。忙进来,只闻见酒屁臭气,满屋一瞧, 只见刘姥姥扎手舞脚的仰卧在床上。袭人这一惊不小,慌忙赶上来将他没死活的推醒。 那刘姥姥惊醒,睁眼见了袭人,连忙爬起来道:"姑娘,我失错了!并没弄脏了床帐。"一面说一面用手去掸。袭人恐惊动了人,被宝玉知道了,只向他摇手,不叫他说话。 忙将鼎内贮了三四把百合香,仍用罩子罩上。些须收拾收拾,所喜不曾呕吐,忙悄悄的笑道:"不相干,有我呢。你随我出来。"刘姥姥跟了袭人,出至小丫头们房中,命他坐了,向他说道:"你就说醉倒在山子石上打了个盹儿。"刘姥姥答应知道。又与他两碗茶吃,方觉酒醒了,因问道:"这是那个小姐的绣房,这样精致?我就象到了天宫里的一样。"袭人微微笑道:"这个么,是宝二爷的卧室。"那刘姥姥吓的不敢作声。袭人带他从前面出去, 见了众人,只说他在草地下睡着了,带了他来的。众人都不理会,也就罢了。
考虑:《陈奂生上城》与《项链》三四段、《红楼梦》节选的这一部分在揭示人物心理上有什么不同?
考虑:读完小说《陈奂生上城》你有什么感想?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