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高三语文 -> 高三下学期 -> 《史记》选读

《史记》选读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15 19:28:30阅读:nyq
字号:|


教学设计示例

《报任安书(节选)》

一、导入

  在我国空前强盛的西汉武帝统治时期,出现了一部伟大的历史书,名叫《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自从体例严谨、脉络分明的《史记》出现以后,各个朝代要修撰一国的历史,都是以《史记》为蓝本,遵循它的体例,摹仿它的风格,于是,自汉代到清代,我们拥有了“二十四史册”,但没有一部能超过《史记》的。《史记》还是一部杰出的文学巨著,它开创了中国传记文学的传统,把中国的历史散文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它记录历史事件完整、准确,描绘人物形象生动,运用语言平易简洁,表现力很强。其后的文学家们无不熟读《史记》,把它当作文章的典范。鲁迅先生盛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这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巨著,是司马迁继承父业,花了他后半生的全部精力完成的。他写作《史记》的历程是“悲壮”的。“壮”是指他以一己之力完成《史记》这一煌煌巨著的壮举,“悲”是说他所经历的常人无法忍受的奇耻大辱和言语不足以道其万一的刻骨铭心的痛苦。

  《报任安书》是我们了解司马迁思想和为人的少有的第一手资料。

二、诵读感知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感知内容。

  2.学生诵读,体悟情感。

  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除要求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正音正字外,还应注意:

  (1)按《教学大纲》要求,归纳常用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归纳文言句式的用法及词类活用的现象。

  (2)翻译句子时,一是译文要忠实于原文的意思,二是译文要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3.学生研读,深化感悟。

  《报任安书》是一篇书信体的说理文字,又是一篇倾吐满腔悲愤的抒情文字。课本节选的几段表现了司马迁的生死观和他发愤著书的强大动力。

  要反复读司马迁表明自己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的句子,从而了解司马迁曲折丰富的思想感情,了解他的忍辱负重的生命历程。

三、美文赏析

  1.在诵读的基础上,由学生找出表现司马迁生死观和他发愤著书的句子。

  学生可能会找出的句子,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勇者不必死节,怯夫幕义,何处不勉焉”“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2.学生分析节选部分的思想意义。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课文节选部分表现了司马迁的生死观和他发愤著书的强大动力。司马迁被判“诬上”的罪名,“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显然,司马迁当时被判的是死刑,他是为了留着生命写《史记》才自己请求改为宫刑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司马迁才在这封信中用了那么多的篇幅来陈说死与不死、辱与不辱的问题。“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干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勇者不必死节,怯夫幕义,何处不勉焉”。司马迁这种生死观、价值观是贯穿《史记》全书的。“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仆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于是,他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立志要写一部当代的《春秋》,而他本人也立志要作孔子第二。他要以此来表现他的人生价值,同时这也是他唯一的向着摧残他的一切敌人进行示威和复仇的手段。

  3.引导学生品味节选部分的写法特点。在学生讨论后归纳:

  (l)文章的结构,次序井然,前后呼应很紧。如开头提出了任安来信要自己“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的问题,以及自己为什么不能这么做和为什么到这时才写这封回信的原因。到文章结束时,又回到了开头提出的问题上,说:“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元乃与仆私心刺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这就把整篇文章完全锁紧了。不只是通篇,即使每一个段落,也都是前后紧密呼应的。如他说到汉武帝晚年的酷法时,先是说“传曰:‘刑不上大夫’”,而后在段末又说:“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失者,殆为此也。”由于通篇前后呼应,一段之间又前后呼应,使得全文显得异常紧凑。

  (2)文章重铺排,重夸张,以酣畅淋漓取胜,引证了大量史料,使用了许多比喻手法,构成一种不可折服的气势。司马迁为了加强文章的逻辑性,为了突出文章的气势感,有时甚至不惜故意使用某些违背事实的夸张。如:“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里对吕不韦、韩非以及关于《诗经》的说法,显然都与事实有出入。这是司马迁为了行文的需要而故意这么说的。遭磨难可以变成好事,历史上有许多事实可以作为证明。

  (3)语言富有抒情性。文章充满了由于受宫刑而导致的强烈的怨愤之气,带有“复仇”因素的忍辱发愤、死里求生、不达目的死不瞑目的艰苦奋斗之志,对即将完成的自己的事业的欣喜与自豪。

四、结合课后练习三,评价司马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方法;利用资源库提供的有关材料,或从相关的图书资料及网上搜集材料,结合通读《报任安书》全文深入思考(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归纳;

  1.司马迁认为:人应该艰苦奋斗,为国家做出一番贡献。他在文章中说:“立名者,行之极也。”君子“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他有感于时代的要求和父亲的教导,立志要继孔子后写出第二部《春秋》。

  2.司马迁认为:人在困难面前,应该百折不挠,在灾难和逆境中要忍辱发愤,而困难与逆境恰好是激发人前进、鞭策人取得胜利的绝好动力。

  司马迁受过极大的痛苦和侮辱,这成了他发愤写《史记》的强大动力。在《报任安书》中,把这种情绪推衍到极限,认为一切伟大的事业都是倒了霉的人干出来的。“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意,故述往事,思来者。”司马迁在这里表现的情绪有些偏激,但这种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是积极的。人遇到逆境时要自强不息,从而使坏事变成好事。

  3.司马迁认为:人在生死关头要慎于选择,要死得重于泰山,万不可死得轻如鸿毛。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因此在生死关头必须慎于选择,既不能无原则地苟且求生,也不能糊涂一时地随便轻生。司马迁已经通过他笔下的许多人物,向我们揭示了这方面的人生哲理。他因触怒汉武帝,被以“沮贰师”与“诬上”的罪名判处死刑时,他宁可被普天下的人所误解、所鄙视,而义无反顾地援引当时死刑犯人可以申请改变宫刑的条例,忍辱含愤地自清改判了它刑,目的就是为了留下命来以图完成正在写作中的《史记》。“勇者不必死节,怯夫嘉义,何处不勉焉”“所以隐忍苟话,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司马迁的“忍辱奋斗”的哲学是催人奋进的号角。

五、扩展阅读

  一、阅读《报任安书》全文,探究课本节选以外的部分所表达的思想意义。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l.司马迁借此倾吐了他受刑遭罪的满腹委屈之情。当李陵兵败被俘的消息传来时,他只是为了要安慰汉武帝,想堵住那些墙倒众人推的家伙们的嘴,而在点名被问的时候出来讲话的。他因此触怒了汉武帝及其宠幸,而被罗织了一个“沮贰师”和“诬上”的罪名,处以“极刑”,这是司马迁意料不到的。这件事如果当时还不分明,那么到了时隔几年后写信时,李陵已是“投降”了。“事实”证明自己是“错”的,而当时小人们的歪曲、诬陷,反倒被证明了是“对”的,这口气到哪里去吐呢!

  2.它抨击了汉王朝对于将领们的苛薄寡恩和当时酷吏政治的凶残。李陵带领五千步卒北讨匈奴,开始节节胜利,后以少抗众至兵败被俘,汉武帝立即把他全家下狱。听到传言又杀了他的全家。后来查清训练匈奴部队的是李绪,而不是李陵。司马迁还描述了他在狱中的感受,描写了那个人世间最阴森黑暗的角落,表现了他对汉王朝酷吏政治的深恶痛绝。

  3.它表现了司马迁对于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深深感慨,和对汉代上流社会风气败坏的悲愤和绝望。当李陵作战连连取胜时,“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当李陵失败消息传来,“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时,不仅没人出来为李陵说公道话,那些“全躯保妻子之臣”脸色一变,“随而媒孽其短”;当司马迁气愤不过,出来说话,触怒了汉武帝被处以“极刑”,而他“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时,“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这种看风使舵、落井下石、墙倒众人推的局面,使司马迁感到痛苦、悲愤、绝望。

二、读《太史公自序》“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部分。

  这部分中有些内容甚至文辞与《报任安书》一样,如司马迁叙述自己忍辱著书的过程。但有两个内容是《报任安书》没提到的,但对理解《报任安书》又非常重要。

  1.作品描写了司马迁接受其父临终遗瞩的情景,这是构成日后司马迁忍辱发愤、百折不挠地写《史记》的动力之一。

  2.作品曲折但又明确地表现出了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和司马迁对自己《史记》的高度评价。




教学设计示例

《史记(节选)》

一、导入

  《史记》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史记》文章之价值,无论何人当不能否认”,著名思想家梁启超确立了《史记》的十大名篇,强调要“精读之”。节选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出自这十大名篇。而《屈原列传》则再现了屈原的高尚品质和卓越的才能,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悲愤。阅读节选的三个“列传”片断,结合已学过的作品和《语文读本》所选的《史记》里的文章,加深对《史记》这一煌煌巨著的理解。

二、诵读指导

  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感知,是品味语言、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最好手段。

  经过两年半的高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这三篇史传应以指导学生自读为主。

  要求:①注意生字的读音;②注意古今异义的词;③归纳多义词的词义及词类活用的现象;④归纳通假字;⑤注意文言句式

三、鉴赏评价

  方法: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

  通过蔺相如和廉颇形象的塑造,颂扬了“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爱国主义精神。

  蔺相如的高尚情操和他的大智大勇,是通过一组生动的故事表现出来的,完壁归赵、渑池会是集中地表现他建立在爱国思想基础上的勇和智,将相和则是集中表现他识大体顾大局的高尚境界。

  秦昭王以十五城易赵国和氏璧,这一悬殊的不等价交换出于强秦之口,显然不是出于诚意。赵国答应易壁,等于自甘屈服;如不答应,秦国就可以借口出兵侵赵。赵国君臣十分清楚秦国的这种政治阴谋。经过权衡之后,他们决定通过外交斗争以求得解决,争取化被动为主动。但是谁可以为此出使呢?在这紧急关头,宦者令缀贤推荐了蔺相如。

  秦国历来贪暴无信,人们称之为“虎狼之国”,蔺相如的使命是十分艰巨的。但是,由于他事前有周密的考虑、充分的准备和明确的斗争目的,所以能够做到随机应变,处处争取主动。秦王在离宫中的章台接见蔺相如,传璧以示美人及左右,没有举行隆重的接见礼,完全暴露了无意偿赵城的企图。蔺相如当机立断,他机智地诓回和氏壁,并以身死玉碎威慑秦国君臣,迫使秦王不得不“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装出一副真想偿还赵城的样子。这种无可奈何的表演,不管其真意如何,本身就宣告了秦王第一场外交斗争的失败。

  在“渑地斗智”中,相如请秦王击缻,召入御史书之,请以咸阳为赵王寿,一次又一次狠挫秦王的锐气,直到盟会结束,秦王“终不能加胜于赵”。蔺相如以他的机智再次取得了外交斗争的胜利。

  廉颇与蔺相如相较,资格老,建功早,他有“攻城野战之功,以勇气闻于诸侯”,位为国家的上卿。对于蔺相如由一个布衣之上一跃而为上卿,且“位居我上”,廉颇颇不服气。他认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声言要当众“辱之”。一个是勇将,一个是智士。蔺相如深知,“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个在也”。而今二人相斗,如两虎相朴,“其势不俱生”,这将危及国家的安危。于是他顾全大局,称病不朝,“不欲与廉颇争列”。道遇廉颇,“引车避匿”。相比之下,廉颇意气用事,争个人名位,太渺小了。但廉颇毕竟是一位忠心耿耿的社稷之臣,他的争胜,无非是争个人的面子。后来当他一旦明白过来,立刻悔愧交加,立即负荆请罪,肉袒谢相如。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同样是出于“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这就是廉蔺交欢的思想基础。

《屈原列传》

  司马迁在这篇史传中,记载了屈原的生平事迹,阐明了他的思想言行,评述了他的代表作《离骚》,著录了他的《怀沙》。目的之一是推崇屈原正确的政治主张和伟大的人格。

  1.司马迁认为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是正确的。叙述楚国和齐奏的关系,是以历史的教训来证明屈原主张的正确。楚怀王重用屈原为左徒时,齐楚从亲,秦不敢侵犯。楚怀王听信上官大夫的毁谤疏远屈原后,秦国就令张仪来离间齐楚的关系,破坏两国的同盟,以便各个击破。从此,楚怀王一次次上秦国的当,终至客死于秦。楚顷襄王继位后,仍向秦屈膝,放逐屈原,楚竟为秦所灭。楚国亲齐,秦不敢侵犯;亲秦,则吃秦的大亏。

  2.司马迁对屈原的政治才能异常推崇。他认为屈原所理想的政治就是唐虞三代那样的政治,以为屈原的主张是举贤授能。如“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还称赞《离骚》“明道德之广崇,治礼之条贯,靡不毕见”。

  3.司马迁赞扬屈原的高尚人格和斗争精神。楚怀王昏庸贪婪,对外亲齐亲秦摇摆不定,对内宠任奸佞,听信谗言。屈原虽不被重用,仍坚持自己的理想,为挽救楚国危亡坚持斗争。司马迁认为屈原“志洁”“行廉”,“皭然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在叙述屈原作《离骚》的原因时,称“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信陵君窃符救赵》

  司马迁称信陵君为“魏公子”,表现出司马迁对信陵君的敬仰。魏公子礼贤下土,所养士人如侯嬴、朱亥都是不平凡的人。信陵君窃符救赵,全赖乎客。写客是为了衬托信陵君的礼贤下士和急人之难的高尚品德。信陵君礼贤以国事为重,这是司马迁的理想。这篇文章充满着爱国主义的激情。

  侯赢隐身在看门人中,偏偏信陵君知道他是贤者,而且精心设计了礼请侯赢的场面。魏公子举行宴会,高朋毕至,贵宾满堂。公子本人率众多人马车辆,亲自去迎接侯赢赴会,这给了侯赢很大的面子。而侯赢穿戴着破旧的衣帽,表露出满不在乎的轻慢。公子亲自驾车,他却傲然直登上座。车到半途,他又下车去访问自己的朋友朱亥,站在喧闹的街市,故意和朱亥谈论了很久,倒把公子冷落在一边。但公子的态度却越来越温和,没有丝毫愠色。宴会上,公子当着满堂贵宾,赞誉侯生,又亲自问候生祝酒。末了,侯生却对公子说:“今日赢之为公子亦足矣。”用侯生在大庭广众之中故意用自己的倔傲放诞来反衬公子的礼贤下士和虚己待人,是不同寻常的举动。后来信陵君在窃符救赵的非常壮举中完全得力于侯生的策划,这才使读者明白“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其意是“今日我侯嬴也够难为公子了”,表示要以身相许了。侯生后来果然以死励军,实践了自己的诺言。

  在司马迁的心目中,信陵君是个理想化的人物。

四、品味语言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大量的对话描写,《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人物各自的言行,《屈原列传》中的人物对话,都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三篇文章记事写人的语言都十分丰富和精当,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生动的形象性。

  结合三篇课文后面的练习,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来品味。

五、拓展训练

  一、按《廉颇蔺相如列传》书后练习四的要求,让学生读读史论,学习从不同的方面思考问题,质疑问难。

  二、读下面两段文字

  l.《史记·益尝君列传》节文

  齐湣王二十五年,复卒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素相。人或说秦阳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奏,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此时益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人奉献之昭王,更无他袭。孟尝君患之,徧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抓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储藏室)中,取所献狐王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益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更通行证),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驿车)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果追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始益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差之,及孟尝君有案难,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后,客皆服。

  2.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亡所以不至也。

练习:1.将这两篇短文译成现代汉语。

   2.将你对王安石《谈<孟尝君传>=一文的看法写成一篇短文。    3.就信陵君能得上写一篇短文。(李振林)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