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高二数学 -> 高二下学期 -> 第九章 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

第六节 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8 18:03:15阅读:nyq
字号:|


教学设计示例一

9.6 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二面角的有关概念,能画出二面角.
  2.会求二面角的平面角.

教具准备:投影胶片、三角板.

教学过程:
[设置情境]
  看看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公路上的坡面与水平面,打开的门与门框所在的平面等.它们中的两个面成一定的角度.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人们需要研究两个平面所成的角.那么,怎么定义两个平面所成的角呢?
[探索研究]
1.二面角
  (1)半平面
  平面内的一条直线把这个平面分成两部分,其中的每一部分都叫做半平面.
  (2)二面角
  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这两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
  (3)二面角的画法:分直立式与平卧式两种.图1,记作二面角

    ①直立式              ②平卧式

2.二面角的平面角
  教师提出问题:平面几何中可以把角理解为一个旋转量,同样,一个二面角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半平面以其棱为轴旋转而成的,也是一个旋转量.这说明二面角不仅有大小.而且其大小是惟一确定的.
  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总的说来只有相交或平行两种情况.为了对相交平面的相互位置作进一步的探讨,我们有必要来研究二面角的度量问题.从而提问:二面角的大小应该怎么度量?
  让学生主动动手操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尝试找到度量二面角大小的方法.
  现给出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
  以二面角的棱上任意一点为端点,在两个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
  如图2,二面角 是二面角 的平面角.

  二面角的平面角的范围是 ,当两个半平面重合时,平面角为 ;当两个半平面合成一个平面时,平面角为 .求解二面角问题的关键是确定平面角的位置,需抓住“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三个要素:(1)确定二面角的棱上一点;(2)经过这点分别在两个面内引射线;(3)所引的射线都垂直于棱.
平面角是直角的二面角叫做直二面角.
3.例题分析
  例1  如图3,平面角为锐角的二面角 ,若 所成角为 ,求二面角 的平面角.

解:作 ,作 ,连结 ,则 是二面角的平面角.
  又 所成的角,
  设
  则
  ∴

  例2  正三角形 边长为10, 平面 与平面 的距离为4和2, 在平面 的同侧,求:平面 与平面 所成的角
解:如图4.设 在平面 上的射影,延长 交平面
  则平面
  由已知可得 分别是 的中点.
  ∴
  由
  又 ,故 ,由三垂线逆定理得
  由于 ,则
  ∴

[演练反馈]
  1.课本P36练习1,2,3,4.
  2.二面角指的是(      )
  A.两个平面相交所成的角
  B.经过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所组成的图形
  C.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组成的图形
  D.两个相交平面所夹的不大于 的角
  3.已知△ 中, 在平面 内,△ 所在平面与面 角,则△ 在平面 内的射影面积可能是(      )
  A.         B.          C.          D.
  4.已知二面角 的平面角是锐角 内一点 的距离为3,点 到棱 的距离为4,那么 的值等于(      )
  A.           B.              C.          D.
  5.已知二面角 的平面角为 ,若 到平面 的距离为 ,则 点在 上的射影 到平面 的距离为________________.
  6.自二面角内任意一点分别向两个面引垂线,则两垂线所成的角与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关系是(      )
  A.相等          B.互补           C.互余           D.无法确定
  7.如图5, ,过点 所在平面的斜线 分别成 角,求二面角 的平面角的余弦值.

  8.如图6,在正方体 中,求二面角 的平面角的正切值.

  9.如图7,在 的二面角 内有一点 ,它到 面的距离分别为3和5,求 点到棱 的距离.

[参考答案]

1.略. 2.C  3.D  4.C  5.   6.B

7.提示:在 上任取一点 ,作 点,作 点,令 ,则 即为所求,先在 及△ 中算出 ,再在 中算出

8.提示:连结 于点 ,连结 ,证明 就是二面角 的平面角.

9.提示:分别作 垂直于面 于点 ,证明 ,令 交于 于点 ,连结 ,证明 为所求.在△ 中用余弦定理算出 .又 共圆,可由正弦定理去算

[总结提炼]

  求二面角的平面角,首先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方案画出二面角(平臣式、直立式),其次要能够根据定义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用三垂线定理作二面角的平面角是最常用的方法,用三垂线定理必须先找到一个参考平面,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之一往往就是参考平面,而三垂线定理的特点是斜线和射影同时垂直于面内的直线,这恰好符合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两边同时垂直于棱的要求,最后要注意作、证、算的步骤安排,当然有时也直接按定义去作二面角的平面角.

布置作业:课本P39习题9.6  1,2,3,4,5.

板书设计:

1.二面角             例1            练习

2.二角面的平面角

                      例2




教学设计示例二

9.6 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个平面垂直的定义.
  2.掌握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
  3.能应用面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教具准备:三角板、投影胶片.

教学过程:
[设置情境]
  提问:
  (1)竖电线杆时,电线杆所在的直线与地面应满足怎样的位置呢?
  (2)为了让一面墙砌得稳固,不易倒塌,墙面所在的平面与地面又应该满足怎样的位置关系呢?
  容易得出结论:电线杆与地面应该垂直,否则容易倾倒;如果墙面发生倾斜,墙就容易倒塌,所以砌墙时,不能让墙面倾斜.
  (3)我们怎样用所学知识去描述“墙面不倾斜”这一事实呢?

[探索研究]
  1.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如果两个平面所成的二面角是直角,就说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2.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提出问题:如果你是一个质检员,你怎样去检测、判断建筑中的一面墙和地面是否垂直呢?
  (教师可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大胆想象、猜测,并可用书作墙面、桌面作为地面进行模拟.学生不管想出何种方法,也不管其是否可行,教师都应给以表扬、鼓励并作出相应的分析.)
  由上面的讨论分析,教师得出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已知: (图1).
  求证:
证明:设 ,则由 知, 共面.
  ∵
  ∴ ,垂足为点
  在平面 内过点 作直线 ,则 是二面角 是直二面角.
  ∴

3.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
  提问:为什么墙面和地面垂直的时候,墙体就不容易倒塌呢?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演示实验:将一本书放置在桌面上,且使书所在平面与桌面垂直.当书面沿书面与桌面的交线转动时,由物理学原理知,它会倒塌.
  由此得到启发,让学生思考: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在第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是否垂直于第二个平面呢?
  先让学生思考一段时间,然后分析:
  如图2,
  求证:
  分析:在 内作
  要证 ,只需证 垂直于 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就行,而我们已经有 ,只需寻求另一条就够了,而我们还有 这个条件没使用,由 定义,则 为直角,即有 ,也就有 ,问题也就得到解决.可由学生写出证明过程.
  由上面的讨论,我们就得到了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的另一个定理,也即课本的例2(P37).
  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经过第一个平面的一点垂直于第二个平面的直线,在第一个平面内.
  已知: (图3).
  求证:
  证明:设 .过点 在平面 内作直线 ,根据上面的定理有
  因为经过一点只能有一条直线与平面 垂直,所以直线 应与直线 重合.
  ∴

4.例题分析
  例题  如图4, 是⊙ 的直径,点 是⊙ 上的动点,过动点 的直线 垂直于⊙ 所在平面, 分别是 的中点,直线 与平面 有什么关系?试说明理由.
  解:由 垂直于⊙ 所在平面,知 ,即 是二面角 的平面角.由 是直径上的圆周角,知 .因此,平面 平面 .由 是△ 两边中点连线,知 ,故 .由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知直线 与平面 垂直.
  注意:本题也可以先推出 垂直于平面 ,再由 ,推出上面的结论.

[演练反馈]

1.如图5,在空间边形 中, 平面 .求证:(1) ;(2)平面 平面

2.如图6, 是△ 所在平面外一点, .求证:平面 平面

3.如图7, 垂直于矩形 所在平面, 分别是 的中点,二面角 .求证:平面 平面

[参考答案]

1.提示:由 ,得 ,从而面 ,又 ,所以 ,所以 ,得

2.提示:取 中点 ,连结 ,得

3.提示:取 中点 ,连结 ,证明:

[总结提炼]

  定义面面垂直是在建立在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基础上的,理解面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都要依赖面面垂直的定义.证明面面垂直要从寻找面的垂线入手,课本第37页上的例2也可以当作面面垂直的一条性质定理,在解题时注意应用.

布置作业:课本P39习题9.6  6,7,8,9,10.

板书设计:

1.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         3.两个平面垂直性质之二

2.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之一     4.例题




教学设计示例三

9.6 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二面角的有关概念,进一步培养求二面角的平面角的能力.
  
2.巩固复习面面垂直的定义,熟练掌握面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定理.

教具准备:三角板.

教学过程:
[复习回忆]
  
1.二面角的有关概念.
  
2.作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一般方法.
  
3.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4.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两个).

[探索研究]
  
在平面四边形 中,已知 ,沿 将四边形折成直二面角
  
1)求证:平面 平面
  
2)求平面 与平面 所成的角.

  解:如图1,其中(1)是平面四边形,(2)是折后的立体图.
  
1)证明:∵平面 平面 ,交线为
  又∵

  ∴

  ∴
* 平面 平面
  (
2)过点 为垂足,则 平面 .又过点 在平面 内作 为垂足,连结 .由三垂线定理可知 .∴ 是二面角 的平面角.
  ∵点
中点,∴
  又

  

   

  ∴
.即平面 与平面 所成的二面角为
  点评:折叠问题要特别重视线与线的位置关系,有的在折叠前后保持不变,关于它们的计算,可以在平面图形中求得,如本题中
在折叠前后不变,四边形的四条边的长也不变.所以, 均可在平面四边形中求得,但有些量折叠前后会发生变化,如 折叠后不再是 ,点 和点 间的距离折叠后也变短了,已经变化了的量切不可用折叠前的数据进行计算.

  例如图2,在立体图 中, 底面 垂直平分 且分别交 ,又 ,求以 为棱,以 为面的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度数.
  分析:由已给出的线面垂直关系及线线垂直关系,很容易发现 平面 ,∴ 就是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
  解:由于
,且 的中点,因此 是等腰△ 的底边 的中线,所以
  又已知

  ∴
,∴
  又∵
底面 底面
  ∴
,而
  ∴
平面
  ∵
平面 平面
  ∴

  ∴
是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
  ∵
底面 ,∴
  设
,则
  又因为
,所以
  在
中,
  ∴
,∴ ,即二面角 的平面角的度数为

  例如图3,在底面是直角梯形的立体图 中, ,求面 与面 所成的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正切值.

  分析:这是一道求“二面角”的问题,常将两个平面的交线找出,再设法画出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
  解:延长
相交于点 ,连结 ,则 是所求二面角的棱
  ∵

  ∴
,∴
  ∵
,得面 是交线.
  又
,∴ ,故 在面 上的射影,∴ ,∴ 是所求的二面角的平面角.
  ∵

  ∴

  即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正切值为

[演练反馈]

1.如图4,△ 的边 在平面 内,顶点 ,设△ 的面积为 ,它在平面 内射影的面积为 ,且平面 与△ 所在平面所成的二面角的平面角为 ).求证:

2.如图5,矩形 中, ,沿 将△ 折起后,使点 在平面 上的射影恰好是 的中点 ,求二面角 的大小.

3.已知正方体 中, 的中点,求平面 与底面 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正弦值(图6).

[参考答案]

1.提示:作 于点 ,则 就是△ 的面积,作 于点 ,连结 ,证

2.提示:作 于点 ,连结 ,证明 为所求.

3.分析:延长 的延长线于 ,连结 ,∵ ,∴

解法一:∵
  
由三垂线定理,得
  
为二面角的平面角.
  
解得
  
另介绍用射影面积公式解.
  
如果△ 所在平面 与平面 所成的二面角的平面角为 ,且△ 在平面 内的射影为△ ,则有

解法二:△ 在底面 上的射影是△ ,设正方体的棱长为2,则 ,设所求的平面角为 ,则 ,∴

[总结提炼]

  处理折叠问题,关键是认清折叠前后的不变量,当一个二面角的棱在图形中未显示时,那么求这个二面角的首要任务便是找到棱,这往往要用到公理1或公理2,利用 来求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方法很特殊,对于有些问题相当方便,请大家注意记忆.

布置作业:

1.课本P39习题9.6  11121314

2.一条长为 的线段 夹在互相垂直的两个平面 之间, 所成的角为 ,与 所成角为 ,且 是垂足.求平面 与平面 所成的角.

[参考答案]

1.略.

2.解:如图7

  连结 ,可证
  ∴

  
中, ,在 中,
  
中,可求出
  
又作 ,作 ,交 ,则 就是二面角 的平面角,由 平面 ,得
  
,∴ 平面
  

  
即为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
  
中,
  
中,
  
中,
  
,即平面 与平面 所成的角为

板书设计:

1.例1            3.例3

2.例2            4.练习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