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甲午中日战争
例题
1895年,有人题联于京师城门:“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你认为此副对联有无道理,为什么?
解题思路
本题是基础题。题文已点明此副具有讽刺意味的对联书写于1895年,这一年既为慈禧太后六十大寿,举行万寿庆典,又进行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表面上看,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和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是两件截然不同的历史事件。但是事实上这是两件息息相关的历史事件。正是慈禧太后为了过六十大寿,“用银至七百万两”,而李鸿章奏请海军“定远”、“镇远”二舰添购快炮,以替换旧炮,清政府却“下所司知
之”,而迟未实行。清政府的腐败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
应该通过这一历中现象的分析,在清潮统治者家事重于国事的强烈对比中,认识清朝统治者在万寿庆典和国防两个问题上截然相反的不同态度。所以,题解时首先要对此副对联表态,然后用史实加以说明。(1)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蓄谋已久而发动的对中国的侵略战争。(2)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官兵奋起抵抗,但仍然以小国失败而告终。(3)清政府的腐败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此题提供的史料“万寿无疆,普天同庆”是清政府腐败的真实写照。慈禧太后为了过六十岁生日的万寿庆典,不顾民族和国家的安危,挪用了海军军费去修建颐和园工程,造成军备松弛、落后。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采取了“避战自保”的方针,使清军既不能主动迎敌,也不能择险据守,终于导致中国的失败。所以,对联中的“万寿无疆,普天同庆”和“三军败绩,割地求和”是因果关系。(4)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日本强迫中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史料中“割地求和”反映的就是这件事。(5)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答案要点
(1)此副对联是对的,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在万寿庆典和国防上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2)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以左宝贵、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但是最后以中国失败而结束。
(3)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原因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极端腐朽;李鸿章避战自保的方针;军备松弛。
(4)《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此后,帝同主义以开设银行、强迫贷款、投资铁路、开矿设厂等方式,对中国加剧经济侵略,帝国主义还以割占、强迫“租借地”和“势力范围”的方式,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