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事物发展的原因
一、选择题:
1、“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请指出蒲松龄的这幅落第自勉联所蕴涵的哲学道理
A、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B、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C、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D、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题意分析:
这是1997年的高考试题。题目考察学生对有关事物发展原因的知识的理解。此题所选材料的突出特点是这幅对联既有事又有理。所谓事,就是对联中所说的项羽破釜沉舟,大胜越军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灭吴这两件事;所谓理,就是作者对这两件事情的观点。
解题思路:
正确回答这一问题,就必须对事、理都进行认真客观的分析。首先分析事,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须有内外两个方面的原因,项羽胜秦和勾践灭吴也不例外。然后再分析对联中作者的观点,而作者强调“有志者事竟成”、“卧薪尝胆”,显然是内因的作用,对两件事的外因根本就没有提及。
答案:D
2、“桔生淮南为桔,桔生淮北为枳”。这说明
A、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同一定的条件相关,因而办事情,想问题必须从实际出发,顾及这些条件
B、外在的环境和条件直接影响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因而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C、事物变化发展那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但是外因也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D、事物的变化发展都离不开外部条件,外因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有时甚至起非常大的作用
题意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事物发展的原因的掌握情况,即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不同作用,特别是考察学生对外因作用的掌握情况。
题肢分析:
题肢A说明事物的发展离不开条件;题肢B认为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这是错误的;题肢C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因;题肢D则强调了外因在事物的变化发展中不可缺少性,由此可见,只有ABC选项符合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的道理。
答案:ABC
3、2001年6月9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扶贫必须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主要依靠贫困地区自身的努力改变面貌。这说明( )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C.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D.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题肢分析:
“主要依靠贫困地区自身的努力”,体现了扶贫中的“内因”作用。B、C项本身正确,但不合题干内容,不能入选。D项本身错误,混淆了“矛盾”与“内因”,也不能入选。
答案:A。
4、有些学生总是把自己成才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学校、老师身上,考上重点学校、进入名师的重点班就喜形于色,否则就悲观失望。这种认识( )
A.正确,它否认了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B.正确,它肯定了外因在事物变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C.片面,它否认了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D.片面,它肯定了内因的决定作用
解题思路: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因是根本原因,外因是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学生成才也是如此,学校、老师都是外因,根本原因还是学生自己。题中的观点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外因上,把外因作为根本原因,不仅是片面的,而且是错误的,故A、B项不选。题干中不是肯定了内因的决定作用,而是否认了内因是根本原因,否认了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故D项也被排除。因此应选C项。
答案:C。
5、(199年高考题)某村原来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上级多次给钱给物,但该村面貌总是变化不大。后来,在上级的帮助下,建立起强有力的党支部,党支部一班人带领全村干部和群众连续苦干几年,面貌大变。村民们感慨地说,给钱给物,不如建设一个好党支部。从哲学上看,这一事实说明( )
A.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B.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C.理论来自实践,又能够指导实践
D 要善于抓关键、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解题思路:
从给钱给物,到建设一个好党支部,正是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结果。“建立起坚强有力的党支部,党支部一班人带领全村干部和群众连续苦干几年,面貌大变。”正是抓住了关键,抓住了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所以要选B、D项。至于C项提到的理论材料中根本就没有反映,是不应该选的。
答案:ABD。
二、辨析题:
1、有人认为,顺境能造就一个人,逆境能毁掉一人。可见,外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关键因素。
解题分析:这是一到正误混杂的辨析题,要求学生在准确理解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做答。这类题型的审题思路和答题步骤有三:一是挖掘观点中合理的部分,并说明理由;二是分析该观点中已经出现或可能诱发的错误及依据;三是的出结论,此结论可以是对该观点的评价,也可以是自己的态度或认识,这应根据题目内容而定。
1)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离不开外因。外因是失望变化发展的条件,外部环境对个人的成长有重要影响,顺境能为个人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逆境则会给个人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观点中肯定了外因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2)但是,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顺境时,如果不懂得利用有利条件,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盲目乐观,不求进取,就会使顺境虚度甚至发生逆转,不会造就一个人成材;相反,逆境时如果充分发挥内因的作用,与恶劣的境遇做斗争,就能做出通常情况下做不出的奇迹。所有无论顺境逆境,都只是一种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内因才是关键因素。
3)题中认为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关键的观点夸大了外因的作用,是错误的。我们在个人成长中要正确地对待内因和外因。
2、(1996年高考辨析题)有人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孟子幼时,其母为有利于他的成长,就曾三次搬家,择邻而居。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是一道正误混杂式辨析,除了回答出原理内容外,还要结合题中观点分析,指出其正确与错误的内容与原因。
答案:这种看法注意到外部环境对个人成长有重要作用,但夸大了这种作用,并使之绝对化,从而否认了人的能动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这说明,近朱者可能赤,也可能不赤;近墨者可能黑,也可能不黑,关键在于内因。
三、论述题:江泽民同志在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指出:
“西部各省区的广大干部和群众,要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坚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利用自己的优势,创造新的业绩。”
“国家已经采取的支持西部地区发展的措施要继续落实好,包括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支持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在企业增资减债、下岗分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
阅读上述讲话内容,回答问题
(1)这两段讲话主要反映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原理?
(2)运用这一原理,对讲话内容加以简要分析。
分析:该题侧重于对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审题时应弄清“主要反映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原理”。回答第一问时只要原理判断准确即可。回答第二问应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讲清原理内容;二是运用原理有关内容对材料作简要分析;三是得出正确的结论。
答案:(1)两段讲话共同反映了内、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第一段讲话主要反映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第二段讲话主要反映了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2)第一,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第二,由于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因此,加快西部地区开发与发展,主要依靠西部各省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这是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根本所在;由于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因此,西部地区的开发与发展,不能忽视国家的支持与东部先进地区的帮助,这是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条件;由于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国家的支持与先进地区的帮助,必须化为西部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行动,利用自己的优势,创造新的业绩。第三,在加快西部地区开发与发展中,只有将国家的支持、先进地区的帮助与西部地区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结合起来,才是脱贫致富的有效手段与途径。
一、选择题:
1、“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请指出蒲松龄的这幅落第自勉联所蕴涵的哲学道理
A、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B、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C、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D、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题意分析:
这是1997年的高考试题。题目考察学生对有关事物发展原因的知识的理解。此题所选材料的突出特点是这幅对联既有事又有理。所谓事,就是对联中所说的项羽破釜沉舟,大胜越军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灭吴这两件事;所谓理,就是作者对这两件事情的观点。
解题思路:
正确回答这一问题,就必须对事、理都进行认真客观的分析。首先分析事,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须有内外两个方面的原因,项羽胜秦和勾践灭吴也不例外。然后再分析对联中作者的观点,而作者强调“有志者事竟成”、“卧薪尝胆”,显然是内因的作用,对两件事的外因根本就没有提及。
答案:D
2、“桔生淮南为桔,桔生淮北为枳”。这说明
A、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同一定的条件相关,因而办事情,想问题必须从实际出发,顾及这些条件
B、外在的环境和条件直接影响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因而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C、事物变化发展那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但是外因也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D、事物的变化发展都离不开外部条件,外因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有时甚至起非常大的作用
题意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事物发展的原因的掌握情况,即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不同作用,特别是考察学生对外因作用的掌握情况。
题肢分析:
题肢A说明事物的发展离不开条件;题肢B认为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这是错误的;题肢C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因;题肢D则强调了外因在事物的变化发展中不可缺少性,由此可见,只有ABC选项符合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的道理。
答案:ABC
3、2001年6月9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扶贫必须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主要依靠贫困地区自身的努力改变面貌。这说明( )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C.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D.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题肢分析:
“主要依靠贫困地区自身的努力”,体现了扶贫中的“内因”作用。B、C项本身正确,但不合题干内容,不能入选。D项本身错误,混淆了“矛盾”与“内因”,也不能入选。
答案:A。
4、有些学生总是把自己成才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学校、老师身上,考上重点学校、进入名师的重点班就喜形于色,否则就悲观失望。这种认识( )
A.正确,它否认了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B.正确,它肯定了外因在事物变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C.片面,它否认了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D.片面,它肯定了内因的决定作用
解题思路: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因是根本原因,外因是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学生成才也是如此,学校、老师都是外因,根本原因还是学生自己。题中的观点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外因上,把外因作为根本原因,不仅是片面的,而且是错误的,故A、B项不选。题干中不是肯定了内因的决定作用,而是否认了内因是根本原因,否认了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故D项也被排除。因此应选C项。
答案:C。
5、(199年高考题)某村原来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上级多次给钱给物,但该村面貌总是变化不大。后来,在上级的帮助下,建立起强有力的党支部,党支部一班人带领全村干部和群众连续苦干几年,面貌大变。村民们感慨地说,给钱给物,不如建设一个好党支部。从哲学上看,这一事实说明( )
A.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B.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C.理论来自实践,又能够指导实践
D 要善于抓关键、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解题思路:
从给钱给物,到建设一个好党支部,正是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结果。“建立起坚强有力的党支部,党支部一班人带领全村干部和群众连续苦干几年,面貌大变。”正是抓住了关键,抓住了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所以要选B、D项。至于C项提到的理论材料中根本就没有反映,是不应该选的。
答案:ABD。
二、辨析题:
1、有人认为,顺境能造就一个人,逆境能毁掉一人。可见,外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关键因素。
解题分析:这是一到正误混杂的辨析题,要求学生在准确理解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做答。这类题型的审题思路和答题步骤有三:一是挖掘观点中合理的部分,并说明理由;二是分析该观点中已经出现或可能诱发的错误及依据;三是的出结论,此结论可以是对该观点的评价,也可以是自己的态度或认识,这应根据题目内容而定。
1)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离不开外因。外因是失望变化发展的条件,外部环境对个人的成长有重要影响,顺境能为个人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逆境则会给个人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观点中肯定了外因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2)但是,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顺境时,如果不懂得利用有利条件,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盲目乐观,不求进取,就会使顺境虚度甚至发生逆转,不会造就一个人成材;相反,逆境时如果充分发挥内因的作用,与恶劣的境遇做斗争,就能做出通常情况下做不出的奇迹。所有无论顺境逆境,都只是一种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内因才是关键因素。
3)题中认为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关键的观点夸大了外因的作用,是错误的。我们在个人成长中要正确地对待内因和外因。
2、(1996年高考辨析题)有人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孟子幼时,其母为有利于他的成长,就曾三次搬家,择邻而居。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是一道正误混杂式辨析,除了回答出原理内容外,还要结合题中观点分析,指出其正确与错误的内容与原因。
答案:这种看法注意到外部环境对个人成长有重要作用,但夸大了这种作用,并使之绝对化,从而否认了人的能动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这说明,近朱者可能赤,也可能不赤;近墨者可能黑,也可能不黑,关键在于内因。
三、论述题:江泽民同志在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指出:
“西部各省区的广大干部和群众,要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坚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利用自己的优势,创造新的业绩。”
“国家已经采取的支持西部地区发展的措施要继续落实好,包括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支持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在企业增资减债、下岗分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
阅读上述讲话内容,回答问题
(1)这两段讲话主要反映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原理?
(2)运用这一原理,对讲话内容加以简要分析。
分析:该题侧重于对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审题时应弄清“主要反映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原理”。回答第一问时只要原理判断准确即可。回答第二问应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讲清原理内容;二是运用原理有关内容对材料作简要分析;三是得出正确的结论。
答案:(1)两段讲话共同反映了内、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第一段讲话主要反映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第二段讲话主要反映了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2)第一,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第二,由于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因此,加快西部地区开发与发展,主要依靠西部各省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这是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根本所在;由于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因此,西部地区的开发与发展,不能忽视国家的支持与东部先进地区的帮助,这是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条件;由于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国家的支持与先进地区的帮助,必须化为西部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行动,利用自己的优势,创造新的业绩。第三,在加快西部地区开发与发展中,只有将国家的支持、先进地区的帮助与西部地区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结合起来,才是脱贫致富的有效手段与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