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有个“小儿辩日”的故事;小儿甲认为早晨的太阳离人近,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大,近大远小;小儿乙认为中午的太阳离人近,因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的太阳热,近热远凉。两小儿的辩论给我们的启示是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D.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分析:
①该题联系实际事例,考查学生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原理的认识和把握情况,着重考查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一方面。
②本题正确选项为B。题干中两小儿对事物的认识由于停留在感性认识——对现象的认识阶段,所以,影响了对整个事物的正确认识,说明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的道理,所以入选。
③题肢CD本身是正确的,题肢C正确反映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题肢D讲了认识事物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问题,但均不符合题意,所以不能入选。
题肢A是错误的。因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认识来源于实践,所以排除。
二、不定项选择题:
1、“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哲学上讲,这个认识
A.是对改革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正确的理性思维
B.揭示了改革、生产力、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内在的、真实的、必然的联系
C.是对改革有所判定的思维形式,是一个真判断,是真理
D.回答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分析
①本题是一道联系实际的问题,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哲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分析和认识党和国家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对学生是否正确掌握哲学上“判断”这一概念的考查,是否具有觉悟的考查。
②本题正确选项为ABC。 A项指明了题目对改革的论述是和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的一种正确的理性认识,是正确的认识,B项从事物本质的角度进行考查,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而题目论断是展开的概念,表现了概念之间的一定联系或关系,揭示了改革与生产力、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联系。C项从两个角度进行设计,一是说题目论述是属于认识过程中的判断的思维形式,二是说这个判断是符合实际的真实判断,是对改革这一事物的正确认识,是真理。
③D项本身是正确的,不入选是因为题干规定“从哲学上讲”的这个限制,使D项不符合这一要求。
2、作为事物的现象是指
A.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B.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外在表现
C.只能由理性思维去把握的东西 D.感性认识
分析:
①本题考查学生对事物现象这一概念的把握和理解,考查重点在于是否能够认识现象与本质的区别。
②本题正确选项是A。A项是事物现象的本质含义,所以入选。
③B项正误混杂不能入选。前半句把现象看成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混淆了现象与本质的区别,后半句认为现象是事物的外在表现是正确的。
C项从认识的角度来考查,现象的本质特点,决定了它可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并不是只能由理性思维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是只有依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的东西,所以排除。
D项将题目所讲的客观事物本身的现象与人对事物的认识混淆起来,是错误的。
三、简答题: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谈谈你对这一论断的理解。
参考答案:
①感觉到的东西是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由于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外部联系,它是片面的、多变的,所以,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
②理解了的东西是指对事物的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必然的联系,本质和规律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因此,只有深入到事物内部,抓住本质和规律,抓住诸多现象的根据,才能深刻地理解现象。
分析:
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对立统一关系的理解和运用情况。同时考查对事物现象和本质的关系的认识。
四、辨析题:
“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
参考答案:
①认为真象是客观的,是正确的,因为任何客观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现象包括真像和假象。
②认为假象是主观的,是错误的,这是因为假象也是客观事物的一种现象,它同样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及外部联系,不过它是以歪曲的、颠倒的形式从反面表现事物的本质。
假象与真象的区别不在于它们是否主观的产物,还是客观存在,而在于是否正面表现本质。
③本题的认识是片面的。
分析:
①本题考查学生对现象的全面认识和理解。
②无论真象和假象都是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客观性决定了事物的现象不论是真像、假象都是客观的。学生往往认为假象是主观的,主要是由于将客观事物的现象本身与人的主观认识混为一谈,搞不清真象与假象的区别。本题的考查有助于学生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