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传教士与八国联军
1900年6月,英、法、美、德、日、俄、意、奥组成八国联军,发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8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在这里,他们烧杀抢劫,奸淫虏掠,无恶不作,使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成果遭到空前破坏,千年古都顿成人间地狱,"尸积遍地,白骨纵横"。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罕见的人类大悲剧中,某些西方传教士充当了罪恶的帮凶和直接的刽子手,他们完全背离了宗教的主旨,亵渎了"天主"的"圣灵",是人类文明史的耻辱。在历史面前,他们难辞其咎。下面从几个侧面看看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西方传教士的所为。
首先,直接参加军事行为,第一个表现就是充当军事间谍,为侵略军提供情报。在八国联军侵入天津时,英国籍传教士宝复礼(FrederickBroun)接受了侵略军司令部的委任,正式编入军队,隶属于军事情报局,成为"英国远征军"的成员。作为"向导"领着八国联军从天津一直打到北京。他还驱使信徒搜集军事情报,如清军大炮口径和数目,战壕、水雷和地雷情况,并在地图上标出;为侵略军修筑战壕,把自己管辖的教会馆舍让给英军当兵营,保护侵略军等。宝复礼后来还亲自著书,炫耀自己的功勋,得到了英国政府和教会的推崇。天主教北京教区主教樊国梁也充当了侵略军的侦探,为联军将领出谋划策,派遣教徒加入法国军队,他控制的教会还为远征军提供了五十多名翻译,八名传教士被委任为连队长。樊国梁的行为,深得联军统帅瓦德西的赏识,他自己也感到荣耀:"我们之中的每一个人都继续了自己的服务工作,和过去一样,得到一份军饷,并不是,也永远不会是我们的目的;我们只有一个愿望,为天主和为法国的光荣而工作。"(《传教杂志》1902年)参加军事行动的第二个表现就是行凶杀人。美国传教士梅子明,在联军进京后,武装了二百多名教徒,在抢劫了一些富户以后,又疯狂地喊出" 以人头抵人头"的口号,在任邱的一个村庄里,竟有680多名无辜百姓遭到杀害!(《中国教案史》548页)
其次,传教士参与了洗劫京城的行动。就在联军攻陷北京的第三天,即8月16日,樊国梁发出布告,动员抢劫。他在布告中命令:"每户所抢财物为全家使用,在解围八天之内所抢之粮、煤或其他物品,如其总值不超过50两银子(合175法郎),可视为无义务偿还,因为这些东西属于绝对必要;每户或每人于上述期间所抢之物,价值超过50两银子者,应负责偿还,可通知自己的本堂神父,将所余之物归公;如所抢之物,不论是实物或银钱,价值超过500两银子(折合1750法郎)者,神父皆不能听其神功,为之赦罪,此赦罪之权保留于主教及副主教之手。……你们要把抢来的东西直接归公,堆放一处,由我们进行统计,以作为中国政府交来的赔款中的一部分预支。"(《遣使会年鉴》)8月17日,樊国梁主使教民闯入皇城根的礼王府,肆意掠夺破坏,把礼王府抢得四壁空空,所得元宝,仅樊国梁自己承认的就达12万两。据亲历其事的老神父和老修女作证说,樊国梁还到庆王府抢银子和宝物,还从大太监李连英的住宅抢了许多古书、花盘和玉器等物,在北堂院内堆积如山。北堂里的教民也倾巢出动,四处掠夺,教士们为士兵作向导,抓店铺掌柜当仆役、将抢来的东西背到北堂去。樊国梁的所为,不仅中国人民痛恨,甚至遭到了正直的法 国国会议员的不满。
再次,传教士鼓吹瓜分中国,为侵华战争推波助澜。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在义和团运动大规模兴起后,曾露骨地指出:"我们是狂势异教徒的牺牲品,让基督教列强把这个异教帝国瓜分了吧!这可供中国有一个新秩序的世界"。(《花甲记忆》)他怂恿美国对华提出领土要求:"瓜分中国是自然的扩张,正如俄国向西伯利亚,美国向西部伸张一样。"(《北京使馆被围记》)
美国传教士
沙俄出兵
义和团运动发生后,列强各国都乘机对中国出兵,进行大肆掠夺。消息传到俄国,沙皇政府认为是侵略中国的大好机会,除积极参加八国联军之外,1900年7月16日,制造了海兰泡惨案,居住在海兰泡的数千名中国人几乎全部被俄军惨杀,泅水逃生的不到百人。17—21日,俄国侵略军又先后将江东六十四屯居民万余人赶至黑龙江边枪杀或用斧头砍死,剩下的被赶入黑龙江淹死,只有极少人泅水得生。8月28日,俄国军队占领齐齐哈尔;9月22日,占领吉林,28日,占领辽阳;10月1日,进入盛京(沈阳)。俄军所到之处,烧杀掳掠,无恶不作。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京郊战事
张家湾之战
1860年(咸丰十年)8月,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天津后,向北京进犯。清廷派恰亲王载垣赴通州,同英、法代表谈判。因英法两国索需苛重,会谈破裂。清军将英使巴夏礼一行26人、法使13人扣押解往北京(10月8日释放)。英法联军即进攻京郊军事要隘张家湾。清军阻击后,被迫撤退。9月18日,侵略军占领张家湾,将该镇洗劫一空,妇女被逼自尽者干人以上。同日通州失陷。
八里桥之战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张家湾、通州失陷后,英法联军继续西犯,于1860年(咸丰十年)9月21日自郎家坟分3路进攻八里桥一带。遭驻守当地的3万清军抗击,死伤干余。后因大学士瑞麟等临阵先逃,胜保受伤,清军溃散西撤,八里桥失陷。次日,咸丰帝率后妃宫眷等自圆明园逃往承德避暑山庄。
火烧圆明园
1860年(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于l0月6日占据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英、法军队洗劫二天后,向城内开进。10月11日英军派出1200余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再次洗劫圆明园,英国全权代表詹姆士·布鲁斯以清政府曾将巴夏礼等囚于圆明园为借口,将焚毁圆明园列入议和先决条件。10月18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清文宗咸丰
爱新觉罗·奕宁,生于1831年,死于1861年,清朝第七世皇帝。1850—1861年在位。年号咸丰,庙号文宗。为清宣宗道 光的第四子。道光三十年正月即皇帝位,时年二十岁,第二年改元。
咸丰帝在位11年,内忧外患,战乱频繁,几年没有一天安宁的日子,最后还死在出奔逃避之中。
咸丰十一年七月(1861年8月),咸丰帝病逝于承德避暑山庄的烟波致爽殿内,卒年31岁,葬入清东陵的定陵。有子女3人,子2人,女1人。是清朝有子女皇帝中最少者。
圆明园
1.圆明园为英法联军所烧。之前在10月8日、9日,为英法联军抢劫时间。期间也有国人趁乱打劫。
2.焚烧圆明园的理由,用英国侵略者的话说,乃是“清朝扣押英国谈判使节,囚禁于圆明园中,多加虐待,导致数人死亡”“焚烧圆明园,则无惩罚中国人民之意,乃是对清帝之警告”。
3.带领英法联军抢劫圆明园,并出主意怂恿额尔金烧园之人,即为龚自珍的孙子龚孝拱。需牢记此人。后来移居上海,用从园中取来的财物嫖妓,得梅毒而死。
4.圆明园焚烧之后,尚有部分建筑如双鹤斋、海岳开襟、新宫门等地未被烧毁,西洋楼仍在,园内珍贵花木仍在,假山园林仍在,山形水系仍在,园墙仍在。仍为皇家禁园。同治年间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下,曾试图择要重修。当时拟修范围为20余处共3,000多间殿宇,主要集中在圆明园前朝区、后湖区和西部、北部一带,以及万春园宫门区、敷春堂口清夏堂等处。但开工不到10个月因财力枯竭被迫停修。此后,慈禧太后虽然修了颐和园,但并未完全放弃修复圆明园,直至光绪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还曾修茸过圆明园双鹤斋、课农轩等景群。1900(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烧杀掳掠,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逃奔西安,京畿秩序大乱,八旗兵丁、土匪地痞即趁火打劫,把园内残存及陆续基本修复的共约近百座建筑物,皆拆抢一空,珍贵古树则全部伐倒烧炭,使圆明园的建筑和古树名木遭到彻底毁灭。
5.其后,圆明园的遗物,又长期遭到官僚、军阀、奸商的巧取豪夺,乃至政府当局的有组织地损毁。北洋政府的权贵们包括某些对圆明园遗址负有保护责任者,都倚仗权势,纷纷从园内运走大批石雕、太湖石等,以修其园宅。诸如京畿卫戌总司令王怀庆、巡阅使(后贿选为民国总统)曹锟、步军统领聂宪藩、京师宪兵司令车庆云、公府秘书长王兰亨等都有此般劣迹,仅京兆伊(相当于后来的北平市市长)刘梦庚一人,在1922年秋季25天内,就强行运走长春园太湖石623大车、绮春园云片石104大车。当时先后驻防西苑一带的陆军十三师、十六师、国民军十一师、东北军五十三军、宋哲元二十九军等。都曾强行拆除圆明园围墙,私行出售砖石,或用以圈建西苑操场。颐和园、中山公园、燕京大学、北平图书馆等处,也相继运走大批石件。30年代初,在翻建高梁桥经海淀至玉泉山的石碴公路时,经北平市特别政府批准,将圆明园南边(4800米)和东边的虎皮石围墙全行拆除,砸成石碴用以铺路。于此前后,还多次公开变价批卖园内的大城砖、虎皮石和云片石,乃至西洋楼残存的大理石石柱等,这样终至圆明园沦为一片废墟。
圆明园含经堂遗址考古发掘
昨天,被考古学家们称为今年首都考古项目中规模最大并最有价值的圆明园含经堂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开始免费对公众试开放,每一个市民都可饱览含经堂曾经拥有过的辉煌和现在遗址的壮烈之美。
含经堂的发掘
对前后施工时间达150年之久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的整体保护和园中文物发掘都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昨天,在含经堂考古发掘现场,市文物研究所靳枫毅研究员向记者介绍,含经堂建筑群由涵光室、渊映斋、淳化轩、三友轩、待月楼、静莲斋、大戏台等部分组成,占地四五万平方米,主体建筑群达2万平方米的含经堂曾是圆明园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长春园中心区中规模最大的一组寝宫型建筑景群,它位于长春园的中央大岛上。含经堂为乾隆10年开始建造,历经25年建成。资料显示,仅含经堂中收藏的包括王羲之、王献之、柳公权等唐以前的99位书法家的墨迹就价值连城。
5个余月的发掘,考古队收获颇丰,昨天,靳研究员给记者展示了做工精美的玉制道士和和尚头像,记者看到,头像刀工细致处,道士的眉毛都清晰可辨,而像这样的文物包括瓷器、琉璃、汉白玉、砖雕、玻璃、铜器、石料构件在内就发掘出了上千件,而现在的发掘面积还不到一半。据介绍,含经堂的发掘还要持续近半年,在这段时间,遗址的发掘现场照常免费对外开放,时间为早9点至晚5点。
圆明园重现141年前的恐怖袭击梦魇
9月27日是圆明园考古发掘现场对公众开放的第一天。考古专家经过5个月的发掘,终于使得英法联军141年前劫毁文明的罪证大白于天下。
裸露的白骨
灿烂的秋阳之下,黯淡红黑的焦土和崩裂剥落的砖瓦裸露无遗,精雕细镂的须弥座轻触即要碎裂,在路边,残存的过火树桩和柱础中炭灰重重。这便是昔日的含经堂——隆皇帝一年中有一半时间会离开紫禁城,居留于此,读书休憩,接见外宾和少数民族。
18世纪,这里还是一片青砖绿瓦的楼台亭榭,酷爱诗画的乾隆皇帝便常常陪伴他的母亲,在荷叶莲池边翘首期盼明月升起。”参与发掘的北京市文物所研究员靳枫毅说,“但一群远方来的白种人永远毁灭了这属于中国人的良辰美景。”
如今,游客目光所及处是一片惨然的残砖碎瓦,令人联想起轰然倒塌的大楼废墟。昔日藏有1.2万卷《四库全书荟要》的霞翥楼处荒草丛生,曾伫立着90余位中国最著名书法家的墨迹拓碑处蚊虫飞舞。
往南,有“澄波夕照”之景,乾隆曾与亲近人在此欣赏夕阳西下风光。莲塘依旧,荷叶已枯黄破败。
发掘工作是4月份开始的,目前仅试掘了含经堂和长春园宫门,共6万余平方米。当时,废墟基址埋在半米至一米深的土下,在西洋楼大水法等地面遗址处已不复见到的罪证,由此得以保留。
据了解,已被确证经历焚烧的场所达七八处,考古学家发现了上万块被烈火焚烧过的地砖。
圆明园终于裸露出了它的白骨。”靳枫毅说。
每一锹都像挖到了自己的伤口
在考古学家的指引下,笔者看到,这些地砖已被烧得发红,不复是我华夏人氏喜爱的传统青灰色。为保护它们,专家在上面盖上了塑料布。
据说,发掘开始时,考古学家惊讶地看到,宫殿基址到处布满炭灰,最厚达处达两厘米。“每一锹挖下去,都像挖到了自己的伤口。”靳枫毅说。
两块一人多高的柏木板已炭化龟裂。靳枫毅说,这木板属于昔日的大戏台,那上面曾演出过多少动人戏乐。但在大火中,舞台烧裂坠落,柏木板掉入井中。此是仅存的两块。
笔者还见到了一些头断肢裂的佛像和玉器残片,“研究表明这是外来暴力破坏所致,圆明园是皇家禁区,这绝不是中国人所为。”靳枫毅说。
圆明园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到乾隆九年(1744年)基本建成。此后的嘉庆、道光、咸丰三代屡有修缮扩建,历时150年,始成规模。圆明园占地广大,荟萃中西文明精华,被称作“万园之园”。
史载,1860年,英法联英攻陷北京,劫走园中大批珍贵文物,并焚毁该园。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掠夺了圆明园。
实际上,人们已不能知道联军施暴的细节,《火烧圆明园》的描述并不一定准确。只知道,大火烧了三天三夜。
通过有组织的正式考古发掘,大量地出土有关罪证,这在圆明园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百年历史成为千古之谜
在这次发掘中,考古学家还发现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排水系统。地漏呈钱眼形,有方孔,上有盖子,精雕细刻。二宫门处有一个庞大的下水道,宽一米,高一米,它从西奔东而来,却不注入湖中,又奔东而去,看来是不想污染净水。它最后通到哪里去了?这还有待更多的调查。令专家难以思议的是,清朝人如何便知道以极大的代价,保护环境?
考古学家还发现了乾隆住的暧阁,很大两间,现仍存连地炕,供暖系统埋在地下,地表用大厚砖铺满,烧热了能保持相当温度。假山南北侧,也发现了连地炕,可能是乾隆极近的缤妃住的。
以前,仅从文献中知道,乾隆冬天便要来此,但皇帝是怎么生活的?文献中没有记载。
更多的复杂建筑构件,有的也许已经永远不能知其用途。
比如,考古学家发现了6块奇怪的有眼石头,不知为何物,后来,清华大学建筑专家指出可能是“压风石”,但到底是做什么用的,仍没有人能说清楚。
还有,发现了怀疑是乾隆的茶膳房,有6个砖洞,一个灶眼,但是,那么深的洞,灶眼又那么低,如何做饭?如何出灰?炉子又是怎样的?不明白。附近也没有发现炉灰。难道,一建好就不再使用?
正是英法联军的劫毁,使这百年历史成为千古之谜。
无法找到珍贵文物
5个月的发掘,共挖出文物一千余件,包括陶范、玉饰件、玉瓮、瓷器、印章、雕像、琉璃构件等,大多已残缺。
虽然发掘很详备,但我们已无法再找到珍贵文物。”靳枫毅叹息。
他说,当时,联军把能拿走的都拿走了,不能拿走的,大都毁坏了。这一种结果,真是太惨了。
在劫毁过程中,圆明园中也死了一些人,有的是被联军打死的,有的是抵抗时牺牲的,有的是因为没有尽到守卫之职跳湖自尽的。
但发掘现场没有发现尸骨。”他说,“也许,永远不会发现了,因为,后来清朝又回来了,把死人收走了。”
同治皇帝曾经有过重建圆明园的努力,但是,因为国力衰落,再没能恢复盛况,直到1900年,这举世无双的伟大园林彻底走进了历史的阴影。
铲平遗址重建新楼?
然而,如今,圆明园似又到了回归的时候。
据了解,之所以搞考古发掘,是因为圆明园希望复建一部分遗址,以使该园“更好地得到保护和利用”。这曾引起学术界一片非议。
去年,市府开会复议此事,最后,允许复建遗址的10%。国家文物局今年批准了申请。
因此,考古发掘的初衷,并不是要搞一次爱国主义教育,而是准备弄清楚古建筑的原貌和结构,制定科学的复制方案,最后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
对含经堂和长春园宫门遗址的发掘,属于一期考古发掘方案。等一期结束,古建方案确定,造价落实后,再拿出二期发掘方案,进行圆明园大宫门的发掘。
据靳枫毅介绍,复建的含经堂,将极有可能耸立于正在发掘的遗址上,废墟将被铲平而不复存在。“不过,一些专家也坚持要原样保留一部分遗址。”
虽然是对公众开放,但游人冷清。在发掘现场,考古学家在向来人散发一份问卷,上面有3种选择:第一,遗址原状保存,不搞任何复建;第二,部分复建,部分原址保护;第三,全部复建。
从上海来参观的退休教师陶先生说:“我赞成部分复建。这样,有一个对比,一方面,看看我们的祖宗曾创造了多么灿烂的文化,另一方面,看看它们在后人手里被毁掉了,是多么的凄凉,多么的耻辱!”
中国最早的国旗
国旗是代表国家的旗帜。古代的中国虽有多种多样的旗帜,却一直没有国旗。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原来闭关自守的清王朝同各国的交往日益增多,在外交场合中需要有代表大清帝国的旗帜。"龙"本来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却被封建君主视为自己的化身;黄色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高贵的颜色,后来又成了皇帝的专用之色。出于"朕即国家"的观念,清廷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起,允许以黄龙旗(三角形)作为国旗使用。八十年代后期,清政府正式决定以长方形的黄龙旗作为官方使用的国旗,而旅外华商只能以三角形的龙旗作为国旗使用。这是中国最早的正式国旗。黄龙旗的旗面为黄色,上绘飞龙戏珠的图案;龙为青色,珠为红色,龙头向左上方昂起。中华民国建立以后,以五色旗取代了黄龙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