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戊戌变法
百日维新
1895年中国败给日本人之后,维新派代言人便找到了发言的机会。他们使年轻的光绪皇帝倾听他们的意见;光绪皇帝暂且摆脱了皇太后慈禧的影响。慈禧自1860年以来一直决定着中国的政策,但现在,维新派已将皇帝争取到他们那一边。皇帝对他们的口头和书面奏章印象极深,1898年夏颁发了一系列彻底的改革法令;那段日子称为"百日维新"。这些法令将使中国社会的大多数方面能得到基本的改革。许多闲职将被取消;地方政府将更加集中在北京的领导之下;新学校将传播欧洲的学问;西方式的生产方法将受到鼓励,国家将按西方的方式建立一支由应征入伍者组成的军队。
但是,这些措施始终停留在纸上。维新派缺乏经验,他们的法令只得让内心极不赞成的保守官僚去贯彻。维新派确信,不除掉反对派领导人,他们的计划必将失败,因此,他们密谋策划,企图除掉皇太后和她周围的顽固分子。但是,皇太后却先行一步,她在军队的支持下发动政变,废黜了不幸的皇帝。然后宣布由她自己摄政,废除了所有的改革法令,杀害了六位维新派领导人。"百日维新"的失败使保守派获得了所有的权力。
(《全球通史》 1992年1月第一版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谭嗣同的《仁学》
谭嗣同的著作大部已收入《谭嗣同全集》,《仁学》是他的主要代表作。该书写于1896至1897年间,这正是中国经甲午战后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内忧外患空前严重。谭嗣同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治事篇》指出:"时局之危,有危于此时者乎?图治之急,有急于此时者乎?……台湾沦为日之版图;东三省又入俄之笼网;广西为法所涎;云南为英所睨";胶州湾和山东的筑路权为德所强取。凡此种种,说明中国有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并沦为其殖民地的危险。为了救亡图存,谭嗣同和当时先进的中国人一样,把变法维新看成是救国救民的当务之急。他写作《仁学》明确指出:"变法则民智","变法则民富","变法则民强","变法则民生"。《仁学》还力图从圣教之旨,自然之理,孔子改制之道,《春秋》"三世"之义,证明"变化"、"日新"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变化、日新则存,反之则亡,为变法维新提供理论依据。
谭嗣同勇敢地发出"冲决网罗"的强烈呼声,不但要"冲决利禄之网罗","俗学"之"网罗",而且还要"冲决君主之网罗","伦常之网罗"。他指出,2000年来的君主专制是强盗政治,历代封建君主是"独夫民贼",他们"视天下为其囊橐中之私产",视"天下之民"若"犬马土芥"。可见,在他看来,封建君主无异于窃国大盗,专制暴君。因此,他激烈反对传统的忠君观念,认为提倡"忠君",就是"辅桀"、"助纣",祸国殃民。他十分服膺"法人之改民主","誓杀尽天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以泄万民之恨"的暴力手段,盛赞中国历史上的"汤武革命",表示愿意成为陈涉、杨玄感,"以供圣人之驱使"。谭嗣同反对君主专制的激进态度,使他的社会政治思想闪烁着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光辉。
(《中国思想史》 1993年3月第一版 西北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