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初二历史 -> 初二上学期 -> 第七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一课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28 18:31:54阅读:nyq
字号:|


扩展资料

白话文运动在文学革命中的作用
  文学革命促进了启蒙运动,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与普及提供了文化载体,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酝酿和发动作了文化思想方面的准备。文学革命在中国历史上实现了一次空前绝后的伟大语言改革,从而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前景起了不可忽视的重大影响。

  新文化运动在除旧布新过程里所体现出来的破和立,在白话交运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以白话取代文言,并不仅仅是一场反对文言文的文化运动,而且还是一场深刻的双重意义上的语言革命: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书面语,使书面语与口语统一起来,从而克服了传统语言的内在分裂;另一方面重建了全新的文学语言,使文学内容与形式之间获得内在的和谐与统一。语言的变革并不仅仅是形式的变革,它与思维相联系,因而又是一种思维层次上的变革。以清晰、精确的白话取代言约义丰的文言,其实质乃是以精确性、严密性为特征的近代思维方式取代带有模糊性特点的传统思维方式。这种取代既是文学语言的重建,又是思维的重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常把新文化运动称为白话运动或文学革命。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要求并吞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他们的外交大胜利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山东大势一去,就是破坏中国的领土!中国的领土破坏。中国就亡了!所以我们学界今天排队到各公使馆去,要求各国出来维持公理,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载于《每周评论》1919年5月11日


比较资产阶级激进派与革命派的民主思想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都主张实行民主政治,但二者的民主思想有一定差异。孙中山的着眼点在于建立民主的政治体制,他把民主译作“民权主义”,目标在于废除君主政体,实行共和政体,建立民主政治的表层结构。陈独秀等人则强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建立的是近代社会深层次的政治文化,即近代民主生活背后的价值观念体系,其出发点是个人,追求的目标是“人权”,即个人独立于政府之外的自由权利。

比较认识资产阶级激进派与革命派的民主思想
  孙中山等革命派比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想家更加现实,他是从把握近代中国最迫切的任务出发的。孙中山将国家民族的解放提到压倒一切的地位,又片面地理解纪律与自由的关系,因而他要求牺牲个人的自由权利以至于独立人格来增强团体纪律,争取民族解放,得出“个人不可太自由,国家要得完全自由”的结论。但是孙中山没有充分认识到,政治革命不能取代思想革命,建立起以自由民主观念为核心的政治文化,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必要前提。共和制度不仅要有形式,还要有灵魂。所以,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民主思想体现了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和经验教训的总结。

对新文化运动历史局限性的认识
  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导致这一片面性、绝对化偏向的根本原因在于新文化运动领导者的阶级局限性和思想认识的局限性。新文化运动前期的领导者当时还属于资产阶级,他们的思想武器还是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武器库里找来的。他们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思想方法还是资产阶级形式主义的方法。由于阶级和思想方法的局限性,他们提不出实际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方案,因而不能给中国人民指出真正的出路。

刘半农与“她”字
  刘半农原名复,一八九一年生于江苏省江阴县,一九三四年谢世。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新诗人、杂文家和著名的语言学家。刘半农在新文化运动中,写了大量的诗歌,内容多是反封建的,形式上着力模仿民歌,后结集出版诗集《扬鞭集》。同时,刘半农又采集了不少民歌,编为《瓦釜集》。他的名字以“半农”自诩,表明他眼光向下,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另外,他还精心研究语言学,并有不少语言著述,在中国现代语言史上卓有成就。他创造的“她”就影响深远。一九二○年九月,正在英国伦敦的刘半农,写了一首“教我如何不想她”的著名情诗,首次创造了“她”,并第一次将“她”字入诗。在早年的白话文中,用“他”作第三人称代词,通用于男性、女性及一切事物。一九一九年前后,有些文学作品用“伊”专指女性。鉴于这种混乱,刘半农创造了“她”字,指代第三人称女性,而用“它”代称事物。开始时虽遭到一些守旧者的攻击,但很快流传开来,广泛使用。这在当时的文化界,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1912年,由蔡元培、李石曾等人发起,鼓励青年吸收西方的科学与文明,以便改造中国。从1919年3月17日首批到1921年1月20日最后一批,共有17届20批赴法,先后有1600多人,以川、湘两省学生最多。在这些留法学生中,后来出了不少对现代中国影响巨大的杰出人物,这些人包括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李富春、李维汉、李立三等等。

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与新文化运动兴起之间的联系
  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力量增长,进而在经济上要求打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所代表的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政治上要求进步和改革,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提高自身地位。这种要求反映在政治上就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继续进行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反映在经济上就是呼吁“实业救国”,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反映在思想文化上就是一部分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激进的民主主义知识分子掀起了反对封建旧文化、旧思想的新文化运动。

前期新文化运动指导思想的特点
  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本质上是激进的民主主义。它有三个突出特点:

  ①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封建历史传统持全面批判态度。这种态度集中表现为对孔孟儒家学说的政治价值观的彻底否定。

  ②主张以文化作为革新社会的主要手段,认为政治革命的方法并不能解决中国的民主化问题。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它并未给中国带来民主、自由和幸福,根本原因在于制度是新的,而民众观念是旧的。

  ③主张引进西方文化精神来改铸中国民众的精神状态。激进民主主义思想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说、进化论等作为理论工具和政治动力,其进步意义在于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击破了封建复辟势力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扑,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它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继续,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一次激烈斗争。但激进民主主义又是一种不稳定的政治情绪,这导致五四运动后,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和布尔什维主义政治学说在中国广泛传播之后必然分流。

五四运动的特点
  ①最早由学生、工人、市民掀起的反帝反封建斗争。②青年学生—运动的先锋。③工人阶级—运动的主力。④李大钊、陈独秀—运动的领袖。⑤启导人民觉悟,团结革命力量—有广泛的群众基础。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彻底性—斗争取得胜利。⑦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伟大的开端。

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的比较
  从领导力量来看,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可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他们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五四”运动是由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领导的,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显示了伟大力量,他们强烈地反对帝国主义分脏的巴黎和会,反对军阀政府卖国,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

  从运动的规模和群众发动的广泛性来看,辛亥革命虽有许多群众参加,但资产阶级革命派惧怕工农,不敢发动广大人民群众。而五四运动的规模是空前的,遍及中国城乡。从卷入的阶层看,工、学、商、男女老幼都行动起来了,其规模之大,在反帝反封建斗争方面的彻底性,是前所未有的。

  从结果和影响来看,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但被封建军阀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成果,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五四运动则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初步胜利,特别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从此开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时期。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
  相同点:①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任务:都是反帝反封建;③主力:人民群众。

  不同点:①领导阶级:资产阶级(旧)、无产阶级(新);②结果:资产阶级共和国(旧)、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新);③前途:资本主义(旧)、社会主义(新);④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旧)、马克思主义(新)。

新民学会
  1918年4月14日,新民学会正式成立于湖南长沙,毛泽东、蔡和森等是学会的发起人和学会的灵魂。中共成立后,学会停止了活动。

  新民学会的会员都是湖南籍的知识青年,有70余人,因为不少会员在省城的社团中担任重要职务,为学会提供了动员的能力,使湖南在20年代前后的一系列活动具有全国的影响,这些活动包括:长沙的五四运动、1919年11月至次年6月成功地驱逐军阀张敬尧、1920年9月至12月湖南首倡的湘省自治运动以及组织湘籍青年前往法国勤工俭学。

  由于王船山、曾国藩的示范作用,湘籍青年往往以天下为己任,同时注意自我修养。新民学会取义于“大学之道在新民......日日新,又日新”,起初以“革新学术,砥厉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学会成立时规定,会员一不虚伪,二不懒惰,三不浪费,四不赌博,五不狎妓。

  新民学会热切地罗列值得研究的“问题”,并选择解决的“主义”。主要是由于蔡和森、毛泽东的影响,1920年中,新民学会确定自己的方针为“改造中国与世界”。一部分青年成了共产主义者,除毛、蔡外,还有罗章龙、李维汉、谢觉哉、向警予、蔡畅、夏曦、萧三、郭亮等。

新文化运动的作用
  前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起了一定的社会启蒙作用。但前期新文化运动没能同群众运动相结合,使之缺乏群众基础。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肯定或否定的偏向,难以吸取中西文化中的精华和剔除糟粕,引起人们思想认识上的混乱。

  后期新文化运动影响深远。它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为传播,成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重要因素。它有着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并与工农运动紧密结合。如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同时,它成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直至指导中国革命最终取得胜利。

返回页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