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黄埔军校校歌
(1924年戴季陶)“莘莘学子,亲爱精诚,三民主义,是我革命先声。革命英雄,国民先锋,再接再厉,继续先烈成功。同学同道,乐遵教导,始终生死,毋忘今日校。以血洒花,以校作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国家。”
(1926年陈祖康)“怒潮澎湃,红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主义须贯彻,纪律莫放松,预备做奋斗的先锋!打条血路,引导被压迫民众。携着手,向前行;路不远,莫要惊。亲爱精诚,继续永守,发扬本校精神,发扬本校精神。”
孙中山解释的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是对外国人争平等的,不许外国人欺负中国人;民权主义是对本国人争平等的,不许有军阀官僚的特别阶级,要全国男女的政治平等地位,都是一律的平等;民生主义是对于贫富争平等的,不许全国男女有大富人和大穷人的分别,要人人都能够做事,人人都有饭吃”
节选自《孙中山选集》
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原则区别
1924年1月召开的中国国民党一大,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把实现新三民主义作为继续革命的政治纲领。
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但是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原则是有区别的:(1)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力、八小时工作制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而新三民主义仍然是以政治内容为主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在实现民生主义方面仅限于实行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等措施。(2)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除民主革命阶段外,还有一个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即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高革命纲领。而新三民主义只有民主革命的纲领,仅限于发展资本主义。
新旧三民主义和分析对比
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提出具体反帝斗争要求,认清了国内反动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本质及关系,以及对中国革命的危害。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的内容演变成排满兴汉→反满贵族→明确反帝斗争
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强凋国家政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即强调它的人民性、群众性。"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这样将资产阶级民权政冶与反帝民族主义斗争相结合,这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和飞跃。
新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更新解释了"平均地权",提出了新的方针。"农民之缺乏由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上地,资其耕作。"即"耕者有其田",明确反对封建剥削。
"节制资本","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实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工人生活"。民生主义和扶助农工政策紧密地结合起来,推动国民大革命。
总之,新三民主义有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内容,并且同联峨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结合起来,民权为"平民所共有"和"节制资本"的口号。这表叫对旧三民主义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思想,采取了批判的态度。"反对帝国主义"和"耕者有其山"的口号,使它有明确的反帝反封的政治内容。尽管它斗争的彻底性、革命最终目标、指导思想同阶级不同与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不有着本质区别,但它与民主革命纲领的各种原则基本一致,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摘录自钱厚林《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中国革命》(《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1-2)
孙中山为什么任用蒋介石为黄埔军校校长
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任黄埔军校校长,不是偶然的,主要原因有四:
第一,蒋介石是陈其美的徒弟,因为这层关系,孙中山对蒋寄予厚望。陈其美很早就追随孙中山,深得信任,辛亥革命后,曾任上海都督。1908年,陈其美介绍蒋介石加入同盟会,随后在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中,蒋介石都是陈其美的得力助手。中华革命党成立后,蒋介石成为国内入党第一人。1916年,陈其美遇刺身亡,孙中山开始倚重蒋介石。
第二,蒋介石接受过正规军校的培养,有较高的军事素养。从1908年到1911年,蒋介石在日本学习了近四年军事,回国后,又参加过杭州光复起义和讨袁斗争。1917年蒋介石提出的北伐作战计划,即深受孙中山的好评。在陈炯明问题上,蒋曾多次向孙中山建议先讨陈再北伐,表现出良好的政治判断力。1922年孙中山广州蒙难时,蒋更是冒着生命危险,秘密登上永丰舰,追随孙中山出谋划策,抗击叛军,使孙中山对他的信任大为增加。
第三,蒋介石考察过苏联的军事政治情况。从1923年8月16日至12月15日,孙中山组织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代表团团长是蒋介石,他们访问了苏军第144步兵团,考察了苏联的军事管理、政治组织等多方面情况,还达成了苏联给予军事支持和帮助的协议。此行表明孙中山已经把蒋视为未来军校负责人的主要人选了。
第四,当时,孙中山属下军事人才匮乏。仅就二次革命失败后的情形而言,陈其美、邓铿都懂军事,但均遇刺身亡。朱执信粗通军事,但在讨桂之役中牺牲。许崇智是日本主官学校毕业生,军界前辈,但此人生活腐化,短于谋略,不堪全局性重任。当时的情形,也只有蒋介石适合。因此,筹备黄埔军校时,虽有许多人想谋取校长之职,但孙中山明确表示:"新办的军校,如果不叫介石当校长,宁可不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