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蒋家王朝的覆灭
渡江战役
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4月至6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一部,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向国民党军汤恩伯、白崇禧两集团发动的规模巨大的强渡江河战役。
1948年秋至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以及在战略决战阶段的其他战役,国民党军大部主力已被歼灭,人民解放军已解放东北全境、华北大部、西北一部和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各解放区已连成一片。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统治集团,使其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已濒临绝境。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已发展到400万人,士气高昂,装备得到进一步改善,大兵团作战的经验更加丰富,已完全有把握在全国范围内战胜国民党军。
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正规军还有71个军227个师的番号约115万人,加上特种兵、机关、学校和地方部队,总兵力为204万人,其中能用于作战的部队为146万人。这些部队,多是新建或被歼后重建的,且分布在从新疆到台湾的广大地区,在战略上已无法组织有效防御。国民党政府总统蒋介石为了赢得时间,依托长江以南半壁山河重整军力,等待时机卷土重来,一方面于1949年1月21日宣布引退,由副总统李宗仁任"代总统",并出面提出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另一方面仍以国民党总裁身分总揽军政大权,积极扩军备战。将京沪警备总司令部扩大为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任命汤恩伯为总司令,统一指挥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和江西省东部的军事,会同华中"剿匪"总司令部(4月改称华中军政长官公署)总司令白崇禧指挥的部队组织长江防御。到1949年4月,国民党军在宜昌至上海间1800余公里的长江沿线上,共部署了115个师约70万人的兵力。其中,汤恩伯集团75个师约45万人,布防于江西省湖口至上海间800余公里地段上;白崇禧集团40个师约25万人,布防于湖口至宜昌间近1000公里地段上。同时,以海军海防第2舰队和江防舰队一部计有军舰26艘、炮艇56艘分驻安庆、芜湖、镇江、上 海等地的长江江面,江防舰队主力计舰艇40余艘分驻宜昌、汉口、九江等地江面,沿江巡弋;空军4个大队计飞机300余架分置于武汉、南京、上海等地,支援陆军作战。此外,美、英等帝国主义也各有军舰停泊于上海吴淞口外海面,威胁或伺机阻挠人民解放军渡江。
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江,自西向东横贯大陆中部,历来被兵家视为天堑。曹操、拓跋焘等军事统帅均因被阻于此而未能完成统一大业。长江下游江面宽达2至10余公里,水位在每年4~5月间开始上涨,特别是5月汛期,不仅水位猛涨,而且风大浪高,影响航渡。沿江广阔地域为水网稻田地,河流湖泊较多,不利大兵团行动。防守该地段的汤恩伯集团,除以一部兵力控制若干江心洲及江北据点作为警戒阵地外,以主力18个军54个师沿南岸布防,重点置于南京以东地区,并在纵深控制一定的机动兵力,企图在人民解放军渡江时,凭借长江天险,依托既设工事,在海空军支援下,大量杀伤其于半渡之时或滩头阵地;如江防被突破,则分别撤往上海及浙赣铁路(杭州-株洲)沿线,组织新的防御。其具体兵力部署是:以第8兵团指挥第55、第68、第96军防守湖口至铜陵段;以第7"绥靖"区指挥第20、第66、第88军防守铜陵至马鞍山段,第17兵团所属第106军位于泾县、宁国、太平地区为预备队;以第6兵团及首都卫戍总司令部指挥第28、第45、第99军防守南京及其东西地区;以第1"绥靖"区所属第4、第21、第51、第123军防守镇江至江阴段,第54军位于丹阳、武进地区为预备队;以淞沪警备司令部指挥 第37、第52、第75军防守苏州至上海间。另以第9编练司令部指挥第73、第74、第85军和第18、第67、第87军共20余个师位于浙赣铁路沿线及浙东地区,担任第二线防御。防守湖口至宜昌段的白崇禧集团,以27个师担任江防,其中以主力第3兵团位于武汉及其以东至九江地区;以13个师位于长沙、南昌之间地区。
1949年2~3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决定在同南京国民党政府谈判的同时,依据向长江以南进军的既定方针,命令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第四野战军一部和中原、华东军区部队共约8个兵团26个军110万人,准备适时发起渡江战役。为统一指挥,中央军委决定由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和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治委员粟裕、第一副政治委员谭震林组成等5人组成中国共产党渡江战役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准备在5月汛期到来之前,由安庆、芜湖、南京、江阴之线发起渡江作战,歼灭汤恩伯集团,夺取国民党政府的政治经济中心南京、上海以及江苏、安徽、浙江省广大地区,并随时准备对付帝国主义可能的武装干涉。同时决定,第四野战军以第12兵团部率第40、第43军约12万人组成先遣兵团,由平(今北京)津地区南下,归第二野战军指挥,攻取信阳,威胁武汉,会同中原军区部队牵制白崇禧集团,策应第二、第三野战军渡江作战。
总前委依据中共中央军委的意图和国民党军的部署以及长江中下游地理特点,3月31日制定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决定组成东、中、西3个突击集团,采取宽正面、有重点的多路突击的战法,于4月15日在江苏省靖江至安徽省望江段实施渡江作战,首先歼灭沿江防御之国民党军,然后向南发展,夺取南京、上海、杭州等城,占领江苏、安徽省南部及浙江全省。彻底摧毁国民党政府的政治、经济中心。其兵力部署是:以第三野战军第8兵团指挥第20、第26、第34、第35军,第10兵团指挥第23、第28、第29、第31军和苏北军区3个独立旅,共35万人组成东突击集团,由粟裕、第三野战军参谋长张震指挥。其中第34、第35军位于江北全椒、仪征、扬州等地并攻占瓜洲、浦口、浦镇,吸引和牵制南京、镇江地区国民党军;主力6个军由三江营(扬中以北)至张黄港(靖江以东)段实施渡江,成功后向宁沪铁路(南京-上海)挺进,控制该路一段,阻击南京、镇江的国民党军东逃和上海方向的国民党军西援,并向长兴、吴兴方向发展,会同中突击集团切断宁杭公路,封闭南京、镇江地区守军南逃的通路,完成战役合围,尔后协力歼灭被围之敌。以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指挥第21、第22、第24军,第9兵团指挥第25、第27、第30、第 33军,共30万人组成中突击集团,由谭震林指挥,在裕溪口(芜湖以北)至枞阳段渡江,成功后以一部兵力歼灭沿江守军,并监视芜湖守军;主力迅速东进,会同东突击集团完成对南京、上海、杭州地区国民党军的包围,尔后各个歼灭被围之敌。第7兵团并准备夺取杭州。为求得中、东两集团行动上的协调,迅速合围南京、镇江地区守军,中突击集团过江后统归粟裕、张震指挥。以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指挥第10、第11、第12军,第4兵团指挥第13、第14、第15军,第5兵团指挥第16、第17、第18军及中原军区部队一部,共35万人组成西突击集团,由刘伯承和第二野战军副政治委员张际春、参谋长李达指挥,由枞阳至望江段实施渡江,成功后以1个兵团挺进浙赣铁路衢州及其以西、以北地区,控制该路一段,切断汤恩伯集团与白崇禧集团的联系;主力沿江东进,接替第9兵团歼灭芜湖守军的任务,并准备参加夺取南京的作战。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在掩护第二野战军渡江后,依据情况和中央军委指示实施渡江。4月3日,中共中央军委批准了上述计划。为了便于部队就粮和避免过分拥挤,4月17日总前委又决定西突击集团过江后,第3、第5兵团直出浙赣铁路沿线,第4兵团执行东进任务。邓小平、陈毅位于合肥以南的瑶岗,代表总前委统一指挥渡江作战。参加渡 江作战的人民解放军各部队,于3月初~4月初先后进抵长江北岸,开展战役的各项准备工作。进行形势任务和新区城市政策纪律教育;侦察国民党军的防御部署、工事和长江水情、两岸地形;在地方党和政府的帮助下筹集、修理船只,到渡江前夕,共筹集各型木船9400余只,培训了数千名部队选调的水手;开展以强渡江河和水网稻田地作战为主要内容的战术、技术训练等。在中共中央华东局和中原局的统一部署下,地方各级党政机关竭尽全力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支前工作,仅随军参战的船工即达1万余名,临时民工达300万人,山东、苏北解放区还组建了16个民工团随军服务。与此同时,各兵团还以一部兵力拔除了枞阳、土桥、仪征、三江营等长江北岸国民党军据点10余处,从北岸控制了长江航道,为主力渡江开辟了道路。1949年4月1日,国共双方代表团在北平根据毛泽东发表的“八项和平条件”开始谈判。为争取达成有利于人民的协定,人民解放军数度推迟渡江时间。4月15日,国共双方代表团拟定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并商定4月20日签字。但南京国民党政府却拒绝签字,人民解放军即遵照中共中央军委命令,于20日夜按预定部署发起渡江作战。中突击集团第7、第9兵团第一梯队第24、第25、第27、第21军在强大炮火掩护下,冒着国民党军军舰和江防炮火的拦截,在100余公里的正面上,首先登船起渡,迅速攻占了鲫鱼洲等江心洲。接着,突破鲁港(芜湖西南)至铜陵段国民党军江防阵地,连续打退守军的多次反击,巩固了滩头阵地,尔后向纵深发展攻势,至21日,占领铜陵、繁昌、顺安等地,并继续迅速东进。国民党军芜湖以西地段的长江防御被人民解放军突破后,汤恩伯于21日到芜湖亲自布置堵击,但已无济于事。当晚,人民解放军由第8、第10兵团组成的东集团,由第3、第4、第5兵团组成的西集团发起强大的渡江作战。东突击集团第一梯队第23、第28、第29军展开于龙稍港(泰兴西南)至张黄港段,在天生港(泰兴以南)等地突破守军防御后,击退其第45、第21、第123军的多次反击,于22日进抵南闸(江阴以 南)、百丈镇(申港以西)之线,建立了东西50余公里、南北10余公里的滩头阵地。同时,国民党军江阴炮台守军7000余人在中国共产党秘密组织的策动和率领下起义,控制了江阴炮台,封锁了江面。第20军由泰兴西北龙窝口至永安洲段起渡,22日攻占扬中。西突击集团也于21日晚在预定地段突破守军江防阵地,控制了宽100余公里、纵深5至10公里的滩头阵地,于22日占领彭泽、东流等地,并解放安庆。中突击集团则继续发展攻势,占领南陵,歼国民党军第88军大部。在人民解放军渡江时,停泊在镇江附近江面的英国军舰4艘公然炮击长江北岸的人民解放军渡江部队。人民解放军当即以炮火猛烈还击,击伤其旗舰"紫石英"号,后4艘军舰相继逃往上海。为此,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声明,严正申斥了帝国主义的这一侵略行径,并要求英、美、法等国在中国的一切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海、领土、领空,表达了中国人民保卫主权的决心。国民党集团鉴于江防已全线被突破,部队有在沿江一线被人民解放军分割、围歼的危险,于22日下午仓促部署总退却,芜湖以西的部队向浙赣铁路沿线撤退,芜湖以东、常州以西的部队向杭州方向撤退,常州以东的部队向上海方向撤退,企图在浙赣铁路沿线和上海地区组织新的防御。人民解放军除组织第二 梯队军继续渡江外,主力乘胜向国民党军防御纵深发起追击。23日,东突击集团主力相继解放丹阳、常州、无锡等城,切断了宁沪铁路,争取了国民党海军海防第2舰队司令林遵率舰艇25艘在南京以东江面和另一部舰艇23艘在镇江江面起义,另一部舰艇23艘在镇江江面投诚。第34军进占镇江,第35军于23日晚进占国民党政府所在地南京。南京的解放,标志着国民党蒋介石集团22年的反动统治被推翻。中突击集团一部占领芜湖,主力渡过青弋江,并在湾沧地区歼国民党军第20军大部和第99军一部。西突击集团占领贵池、青阳等地,歼国民党军第8兵团一部。在第二、第三野战军渡江作战的同时,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和中原军区部队占领武汉以东以西的黄梅、浠水、汉川等地,有力地牵制了白崇禧集团,保障了第二野战军渡江作战的翼侧安全。
人民解放军渡江成功后,4月22~23日,总前委依据沿江国民党军全线南撤的情况,迅速调整了进攻部署,令第三野战军除以第8兵团部率第34、第35军担任镇江、南京地区的警备任务,以第10兵团第29军东进占领苏州并向上海方向警戒外,主力在粟裕统一指挥下分别沿丹阳、金坛、溧阳及太湖西侧和南陵、宣城、广德之线向长兴、吴兴(今湖州)地区疾进,完成战役合围,歼灭由南京、镇江、芜湖地区南逃的国民党军,第7兵团并准备夺取杭州。同时解除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沿江东进的任务,改为与第3、第5兵团并肩向浙赣铁路沿线挺进,追歼逃敌,控制浙赣铁路,切断汤恩伯集团与白崇禧集团的联系,保障第三野战军作战的翼侧安全,另以第10军担任安庆、芜湖地区的警备任务。
第二、第三野战军接到命令后,不顾疲劳,不待重火器和辎重到达,克服阴雨连绵、道路泥泞等困难,向指定地区兼程疾进。4月26日,第9兵团主力通过广德;第10兵团进抵天王寺、宜兴一线,并在溧阳以西、以南地区歼国民党军第4、第28、第51军各一部。国民党军在人民解放军的多路追击下,不敢再沿宁杭公路南逃,改由宜兴以西山区直下郎溪、广德,企图由此突出重围,直趋杭州。27日,第10兵团第29军进占苏州。第三野战军主力会师吴兴,将国民党军第4、第28、第45、第51、第66军等5个军8万余人包围于郎溪、广德之间山区,经两天激战,将其8万余人全部歼灭。5月3日,第7兵团占领杭州。第二野战军在皖南游击队的策应下,经屯溪、婺源、乐平等地,于5月4~7日相继占领浙赣铁路沿线的贵溪、上饶、衢县、金华等地,并在追击作战中歼国民党军第68、第88、第106、第73军各一部。其间,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和中原军区部队占领孝感、黄陂,逼近武汉,完成了钳制白崇禧集团的任务。
郎广围歼战后,汤恩伯集团一部逃往福建,主力8个军25个师共20余万人退守上海,在蒋介石亲自部署下,企图凭借上海奉富的储备和4000多个永备工事继续顽抗。位于武汉地区的华中军政长官公署白崇禧集团,除以一部兵力迟滞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渡江外,主力准备南撤湘鄂边、湘中、湘鄂西地区组织新的防线,企图阻止人民解放军南下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和西进四川的同时,准备撤离武汉。中共中央军委和总前委依据战局的发展情况,决定以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主力向浙江东部和南部进军,解放浙江省;第8兵团一部兵力继续担任南京、镇江地区警备,并肃清溃散于苏浙皖边界地区国民党军的任务;第9、第10兵团并指挥第8兵团一部攻取上海。以第二野战军位于浙赣铁路金华至东乡段休整,策应第三野战军夺取上海,准备对付美、英等国可能的武装干涉,并以一部兵力向福建北部、江西中部进击,视机进占南昌。以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提前渡江歼灭武汉、九江等地守军,占领武汉三镇。为求完整地接收中国最大城市上海,避免市区遭受战火破坏,第三野战军决定以第9兵团指挥第20、第27、第30、第31军,第10兵团指挥第26、第28、第29、第33军和炮兵纵队主力分别经由浦东、浦西实施钳形突击,直 插吴淞,截断敌军海上退路,迫敌投降。如敌继续顽抗,则对市区发起攻击,分割、歼灭全部守敌。5月12日,上海战役开始。占领昆山、太仓、松江、青浦、川沙等地,至22日,将汤恩伯集团主力压缩到苏州河以北地区。经第三野战军增调第7兵团第23军和第8兵团第25军分别加强第9、第10兵团,两兵团于23日夜向上海守军发起总攻。各攻击部队采取快速勇猛的动作,多路直插市区和宝山、吴淞。为减轻对市区建筑物的破坏,尽量不使用重武器。至27日,完全攻占上海。汤恩伯集团除约5万人经吴淞口登舰逃跑外,15万余人被歼灭。在此期间,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在浙东、浙南游击队的配合下,解放了宁波、奉化、镇海(今宁波市北部)、温州、临海、黄岩等城市和广大地区。第二野战军一部进占南城和古田、南平、临川、南城等广大地区。另一部为策应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的渡江作战,进至江西省丰城、樟树(今清江)一线,并于22日占领南昌。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于5月14日开始举行汉浔间渡江作战,从武汉至九江间横渡长江。15日,争取了国民党华中军政副长官、河南省政府主席兼第19兵团司令官张轸率2万余人在贺胜桥、金口起义,17日解放军完全占领华中经济中心武汉。6月2日,第三野战军一部解放崇明岛,至此,渡江战役结束。
渡江战役历时42天,是继晋灭吴、隋灭陈、北宋灭南唐之战后,中国战争史上第四次大规模的渡江作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实施战略追击的第一个战役,也是向全国进军作战的开始。人民解放军在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的条件下,一举突破国民党军陆海空军组成的长江防线。其特点如下:一是在国共两党再度和平谈判,存在着和平渡江和战斗渡江两种可能的情况下,人民解放军的一切工作立足于战斗渡江,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二是对战斗渡江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如敌依托江防顽抗、依托浙赣线顽抗、阻止中东两集团会合等,均预筹对策,因而顺利达成了预定战役目的;三是利用长江在南京、镇江地段江身向北凸出的有利地形,实施钳形突击,先完成合围,尔后从容歼灭;四是对帝国主义可能的武装干涉,预有准备,当3野实施上海战役时,2野集结浙赣线担任战役预备队。战争的实践表明:人民解放军态度坚决,准备充分,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可能性就减少或消失。五是以运动战和城市攻坚战相结合,合围并歼灭其重兵集团。此役,人民解放军伤亡6万余人,歼灭国民党军11个军部、46个师438840人,其中俘敌341530人,毙伤22310人,起义34830人,投诚67170人,占领了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和上 海、武汉等城市及苏南、皖南、浙江全省和江西、湖北、福建3省部分地区,为尔后解放华东全境和向华南、西南地区进军创造了重要条件。
淮海战役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11月至1949年1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及军区部队同国民党军刘峙集团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江苏省海州(今属连云港)、西至河南省商丘,北起山东省临城(今薛城)、南抵淮河的广大区域内进行的战略性战役,与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并称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
1948年秋,解放军在各个战场上分别向国民党军发动规模较大的进攻,取得了重大胜利,特别是在东北战场上举行的第一个战略决战性战役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中国的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由战争初期的127万人增至300余万人;国民党军则由430万人下降至290万人。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而且在数量上也已经转为优势。在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南部战线,人民解放军1947年7月转入战略进攻以后,经过同国民党军1年的激烈较量,至1948年7月,形势发生了有利于人民解放军的深刻变化。人民解放军力量有很大发展。由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的中原野战军辖7个步兵纵队15万人;中原军区辖豫西、陕南、豫皖苏、皖西、桐柏、江汉、鄂豫7个军区20余万人;由陈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华东野战军辖15个步兵纵队和1个特种兵纵队36万人;华东军区辖胶东、渤海、鲁中南、苏北、江淮5个军区30余万人。济南战役胜利后,华东野战军主力位于济南、滕县(今滕州)之间,一部位于山东省临沂、夏庄(今临沭)地区和江苏省宿迁地区休整,积极进行新的作战准备。中原野战军主力于10月下旬解放郑州、开封,另一部活动于河南省南部、 湖北省北部地区。华东、中原两野战军已能在统一指挥下进行战役上的相互配合,协同作战。中原、华东解放区空前巩固,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秋粮获得丰收,支援战争的物质力量增强。
在国民党军方面,由白崇禧任总司令的华中"剿匪"总司令部辖第3兵团(司令官张淦)、第12兵团(司令官黄维)、第14兵团(司令官宋希濂)和第5(信阳)、第13(南阳)、第16(咸宁)"绥靖"区,共35万余人,主力分布在以汉口为中心的平汉铁路(今北京-汉口)确山至汉口段和长江北岸宜昌至安庆段。由刘峙任总司令的徐州"剿匪"总司令部辖第2兵团(司令官邱清泉)、第7兵团(司令官黄百韬)、第13兵团(司令官李弥)、第16兵团(司令官孙元良)和第1(扬州)、第3(徐州)、第4(商丘)、第9(海州)、第11(青岛)、第12(新乡)"绥靖"区,共60万人。这是国民党军兵力最多、战斗力最强的一个战略集团,主力集结于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铁路(今兰州-连云港)商丘至海州段、津浦铁路(天津-浦口)徐州至蚌埠段。由桂系将领控制的华中"剿总"和由蒋介石嫡系将领控制的徐州"剿总"之间存在矛盾,难以实行统一指挥,协同作战。刘峙集团虽然装备优良,背靠南京、上海,交通方便,但其后方补给线脆弱,津浦铁路一旦被截断,就将陷于粮弹两缺的困境。
济南战役后,国民党军统帅部对华东、中原两野战军动向作了多种判断,认为在陇海铁路以南联合发起新攻势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决定,徐州"剿总"放弃郑州、开封、菏泽、临沂、海州,缩短战线;将郑州地区的第16兵团东调,撤销第9"绥靖"区,其所属第44军由连云港海运南撤;华中"剿总"的第12兵团改归国防部指挥,由豫西南阳、泌阳东移确山、驻马店,准备转用于徐州、蚌埠地区。辽沈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军统帅蒋介石为避免徐州“剿匪”总司令刘峙集团重蹈东北“剿总”全军覆没的命运,于11月4日派参谋总长顾祝同到徐州,研究作战方略。5日,顾祝同、刘峙召集军事会议,确定采取"备战退守"方针,一面向徐州、蚌埠间收缩兵力,以攻势防御,确保该段交通,保卫南京、上海,一面从徐州撤退物资和非战斗人员,以备在形势不利时放弃徐州,全军南撤淮河以南。依托淮河抗击解放军的进攻。11月6日蒋介石下达命令,确定"华东战场方面暂取战略守势",并调整部署:将海州第44军西撤新安镇(今新沂),并归黄百韬指挥;第7兵团由新安镇撤至运河以西地区;第3"绥靖"区由临城、枣庄向南退守韩庄、台儿庄地区;第13兵团由陇海铁 路碾庄圩、炮车南移灵璧、泗县;第1"绥靖"区防守淮阴、扬州一线;第2兵团由商丘东移砀山、永城;第4"绥靖"区由商丘、马牧集南移固镇、蚌埠;第16兵团由柳河移至蒙城。徐州"剿总"直接指挥的第107军守备窑湾(今邳州南)以南段运河,第72军加强徐州守备,第96、第66军防守蚌埠、五河、盱眙。第12兵团由确山东进阜阳、太和。这样,国民党军在徐州、蚌埠地区的兵力达5个兵团、3个"绥靖"区,连同直属部队、特种部队共29个军约70万人。另以华中“剿总”总司令白崇禧集团的2个兵团、4个绥靖区部队共23万人,防御平汉线南段及长江中游地区,钳制中原野战军。蒋介石声称:徐淮会战是政权"存亡最大之关键"。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曾于1948年7月间提出"冬春夺取徐州"的设想。济南战役结束时,即9月24日,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粟裕(陈毅5月到中原和刘伯承、邓小平一起指挥作战)向中共中央军委建议乘胜举行淮海战役,攻歼淮阴、淮安、宝应、高邮、海州、连云港之敌,为夺取徐州创造条件。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依据全国战局的发展和徐州国民党军撤守未定的有利情况,于9月25日复电同意华东野战军举行淮海战役,并于10月11日发出关于淮海战役作战方针的指示,指出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国民党军第7兵团,完成中间突破;第二阶段攻歼海州、新浦、连云港等地之国民党军;第三阶段在淮阴、淮安方向作战。为了达到歼灭第7兵团的目的,应以一半以上的兵力牵制、阻击可能由徐州东援的第2、第13两兵团。14日,又指示中原野战军主力夺取郑州、开封,吸引徐州"剿总"分兵西顾;以一部兵力在平汉铁路以西、以南积极活动,牵制白崇禧集团,使之不能调兵东进徐州、蚌埠地区,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
遵照上述指示,华东野战军作出部署:以7个纵队及特种兵纵队主力围歼新安镇地区的第7兵团;以3个纵队及2个独立旅歼灭位于邳县(今邳州)地区的第13兵团一部,阻击该兵团东援;以3个纵队直出徐州东北台儿庄、贾汪,促使第3"绥靖"区部队起义,尔后截断徐州以东陇海铁路,阻击徐州之敌东援。中原野战军的部署是:以4个纵队并指挥华东野战军的2个纵队和冀鲁豫军区2个独立旅,首先歼灭商丘地区的第4"绥靖"区部队,吸引第2兵团西顾,尔后以主力在徐蚌线(徐州-蚌埠)作战,攻占宿县,截断津浦铁路;另以2个纵队及1个旅侧击、尾击由确山东进的第12兵团,迟滞其前进。此外,原准备渡江南下的华东野战军先遣纵队及桐柏、江汉、豫皖苏、江淮、冀鲁豫等军区部队,被赋予破击平汉、陇海、津浦铁路的任务。
11月7~9日,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根据辽沈战役后全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和中原野战军攻克郑州后迅速东进,正同华东野战军会合等情况,以及刘峙集团有向南撤退的征候,批准前线指挥员粟裕的建议,决定扩大淮海战役的原定规模,由华东、中原两野战军共同与这个庞大的集团进行决战,第1步歼灭该集团主力于淮河以北,第2步歼灭其余部于长江以北。指示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集中22个步兵纵队(军)、1个特种兵纵队及华东、中原、冀鲁豫边区地方武装一部共60万余人的兵力,协同作战,求歼刘峙集团于淮河以北。这样,淮海战役就由原来计划歼灭刘峙集团一部的战役企图,发展成为全歼该集团的战略决战性战役。11月16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中原野战军邓小平、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粟裕及华东野战军副政治委员谭震林等5人组成总前委,刘、陈、邓为常委,邓小平为书记,领导华东、中原野战军的行动,统筹淮海地区作战、支前等一切事宜。毛泽东指出,淮海战役为南部战线空前大战役,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他号召中原、华东全军在总前委领导下
,争取战役的胜利。
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晚开始,华东野战军主力以求歼国民党军第7兵团为目标,按预定计划向新安镇地区急进。7日晨,第7兵团部率第25、第44、第64、第100军由第63军担任翼侧掩护,自新安镇地区沿陇海铁路西撤,经堰头、窑湾西渡运河。华东野战军查明第7兵团动向后,立即改变部署,展开猛烈追击、截击。8日,国民党军第3绥靖区副司令官、中共地下党员何基丰、张克侠率第59军主力2个师和第77军1个半师共、2.3万人在贾汪、台儿庄地区起义,为人民解放军迅速截断第7兵团的退路创造了有利条件。刘峙得知解放军多路向徐州前进及何、张起义,急令正在转移中的第2、第7、第13、第16兵团等部向徐州收缩靠拢。为粉碎其总撤退计划,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粟裕要求各部队不怕困难,勇猛追击,力求迅速围歼第7兵团,并拖住其余各路国民党军。华东野战军副政治委员兼山东兵团政治委员谭震林、山东兵团副司令员王建安率第7、第10、第13纵队迅速越过第3"绥靖"区防地,于10日进达徐州以东、大许家以西地区,控制了阻援阵地。向西追击的第1、第4、第6、第8、第9、第11纵队在野战军参谋长陈士榘指挥下抢渡运河,在第7兵团刚刚到达碾庄圩地区时,即从北、东、南三面逼近。11日,华东 野战军已将第7兵团4个军合围在以碾庄圩及其周围约18平方公的狭小地区内,并在窑湾歼灭其第63军。
华东野战军苏北兵团司令员韦国清、副政治委员吉洛(姬鹏飞)率第2、第12纵队和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经新安镇、宿迁向徐州西南迂回,13日在睢宁西北大王集地区歼灭第107军1个师,争取其军长孙良诚率1个师投诚。中原野战军在华东野战军一部配合下于11月7日对第4"绥靖"区部队发起攻击。因该"绥靖"区已向永城、宿县(今宿州)转移,仅在商丘东南张公店地区歼灭其后卫第181师。11日晚,中原野战军开始徐蚌线作战。12日,第4纵队在徐州以南夹沟歼灭北调徐州的第16兵团后尾一部,14日在三堡歼灭第3"绥靖"区余部,并同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两广纵队及冀鲁豫军区两个独立旅,从南面、西南面逼近徐州。16日凌晨,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在第9纵队一部配合下,攻克战略枢纽宿县。至此,徐蚌铁路被截断,刘峙集团陷于孤立。
蒋介石得知第7兵团被围,即令该兵团就地修筑工事固守待援;11日,令第2、第13兵团全力由徐州东援第7兵团;以第16兵团守徐州;以第4"绥靖"区改编为第8兵团,指挥所属3个军;以第9"绥靖"区改编为第6兵团,指挥刚由东北撤至蚌埠的第39、第54军,沿津浦铁路东西两侧向宿县推进;令第12兵团到达阜阳后继向蒙城、宿县进攻。任命刚从东北逃出的杜聿明为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协助刘峙指挥作战。蒋介石如此调兵遣将,主要是为解救被围的第7兵团,并企图在运河以西、徐州以东地区同人民解放军进行决战。
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针对上述形势指出:华东野战军的首要任务是阻止第2、第13兵团东进,歼灭第7兵团,然后争取诱歼第2、第13兵团几个师。中原野战军应对南面的第6、第8、第12兵团妥筹对策,保障华东野战军作战。据此,华东野战军决定以第4、第6、第8、第9、第13纵队和特种兵纵队炮兵主力举行碾庄圩战役,围歼第7兵团;以第7、第10、第11纵队在大许家一带从正面阻击由徐州东援的第2、第13兵团;以第1、第2、第3、第12纵队和鲁中南纵队、两广纵队、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自徐州东南向徐州进逼,威胁第2、第13兵团侧翼,保障主攻集团围歼第7兵团的作战。中原野战军决定以第9纵队和豫皖苏军区独立旅及豫西军区2个团在固镇、宿县间布防,阻击第6、第8兵团北进;以第1、第2、第6纵队在蒙城、涡阳沿涡河、淝河布防,准备阻击第12兵团;以第3、第4纵队进至宿县西南地区待机。11月11日,华东野战军担任围歼第7兵团任务的各纵队发起猛攻。在第7兵团由空军掩护逐村顽抗的情况下,各纵队从运动中仓促转入村落攻坚,由于准备不足,炮火未及跟上,以致连续攻击3天,攻击进展缓慢。华东野战军随即调整部署,采取“先打弱敌、后打强敌、攻其首脑、乱其部署”的战法,集中兵力,逐点攻 歼,攻击进展迅速。至20日拂晓,歼灭第44、第100军全部及第64、第25军各一部,并攻占第7兵团部所在地碾庄圩。黄百韬转至碾庄圩东北大院内,指挥残部顽抗。华东野战军实施连续突击,至22日黄昏全歼第7兵团。击毙兵团司令官黄百韬。从11月12日开始,国民党军第2、第13兵团在飞机、坦克掩护下,由徐州沿陇海铁路两侧并肩东援。华东野战军第7、第10、第11纵队坚决进行阻击与侧击,至22日,歼其万余人,给其以沉重打击,使其前进不及20公里。与此同时,中原野战军分别将第6、第8、第12兵团阻止在固镇以北任桥、花庄集一线和淝河以北赵集地区。这些阻击战,有力地保障了全歼第7兵团作战的胜利。
在围歼第7兵团之际,中共中央军委、毛泽东和淮海前线指挥员设想下一个歼击目标,或诱歼由徐州东援的第2、第13兵团,或歼击第6、第12兵团。11月19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分析战场形势认为:华东野战军歼灭第7兵团后,已相当疲劳,如不休整,接着又打战斗力较强的第2、第13两兵团,不易达成预期目的。中原野战军以现有兵力阻击第6、第8兵团和第12兵团两路援敌,也有较大困难。因此,向中央军委建议:华东野战军主力位于徐州以东、以南,一面监视徐州之敌,一面进行休整,同时以一部兵力协同中原野战军歼击第6、第12兵团。
第7兵团被歼灭后,蒋介石决定以已收缩到徐州的第2、第16兵团沿津浦路向南,第6、第8兵团由蚌埠、固镇沿铁路向北,第12兵团由赵集向宿县方向进攻,三路会师宿县,打通津浦路徐蚌段,改变不利态势。11月23日,徐州、蚌埠两路国民党军尚未行动,第12兵团即向浍河南岸南坪集地区发起进攻,形成孤军冒进。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当即建议抓住这一有利战机,以中原野战军全部和华东野战军一部,先歼灭第12兵团,以华东野战军主力阻击徐州和固镇地区增援之敌,并争取歼灭第6、第8兵团各一部。次日,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复电:"完全同意先打黄维(即第12兵团)";同时授权,"情况紧急时机,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刘伯承、陈毅、邓小平遂命令坚守南坪集地区的第4、第9纵队后撤,诱敌深入,而后会同第1、第2、第3、第6、第11等纵队,在浍河以北布成袋形阵地,待第12兵团到达后,即分由东西两侧出击,实施围歼。第12兵团辖第10、第14、第18、第85等4个军共11个师和1个快速纵队,约12万人,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其第18军号称国民党军的"五大主力"之一。11月24日上午,第12兵团强渡浍河,钻进了中原野战军预设的口袋。黄维发觉处境危险,即令
部队撤至浍河以西,向固镇方向转进,企图会同第6兵团再沿津浦铁路向北进攻。中原野战军各纵队当晚全线出击,发起双堆集战役。至次日,将第12兵团合围于以双堆集为中心纵横各7.5公里的区域内。27日,黄维集中4个主力师向东南方向突围,被击退。其第85军第110师师长、中共地下党员廖运周在突围中率部起义。此后,黄维调整部署,以村落为基点,用坦克、汽车及大量器材构筑了许多掩体,形成环形防御阵地,转入固守。中原野战军适时改变战法,采取坚决围困,稳步攻击,攻占一村,巩固一村,逐个歼灭的战法。同时进行大规模近迫作业,逐渐构成完整的进攻阵地。从12月6日开始,全线发起攻击。以第4、第9、第11纵队及豫皖苏军区独立旅编成东集团,由第4纵队司令员陈赓、政治委员谢富治指挥,攻歼双堆集以东第10军和第14军残部;以第1、第3纵队和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编成西集团,由第3纵队司令员陈锡联、政治委员彭涛指挥,攻歼双堆集西北第10、第85军各一部;以第6纵队、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及陕南军区第12旅编成南集团,由第6纵队司令员王近山、政治委员杜义德指挥,攻击双堆集以南第85军等部。激战至12日,将第12兵团进一步压缩在双堆集南北5公里、东西1.5公里的狭长地带。
与此同时,华东野战军以8个纵队共20个师(旅)的兵力部署在徐州以南夹沟至符离集之间正面宽50公里、纵深30公里的地域内,设置了三道阻击线,将11月26日开始由徐州南进的国民党军第2、第16兵团阻止在孤山集、褚兰一带。另以5个纵队于11月25日南下,求歼固镇地区的第6、第8兵团,但因该两兵团已先行南渡淝河,仅歼其后尾2000余人,占领蚌埠以北曹老集车站。蒋介石精心策划的三路会师打通津浦铁路的计划失败后,决定放弃徐州,由杜聿明率第2、第13、第16兵团避开华东野战军的正面阻击,绕经萧县、永城南下涡阳、蒙城,先解救第12兵团,然后一起撤到淮河以南;由刘峙率徐州"剿总"机关乘飞机移驻蚌埠,指挥第6、第8兵团北进策应。同时令华中"剿总"抽调第20、第28军增援蚌埠。11月30日晚,杜聿明率3个兵团和徐州地区党政机关人员并裹胁部分青年学生,约30万人沿萧县、永城公路仓皇撤退向西南撤退。人员众多,车辆拥挤,混乱不堪。12月2日,在萧县西南孟集地区宿营整顿。
对于国民党军放弃徐州,中共中央军委早有预料,指示淮海前线人民解放军要预作防备。徐州以南的华东野战军各纵队发觉杜聿明集团西撤后,当即占领徐州。接着立即展开追击,并同时报告野战军指挥部。12月1日,华东野战军以10个纵队另2个独立旅的强大兵力,实行多路、多梯队跟踪追击、平行追击、迂回拦击。至3日拂晓,在孟集地区追上了杜聿明集团。迂回部队前出到永城东北,封闭了该集团向永城的逃路。正当杜聿明集团准备天亮后继续向永城撤退时,蒋介石令其改向永城以东濉溪口方向攻击,协同第6兵团南北夹击中原野战军,以解第12兵团之围。杜聿明虽感不妙,还是改向濉溪口逐次攻击前进。华东野战军则实行北、东、西三面攻击,南面阻击,至4日拂晓将杜聿明集团合围于陈官庄、青龙集地区,并在6日歼灭了向西突围的第16兵团,仅孙元良率少数人脱逃。
中原、华东两野战军经过近20天的紧张战斗,在相距60公里的地区内,分别包围了第12兵团和杜聿明集团,虽给国民党军以严重杀伤,但要一举全歼,尚需时间和增加兵力。而由华中增援徐州的国民党军2个军已到浦口。针对这一情况,总前委决定从华东野战军抽调第3纵队、鲁中南纵队南下,会同中原野战军集中兵力首先消灭第12兵团;以华东野战军10个纵队继续包围杜聿明集团,防其突围;另以2个多纵队在蚌埠以北地区阻击第6、第8兵团北援。刘伯承说,这就叫吃一个(第12兵团),挟一个(杜聿明集团),看一个(第6、第8兵团)。12月12日,刘伯承、陈毅发出《促黄维立即投降书》,规劝黄维不要再作绝望的抵抗,立即放下武器投降。同时以华东野战军第3、第13纵队加入南集团,并改由华东野战军参谋长陈士榘指挥,以鲁中南纵队为预备队。准备以南集团为主,结合东西两集团直捣双堆集核心阵地。黄维拒绝投降,仍图作最后抵抗,以待援兵。人民解放军各攻击集团于13日发起攻击,战至15日,全歼第12兵团,俘黄维。
这时,国民党军由蚌埠北援的第6、第8兵团逐步向双堆集靠拢,由武汉方面来援的第28、第20军已到达浦口。国民党军第12兵团被歼后,第6、第8兵团仓皇撤回淮河以南。第1"绥靖"区部队也在12月9日放弃淮阴、淮安南撤。杜聿明集团处于外无援兵,内缺粮弹的绝境。这时,在华北战场上,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与华北第2、第3兵团已经发起了平津战役。毛泽东为了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地区的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由海上南下,中共中央军委命令淮海前线人民解放军暂停对杜聿明集团的攻击,在一段时间内对杜聿明集团只作围困不作最后歼灭的部署。据此,华东野战军以8个纵队采取纵深配置,边围困边轮番休整;以7个纵队部署于夏邑、永城、濉溪口一线,进行战备休整。中原野战军各纵队位于宿县、蒙城、涡阳地区休整,作为歼灭杜聿明集团的总预备队。在华东、中原野战军的重重包围之下,杜聿明集团的2个兵团8个军粮弹不继,加之雨雪交加,大批士兵冻饿而死,同时,对杜聿明集团展开强大的政治攻势,反复广播毛泽东为淮海前线司令部撰写的《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成批的国民党军士兵向解放军投诚,20天内即达1.4万余人。但杜聿明等高级将领仍拒绝投降。
1949年1月6日,华东野战军举行陈官庄战役,对杜聿明集团发起全线总攻。第3、第4、第10纵队和渤海纵队及冀鲁豫军区2个独立旅为东集团,归第10纵队司令员宋时轮、政治委员刘培善指挥,由东向西攻击;第1、第9、第12纵队为北集团,归谭震林、王建安指挥,由北向西南攻击;第2、第8、第11纵队为南集团,归韦国清、吉洛指挥,由南向东北攻击。7日,攻占第13兵团司令部所在地青龙集等20余处据点,迫使第13兵团退入第2兵团防区,从而打乱了杜聿明集团的防御体系。9日,该集团在飞机施放毒气掩护下,连续向西突围。华东野战军加强西线兵力,并从四面八方向心突击,穿插分割,迅速攻占了陈官庄敌军核心阵地。战至10日,全歼杜聿明集团,俘杜聿明,击毙第2兵团司令官邱清泉,李弥化装逃脱。至此,淮海战役结束。随后,人民解放军解放蚌埠,前出至长江以北。
战役期间,中共中央华东局、中原局和冀鲁豫分局全力组织支前工作。浩浩荡荡的支前大军,日夜活跃在战场上。支前民工(包括随军民工、二线转运民工和后方临时民工)共543万人,担架20.6万副,大小车辆88.1万辆,挑子30.5万副,牲畜76.7万头,船只8539只,汽车257辆,由后方向前线运送弹药1460万斤(730万千克)、筹运粮食9.6亿斤(4.8亿千克),由前线向后方转运伤员11万余名。有力地保障了大规模作战的需要。
将革命进行到底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三十日)
中国人民将要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获得最后胜利,这一点,现在甚至我们的敌人也不怀疑了。
战争走过了曲折的道路。国民党反动政府在发动反革命战争的时候,他们军队的数量约等于人民解放军的三倍半,他们军队的装备和人力物力的资源,更是远远地超过了人民解放军,他们拥有人民解放军所缺乏的现代工业和现代交通工具,他们获得美国帝国主义在军事上、经济上的大量援助,并且他们是经过了长期的准备的。就是因为这样,战争的第一年(一九四六年七月至一九四七年六月)表现为国民党的进攻和人民解放军的防御。国民党在一九四六年,在东北占领了沈阳、四平、长春、吉林、安东等城市和辽宁、辽北、安东等省的大部,在黄河以南占领了淮阴、菏泽等城市和鄂豫皖、苏皖、豫皖苏、鲁西南等解放区的大部,在长城以北占领了承德、集宁、张家口等城市和热河、绥远、察哈尔的大部,声势汹汹,不可一世。人民解放军采取了以歼灭国民党有生力量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为主的正确的战略方针,每个月平均歼灭国民党正规军的数目约为八个旅(等于现在的师),终于迫使国民党放弃其全面进攻计划,而于一九四七年上半年将进攻的重点限制在南线的两翼,即山东和陕北。战争在第二年(一九四七年七月至一九四八年六月)发生了一个根本的变化。已经消灭了大量国民党正规军的人民解放 军,在南线和北线都由防御转入了进攻,国民党方面则不得不由进攻转入防御。人民解放军不但在东北、山东和陕北都恢复了绝大部分的失地,而且把战线伸到了长江和渭水以北的国民党统治区。同时,在攻克石家庄、运城、四平、洛阳、宜川、宝鸡、潍县、临汾、开封等城市的作战中学会了攻坚战术。人民解放军组成了自己的炮兵和工兵。不要忘记,人民解放军是没有飞机和坦克的,但是自从人民解放军形成了超过国民党军的炮兵和工兵以后,国民党的防御体系,连同他的飞机和坦克就显得渺小了。人民解放军已经不但能打运动战,而且能打阵地战。战争第三年的头半年(一九四八年七月至十二月)发生了另一个根本的变化。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由长期的劣势转入了优势。人民解放军不但已经能够攻克国民党坚固设防的城市,而且能够一次包围和歼灭成十万人甚至几十万人的国民党的强大精锐兵团。人民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兵力的速度大为增加了。试看歼敌营以上正规军的统计(包括起义的敌军在内):第一年,九十七个旅,内有四十六个整旅;第二年,九十四个旅,内有五十个整旅;第三年的头半年,根据不完全的统计,一百四十七个师,内有一百一十一个整师。半年歼敌整师的数目比过去两年歼敌整师的总数多了十五个。敌人的战略上的战 线已经全部瓦解。东北的敌人已经完全消灭,华北的敌人即将完全消灭,华东和中原的敌人只剩下少数。国民党的主力在长江以北被消灭的结果,大大地便利了人民解放军今后渡江南进解放全中国的作战。同军事战线上的胜利同时,中国人民在政治战线上和经济战线上也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因为这样,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现在在全世界的舆论界,包括一切帝国主义的报纸,都完全没有争论了。
敌人是不会自行消灭的。无论是中国的反动派,或是美国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都不会自行退出历史舞台。正是因为他们看到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已经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他们就一天比一天地重视政治斗争的方法。中国反动派和美国侵略者现在一方面正在利用现存的国民党政府来进行“和平”阴谋,另一方面则正在设计使用某些既同中国反动派和美国侵略者有联系,又同革命阵营有联系的人们,向他们进行挑拨和策动,叫他们好生工作,力求混入革命阵营,构成革命阵营中的所谓反对派,以便保存反动势力,破坏革命势力。根据确实的情报,美国政府已经决定了这样一项阴谋计划,并且已经开始在中国进行这项工作。美国政府的政策,已经由单纯地支持国民党的反革命战争转变为两种方式的斗争:第一种,组织国民党残余军事力量和所谓地方势力在长江以南和边远省份继续抵抗人民解放军;第二种,在革命阵营内部组织反对派,极力使革命就此止步;如果再要前进,则应带上温和的色彩,务必不要太多地侵犯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利益。英国和法国的帝国主义者,则是美国这一政策的拥护者。这种情形,现在许多人还没有看清楚,但是大约不要很久,人们就 可以看得清楚了。
现在摆在中国人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面前的问题,是将革命进行到底呢,还是使革命半途而废呢?如果要使革命进行到底,那就是用革命的方法,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不动摇地坚持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主义,打倒官僚资本主义,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这样,就可以使中华民族来一个大翻身,由半殖民地变为真正的独立国,使中国人民来一个大解放,将自己头上的封建的压迫和官僚资本(即中国的垄断资本)的压迫一起掀掉,并由此造成统一的民主的和平局面,造成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先决条件,造成由人剥削人的社会向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可能性。如果要使革命半途而废,那就是违背人民的意志,接受外国侵略者和中国反动派的意志,使国民党赢得养好创伤的机会,然后在一个早上猛扑过来,将革命扼死,使全国回到黑暗世界。现在的问题就是一个这样明白地这样尖锐地摆着的问题。两条路究竟选择哪一条呢?中国每一个民主党派,每一个人民团体,都必须考虑这个问题,都必须选择自己要走的路,都必须表明自己的态度。中国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是否能够真诚地合作 ,而不致半途拆伙,就是要看它们在这个问题上是否采取一致的意见,是否能够为着推翻中国人民的共同敌人而采取一致的步骤。这里是要一致,要合作,而不是建立什么“反对派”,也不是走什么“中间路线”。
以蒋介石等人为首的中国反动派,自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二日反革命政变至现在的二十多年的漫长岁月中,难道还没有证明他们是一伙满身鲜血的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吗?难道还没有证明他们是一伙职业的帝国主义走狗和卖国贼吗?请大家想一想,从一九三六年十二月西安事变以来,从一九四五年十月重庆谈判和一九四六年一月政治协商会议以来,中国人民对于这伙盗匪曾经做得何等仁至义尽,希望同他们建立国内的和平。但是一切善良的愿望改变了他们的阶级本性的一分一厘一毫一丝没有呢?这些盗匪的历史,没有哪一个是可以和美国帝国主义分得开的。他们依靠美国帝国主义把四亿七千五百万同胞投入了空前残酷的大内战,他们用美国帝国主义所供给的轰炸机、战斗机、大炮、坦克、火箭筒、自动步枪、汽油弹、毒气弹等等杀人武器屠杀了成百万的男女老少,而美国帝国主义则依靠他们掠夺中国的领土权、领海权、领空权、内河航行权、商业特权、内政外交特权,直至打死人、压死人、强奸妇女而不受任何处罚的特权。难道被迫进行了如此长期血战的中国人民,还应该对于这些穷凶极恶的敌人表示亲爱温柔,而不加以彻底的消灭和驱逐吗?只有彻底地消灭了中国反动派,驱逐了美国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出中国,中国才能有独立,才能有民主,才能有和平,这个真理难道还不明白吗?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中国人民的敌人忽然竭力装作无害而且可怜的样子了(请读者记着,这种可怜相,今后还要装的)。最近做了国民党行政院长的孙科,在去年六月间,不是曾经宣布“在军事方面,只要打到底,终归可以解决”的吗?这次一上台却大谈其“光荣的和平”,说什么“政府曾努力追求和平,由于和平不能实现,不得已而用兵,用兵的最后目的仍在求得和平的恢复”。合众社上海十二月二十一日的电讯,马上就预料孙科的声明“在美国官方人士及国民党自由主义人士中,将遇到最广泛的赞扬”。美国官方人士现在不但热心于中国的“和平”,而且一再表示,从一九四五年十二月莫斯科苏美英三国外长会议以来,美国就遵守着“不干涉中国内政的政策”。应该怎样来对付这些君子国的先生们呢?这里用得着古代希腊的一段寓言:“一个农夫在冬天看见一条蛇冻僵了。他很可怜它,便拿来放在自己的胸口上。那蛇受了暖气就苏醒了,等到回复了它的天性,便把它的恩人咬了一口,使他受了致命的伤。农夫临死的时候说:我怜惜恶人,应该受这个恶报!”外国和中国的毒蛇们希望中国人民还像这个农夫一样地死去,希望中国共产党,中国的一切革命民主派,都像这个农夫一样地怀有对于毒蛇的好心 肠。但是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真正的革命民主派,却听见了并且记住了这个劳动者的遗嘱。况且盘踞在大部分中国土地上的大蛇和小蛇,黑蛇和白蛇,露出毒牙的蛇和化成美女的蛇,虽然它们已经感觉到冬天的威胁,但是还没有冻僵呢!
中国人民决不怜惜蛇一样的恶人,而且老老实实地认为:凡是耍着花腔,说什么要怜惜一下这类恶人呀,不然就不合国情、也不够伟大呀等等的人们,决不是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像蛇一样的恶人为什么要怜惜呢?究竟是哪一个工人、哪一个农民、哪一个兵士主张怜惜这类恶人呢?确是有这么一种“国民党的自由主义人士”或非国民党的“自由主义人士”,他们劝告中国人民应该接受美国和国民党的“和平”,就是说,应该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残余当作神物供养起来,以免这几种宝贝在世界上绝了种。但是他们决不是工人、农民、兵士,也不是工人、农民、兵士的朋友。
我们认为中国人民革命阵营必须扩大,必须容纳一切愿意参加目前的革命事业的人们。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需要有主力军,也需要有同盟军,没有同盟军的军队是打不胜敌人的。正处在革命高潮中的中国人民需要有自己的朋友,应当记住自己的朋友,而不要忘记他们。忠实于人民革命事业的朋友,努力保护人民利益而反对保护敌人利益的朋友,在中国无疑是不少,无疑是一个也不应被忘记和被冷淡的。我们又认为中国人民革命阵营必须巩固,必须不容许坏人侵入,必须不容许错误的主张获得胜利。处在革命高潮中的中国人民除了记住自己的朋友以外,还应当牢牢地记住自己的敌人和敌人的朋友。如上所说,既然敌人正在阴谋地用“和平”的方法和混入革命阵营的方法以求保存和加强自己的阵地,而人民的根本利益则要求彻底消灭一切反动势力并驱逐美国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出中国,那末,凡是劝说人民怜惜敌人、保存反动势力的人们,就不是人民的朋友,而是敌人的朋友了。
中国革命的怒潮正在迫使各社会阶层决定自己的态度。中国阶级力量的对比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大群大群的人民正在脱离国民党的影响和控制而站到革命阵营一方面来,中国反动派完全陷入孤立无援的绝境。人民解放战争愈接近于最后胜利,一切革命的人民和一切人民的朋友将愈加巩固地团结一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坚决地主张彻底消灭反动势力,彻底发展革命势力,一直达到在全中国范围内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国,实现统一的民主的和平。与此相反,美国帝国主义者、中国反动派和他们的朋友,虽然不能够巩固地团结一致,虽然会发生无穷的互相争吵,互相恶骂,互相埋怨,互相抛弃,但是在有一点上却会互相合作,这就是用各种方法力图破坏革命势力而保存反动势力。他们将要用各种方法:公开的和秘密的,直接的和迂回的。但是可以断定,他们的政治阴谋将要和他们的军事进攻遭遇到同样的失败。已经有了充分经验的中国人民及其总参谋部中国共产党,一定会像粉碎敌人的军事进攻一样,粉碎敌人的政治阴谋,把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进行到底。
一九四九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向长江以南进军,将要获得比一九四八年更加伟大的胜利。
一九四九年我们在经济战线上将要获得比一九四八年更加伟大的成就。我们的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将要比过去提高一步,铁路公路交通将要全部恢复。人民解放军主力兵团的作战将要摆脱现在还存在的某些游击性,进入更高程度的正规化。
一九四九年将要召集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以完成人民革命任务为目标的政治协商会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组成共和国的中央政府。这个政府将是一个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有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适当的代表人物参加的民主联合政府。
这些就是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中国一切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在一九四九年所应努力求其实现的主要的具体的任务。我们将不怕任何困难团结一致地去实现这些任务。
几千年以来的封建压迫,一百年以来的帝国主义压迫,将在我们的奋斗中彻底地推翻掉。一九四九年是极其重要的一年,我们应当加紧努力。
辽沈战役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9月至11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同国民党军在辽宁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进行的战略性战役,与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并称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
全国解放战争进入1948年秋,中国的军事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经过一年的内线和外线作战,歼灭了大批国民党军,把主要战场由解放区推进到国民党统治区,并直接威胁其政治经济中心南京和上海。国民党军总兵力由战争初期的430万人减少为365万人,其中正规军198万人,能用于第一线作战的174万人被解放军分别钳制在东北、华北、西北、中原、华东5个战场上,实行重点防御,在战略上已陷入被动。解放军总兵力则由原来的127万人发展到280万人,其中野战军149万人,武器装备日益改善,作战经验更加丰富,已具有进行大规模运动战、阵地战,特别是城市攻坚战的能力。各解放区已联成一片,在战略上可以直接互相支援。
此时,在东北战场,人民解放军经过1947年夏、秋、冬季三次大规模攻势作战,共歼国民党军38.8万余人,扩大解放区30.7万平方公里。冬季攻势后,部队进行了扩充与休整。到1948年8月,总兵力已达103万人,其中野战军有12个步兵纵队、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15个独立师、3个骑兵师,共54个师70万人,另有地方部队(包括二线补充兵团)33万人。各部队开展了大练兵和新式整军运动,军事和政治素质大为提高。此时,东北地区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已获得解放,土地改革已基本完成,解放区得到进一步巩固,工农业生产尤其是军工生产有了较快发展,人力物力比较充足,东北战场的形势更有利于解放军。
国民党军东北"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卫立煌所部遭到人民解放军连续打击后,非常处境困难。其总兵力虽然尚有4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旅),加上地方保安团队共约55万人,但被分割、压缩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互不相连的孤立地区内,欲守无力,欲撤难舍。由于北宁铁路(今北京-沈阳)若干段及营口为人民解放军所控制,长春、沈阳通向山海关内的陆上交通已被切断,补给全靠空运,物资供应匮乏。对此,其统帅部深感忧虑。为保存实力,曾考虑放弃长春、沈阳,打通北宁铁路,将主力撤往锦州,以便伺机转用于华北、华中战场。但又顾虑将会在政治上、军事上造成严重后果,因而未敢贸然决策,于是国民党军统帅部和卫立煌决定采取集中兵力,重点守备的方针,企图保住现有占领区,以支撑全国战局,一旦形势不利,再经北宁线(北平至沈阳)从陆上或营口海上撤退。
整个形势表明,东北战场作战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解放军的军力和经济力均已超过国民党军,军队在数量上特别是质量上都占优势。有利于人民解放军的决战条件已经成熟。据此,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根据全国军事形势,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决定在东北战场上同卫立煌集团首先展开决战,并为东北野战军制定了南下北宁线,将卫立煌全军封闭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方针。但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林彪对此颇为却顾虑,徘徊于打长春或南下作战之间,到7月20日才初步确立南下北宁铁路作战的决心。但到8月份,仍以北宁路附近敌情严重、供应困难等原因而未作出南下作战的部署。经中央军委批评后,9月3日林彪才上报南下作战的大体部署。9月7日,中央军委就东北的作战方针发出指示,强调必须确立攻克锦(州)、榆(山海关)、唐(山)三点并全部控制该线的决心,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必须确立打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即在卫立煌集团来援时敢于同其作战;必须有“攻锦打援”的通盘部署,既攻克锦州,又歼灭沈阳援军;必须据此重新考虑作战计划,并筹办军需和处理俘虏事宜。
国民党军统帅部判断东北人民解放军主力可能入关作战,故决定对东北采取"暂取守势","北宁路暂不打通",集中兵力确保辽东、热河(今分属内蒙古和辽宁、河北),牵制东北人民解放军不能迅速入关,以利巩固华北,支撑全国战局的方针。据此,卫立煌决心采取"集中兵力,重点守备,确保沈阳、锦州、长春,相机打通北宁路"的方针。其部署是:以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第1兵团司令官郑洞国率新编第7军、第60军计6个师及非正规军共10万人固守长春,牵制东北野战军部分主力不能向南机动;以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指挥第6兵团(司令官卢浚泉,辖第93军)和新编第5、第8军及第54军计14个师,连同非正规军共15万人防守山海关、绥中、兴城、锦西、锦州、义县等北宁铁路沿线城镇及秦皇岛、葫芦岛两海港,主力防守锦州、锦西地区,维护东北与关内陆上及海上联系;卫立煌直接指挥第8兵团(司令官周福成,辖第53军)、第9兵团(司令官廖耀湘,辖新编第3、第6军)、新编第1军和第49、第52、第71军及青年军第207师(相当于军)等共24个师(旅)30万人防守沈阳及铁岭、抚顺、本溪、辽阳、辽中、新民等外围据点,作为东北地区的 防御中枢,以确保沈阳,并支援锦州,策应长春。另有驻沈阳的空军第1军区2个大队飞机45架参加作战。此外,华北"剿总"所属第13军2个师防守承德地区,第62军等4个师位于唐山至昌黎一线,与锦州地区范汉杰部衔接,相互支援。驻北平的空军第2军区也有支援东北作战的任务。
9月10日,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桓根据中共中央军委、毛泽东制定的作战方针和东北国民党军的态势,拟定如下作战计划:第一步以奔袭动作歼灭北宁铁路除山海关、锦州、锦西以外各点之敌,切断关内外国民党军的联系;第二步集中兵力攻取锦州和打增援之敌。其部署是:以第3、第4、第7、第8、第9、第11纵队及炮兵纵队主力、第2纵队第5师、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4、第6、第8师及骑兵师出击北宁铁路锦州至唐山段,攻占锦州,切断东北国民党军与关内的联系;以第12纵队和独立第5、第7、第8、第9、第10、第11师及炮兵纵队1个团、内蒙古军区骑兵第2师继续围困长春,使守军不能撤逃沈阳;以第1、第5、第10、第6纵队和独立第2师、内蒙古军区骑兵第1师分别集结在沈阳、长春之间和彰武、新立屯地区,准备截击由长春突围或由沈阳出援的国民党军。
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桓根据毛泽东主席指示,集中优势兵力,在东北解放区地方政府组织的160万民工的支援下,于9月12日发起了规模巨大的辽沈战役。9月12日,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司令员程子华、政治委员黄克诚指挥第11纵队、冀察热辽军区3个独立师、骑兵师由建昌营等地向北宁铁路滦县至兴城段出击,至17日攻克昌黎、北戴河,28日攻克绥中,包围兴城,吸引了锦西国民党军第54军向南增援。第4、第9纵队分别从台安、北镇出发,于16日包围义县。第3纵队和第2纵队第5师以及炮兵纵队一部由西安(今辽源)、四平等地经铁路输送于20日前后到达义县附近,接替第4、第9纵队对义县的包围任务。25日,第9纵队配合自四平以西南下的第8纵队攻占了锦州以北的葛文碑、帽儿山等要地,歼第93军暂编第22师2个团大部。27日,自四平地区南下的第7纵队,在第9纵队一部配合下,攻占了锦州以南高桥和西海口,第4纵队第12师进占塔山,将锦州与锦西守军割裂。28日,炮兵纵队以炮火封锁了锦州飞机场,切断了国民党军的空运。29日,第4纵队绕过锦州攻克兴城。10月1日,第3纵队、第2纵队第5师在炮兵纵队主力协同下攻克义县,全歼第93军暂编第20师。在义县战斗中,东北野战军炮兵纵队司令 员朱瑞牺牲。至此,国民党军东北、华北两大战略集团的陆上联系被切断,战略要地锦州成为一座孤城。与此同时,监视沈阳、长春守军的东北野战军第1、第5、第6、第10纵队和第2纵队主力,分别自九台、四平、清原、开原等地隐蔽南下,于9月中旬相继进至新民西北、锦州以北地区待机。第12纵队和6个独立师及内蒙古军区骑兵第2师由第1兵团司令员肖劲光、政治委员肖华指挥,继续包围长春。
此时,蒋介石及卫立煌始判明东北野战军有在北宁线发动攻势并强攻锦州可能,深感形势严重。为解锦州之危,蒋介石于10月2日到沈阳,作如下部署:从关内急调第17兵团指挥第62军、第39军2个师、第92军1个师及独立第95师海运葫芦岛,连同原在锦西地区的4个师共11个师组成"东进兵团",由第17兵团司令官侯镜如指挥,增援锦州;以沈阳地区新编第1、第3、第6军和第71、第49军主力共11个师另3个骑兵旅组成"西进兵团",由第9兵团司令官廖耀湘指挥,先向彰武及以南新立屯攻击,截断东北野战军的后方补给线,然后经阜新趋义县,协同"东进兵团"对进攻锦州的东北野战军主力进行夹击;范汉杰集团继续固守锦州,长春郑洞国集团伺机向沈阳突围。10月2日,林彪曾一度考虑以主力回攻长春。3日,林彪、罗荣桓致电中央军委,表示决心"仍攻锦州",并调整部署,准备集中16个师和炮兵纵队主力共25万人攻歼锦州之敌。4日,中央军委复电指出,这个部署"是完全正确的",要求按照既定部署"大胆放手和坚持地实施,争取首先攻克锦州"。10日,中央军委强调指出,战局很可能发展成为极有利的形势,关键是争取在一星期内外攻克锦州;即 使一切其他目的都未达到,只要攻克了锦州,就有了主动权,就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锦州是山海关内外陆上交通的咽喉。市区周围环山,南傍小凌河、女儿河,地势险要。国民党军凭借市郊高地,以钢筋混凝土工事为骨干,构成若干支撑点式的独立坚守据点,作为外围阵地;依托小凌河、女儿河和城垣构成主阵地;以城内建筑物构成核心据点。其防御部署是:第6兵团部及所辖特种部队位于锦州城内;第93军暂编第22师防守城垣以西小凌河北岸地区,暂编第18师防守锦州以北地区;新编第8军第88师防守西郊飞机场一带,暂编第55师防守锦州城西南,暂编第54师配置于城东南;第184师防守东关及紫荆山;由沈阳空运锦州的第49军第79师(2个团)接替市郊部分高地的防守任务。10月4日晚,东北野战军攻锦部队编成3个突击集团:以第2、第3纵队和第6纵队第17师、炮兵纵队主力附坦克15辆为北突击集团,从城北和西北向南实施主要突击;以第7、第9纵队和炮兵纵队一部为南突击集团,第8纵队附第1纵队炮兵为东突击集团,分别由南向北和由东向西实施辅助突击。另外,第2兵团指挥第4、第11纵队和冀察热辽军区2个独立师扼守塔山一带阵地,控制锦州至锦西的濒海走廊,阻击"东进兵团";第1纵队主力进至高桥地区为战役总预备队;第5纵队和第6纵队主力、第1纵队第3师、独立第2师 、内蒙古军区骑兵第1师位于彰武东南地区,诱"西进兵团"北进,并配合第10纵队在新立屯以东地区阻击"西进兵团",使其不能直接救援锦州;将长春方向的第12纵队南调开原以西通江口,视机转用于南线;增调5个独立师到长春方向,连同原围城的6个师及内蒙古军区骑兵第2师共12个师,由第1兵团指挥,继续围困长春。
10月8日,国民党军"西进兵团"开始由新民和辽中分路西进。东北野战军以第5纵队和第6纵队主力在彰武东南地区采取运动防御,将其诱向西北方向;以第10纵队和第1纵队第3师在新立屯以东地区,坚决阻击其向锦州增援。至13日,"西进兵团"进占彰武和新立屯以东地区,炸毁了彰武铁桥,切断了东北野战军的后方补给线,企图引诱攻锦部队回援。"东进兵团"于10日开始以3至5个师的兵力,在海、空军火力掩护下,向塔山实施连续猛攻,企图打通增援锦州的通道。第4纵队在第11纵队和独立第4、第6师的密切配合下,依托野战阵地,以坚守和阵前反击相结合,激战六昼夜,击退"东进兵团"数十次冲击,歼其6000余人,守住了塔山阵地,保障了攻锦部队的侧后安全,为攻克锦州赢得了时间。此即著名的塔山阻击战。10月9日,东北野战军攻锦部队在东西两翼阻援部队的保障下发起锦州之战,首先进行外围战斗,至13日,控制了锦州外围有利地形。14日10时,各突击集团向锦州城发起总攻,先以猛烈炮火集中摧毁城墙及附近的守军工事,打开了缺口。11时左右,南北两个突击集团在炮火的掩护和坦克的支援下,发起猛烈冲击,迅速突入城内,展开激烈的巷战,打退守 军步兵、坦克的多次联合反扑。接着,后续部队源源跟进,向守军纵深发展进攻。随后,东突击集团也突破了城垣。各部队采取穿插分割、迂回包围等战术手段,将守军插乱、割裂,然后在炮火、坦克的掩护下,以火力、爆破、突击相结合,对固守据点的守军实施攻击。15日拂晓前,各路攻城部队在锦州城内会师,歼灭了东北"剿总"锦州指挥所和第6兵团部,守军仅剩约1万人固守锦州老城。当日中午,第7纵队和第2纵队一部向老城攻击,至18时全歼守军。锦州之战共歼灭守军10万余人,内俘范汉杰以下近10万人,完全封闭了东北国民党军从陆上撤向关内的道路。在锦州作战中,东北国民党军共出动飞机1069架次,担负空运和空中支援任务。攻锦部队击落飞机15架。19日,中央军委致电东北野战军领导人,指出:锦州之战"部队精神好,战术好,你们指挥得当,极为欣慰,望传令嘉奖"。
蒋介石在锦州城破之日再次飞抵沈阳,严令长春守军立即突围向沈阳撤退。但由于围城部队的军事压力和政治争取,在锦州失守后,长春守军第60军军长曾泽生于17日率部起义,围城部队接管了长春东半城。19日,新编第7军军长李鸿率部投诚,长春和平解放。21日,郑洞国亦率其兵团部放下武器。
锦州城破、长春第60军起义后,蒋介石于10月18日第三次飞抵沈阳,部署总退却。他判断东北野战军攻锦作战伤亡很大,需经一个月以上休整补充才能再战,遂令"西进兵团"由彰武等地经黑山、大虎山向南,在"东进兵团"策应下夺回锦州,然后掩护沈阳守军经北宁铁路撤入关内;并将第207师第3旅及在沈阳的重炮、装甲部队均调给"西进兵团",以增强其进攻实力;第8兵团继续防守沈阳。另以第52军(辖第2、第25师)由辽阳南下,抢占营口,以备"西进兵团"前进受阻时改经营口会同沈阳守军从海上撤退。蒋介石唯恐卫立煌不执行命令,令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冀热辽边区司令官,指挥撤退行动。
10月18日,林彪、罗荣桓获悉"西进兵团"一部已占新立屯并继续南进,判断沈阳之敌有可能经锦州实行总退却,遂致电中央军委,建议采取诱敌深入方针,在辽西新立屯、黑山、沟帮子(锦州东北)地区打大歼灭战,各个歼灭总退却的国民党军。中央军委19日批准了这一建议,并指出,必须以一部兵力控制营口,堵塞沈阳之敌向营口的退路。20日,林彪、罗荣桓作出了举行辽西会战,以拦住先头、拖住后尾、夹击中间、分割包围的战法歼灭"西进兵团"的部署:以锦州地区的第2、第3、第7、第8、第9纵队和第1纵队主力、第6纵队第17师及炮兵纵队立即隐蔽地向新立屯、大虎山、黑山方向急进,从两侧迂回包围"西进兵团";第5纵队由彰武西南移至阜新东北地区,第6纵队主力仍位于彰武东北地区;第10纵队和第1纵队第3师、内蒙古军区骑兵第1师由新立屯东北后撤至黑山、大虎山一线,组织坚守防御,阻止"西进兵团"向西南前进,以争取时间待主力赶到予以围歼;第4、第11纵队等部继续在塔山地区阻击"东进兵团";第11纵队一部和独立第4、第6师向山海关方向佯动,制造野战军主力入关的声势;第1兵团指挥第12纵队和5个独立师及内蒙古军区骑兵第2师, 由长春南下铁岭、通江口地区,牵制沈阳守军;独立第2师由辽阳赶到营口,切断国民党军海上退路。当日,林彪、罗荣桓还下达了全歼东北国民党军的政治动员令,号召全体指战员乘敌在总撤退中的恐慌混乱,克服连续作战中的种种困难,与敌决战,全歼该敌。
10月21日,国民党军"西进兵团"在空军掩护下由新立屯向南攻击前进,23日到达黑山、大虎山地区,遭到阻击。24日,廖耀湘指挥第71军2个师和新编第1、第6军各1个师及第207师第3旅,在200多门重炮和200多架次飞机支援下猛攻黑山、大虎山阵地,企图夺取南逃通道。其主攻方向为黑山以东高家屯、石头山一线第10纵队第28师防守的阵地。第10纵队等部进行黑山阻击战,顽强抗击,打退国民党军整营、整团的多次猛烈冲击。经三昼夜激战,终于守住了阵地,阻止了"西进兵团"前进,为野战军主力从锦州东移争取了时间。此时,第1、第2、第3、第8纵队已进至北镇地区,威胁"西进兵团"右翼,加之"西进兵团"对黑山、大虎山久攻不下,廖耀湘被迫改变向锦州前进的决心,准备经台安渡过辽河向营口撤退。东北野战军立即以第7、第8纵队迂回其右侧后,与第5、第6纵队对其实施钳形突击;以第1、第2、第3、第10纵队从正面突击,采取边合围、边分割的手段,求歼"西进兵团";以独立第2师由营口以北向台安地区急进,断其退路。25日,当"西进兵团"先头部队第49军一部到达台安西北时,遭快速北上的独立第2师截击。同时第7、第8纵队也先 后插入大虎山、台安之间,堵住了"西进兵团"南逃的通路。廖耀湘见向营口撤退无望,又急令各军向沈阳撤退,但为时已晚。第6、第5纵队从彰武、阜新地区南下,于25、26日分别插到新民、沈阳以西,切断了"西进兵团"向新民、沈阳的退路;其余各纵队由黑山、大虎山地区多路向东急进,终将"西进兵团"主力9个师13.4万人合围于黑山以东沿公路两侧地区,将另3个师合围于大虎山以东地区。廖耀湘严令部队突围未果。26日,东北野战军在黑山、大虎山以东,饶阳河以西约120平方公里地域内,对"西进兵团"展开向心突击,进行大规模围歼战。当晚,第3纵队第7师歼灭"西进兵团"指挥部,各纵队乘机向敌纵深猛烈穿插,分割围歼。激战至28日晨,全歼其兵团部及5个军部、12个师(旅)共10万余人,其中包括号称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中的新编第1军主力和新编第6军全部,俘新编第6军及第49、第71军军长。廖耀湘化装潜逃到北镇,终被抓获。全歼国民党军"西进兵团",标志辽沈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卫立煌在"西进兵团"被歼后,感到大势已去,遂将据守沈阳外围据点的新编第1军之整编第53师和青年军第207师第1、第2旅调进沈阳,加强城防。随后他本人于10月30日匆忙乘飞机逃走。第8兵团司令官周福成统一指挥第53军2个师、第207师2个旅、新编第1军1个师及4个守备总队(相当于师)、3个骑兵旅残部和地方保安部队约14万人,企图继续顽抗,或伺机经营口从海上撤逃。为全歼卫立煌集团余部,中共中央军委于10月27日电示东北野战军:以有力兵团(不少于3个纵队)星夜兼程东进,渡辽河,歼灭营口、海城一带之敌,阻塞敌人向海上的逃路。林彪、罗荣桓遂令刚到铁岭附近的第12纵队,在歼灭铁岭第53军第116师后,绕至沈阳西南攻占苏家屯;在开原地区的5个独立师、内蒙古军区骑兵第2师向沈阳东郊、北郊逼进;独立第14师攻克本溪后,向沈阳南郊挺进;第1、第2纵队经新民、辽中东进沈阳西郊。至31日,各部队对沈阳构成了四面包围。第9纵队经海城以西直插营口;第7、第8纵队和独立第2师经辽中攻占辽阳、鞍山,切断沈阳到营口的通路,尔后向营口挺进。
11月1日凌晨,东北野战军向沈阳市区国民党军发起总攻。第1、第2纵队从正西和西北方向攻击;第12纵队从南向北攻击;第1兵团指挥各独立师从正东和东北方向攻击。拂晓,各部队突破守军第一道阵地。守军除第207师有所抵抗外,其余部队在军事压力和政治争取下纷纷放下武器投诚。2日,东北野战军占领东北最大工业城市沈阳市,歼灭国民党军东北"剿总"及1个兵团部、2个军部、6个师、3个骑兵旅、4个守备总队等共13.4万人,俘周福成。
在解放沈阳的同时,第9纵队和独立第2师东渡辽河,日夜兼程向营口疾进。10月31日进抵营口外围,对营口构成半圆形包围。11月1日,国民党军第52军一部为掩护其主力从海上撤走,对第9纵队七次反扑,有2个团一度突入第9纵队阵地,均被击退。第7、第8纵队于10月31日进占辽阳、鞍山、海城后,也直逼营口。2日晨,第9纵队在独立第2师协同下发起攻击,经3小时激战,攻占营口,歼守军1.4万余人,摧毁运输舰1艘、军用商船22只。第52军军部及第25师共1万余人乘船撤走。锦西、葫芦岛地区的国民党军,在"西进兵团"被围歼时,未敢北援,沈阳失守后,也于9日从海上撤走。东北野战军于10日占领锦西、葫芦岛。12日收复承德。至此,东北全境解放。
平津战役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11月至1949年1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主力同国民党军在北平(今北京)、天津、张家口地区进行的战略性战役,与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并称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
1948年11月初,人民解放军在东北战场上进行的第一个战略决战性战役辽沈战役胜利结束,歼灭国民党军东北"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卫立煌所部47.2万人,使东北全境获得解放。由于辽沈战役的胜利和其他战场的胜利,全国军事形势发生了新的转折。人民解放军总兵力由战争开始时的120余万人上升到300万人,从劣势转为优势;国民党军总兵力则由430万人下降到290万人,从优势变为劣势。11月14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指出:再有1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11月初,在华东、中原战场上,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联合发起了第二个战略决战性的战役,即求歼国民党军徐州"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刘峙所部的淮海战役。在西北战场上,西北野战军已将国民党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所部压缩于关中地区。在华北战场上,华北军区徐向前第1兵团将国民党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所部围困在以太原为中心的狭小地区;第2兵团位于河北省阜平休整;第3兵团位于绥远(今属内蒙古)东部,准备围攻国民党军华北"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傅作义所部的后方基地绥远省省会归绥(今呼和浩特)。东北野战军先 遣兵团(即第2兵团)已进至河北省蓟县(今属天津)地区待机;东北野战军主力位于沈阳、营口、锦州地区休整,准备1个月后向山海关内开进,同华北军区部队协力歼灭傅作义集团。此时,孤悬在北平、天津、张家口、唐山地区的国民党军华北“剿匪”总司令傅作义集团60多万人,面临着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联合打击的严重局面。
在这种形势下,傅作义和蒋介石从各自的利害出发,对华北作战有不同打算。蒋介石早在东北作战接近失败时,认为东北不保,华北孤危,同时淮海大战亦有一触即发之势,曾考虑放弃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地,要傅作义率部南撤,以确保长江防线,或加强淮海战场;但又怕南撤后,产生不利的政治影响,故徘徊不定。傅作义是长期活动于绥远地区的地方实力派,深怕南撤后,其主力为蒋介石嫡系吞并,故不愿南撤;另一条路是西逃绥远,但又怕西逃后势孤力单难以生存,难下决心。11月初,蒋介石电召傅作义到南京商谈华北作战方针。经过磋商,认为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部队在兵力上不占优势,东北野战军需经3个月到半年的休整才能入关,因此"华北不致遭受威胁",而控制平津,支撑华北,牵制人民解放军东北、华北两支部队,使其不能南下,对整个战局亦属有利。基于上述判断,蒋介石决定暂守北平、天津、张家口,并确保塘沽海口。傅作义依据上述方针,于11月中下旬调整兵力部署,放弃承德、保定、山海关、秦皇岛等地,除归绥、大同两个孤立地区外,以4个兵团12个军共42个师(旅),连同非正规军共60余万人,部署于东起滦县、西至柴沟堡(今怀安)长达500公里的铁路沿线。其中,以 蒋系的3个兵团8个军共25个师,防守北平及其以东廊坊、天津、塘沽、唐山一线;以傅系的1个兵团4个军共17个师(旅),防守北平及其以西怀来、宣化、张家口、柴沟堡、张北一线。这种部署,反映了蒋介石和傅作义虽然在方针上已统一于暂守平津,但仍各有打算,即战局不利时,蒋、傅两系部队分别向南和向西撤退。
随着淮海战役的胜利发展,中共中央军委判断位于平津地区的蒋系部队向南撤退的可能性增大,一旦蒋系部队南撤,傅系部队亦必将西逃。如果蒋介石采取撤退方针,人民解放军虽可不战而得平、津等大城市,但国民党军加强了长江防线,对于尔后渡江作战不利。为此,准备提前调东北野战军主力入关,包围天津、唐山、塘沽,在包围态势下继续休整,以防止国民党军南撤。11月17日,中央军委明确提出抑留并歼灭傅作义集团于华北地区的作战方针。鉴于傅作义集团已成"惊弓之鸟",随时有南撤或西逃的可能。为抓住傅作义集团,将其就地歼灭,实现抑留并歼灭傅作义集团于华北地区的方针,加速全国解放战争进程,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审时度势,采取了以下措施:华北军区第1兵团停攻太原,华北军区第3兵团撤围归绥,以稳定傅作义集团,不使其感到孤立而早日撤逃;利用蒋介石、傅作义对东北野战军入关时间的错误判断,指示新华社、广播电台多发东北野战军在东北地区祝捷庆功、练兵开会及东北野战军领导人在沈阳活动的消息,迷惑、麻痹敌人;命令华北军区第3兵团首先包围张家口,切断傅作义集团西逃绥远的道路,吸引傅作义派兵西援。然后,华北军区第2兵团 和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出击北平至张家口一线,隔断北平与张家口的联系,以便抓住傅系部队,拖住蒋系部队,为东北野战军入关作战争取时间;命令东北野战军主力12个纵队及特种兵部队80余万人立即结束休整,夜行晓宿,隐蔽入关,在华北军区主力协同下提前发起平津战役。迅速隔断北平、天津、塘沽、唐山间的联系,切断傅作义集团南逃的道路,以便尔后逐次加以围歼。
人民解放军遂行平津战役的部队有:东北野战军12个军、1个铁道纵队和特种兵共80余万人,华北军区7个纵队、1个炮兵旅共13万余人,连同驻察哈尔(今分属内蒙古、河北省)、绥远边界地区的西北野战军第8纵队和东北军区所属冀热察、内蒙古、冀东军区及华北军区所属北岳、冀中、冀南军区等地方部队,总计100万余人。中共中央决定战役由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桓统一指挥东北,华北参战部队。1949年1月10日,又决定以林彪、罗荣桓和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组成中共总前委,林彪为书记,统一领导北平、天津、张家口、唐山地区的作战和接管城市等一切工作事宜。
1948年11月23日,东北野战军主力由锦州、营口、沈阳等地出发,隐蔽向北平、天津、唐山、塘沽地区开进。25日,华北军区第3兵团司令员杨成武、政治委员李井泉率第1、第2、第6纵队由集宁地区东进。29日,平津战役开始,遵照毛泽东提出的对平、津、张守军实行“围而不打”或“隔而不围”的原则,华北军区第3兵团突然首先向张家口外围国民党军发起攻击,至12月2日,先后占领柴沟堡、万全、沙岭子等地,对张家口形成包围态势。傅作义判断,华北军区部队对张家口的进攻是一次局部行动,决心乘东北野战军尚未入关之际,集中主力首先击破华北军区部队的进攻,然后以逸待劳,迎击东北野战军的攻势。遂令其主力第35军(欠1个师)及第104军第258师分由丰台、怀来乘汽车连夜向张家口驰援;令驻昌平的第104军(欠1个师)移至怀来,驻涿县(今涿州)的第16军移至南口、昌平,以确保北平与张家口的交通联系。
中共中央军委鉴于吸引傅系主力西援的目的已经达成,于12月2日命令华北军区第2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罗瑞卿率第3、第4、第8纵队由易县、紫荆关向涿鹿、下花园急进,切断怀来、宣化间的联系;命令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司令员程子华率第41军、第48军等部组成的先遣兵团,由蓟县向怀来、南口急进,切断北平、怀来间的联系。该两兵团到达后,协同华北军区第3兵团抓住平张线上的守军与援军,使其既不能西逃,亦不能东撤。5日,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在行进途中攻克密云,歼灭国民党军第13军1个师,尔后主力继续南进;华北军区第2兵团进至涿鹿以南待机。傅作义得知密云失守后,感到北平受到威胁,急令第35军由张家口星夜东返;令第104军主力及第16军由怀来、南口向西接应;令第94军(欠1个师)及第92、第62军由杨村、崔黄口、芦台地区开往北平,加强防御。12月6日,国民党军第35军乘汽车东撤,华北军区第2兵团第12旅在冀热察军区部队配合下节节阻击,将其滞留于新保安地区。接着,第2兵团主力赶到新保安以东,并于8、9两日打退了第35军及第104军主力的东西夹击,将第35军包围于新保安。9日晚,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前出到怀来、康庄、南口间。进至康庄的国民党军第16军指挥所及 2个师,惧怕被歼,掉头向北平撤逃,10日被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所属第41军歼灭于康庄东南地区。国民党军第104军主力发现腹背受到威胁,又得知第16军已经东逃,即放弃接应第35军的计划,由新保安以东地区经怀来向北平撤逃。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各部队立即展开追击和堵击,于11日在怀来县城以南的横岭、白羊城一带将其全部歼灭。与此同时,华北军区第3兵团解放宣化,并于7日在沙岭子追歼由宣化向张家口撤逃的傅系第101军第271师,8日完成对张家口的包围。随后,由华北军区第3兵团指挥的北岳军区部队、西北野战军第8纵队骑兵旅和内蒙古军区骑兵第11师等部攻克张北,歼灭守军一部,孤立了张家口。在此期间,东北野战军主力第1梯队6个军,由喜峰口、冷口越过长城,到达河北省蓟县、玉田、丰润地区。
此时,人民解放军虽已切断傅作义集团西逃的道路,但尚未切断其南逃的道路。同时,在淮海战场,人民解放军继歼灭黄百韬兵团之后,正在围歼黄维兵团,又在徐州西南包围了由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率领的3个兵团,并歼灭了企图突围逃跑的孙元良兵团,胜利已成定局。毛泽东于12月11日指示平津前线领导人:目前唯一的或主要的是怕傅作义率部从海上逃跑。为了不使蒋介石、傅作义定下迅速放弃平津向南逃跑的决心,在两星期内的基本原则是"围而不打",如对新保安、张家口;有些则是"隔而不围",即只作战略包围,不作战役包围,如对北平、天津等地,以待整个部署完成后,按照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次序,从容歼灭各点之敌。毛泽东还指示,尤其不可将南口以西诸点都打掉,以免南口以东诸点之敌狂逃。同时,毛泽东又命令淮海前线人民解放军在歼灭黄维兵团后,留下杜聿明集团在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的部署,命令山东军区集中若干兵力,控制济南附近一段黄河,并在胶济铁路线上预作准备,防止傅作义集团沿津浦铁路经济南向青岛逃跑。随后又指示华北军区抽调部队,控制保定、石家庄、沧州一线,准备搜捕由平津溃散南逃之敌。根据上述指示,华北军 区第2、第3兵团以防止新保安、张家口之敌向东、向西突围为重点,构筑多道阻击阵地,待命攻击;东北野战军主力克服疲劳、寒冷等困难,乘机插入北平、天津和天津、塘沽之间。傅作义发现人民解放军骤然逼近平、津,已陷入欲逃不能、欲守亦难的困境,于是匆忙放弃南口、涿县、卢沟桥、通县及唐山、芦台、廊坊等地,向北平、天津、塘沽收缩兵力。将第62军(欠1个师)、第86军由丰台、芦台开往天津,将第87军由唐山开往塘沽,并将北平和天津、塘沽划为两个防区,实行分区防御。至12月15日,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指挥第41军、第42军、第48军占领南口、丰台、卢沟桥,从北面和西南面包围了北平;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司令员肖劲光、政治委员肖华指挥第40军、第43军、第47军军及华北军区第7纵队占领通县、采育镇、廊坊及黄村(今大兴),从东北面和东南面包围了北平,17日又攻占南苑飞机场。至20日,东北野战军第46军、第45军、第44军占领唐山、军粮城、咸水沽、杨柳青、杨村等地,切断了天津、塘沽间的联系;东北野战军第38、第39、第49军及特种兵部队正由宝坻、汉沽、山海关向平津疾进。
至此,人民解放军已将傅作义集团全部分割包围于张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塘沽等地,封闭了其西逃和南逃的一切道路,使傅作义集团的“长蛇阵”被切为数段,完成了对其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使其由"惊弓之鸟"变成了"笼中之鸟",为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2月21日,华北军区第2兵团第3、第4、第8纵队共9个旅首先向被困于新保安的国民党军发起攻击,当日扫清外围据点。22日晨开始攻城,经10小时激战,全歼傅作义嫡系精锐“王牌”第35军军部和2个师以及保安部队共1.6万人,军长郭景云自杀。
中共中央军委估计到在攻击新保安之后,张家口的国民党军可能向西突围,同时考虑到华北军区第3兵团在兵力上与张家口守军相比不占优势,遂令东北野战军第41军于攻击新保安之前,由南口西进,归华北军区第3兵团指挥,加强对张家口的包围。12月23日拂晓,张家口国民党军果然全力向北突围。华北军区第3兵团指挥所属第1、第2、第6纵队及东北野战军第41军共11个旅(师),在北岳、内蒙古军区部队配合下,冒风雪严寒,展开堵击和追击,当晚解放张家口。至24日晨,将其压缩在张家口以北不足1公里宽、10公里长的山沟内,人马拥挤,混乱不堪。解放军乘胜猛烈攻击,至24日16时,仅以900人的伤亡,将逃跑的国民党军第11兵团部、第105军等部共7个师(旅)5.4万人歼灭于张家口东北西甸子、朝天洼一带,仅第11兵团司令官孙兰峰率少数骑兵逃脱。
在津、塘方向,中共中央军委原计划先攻塘沽,后打天津。后前线指挥员报告,塘沽东面靠海,其他三面为水渠盐池,不能对敌形成包围,也不便大部队展开。同时判断北平、天津国民党军有突围的可能,因此,建议以少数兵力监视塘沽,集中兵力先打天津。12月29日,中共中央军委批准了东北野战军的作战计划,并命令第41军迅速归建;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全部由平绥铁路沿线东调,协同东北野战军严密包围北平。天津市有200万人口,东距塘沽50公里,西距北平120公里,是华北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市区狭长,有海河经市区流入渤海,国民党军长期设防,工事坚固。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指挥第62军(欠1个师)、第86军等部10个师及非正规军共13万人,附山炮、野炮、榴弹炮60余门,企图凭恃"大天津堡垒化"的防御体系,进行固守。东北野战军领导人决定集中5个军共22个师,连同特种兵总计34万人,附重炮538门、坦克30辆,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和兵器夺取天津。1949年1月2日,各攻击部队进至天津周围,至13日基本肃清了外围据点。在此期间,指挥夺取天津的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敦促陈长捷仿效长春的郑洞国率部放下武器,可保证其生命财产的安全。但陈长捷拒不接受 这一解决办法。
东北野战军根据天津国民党军在部署上北部兵力强、南部工事坚固、中部兵力和工事均不很强的情况,以及天津地形南北长、东西窄的特点,决定采取东西对进、拦腰斩断、先分割后围歼的作战方针,发起天津战役。其部署是:以第38、第39军为西集团,从和平门两侧由西向东实施主要突击;以第44、第45军为东集团,从民权门两侧由东向西实施主要突击;以第46军附第49军第145师,从前后尖山由南向北实施助攻;以第39、第45军各一部及东北野战军司令部警卫团从北面实施佯攻;以第43军第128师为预备队。另以第49军主力位于军粮城,监视塘沽守军。1月14日10时,对天津发起总攻,各部队迅速在东西南三面9个地段突破城防,15日晨东西主攻集团于金汤桥会师,将守军分割成数块。尔后采取击弱留强,先吃肉后啃骨头的战法,经过激烈战斗,至15时攻占这座坚固设防和重点守备的大城市,全歼守军13万余人,俘警备司令官陈长捷,解放天津。天津解放后,据守塘沽的国民党军第17兵团部及第87军等部5个师共5万余人,于1月17日乘船南逃。东北野战军第49军追歼其后尾3000人,解放塘沽。
新保安、张家口、天津守军相继被歼后,驻北平的国民党军华北"剿匪"总司令部,第4、第9兵团部及第13、第16、第31、第92、第94、第101军和重建的第35、第104军等部,共8个军25个师,连同特种兵和非正规军总计25万人,完全陷于绝境。天津之战后,和平解放北平的条件已经成熟,中共中央军委鉴于北平是驰名世界的文化古城,为保护文化古迹免遭战争破坏和200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决定争取通过谈判和平接管,同时命令部队准备在谈判不成时以战斗方式夺取之。
傅作义在抗日战争时期主张抗日,并和共产党有过友好往来。虽在内战中执行蒋介石的"戡乱"反共政策,但随着国民党军的不断失败,逐步对蒋介石的统治失去信心。平津战役发起后,北平迅速被人民解放军包围。在这种情况下,傅作义于1948年12月15日派代表到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进行谈判。平津前线司令部参谋长刘亚楼表示,希望傅作义集团自动放下武器,人民解放军可保证其生命财产的安全。但傅作义认为尚有实力,可再坚持3个月,观望全国形势的变化,以致谈判未获结果。新保安、张家口解放后,傅作义于1949年1月7日派代表偕同民主同盟北平负责人、燕京大学教授张东荪到平津前线司令部进行第二次谈判。林彪、聂荣臻向其指出:北平、天津、塘沽、归绥各点守军应开出城外,按照人民解放军的制度进行改编;并限天津守军于13日前先行开出城外听候改编。但由于傅作义仍持观望态度,也未能达成协议。1月13日,傅作义派与中共素有交往的华北"剿总"副总司令邓宝珊到平津前线司令部进行第三次谈判。在14日的谈判中,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向其指出:人民解放军已开始攻击天津,故此次谈判不再包括天津;其他各点守军出城后,应一律解放军化,其驻地一律解 放区化。在此期间,淮海战役于1月10日以人民解放军的胜利而告结束,国民党当局败局已定。毛泽东于1月14日发表《关于时局的声明》,提出与南京国民党政府及其国民党地方政府和军事集团进行和平谈判的"八项条件";林彪、罗荣桓于1月16日致函傅作义,敦促其当机立断,接受"八项条件",站到人民方面来,不要再拖延;中共北平地下组织通过民主人士及傅系内部开明人士亦作了有力的促进工作。与此同时,国民党当局以恫吓、暗杀、封官许愿等手段极力阻挠和破坏傅作义的和谈行动;蒋介石还派次子蒋纬国携其亲笔信到北平,要傅作义坚守北平或南撤。在此关键时刻,傅作义终于选择了和平道路,解放军遵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指示,采取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相结合的方针,与傅作义代表进行多次谈判。1月21日与平津前线司令部达成《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22~31日,驻北平的国民党军撤出城外,进至解放军指定的地点听候改编为人民解放军。1月31日,人民解放军在北平人民热烈欢呼声中开入北平城内进行接管。至此,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结束。北平的和平解放,创造了将国民党军和平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的"北平方式",成为执行毛泽东提出的以"八项条件"解决 国民党军的第一个榜样。争取了大批国民党军高级将领和建制部队站到人民方面来,是中共中央战略指导的一大成功。
在平津战役中,中共中央华北局和东北局领导两解放区人民全力支援前线,组织了154万民工和38万辆大车,2万副担架,为人民解放军筑路、修桥、运输物资、转运伤员,并调集了3.1亿斤(1.55亿千克)粮食到前线,有力地保障了人民解放军作战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