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高一历史 -> 高一下学期 -> 第四章 中国近代文化

第二节 清朝晚期文化(二)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28 18:31:56阅读:nyq
字号:|


扩展资料

高剑父

  高剑父(1879~1951),现代著名画家,岭南画派领袖。 高剑父字剑父,以字行,生于1879年,卒于1951年,广东番禺人。高剑父的祖父高瑞彩,父亲高保样均擅医学、武术,亦能书画。高剑父少年丧父,家境萧条。他早年曾肄业广东水陆师学堂及岭南学堂,后从师居廉,继而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与廖仲恺、何香凝夫妇结识,同住一处,曾研究过日本及欧洲绘画。后加入白马会、太平洋画会及水彩画会。1905年,高剑父在东京加入孙中山创立的同盟会,奉命回国,组织广东支会,任会长。参加了著名的黄花岗起义及光复广州战役,辛亥革命以后,高剑父携两弟(高奇峰、高剑僧)再渡赴日,研究绘画。并参加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致力于声讨袁世凯和护法运动。民国初年他在孙中山资助下,与弟弟高奇峰在上海创立审美书馆,出版《真相画报》,宣传革命思想。孙中山去世后,他不满军阀官僚统治。国民党政府及伪政府汪精卫曾多次邀请他进入政府,均遭到拒绝,他公开表示永不做官,专心致力于中国画的革新和创造,抗战以前,高剑父在广州设立“春睡画院”,培养了不少美术人才。后历任中山大学国画教授,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广州市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广州解放时,高剑父 在澳门养病。1950年冬,准备回国,不幸旧病复发,于1951年6月在澳门去逝,终年72岁。

艺术特点

  高剑父活动于辛亥革命的风雷之中,同样在绘画方面贯穿着他的革新思想。他既有深厚的传统基础,又从事东、西洋绘画的研究,开扩了眼界,在艺术上得到不少新的启示。高剑父既擅长写意,也能画工笔。于山水、人物、翎毛、花卉以至草虫禽兽,无所不能。他大胆融合了传统绘画多种技法,又借鉴了日本画、西洋画,重视透视和立体感、设色大胆等表现技法,并注重写生,从而创立了自己的新风格。高剑父的山水、气势磅礴,笔法近似马远、夏圭一体的,横砍竖劈,干笔飞白,于秀逸中见刚劲。所作朝阳夕照,风雨晦冥,烟霞云雾之景,生动地再现了南国山川的秀丽多姿。作品多用水墨渲染,用笔泼辣,时作没骨法,除树石局部略用线条外,天色、水光和云雾都以水墨渲染,墨卷波涛,笔缩云烟,深浅远近,诗意盎然。作画很少用中国画线条,而是用色彩和水墨的渲染来表现形象和质感。他的工笔人物、花鸟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所作水墨花鸟,放纵似徐渭。又以石恪、梁楷一体“减笔”画人物,着墨敷彩不多,寥寥数笔,生动传神。




扩展资料

任伯年

  清末,随着上海 “四任”的崛起,一改清代人物绘画的颓势,标志着清代人物画融古创新的成功。而上海 “四任”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无疑首推海派首领——任伯年。

  任颐初名润,字小楼,后字伯年,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生于鸦片战争的清道光十九年(1840年),卒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是上海画派的首领人物和杰出代表,与任熊、任熏、任预合称“上海四任”,又与蒲华、虚谷、吴昌硕合称“上海四大家”。

  清末五口通商后,上海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商埠,人称“十里洋场”,那时,全国各地以卖画为生的都集中到上海来淘金。在绘画艺术领域,由于上海绘画受求新变古影响,传统一路已是强弩之末,于是创新的画家和新的画风应运而生,任伯年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任伯年生活在一个民间艺人家庭,父亲任声鹤是民间画像师,大伯任熊,二伯任薰,已是名声显赫的画家。少时受家庭的薰染,已能绘画。十来岁时,一次家中来客,坐了片刻就告辞了,父亲回来问是谁来,伯年答不上姓名,便拿起纸来,把来访者画出,父亲看了,便知是谁了。这说明任伯年幼年就掌握了写真画技巧。

  任伯年曾在十几岁青年时期,在太平天国的军中“掌大旗”。直到天京沦陷,任伯年才回家乡,后至上海随任熊、任薰学画。以后长期在上海以卖画为生。任伯年为人率真,不修边幅,学画时近30岁,画多而名声渐大,但其身心深受鸦片之害,损伤元气,50岁后得了肺病,56岁就离开了人世。

艺术特色

  任伯年重视继承传统,融汇诸家之长,吸收了西画的速写、设色诸法,形成自己丰姿多采、新颖生动的独特画风。他对花鸟、人物、山水、鱼虫、翎毛无所不能、无所不精。

  任伯年精于写像,是一位杰出的肖像画家。他的肖像画重视写生、勾勒、点族、泼墨交替互用,赋色鲜活明丽,形象生动活泼,且题材相当广泛,多绘历史故事、民间神话传说等老百姓喜闻的题材。人物画早年师法萧云从、陈洪绶、费晓楼、任熊等人。工细的仕女画近费晓楼,夸张奇伟的人物画法陈洪绶,装饰性强的街头描则学自任董,后练习铅笔速写,变得较为奔逸,晚年吸收华(岩)笔意,更加简逸灵活。传神作品如《三友图》、《沙馥小像》、《仲英小像》等,可谓神形毕露。

  任伯年的花鸟画更富有创造,富有巧趣,早年以工笔见长,“仿北宋人法,纯以焦墨钩骨,赋色肥厚,近老莲派。后吸取恽寿平的没骨法,陈淳、徐渭、朱耷的写意法,笔墨趋于简逸放纵,设色明净淡雅,形成兼工带写,明快温馨的格调,这种画法,开辟了花鸟画的新天地,对近、现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王雪涛先生说:“任伯年用色非常讲究,尤其是用粉,近百年来没有一个及得过他。”

  任伯年的山水画创作不多,早年师法石涛,中年以后兼取明代沈周、丁云鹏、蓝瑛、并上追元代吴镇、王蒙、以纵肆、劲真的笔法见长。任伯年的书法也很有特色,早年学郑板桥,书法参以画意,奇警不凡,题款书法大小倾侧,整齐参差,一气呵成。传世作品有《陈小蓬斗梅》、《牡丹双鸡图》、《三友图》、《麻姑献寿图》。

  19世纪80年代是任伯年创作的鼎盛时期,创作题材上范围扩大了,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用隐晦的手段寄寓深情。90年代,数量很多,但从作品的思想性看似乎没有超出80年代,但艺术手法上则更加熟练,大胆、概括,特别是花鸟画,达到“炉火纯青”的佳境。   




扩展资料

吴昌硕

  吴昌硕是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为“后海派”中的代表。吴昌硕的艺术贵于创造,他以书法入画,艺术上别辟蹊径,齐白石曾诗道:“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指徐渭、朱耷和吴昌硕)门下转轮来。”

  吴昌硕原名俊,字昌硕,别号缶庐,苦铁,浙江安吉人,70岁后以字行。生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卒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

  吴昌硕的父亲是个举人,对金石篆刻甚有研究,吴昌硕从小受到薰陶。17岁时闹饥荒,他在外流浪5年,回乡后刻苦自学诗、书、篆刻、创办“西泠印社”,并被推举为社长,30多岁跟任伯年学习绘画。吴昌硕二十时岁中秀才,在五十三岁出任安东(今江苏涟水)县知事,结果只任一个多月,不愿曲意逢迎,辞去官职,曾自刻印章曰“弃官先彭译令五十日”。他二十九岁时曾到苏州,在吴大(征)、潘祖阴等人处,获睹历代名人书画,精研诗、书、篆刻,自称“三十学诗,五十学画 ”。日本人对吴昌硕极为推崇,专门铸造吴昌硕半身铜像,赠西泠印社陈列。

艺术特色

  吴昌硕最擅长写意花卉,受徐渭和八大影响最大,由于他书法篆刻功底深厚,他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及章法、体势融入绘画,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他自己说;“我平生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作书之法作画。”他常常用篆笔写梅兰,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笔力得厚老辣,力透根背,又纵横恣肆,气势雄强,布局新颖,构图也近书印的章法布白,喜取“之”字和“女”的格局,或作对角斜势,虚实相生,主体突出。用色上似赵之谦,喜用浓丽对比的颜色,尤善用西洋红,色泽强烈鲜艳。

  吴昌硕书法中篆书最为著名,他所临石鼓文,参以两周金文及秦代石刻,融合篆刻用笔。他的书法凝炼遒劲,貌拙气酣,极富金石气息。

  日本人称赞吴昌硕为唐之后第一人,他30岁时求教于名重当时的画家任伯年,以石鼓文的篆法入画,任伯年拍案叫绝,并预言吴昌硕必将成为画坛的中流砥柱。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