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对外战争
扩展资料
关于对君主立宪派的评价
传统观点认为,君主立宪派投身革命、领导革命是假,阻止革命、反对革命是真。他们保护私有财产,建立君主立宪制,与封建势力妥协,在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方面无所作为。
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出了异议。赵瑞芳、高韵青、刘宗绪认为,应对君主立宪派予以肯定。君主立宪派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都是反封建的,
基本上完成了大革命摧毁旧制度、建立新政权的历史使命。实行君主立宪制,是由当时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资产阶级提出的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原则,是资产阶级保护自己利益的根本要求,具有重要的反封建意义。体现君主立宪派土地纲领的“八月法令”在原则上宣布废除全部封建制度,使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法律上失去了依据,改变了土地所有制的性质。虽然他们所领导的革命,既不能彻底摧毁国内封建势力的反抗,也不可能战胜联合起来的欧洲列强,但他们所完成的事业,是这次大革命真正成熟、确实保留下来的革命成果。
摘自:《中学历史教学》2001.6. 黑龙江省依兰县高级中学 李淑杰
扩展资料
关于革命的起止时间和分期
习惯上,我国史学界把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起义和1794年7月27日热月政变作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起迄时间。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提出了一些不同看法。
1.革命的起始时间
林贤极、程镇芳认为,法国大革命应以1789年6月17日为开始时间。因为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转入另一个阶级手中,是革命的首要标志,而6月17日成立的国民议会是资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开始,是政权转移的起点,7月14日的巴黎起义则大大加速了革命的发展进程,开辟了革命蓬勃发展的新阶段⑴。廖士虎则认为,应以1789年5月三级会议的召开作为革命的起始时间,因为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从开始夺取政权到取得政权是一个革命的过程,应把夺取政权以前的某些行动视为革命开始的标志,实际上资产阶级在三级会议上就开始了夺取政权的斗争,巴士底狱的攻陷不是革命开始的表现,而是革命胜利的标志。
2.革命的结束时间
对于法国大革命的下限,史学界争论颇多。刘祚昌仍然主张以热月政变作为革命结束的标志,但同时指出,热月政变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政变以前以破坏旧制度为主要内容,政变后则以建设新社会和巩固新制度为主要任务。热月政变结束了革命带来的动荡不安,迎来了国内的和平发展。王养冲则认为,以热月政变为革命的下限既不符合历史的真实,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意,应以1814年4月10日或1815年6月22日拿破仑两次退位时期作为革命的结束较为妥当,因为拿破仑政权与法国大革命在本质上有一致性和联系性。刘宗绪把雾月政变作为革命结束的标志,因为此后的执政府和帝国在政治和经济等制度和政策上又具备一些新的特点。张芝联指出,执政府的确立标志着革命的结束,此后的拿破仑破坏了革命的民主成果,践踏了大革命的一系列重大原则,在政治上实行妥协倒退政策,具有很大的保守性和妥协性,拿破仑政权与法国大革命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还有学者认为,应以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为革命的结束,因为复辟改变了历届政府的资产阶级性质,地主、封建势力重新上台执政,这是对法国大革命的反动。
3.大革命的分期
传统上将法国大革命分为三个时期,即君主立宪、吉伦特派统治、雅各宾民主专政。王养冲则认为,法国大革命应以新的政治体制的出现作为分期的标志,因此,除国体变更外,用统治形式的递嬗来分期或许比较妥当。他将大革命分为六个时期,除传统上的三个时期外,还有热月党和督政府共和国时期、执政府共和国时期、拿破仑帝国或第一帝国时期。
摘自:《中学历史教学》2001.6. 黑龙江省依兰县高级中学 李淑杰
扩展资料
关于拿破仑的评价
拿破仑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引起了中外史学界的普遍关注。近来年,我国史学界对拿破仑的研究日益深入,成果颇丰,同时在观点上也莫衷一是,引起了不少争鸣。大致说来,关于拿破仑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1.拿破仑战争的性质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争论主要有四种意见。
a.革命进步说:有学者认为,拿破仑战争涤荡了德意志诸邦、意大利各国、波兰、比利时的封建制度,传播了大革命的原则,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
b.侵略扩张说:王觉非认为,拿破仑是反革命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为争夺世界市场和原料产地,不断发动侵略和奴役其他民族的战争,使法国对外战争的性质日益走向非正义的侵略道路。”
c.革命进步与侵略扩张兼有说;过素琴认为,一方面,以拿破仑为首的法国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而欧洲大陆君主是代表封建阶级利益的,“这样,一场捍卫法国资产阶级胜利果实与封建君主国支持波旁王朝进行复辟的斗争,必然是进步与反动的战争。”另一方面,拿破仑是资产阶级革命家,“资产阶级的贪婪、掠夺以及谋求在欧洲和海外建立霸权的野心也就决定了拿破仑战争具有侵略和掠夺扩张的一面。”
d.分类评价说:陈崇武把拿破仑战争分为三种类型,与“反法同盟”国家之间的战争主要目的是保卫革命,反对外国干涉;与英国的战争在一定意义上具有保卫革命成果的性质,更多的是为了争夺资本、领土、殖民地和海外霸权;对埃及、叙利亚、海地、葡萄牙、西班牙以及对俄国等国家的战争纯属侵略战争。
2.雾月18日政变性质问题
有学者认为,雾月18日政变是反革命政变,是热月政变之后资产阶级反革命统治的继续和发展,拿破仑政权扑灭了法国革命,只保存了有利于大资产阶级的东西。
罗荣渠、张芝联、麻炳光等认为,雾月政变是来自资产阶级右翼的政变,拿破仑上台是资产阶级为了保障业已取得的各种利益,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安全所要求的。拿破仑上台后的一系列措施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他所确立的政治体制、各种法典和社会经济政策为法国资产阶级社会奠定了基础。
张秀兰、黄鸿钊等人则认为,雾月政变不是资产阶级反革命的新阶段,而是革命在新形势下的继续和发展。拿破仑帝国是法国革命的最后阶段,拿破仑的一系列措施满足了要求安定的群众的愿望,他对革命的敌人坚决镇压,使王党的复辟阴谋化为泡影,这足以说明拿破仑政权具有革命性;同时,并不否认这一政权在后期有很大的保守性,在对外战争中具有明显的侵略性。
摘自:《中学历史教学》2001.6. 黑龙江省依兰县高级中学 李淑杰
扩展资料
关于热月政变的性质问题
1794年发生的热月政变在我国史学界历来被认为是“反革命政变”,其主要理由是雅各宾专政是作为彻底的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专政而载入史册的,热月政变颠覆了这一政权,其后的热月党人废弃了雅各宾派的一系列曾起过显著作用的政策,采取了许多倒退措施,于是被视为“热月党的反动”。
近几年在对这一问题的争论中,余小慎进一步说明了以上观点。他认为,雅各宾政权不是单纯地表现为抵御外敌的“临时政府”,它是革命成熟的表现,而热月政变后,热月党人的倒退最终导致了波旁王朝的复辟,使共和国的再造推迟了很长时间,这是和热月党人推翻雅各宾政权分不开的。刘宗绪则认为,热月政变不是反革命政变,它是结束雅各宾专政非常措施、建立资本主义正常秩序的一个转折点。雅各宾专政超越了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范围,热月党人推翻了雅各宾派专政,似乎是历史的倒退现象,其实这恰恰是历史的正常,它使资产阶级革命回到了正常的轨道。这一观点得到了刘祚昌、冀思等人的支持,并逐渐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摘自:《中学历史教学》2001.6. 黑龙江省依兰县高级中学 李淑杰
扩展资料
凯旋门
凯旋门坐落在巴黎西北面的戴高乐广场,12条大街以它为中心放射形散开,因此,戴高乐广场也称星际广场。
凯旋门的建造,始于古罗马。1806年2月22日,拿破仑一世在欧斯代尔利茨战役中打败了奥俄联军,凯旋回国,经过星际广场,在国民的欢呼声中,拿破仑突然萌发一念,决定在星际广场建筑一座城门,以迎接日后得胜归朝的法军将士。当年8月15日,城门按照法国建筑大师夏尔格兰的设计方案破土动工,中间几经波折,时建时停,经历了30年,到1836年7月29日,这座高50米、宽45米的凯旋门才全部竣工。
凯旋门四面有门,门内刻有跟随拿破仑远征的386名将军的名字。另外还有4块记载重大战役的浮雕,其中最负盛名的是面向爱丽舍田园大街、由法国著名雕刻家弗朗索瓦·吕德设计的《1792年志愿军出发远征》,后来的法国国歌《马赛曲》就是由此产生的。这块浮雕在19世纪的法国以至世界雕刻史上,都处于重要的地位。
修建凯旋门时,原计划门面前后的四块巨石浮雕全由吕德设计,但是大臣梯也尔又改变了主意,只让吕德完成其中一件。吕德在反复思考之后,决定采用《出征》的内容。这块浮雕问世之后,立刻在思想和艺术上压倒了其他三块:考尔托维的《凯旋》和艾尔克斯维的《抵抗》以及《和平》。吕德没有具体描绘1792年法军从马赛出发的具体情节,而是赋予了当代革命者以古罗马共和主义者的英雄形象。他塑造了6个志愿兵和一个寓意的女神。女神凌空飞腾,右手持剑。在女神之下,老军人与裸体小孩处于突出的位置;4名战士剑拔弩张,斗志昂扬。整个画面不过7个人物,却反映出千军万马、一往无前的气势,洋溢着法兰西人民的爱国主义和争取自由的思想。
从凯旋门建成到今天,巴黎人民始终保留着这样的传统:每逢重大节日盛典,一个身穿拿破仑时代盔甲的战士,端着锋利的劈刀,守卫在《出征》雕像前,以此使人牢记法兰西民族的骄傲,鼓舞法国人民为自由而战斗。每年法国国庆阅兵式以及其他盛大的国家庆典都在凯旋门举行。凯旋门的无名士兵墓地是供来访的各国元首凭吊的场所。1988年6月至1989年7月,法国政府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对凯旋门进行了全面维修。
人民网 2002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