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列强对世界的瓜分
扩展资料
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为何加快瓜分非洲
任平
从15世纪起,欧洲殖民者开始入侵非洲。但是,直到19世纪中期,欧洲殖民者还只是在沿海或大河河口处建立零星据点。当时殖民者占领的土地,只占非洲总面积的10%左右。但到19世纪70年代以后,列强掀起了瓜分非洲的狂潮。19世纪晚期,除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勉强维持独立外,非洲基本被瓜分完毕。分析这一时期帝国主义加快瓜分非洲的原因,有几下几点:
1.随着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过渡,帝国主义加紧了对殖民地的争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垄断组织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夺取更多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各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而当时亚洲已基本被瓜分完毕,美国又不允许其他国家涉足拉美,非洲便成为列强争夺的主要对象。
2.非洲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非洲盛产油棕,橡胶、象牙等。而且随着棉花、可可、咖啡、甘蔗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成果,特别是西非和南非发现了新的金矿和钻矿产地,非洲的吸引力更大了,也引起了列强极大的贪欲。
3.非洲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列强争夺的重点地区、争夺的重中之重则是控制地中海咽喉的直布罗陀海峡和拥有苏伊士运河的埃及。苏伊士运河是连接地中海和红海的重要水路通道。70年代以后,苏伊士运河的通航沟通了亚、非、欧的交通,大大缩短了欧亚之间的航程。苏伊士运河的开通进一步提高了非洲的战略地位。
4.西方国家的探险家,这时已基本完成了对非洲内陆地区的地理探险活动,为殖民者进一步深入非洲提供了客观条件。在早期,欧洲人对非洲内陆仍保持着一种“神奇”的观念。对非洲河流的发源地、流向、湖泊的大小,山脉的分布,风土人情和自然资源知之甚少。因此,对非洲的侵略只局限在沿海的几个据点。18世纪的晚期到19世纪晚期,欧洲的探险家纷纷到非洲内陆探险。他们深入非洲内陆,绘制地图,勘察地形,搜集有关地理、物产、人种和语言等方面的资料。这些探险活动为日后帝国主义入侵非洲内陆提供了大量资料,铺平了道路。
5.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技术上的进步,如内河航行、电报、医学、武器等的改进和发明使欧洲人掌握了向非洲内陆渗透的手段。
帝国主义侵略给非洲带来了空前的破坏和灾难。帝国主义侵略使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丧失了独立,一些原来统一的民族被分割为帝国主义统治下的几个部分,成为后来非洲一些独立国家之间发生各种矛盾冲突的根源。由于帝国主义侵略,非洲人民丧失了大片土地,人口锐减,丰富的资源被掠夺。许多地区被强制成为单一经济作物种植区,造成经济畸形发展。帝国主义侵略和统治使非洲原有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受到了严重冲击。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原来的部落组织和首长统治也逐步崩溃。非洲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结构,对后来非洲社会的发展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产生了重要影响。
扩展资料
关于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原因及评价
(l)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的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这样,从1500年前后的新航路开辟后,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打破世界各地区的封闭状态开始,又经历了几百年资本主义的开拓,使各地区、各国之间的联系一步一步地加强。这时,世界真正形成了一个牵一发则动全身的有机整体。从一定意义上讲,世界史到此才真正具有了世界性。
(2)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原因。这是由于资本主义具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它要求以全世界为活动舞台,如果它不掠夺世界其他国家,就无法发展。资本主义向海外殖民,向世界各地倾销商品,掠夺各地的廉价原料,这势必导致世界各地区联系的加强;在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过渡后,它不但要求进一步扩大商品市场及原料供应地,而且还要求把过剩资本输往海外,因而推动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到19世纪末它们终于把世界瓜分完毕。亚、非、拉美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变成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则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于是,世界连结成为一个整体。
(3)关于世界殖民体系的评价。首先,这个“整体”的形成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增长、世界贸易总额的提高,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在以农为本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其本身固有的封闭性,是世界各地区横向联系的障碍。只有资本主义的商业才能打破这种封闭性,而把世界各地区连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次,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世界之所以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是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对世界各地区和国家的宰割、奴役、统治紧密相联的。这种联系的加强,意味着西方列强对亚、非和拉美广大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控制显然,这是一种很不公正的现象。
扩展资料
美国在拉丁美洲的扩张
早在1823年拉丁美洲独立战争正在进行的时候,美国就利用它与拉丁美洲毗邻的地理条件,提出不允许欧洲列强干涉美洲事务的“门罗宣言”,其中含有把拉丁美洲看作自己势力范围的企图。19世纪上半期,美国多次发动侵略墨西哥的战争,侵占了墨西哥大片领土。同时还不断派海军在阿根廷、秘鲁、尼加拉瓜、巴拉圭、乌拉圭登陆,大搞“炝舰外交”。19世纪80年代,为维护本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美国在整个拉美向英国的扩张势力进行了尖锐的挑战,大有把英国的势力排挤出去,由美国独霸拉丁美洲的势头。1889年,美国在华盛顿召集18个国家参加的美洲国家会议,提出“美洲人民利益一致”的欺骗性口号,并建立了“美洲共和国国家联盟”(1901年改为泛美联盟)作为常设机构。这是美国为称霸西半球迈出的关键的一步。1898年,美的战争揭开了美国向拉丁美洲全面扩张的序幕,战争中美国夺取了波多黎各并把古巴变为“保护国”,这大大加强了它在加勒比海地区的地位。美西战争后,美国对拉丁美洲交替推行“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它是在保护美国公司利益和预防其他列强可能干涉拉美事务的借口下,以先发制人的手段干涉拉美各国内政的帝国主义政策。“大 棒政策”是由老罗斯福总统策划制定的,他说:“我非常喜欢西非洲一句格言,言语温和与带一根巨棒,你将走得更远。”美国霸占巴拿马运河区就是它在拉美挥舞大棒最突出的事例之一。随着美国对拉美各国侵略和控制的加强,它在拉美的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尽管美国在拉美的投资仅占英国对拉美投资的l/4,但是美国在墨西哥和加勒比海地区的投资大大超过英国;在对外贸易方面,美国与拉美各国的贸易总额已超过英国,居于首位。整个拉丁美洲即将成为美国的“后院”。
扩展资料
美西战争
1898年,美国与西班牙为重新瓜分殖民领地而发动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
美帝国主义发动这场战争的目的是攫取西班牙在加勒比海(古巴和波多黎各)和太平洋海域(菲律宾)的有许多重要原料产地的殖民地,并使之成为向拉丁美洲和亚洲进一步扩张资本的前进基地。战争是在古巴(1895)和菲律宾(1896)举行反西班牙大规模起义条件下爆发的,这些起义动摇了西班牙在些国家的殖民统治。美国政府为了拉拢古巴和菲律宾的起义军反对西班牙,曾伪善地许诺援助他们争取独立的斗争。西班牙拒绝美国要求它放弃古巴的最后通牒之后,美国不宣而战,于1898年4月22日向古巴和菲律宾海岸派遣分舰队,对西班牙开战。5月1日,美国分舰队(巡洋舰4艘,炮艇2艘)驶入马尼拉湾(吕宋岛),突然攻击西班牙分舰队(旧舰10艘),并将其歼灭。尔后,美国远征军(1.5万人)在海湾登陆,与菲律宾起义军(2.5万人)一起挫败了西班牙军(4.2万人)的抵抗。8月13日攻克马尼拉。与此同时,加勒比海海域的战斗正在进行。该海域是美西战争的主要战场。美国的2支分舰队(装甲舰4艘、装甲巡洋舰3艘、巡洋舰12艘、浅水重炮舰5艘)封锁了古巴。西班牙在古巴驻有20万军队和一支分舰队(装甲舰4艘、浅水重炮舰3艘)。此前,古巴西部已被古巴解放军占领。6月,封锁要塞城市圣地亚哥的美国远征军(1.
8万人),在该城以东30公里处登陆。7月3日,西班牙分舰队试图突围未成,被歼灭。7月16日,美国远征军协同舰队,在起义军配合下占领了圣地亚哥要塞。8月初,西班牙在古巴的占领军被全歼。7—8月,美军占领波多黎各岛西部地区。由于继续作战前途无望,西班牙于8月12日签订停战协定。
点评:美国所以能在古巴和菲律宾战胜西班牙殖民军,主要是古巴和菲律宾起义军努力奋战的结果。美帝国主义者背叛了自己的同盟军,窃据了胜利果实。1898年12月10日,签订巴黎和约。据此条约,菲律宾、波多黎各和关岛割让给美国,美国答应付给西班牙2000万美元作为对菲律宾的抵偿。美军占领下的古巴形式上获得了独立,实际上却成了美国的一个保护国。列宁认为:美西战争是标志帝国主义时代开始的主要历史标志之一。这场战争表明:经济因素和新的技术装备对战争进程与结局的影响在增大;证明必须周密计划舰队与登陆兵之间协同行动;随着装甲舰队的出现海军军事学术的发展跨进了一个新的阶段。
扩展资料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
李家年
……
首先,表现为资本主义在经济上的定型。众所周知,发生于19世纪晚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成果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如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焦耳的能量守恒与转化、达尔文的进化论、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率,等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所取得的这些突破性的成果,为把科学原理转化为技术,并直接运用到生产中奠定了根基。因此,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中,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不断有新的突破,并迅速运用到工业生产中。如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发明和运用,等等。科学技术成为工业生产发展的先导,成为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各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时也使得竞争更加激烈,竞争对手也更加强劲有力。在这种情况下,再依靠过去那种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或单纯扩大生产的手段,既难以打败竞争对手,更无法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环境。惟一的出路是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迅猛发展的生产力,促成生产关系的调整,垄断组织应运而生。垄断组织作为超大型企业,更有财力去购置先进的设备;更有力量聘请专职科技人员开发新产品;更有能力了解世界市场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生产的盲目性;更需要对企业进行科学管理,企业管理因之成为一门科学,等等。所以垄断成为生产的组织形式。
总之,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科学技术为先导,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手段,以垄断为生产组织形式的经济模式出现了。它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在经济上已经定型。此后虽然有了国家垄断、国际垄断,但在基本形式上没有根本变化,只是程度上大为提高了。
其次,表现为资本主义在政治上的定型。19世纪晚期,资本主义的议会民主制度已在资本主义国家广泛建立。进行过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议会制度更为健全。即使是通过自上而下的统一战争或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德意志、意大利和日本也先后建立起议会制度。议会是立法机构,议员由选举产生,君主必须依法而治。当然,有些国家的君主依然有很大的政治权力,常常凌驾于议会之上,如德意志、日本。但他们毕竟实行了议会制度,以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体制取代了封建专制制度。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专制残余必将被抛弃。
19世纪晚期,资本主义的政党政治异常活跃。这是由于在社会经济巨变、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各阶级及阶层产生了各自强烈的愿望和要求,社会利益集团的划分更为明显,代表各利益集团的政党纷纷建立,它们组织活动,出版各自的报刊、参加竞选,在政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从19世纪中期起,在当时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出现了资产阶级政党相互竞争,胜者执政的政治局面。
总之,19世纪末20世纪初,实行夜会民主制的政体,同时实行政党政治,自由竞选、胜者执政的政治模式出现了,它标志着现代意义的资本主义在政治上大体定型了。时至今日,这种基本的政治模式也并没有改变,只是更加健全了。
再次,表现为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19世纪晚期,出现了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的高潮。这首先是因为经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使所有荒漠的土地都具有潜在的价值。其次,资本主义过渡—垄断阶段以后,资本输出成为帝国主义进行殖民掠夺的主要形式。帝国主义国家通过资本输出,利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丰富原料和廉价的劳动生产商品,并就地销售。资本输出具有独占性推动了瓜分世界高潮的到来。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亚洲一半以上的土地沦为殖民地,其余除日本外,成为半殖民地。非洲除利比里亚和埃塞俄比亚外,在19世纪最后25年被反分完毕。拉丁美洲除原有的殖民外,其他宣布过独立的国家,实际上也成为依附于英美等国的半殖民地。这样,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帝国主义列强将世界瓜分完毕,给被压迫国家和当地人民带来了极大灾难,但同时也使整个世界进一步资本主义化了。资本输出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落后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在列强建立的资本主义企业的刺激下,一些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民族资产阶级也随之产生了。如印度和中国。近代殖民主义在客观上“充当了历史发展的不自觉的工具。”
总之,在帝国主义列强对世界瓜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统治的基础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世界形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尽管这种整体性是建立在宰割和奴役的基础上的。
由此可见,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成熟了,经济和政治基本定型,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也最终确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