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初一地理 -> 初一上学期 -> 第五章世界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土地资源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28 21:40:59阅读:nyq
字号:|


面临危机的土地资源

  土地是一项重要的可耗竭资源。如果人口压力不大,同时在承载力范围内合理利用,土地应当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反过来,如果过度利用不当,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土壤退化,使一些土地永久地失去农牧业的生产力。因此,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土地也可能成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的飞速增长,对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需求急剧增加,全世界都在拼命榨取土壤的肥力,土壤的退化在不断加剧。土壤退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沙漠化、土壤侵蚀和盐碱化。沙漠化以沙漠前缘推进的形式吞噬和分割成片的草原和农田,中国科学院塔克拉玛干沙漠考察队的专家们说:近50年来,塔克拉玛干沙漠平均每年以200~300米的速度向绿洲推进,使绿洲面积减少1400多平方千米。

  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农耕地在过去45年里的逐步退化十分严重,约占全球植被面积11%的土地发生了中等或严重的土壤退化。这部分土地大约有12亿公顷,大约相当于耕地和草原总面积的43%,许多地区的农牧业生产难以为继,尤其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

  在自然和人工作用下,每一块土地上都不断有土壤流失,也有新土壤形成。如果流失的数量大于新形成的数量,就造成土壤侵蚀。通常温带地区土壤侵蚀的问题不很突出,而热带地区这一问题就较为严重了,由于过度利用和利用不当造成的土壤侵蚀不仅范围很广,而且数量十分巨大。即使在美国这样地处温带,农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土壤流失超过新土壤形成的耕地也占总面积的1/3以上,谷物的产量在今后的100年里将因此而减产3%~10%。世界观察研究所估计,每年全球因耕地侵蚀而流失的表土超过新土壤形成的数量高达230亿吨,其中印度47亿吨,前苏联23亿吨,美国15亿吨,我国高达33亿吨。如果世界耕地表土的平均厚度为18厘米,按照上述速度流失,150年就会丧失殆尽,人类将面临无地种粮的困境。当然,不是所有的农田在正常的耕作条件下都受到过度侵蚀。正因为如此,人们才没有充分注意到土壤锓蚀的严重性,从而为自己准备了一场静悄悄的、不知不觉的危机。

  土壤盐碱化具有同样的性质。在过去40多年里,由于耕地灌溉面积急剧扩大,土壤盐碱化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全球有9.5亿公顷土地(约占耕总面积的1/3)的生产力受到土壤盐分日益增长的不利影响。有些地区的盐碱化是自然因素造成的;但有近6亿公顷的耕地,即约占灌溉总面积24%的土地,是因灌溉不当而产生盐碱化的。

  根据《中国环境年鉴》中公布的数据,我国土地资源破坏的情况十分严重,每年因风沙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45亿元。50年代到70年代平均每年沙漠化土地的面积增加1560平方千米,80年代这一数字上升到2100平方千米。1992年全国沙漠和沙漠化土地面积达153.3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15.9%,已超过全国现在耕地面积。退化的草原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1/3以上,平均产草量下降30%~50%。水土流失和污染的情况也很严重,1992年统计全国水蚀面积在179万平方千米,风蚀面积188万平方千米,两者合起来接近国土总面积的40%。1993年统计全国遭受不同程度污染的农田面积达1000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10%以上;其中污水灌溉污染的有330万公顷,大气污染的有530万公顷,垃圾污染和固体废物堆存侵占的有90万公顷。




中国的荒漠化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沙漠面积较大、分布较广、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在西北、华北、东北分布着12块沙漠和沙地,它们绵延成北方万里风沙线。在豫东豫北平原,在唐山、北京、鄱阳湖周围,北回归线一带还分布着大片的风沙化地带。全国沙漠和荒漠化土地面积达153。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5。9%。

  荒漠化和干旱给中国的一些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中国60%以上的贫困县都集中在这里,其中最严重的地区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

  在中国,直接受荒漠化危害影响的人口约5000多万人。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地区 (简称"三")每年约有2亿亩农田遭受风沙灾害,粮食产量底而不稳定;有15亿亩草场严重退化;有数以千计的水利工程设施因受风沙侵袭排灌效能减弱。

  尽管中国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荒漠化的治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土地荒漠化扩大的趋势还在继续。50-70年代,中国荒漠化土地平均每年以1650平方公里的面积在扩大。80年代以来,荒漠化土地面积平均每年扩大2100平方公里,每天就有5.6平方公里的土地荒漠化!

  到80年代末,中国以治沙为主要目的的造林保存面积达1.5亿亩,保护农田1.65亿亩、草场1.34亿亩。同时还采取围栏封蓄、围建草库仓、飞播牧草等办法积极改良沙化草场,取得了显著成绩。采取引水进沙的办法,在沙区新辟农田2000万亩,兴办沙产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在长期的治沙过程中,创造出许多实用技术:铁路放沙技术、流动沙地飞播造林种草技术、引水拉沙造田技术、设置沙障固沙技术、钻孔伸栽造林技术、窄林带小网格农防林营造技术......均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榆林地区出现人进沙退,新疆和田地区成为沙漠绿洲,都是防治沙漠化的成功典型。

  但是,形势仍十分严峻。主要是治理速度跟不上荒漠化速度。为了加快治理步伐,遏制土地荒漠化的 扩大,合理开发利用荒漠化土地资源,国务院于1991年在兰州召开了全国治沙工作会议,动员全社会特别是沙区人民向沙漠进军,批准了《全国治沙工程十年规划要点》。有24个省(市、区)林业厅(局)成立了防治沙漠化办公室。成立中国防治沙漠化监测中心,并在全国30个省(市、区)开展全国沙漠化普查与监测工作,普查与监测范围涉及680个沙区县,7630个乡镇。

  林业部把1995年6月定为"全国防治荒漠化宣传月"。在宣传月里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向社会宣传防治荒漠化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唤起全社会防治荒漠化的意识、危机感和责任感,加快中国防治荒漠化的进程。




人类对荒漠化的反思

  翻阅一下人类文明的历史不难看到,由于人类的无知和傲慢而造成土壤破坏的事例比比皆是。V.G.卡特和T.戴尔在名著"土地和文明"中写到:"人类踏着大步前进,在这走过的地方留下一片荒野。"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口、黄河流域等古代文明发祥地,现在都变成了荒漠。在几经盛衰的北部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突尼斯、克里特、希腊、意大利、西西里、墨西哥、秘鲁......也到处可以看到土壤流失所造成的荒漠景象。这些景象比其他什么都更有力地证明了,人类在文明的旗号下对于环境的掠夺达到何种激烈的程度。

  荒漠化的发生、发展和社会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不仅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反过来人类又是它的直接受害者。与荒漠化有关的社会经济因素有人口、过度耕种、过度放牧、毁林和低下的灌溉水平有关。人口的高增长率在土地荒漠化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

  据统计,中国西北部地区从公元前3世纪至今共发生沙尘暴111次,13世纪后出现的次数增多,20世纪已发生49次。专家们研究发现,西北历史人口与各世纪发生沙尘暴次数的曲线图非常相似,反映出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森林的大量砍伐,土地的大规模开垦,工矿、交通的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自然的荒漠化现象是一种以数百年到数千年为单位的漫长的地表变化。而现在发生的这种全球性人为的荒漠化则是以十年为单位的看得见的土地荒废。在几乎没有降雨的荒漠地带,人类无法居住。但是,在与此相邻的半干旱地带也有生产能力较高的地区。在这些地区,游牧民和农民巧妙地生活着。然而这些地区也正在受到过度开发。森林被烧毁或砍伐,变成了热带深草原。热带深草原再经受过度的农耕和放牧,土壤干燥化进一步加剧,仅存的植物在人类和牲畜的破坏下荡然无存,逐渐演化为荒漠。

  现有过高的人口增长率 (每年超过3-3.5%)增大了对现有土地的压力,使生产边界线推移到濒临荒漠化危险的境地,农业向脆弱生态带扩张。结果使潜在荒漠化的土地演化为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

  世界人口每年都在增加,而农业用地增加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为了养活不断增加的人口,唯一的办法就是依靠增加灌溉来提高农业的生产量。但是,随着灌溉面积的不断扩大,随之带来了盐份的蓄积。引起盐渍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灌溉用水中含有盐份,这些盐份在土壤中不断蓄积;另一个是底层土壤中含有的盐份被灌溉用水所溶解,随着水分的蒸发,盐分残留在地表。后者为甚。

  两河流域古代文明的崩溃原因,一般认为是盐渍所致。过度放牧也是撒哈拉地区70年代发生大旱灾的原因之一。




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

  湿地人称沼泽,是由土地和水汇接而成的。有的湿地常年被水覆盖和浸泡,有的一年中有数星期或数月部分或全部干涸。湿地一般都生长着香蒲、灯心草和红花槭等植物,它既不完全是土地,也不完全是水,这是湿地特有的双重属性。

  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富饶的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和环境调节功能,极具开发利用价值。湿地利用途径有:1、围垦造田从事农业生产;2、开垦湿地作盐田、虾池、鱼塘等,近海滩涂可开展围海养鱼;3、开发湿地为芦苇生产基地,或作草场、放牧场;4、改造利用森林沼泽地,排水育林;5、开采泥碳,用作能源材料,或作肥料、医药、建材等用。湿地是鸟类、鱼类的重要栖息地,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许多鱼类和野生动物群体(包括一些珍稀、濒危和具有重要商业价值的物种)都要依靠湿地生存。如三分之二人类食用的大西洋鱼类和甲壳类动物,以及约50 %受到威胁的濒危物种,都要在湿地摄食、栖息和繁殖。湿地对于地球水循环非常重要,它可调节水的流量,对水中的沉淀物、污染物和杂物进行过滤,改善水资源的质量。湿地和森林一样,可大大减轻洪水灾害。当洪水泛滥时可减慢洪水流速,保护人民生命财产,沿海暴风雨袭来时,可保护海岸不受破坏和侵蚀。所以,湿地环境的防灾潜在价值远远高于其农业利用价值。

  湿地的开发利用,不仅可缓解人口增长与粮食、能源等资源间的矛盾,而且有助于环境的保护和自然灾害的防治,所以湿地研究一直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已经成为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湿地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它包括:1、湿地分类系统和形成变化规律的研究,如形成条件、发育过程、演化模式等;2、不同类型湿地资源及其动态变化研究,如动态变化监测,资源潜力研究分析等;3、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珍稀、濒危动物资源的研究,如珍稀、濒危动植物分布及各种影响因素,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学和行为学,就地保护、异地保护与引回大自然,植被演化、物质环境、土壤环境变化规律等;4、人类活动对湿地环境的影响、湿地保护及资源持续利用研究,如湿地开垦前后土壤化学场变化,不同开发利用途径的环境效应,大型水利工程对湿地资源与环境的影响,保护与持续利用优化模式的试验与示范等。

  我国是世界上湿地资源面积大、分布广、类型多的国家之一。我国的自然湿地面积仅次于加拿大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我国的自然湿地达2500万公顷,分为20多种类型。黑龙江和新疆的湿地面积分别为580万公顷和480万公顷,是我国湿地资源最多的地区。黑龙江的三江平原面积达200万公顷,是我国最大的湿地,在世界上亦属罕见。我国是湿地研究起步较早的国家,在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如围垦造田、滩涂养殖、围海养虾等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我国已成立了专门从事湿地研究的"中国湿地研究中心",这标志着我国湿地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面临危机的土地资源

  土地是一项重要的可耗竭资源。如果人口压力不大,同时在承载力范围内合理利用,土地应当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反过来,如果过度利用不当,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土壤退化,使一些土地永久地失去农牧业的生产力。因此,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土地也可能成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的飞速增长,对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需求急剧增加,全世界都在拼命榨取土壤的肥力,土壤的退化在不断加剧。土壤退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沙漠化、土壤侵蚀和盐碱化。沙漠化以沙漠前缘推进的形式吞噬和分割成片的草原和农田,中国科学院塔克拉玛干沙漠考察队的专家们说:近50年来,塔克拉玛干沙漠平均每年以200~300米的速度向绿洲推进,使绿洲面积减少1400多平方千米。

  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农耕地在过去45年里的逐步退化十分严重,约占全球植被面积11%的土地发生了中等或严重的土壤退化。这部分土地大约有12亿公顷,大约相当于耕地和草原总面积的43%,许多地区的农牧业生产难以为继,尤其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

  在自然和人工作用下,每一块土地上都不断有土壤流失,也有新土壤形成。如果流失的数量大于新形成的数量,就造成土壤侵蚀。通常温带地区土壤侵蚀的问题不很突出,而热带地区这一问题就较为严重了,由于过度利用和利用不当造成的土壤侵蚀不仅范围很广,而且数量十分巨大。即使在美国这样地处温带,农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土壤流失超过新土壤形成的耕地也占总面积的1/3以上,谷物的产量在今后的100年里将因此而减产3%~10%。世界观察研究所估计,每年全球因耕地侵蚀而流失的表土超过新土壤形成的数量高达230亿吨,其中印度47亿吨,前苏联23亿吨,美国15亿吨,我国高达33亿吨。如果世界耕地表土的平均厚度为18厘米,按照上述速度流失,150年就会丧失殆尽,人类将面临无地种粮的困境。当然,不是所有的农田在正常的耕作条件下都受到过度侵蚀。正因为如此,人们才没有充分注意到土壤锓蚀的严重性,从而为自己准备了一场静悄悄的、不知不觉的危机。

  土壤盐碱化具有同样的性质。在过去40多年里,由于耕地灌溉面积急剧扩大,土壤盐碱化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全球有9.5亿公顷土地(约占耕总面积的1/3)的生产力受到土壤盐分日益增长的不利影响。有些地区的盐碱化是自然因素造成的;但有近6亿公顷的耕地,即约占灌溉总面积24%的土地,是因灌溉不当而产生盐碱化的。

  根据《中国环境年鉴》中公布的数据,我国土地资源破坏的情况十分严重,每年因风沙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45亿元。50年代到70年代平均每年沙漠化土地的面积增加1560平方千米,80年代这一数字上升到2100平方千米。1992年全国沙漠和沙漠化土地面积达153.3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15.9%,已超过全国现在耕地面积。退化的草原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1/3以上,平均产草量下降30%~50%。水土流失和污染的情况也很严重,1992年统计全国水蚀面积在179万平方千米,风蚀面积188万平方千米,两者合起来接近国土总面积的40%。1993年统计全国遭受不同程度污染的农田面积达1000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10%以上;其中污水灌溉污染的有330万公顷,大气污染的有530万公顷,垃圾污染和固体废物堆存侵占的有90万公顷。




中国的荒漠化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沙漠面积较大、分布较广、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在西北、华北、东北分布着12块沙漠和沙地,它们绵延成北方万里风沙线。在豫东豫北平原,在唐山、北京、鄱阳湖周围,北回归线一带还分布着大片的风沙化地带。全国沙漠和荒漠化土地面积达153。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5。9%。

  荒漠化和干旱给中国的一些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中国60%以上的贫困县都集中在这里,其中最严重的地区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

  在中国,直接受荒漠化危害影响的人口约5000多万人。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地区 (简称"三")每年约有2亿亩农田遭受风沙灾害,粮食产量底而不稳定;有15亿亩草场严重退化;有数以千计的水利工程设施因受风沙侵袭排灌效能减弱。

  尽管中国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荒漠化的治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土地荒漠化扩大的趋势还在继续。50-70年代,中国荒漠化土地平均每年以1650平方公里的面积在扩大。80年代以来,荒漠化土地面积平均每年扩大2100平方公里,每天就有5.6平方公里的土地荒漠化!

  到80年代末,中国以治沙为主要目的的造林保存面积达1.5亿亩,保护农田1.65亿亩、草场1.34亿亩。同时还采取围栏封蓄、围建草库仓、飞播牧草等办法积极改良沙化草场,取得了显著成绩。采取引水进沙的办法,在沙区新辟农田2000万亩,兴办沙产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在长期的治沙过程中,创造出许多实用技术:铁路放沙技术、流动沙地飞播造林种草技术、引水拉沙造田技术、设置沙障固沙技术、钻孔伸栽造林技术、窄林带小网格农防林营造技术......均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榆林地区出现人进沙退,新疆和田地区成为沙漠绿洲,都是防治沙漠化的成功典型。

  但是,形势仍十分严峻。主要是治理速度跟不上荒漠化速度。为了加快治理步伐,遏制土地荒漠化的 扩大,合理开发利用荒漠化土地资源,国务院于1991年在兰州召开了全国治沙工作会议,动员全社会特别是沙区人民向沙漠进军,批准了《全国治沙工程十年规划要点》。有24个省(市、区)林业厅(局)成立了防治沙漠化办公室。成立中国防治沙漠化监测中心,并在全国30个省(市、区)开展全国沙漠化普查与监测工作,普查与监测范围涉及680个沙区县,7630个乡镇。

  林业部把1995年6月定为"全国防治荒漠化宣传月"。在宣传月里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向社会宣传防治荒漠化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唤起全社会防治荒漠化的意识、危机感和责任感,加快中国防治荒漠化的进程。




人类对荒漠化的反思

  翻阅一下人类文明的历史不难看到,由于人类的无知和傲慢而造成土壤破坏的事例比比皆是。V.G.卡特和T.戴尔在名著"土地和文明"中写到:"人类踏着大步前进,在这走过的地方留下一片荒野。"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口、黄河流域等古代文明发祥地,现在都变成了荒漠。在几经盛衰的北部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突尼斯、克里特、希腊、意大利、西西里、墨西哥、秘鲁......也到处可以看到土壤流失所造成的荒漠景象。这些景象比其他什么都更有力地证明了,人类在文明的旗号下对于环境的掠夺达到何种激烈的程度。

  荒漠化的发生、发展和社会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不仅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反过来人类又是它的直接受害者。与荒漠化有关的社会经济因素有人口、过度耕种、过度放牧、毁林和低下的灌溉水平有关。人口的高增长率在土地荒漠化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

  据统计,中国西北部地区从公元前3世纪至今共发生沙尘暴111次,13世纪后出现的次数增多,20世纪已发生49次。专家们研究发现,西北历史人口与各世纪发生沙尘暴次数的曲线图非常相似,反映出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森林的大量砍伐,土地的大规模开垦,工矿、交通的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自然的荒漠化现象是一种以数百年到数千年为单位的漫长的地表变化。而现在发生的这种全球性人为的荒漠化则是以十年为单位的看得见的土地荒废。在几乎没有降雨的荒漠地带,人类无法居住。但是,在与此相邻的半干旱地带也有生产能力较高的地区。在这些地区,游牧民和农民巧妙地生活着。然而这些地区也正在受到过度开发。森林被烧毁或砍伐,变成了热带深草原。热带深草原再经受过度的农耕和放牧,土壤干燥化进一步加剧,仅存的植物在人类和牲畜的破坏下荡然无存,逐渐演化为荒漠。

  现有过高的人口增长率 (每年超过3-3.5%)增大了对现有土地的压力,使生产边界线推移到濒临荒漠化危险的境地,农业向脆弱生态带扩张。结果使潜在荒漠化的土地演化为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

  世界人口每年都在增加,而农业用地增加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为了养活不断增加的人口,唯一的办法就是依靠增加灌溉来提高农业的生产量。但是,随着灌溉面积的不断扩大,随之带来了盐份的蓄积。引起盐渍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灌溉用水中含有盐份,这些盐份在土壤中不断蓄积;另一个是底层土壤中含有的盐份被灌溉用水所溶解,随着水分的蒸发,盐分残留在地表。后者为甚。

  两河流域古代文明的崩溃原因,一般认为是盐渍所致。过度放牧也是撒哈拉地区70年代发生大旱灾的原因之一。




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

  湿地人称沼泽,是由土地和水汇接而成的。有的湿地常年被水覆盖和浸泡,有的一年中有数星期或数月部分或全部干涸。湿地一般都生长着香蒲、灯心草和红花槭等植物,它既不完全是土地,也不完全是水,这是湿地特有的双重属性。

  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富饶的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和环境调节功能,极具开发利用价值。湿地利用途径有:1、围垦造田从事农业生产;2、开垦湿地作盐田、虾池、鱼塘等,近海滩涂可开展围海养鱼;3、开发湿地为芦苇生产基地,或作草场、放牧场;4、改造利用森林沼泽地,排水育林;5、开采泥碳,用作能源材料,或作肥料、医药、建材等用。湿地是鸟类、鱼类的重要栖息地,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许多鱼类和野生动物群体(包括一些珍稀、濒危和具有重要商业价值的物种)都要依靠湿地生存。如三分之二人类食用的大西洋鱼类和甲壳类动物,以及约50 %受到威胁的濒危物种,都要在湿地摄食、栖息和繁殖。湿地对于地球水循环非常重要,它可调节水的流量,对水中的沉淀物、污染物和杂物进行过滤,改善水资源的质量。湿地和森林一样,可大大减轻洪水灾害。当洪水泛滥时可减慢洪水流速,保护人民生命财产,沿海暴风雨袭来时,可保护海岸不受破坏和侵蚀。所以,湿地环境的防灾潜在价值远远高于其农业利用价值。

  湿地的开发利用,不仅可缓解人口增长与粮食、能源等资源间的矛盾,而且有助于环境的保护和自然灾害的防治,所以湿地研究一直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已经成为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湿地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它包括:1、湿地分类系统和形成变化规律的研究,如形成条件、发育过程、演化模式等;2、不同类型湿地资源及其动态变化研究,如动态变化监测,资源潜力研究分析等;3、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珍稀、濒危动物资源的研究,如珍稀、濒危动植物分布及各种影响因素,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学和行为学,就地保护、异地保护与引回大自然,植被演化、物质环境、土壤环境变化规律等;4、人类活动对湿地环境的影响、湿地保护及资源持续利用研究,如湿地开垦前后土壤化学场变化,不同开发利用途径的环境效应,大型水利工程对湿地资源与环境的影响,保护与持续利用优化模式的试验与示范等。

  我国是世界上湿地资源面积大、分布广、类型多的国家之一。我国的自然湿地面积仅次于加拿大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我国的自然湿地达2500万公顷,分为20多种类型。黑龙江和新疆的湿地面积分别为580万公顷和480万公顷,是我国湿地资源最多的地区。黑龙江的三江平原面积达200万公顷,是我国最大的湿地,在世界上亦属罕见。我国是湿地研究起步较早的国家,在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如围垦造田、滩涂养殖、围海养虾等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我国已成立了专门从事湿地研究的"中国湿地研究中心",这标志着我国湿地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