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意大利
古罗马的幽灵——罗马大斗兽场
罗马大斗兽场位于古罗马广场较低的一头,占地六英亩,像一座由石灰石垒成的顶部凹陷的小山。外墙高约一百五十七英尺,布满大得令人生畏的拱门,黑森森的拔地而起,直插浅蓝色的天穹;内部周长一千七百九十英尺,为一裂痕累累的巨大椭圆型砖石建筑,场上纵横交错着一条条像敞开的伤口般暴露在外的坑道。
这座庞大的斗兽场在血腥味最浓的鼎盛时期是始终座无虚席,最狂热的场面比比皆是,但却从未能像今日作为一座废墟那样打动人心。
罗马大斗兽场由皇帝韦斯巴芗在公元72年下令修建于公元80年建成。角斗活动一直持续到403年,斗兽场直到公元八世纪还几乎完整无损。此后五百年在大大小小的无数次战争中,它主要被用做堡垒。
在文艺复兴初期,斗兽场里曾举行过斗牛活动;它也曾被用做一所昔日的医院。在红衣主教发内尔塞拆取斗兽场的石块去兴建自己的宫殿时,它才急剧衰败下来。红衣主教这样做是得到了他的叔父教皇保罗三世的许可。教皇钦准他在十二小时内可以随意拆运那些石块。法尔内塞征派了四千民工,掠走了难以计数的石料。其他建造者也争相效尤,除了法尔内塞宫外,巴尔贝里尼宫、威尼斯宫、坎切莱里亚宫都是用斗兽场的石灰石建造的。
教皇西科斯图五世在劫后的遗迹里办起了一座纺织厂。克来莱门特十一世又把它改成了火药厂。最后他将这座斗兽场用来纪念殉难的基督徒,在它的一条拱廊里建立了一座附属教堂。由于管理这座教堂的教士遇刺身亡,1742年本尼狄特十四世让人给斗兽场安上大门,装上铁栅,直至今日。
罗马的艺术
传说罗马是公元前753年由孪生兄弟罗慕路斯和勒摩斯建立的。它作为连接南方希腊的殖民城市和北方伊达拉里亚的贸易城市逐渐发展起来。从公元前5世纪前半斯开始,领土面积在意大利中部逐步扩张。公元前3世纪时,对意大利南部希腊的殖民城市采取谋略,在西西里岛的锡拉库萨将很多希腊的艺术杰作作为战利品带了回来。罗马人完全迷上了这些高雅美丽的艺术品,很快成为希腊艺术的爱好者。到了公元2世纪,在东地中海一带确立了 罗马的势力,刚健质朴的罗马性格和具有希腊精神的性格相互融合。公元前1世纪左右,罗马艺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征。
在建筑方面,虽然模仿希腊风格的装饰样式和建筑样式的建筑很多,罗马的装饰风格也现了。水泥的广泛运用以及拱形构造的建筑,已经有能力建造具有复杂结构的巨大空间的建筑物。罗马近郊帕勒斯托里那的好运神殿 (公元前1世纪)采用连续的拱形结构以加强装饰效果。
再进一步加强装饰的有马尔科尔斯剧场(公元前1世纪、罗怪)。以前用于建筑的大理石现在也用于雕刻,帝国式的古典主义得到了大发展。随后,由于公元前86年征服了雅典,很多艺术家移居罗马,带来了新古典主义。在这种潮流中制作了为数众多的皇帝塑像。从这种塑像中可以看出意大利的自然主义与希腊古典主义的调和。同时,这种调和从奥古斯都为庆祝帝国和平于公元前9世纪兴建的和平女神祭坛也可以看出来。
第一类:公元前2~3世纪出现。用灰浆和绘画用具绘制出像大理石一样的壁画,表面有凹凸。
第二类:公元前90年前后出现,是罗马壁画的全盛时期。与第一类浮雕式的壁画不同,这是纯粹的绘画,用阴影和古代的远近技法表现深入的空间。代表作有画庭园树木的大型湿绘壁画(屋大维的里维阿别墅,罗马,特鲁美美术馆),庞贝古城的神秘山庄的壁画(公元前150年前后)。
第三类:奥古斯都大帝时代的风格,减少了层次的表现,多用华丽的装饰性的主题。多有风景画的要素,以神话传说为主题的画比较多。
第四类:指公元50年前后到庞贝古城被埋没的公元79年之间出现的绘画风格。与第二类的空间层次表现技法相比,增加了幻想的视觉效果和装饰性。代表作有尼禄大帝的《黄金宫殿》的壁画和庞贝古城的《维提之家》的壁画。
在罗马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的尼禄帝的黄金宫殿,是公元64年罗马大火灾之后开始建设的。据说采用了以前只用于公共浴场的圆拱形屋顶,很有创意,圆屋顶非常金碧辉煌。另外,神殿中埃托鲁斯库神殿运用了希腊的建筑等级和装饰手法,确立起了罗马式的神殿。以后再进一步加强作为装饰的要素的希腊式等级风格,建成了大圆形竞技场(公元81年)。
威尼斯
威尼斯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它建筑在最不可能建造城市的地方。这个城市,有一度曾握有全欧最强大的人力、物力和权势。
威尼斯的历史相传开始于公元453年。当时威尼斯地方的农民和渔民为逃避战火,转而避往亚德里亚海中的这个小岛。肥沃的冲积土质,就 地而取材的石块,加上用邻近内陆的木头做的小船往来其间。在淤泥中,在水上先祖们建起了威尼斯。
威尼斯有毁于火中又重生的凤凰歌剧院,伟大的文艺复兴和拜占庭式建筑,世界上最美的广场之一圣马可广场,有美得令人窒息的回廊,大师安东尼奥尼电影中最美的段落有一些就在这儿拍摄,产生过历史上最重要的画派之一—威尼斯画派,德国音乐大师理查德瓦格纳在这里与世长辞……
这个城市昔日的光荣与梦想通过保存异常完好的建筑延续到今天,她独特的气氛令游人感到如受魔法,令凡是来过的威尼斯游客都念念不舍,乐而忘返。
凤凰歌剧院、威尼斯的大歌剧院八年前曾毁于一场大火。现在的新建歌剧院由此被命名为“凤凰歌剧院”。 凤凰五百年一死,转瞬在火中复生,这象征着有些东西是永远不会消亡的,这是威尼斯人一贯的信念和力量。
意大利的骄傲与尴尬——比萨斜塔
世界上有一座最著名的塔是因为造歪了而出名的,它就是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由于设计时未考虑到地基沉降问题而致使塔身倾斜的比萨塔,正在以每年1.25毫米的速度向南倾斜。在 长达117年的修建过程中,比萨塔尴尬地立在意大利的阿诺河畔。
比萨城位于意大利西海岸,是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上曾有过一段灿烂辉煌的时期。其中的斜塔被公认为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比萨斜塔是属于比萨大教堂的一座钟楼。1173年由当时著名的建筑师博纳诺·皮萨诺开始建造。可是在动工五六年后,他发现建好的三层塔身开始倾斜,不得不把工程停了下来。90年后另一个建筑师焦旺尼·迪·西蒙内恢复建塔。他试图将倾斜的塔身调直,但未获成功。后因西蒙内死于战争,斜塔的建造再度延搁。直到1350年,斜塔才由另一个著名建筑师托马索·皮萨诺最后完成,但并未完全调直。
比萨斜塔是8层圆柱形建筑,高54.4米,从下而上,外围8重拱形券门,由底层15根圆柱构成,中间六层各31根圆柱,顶层12根圆柱,构成213个拱形券门。塔身全部用大理石建成,重达1.42万吨。斜塔的造型既古拙又秀巧,是罗马式建筑的典范。根据科学家的勘察,斜塔的倾斜是由于当地地层是由淤泥冲积而成,土质松软,而平均每平方米要承重50.7吨,所以造成地基塌陷。斜塔建成之时,塔顶中心点即偏离垂直中心线2.1米。60多年来,塔身始终缓慢地向外倾斜,每年平均向南倾斜1毫米。现在斜塔向直的斜度为5.3度,顶部中心点偏离垂直中心线达4.4米。从外表看,塔的倾斜非常明显,真有一种摇摇欲坠、岌岌可危的感觉!但正是这种“斜而不倾”的奇特现象,使比萨斜塔遐迩闻名,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
使比萨斜塔声名卓著的另一原因,是传说 1590年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枷利略在斜塔上做了有名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不同重量的物体落地的速度不同的理论。
比萨斜塔至今仍在不断倾斜,为此许多人都为它担忧。有关专家也曾利用技术加固塔基,但收效并不显著。看来斜塔还要“斜”下去,继续保持它那神奇的魅力。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纪念碑
圣彼得,是《圣经》故事里一个重要人物,是耶稣十二门徒中的第一号门徒。相传彼得本是个渔民,和父亲西门·约拿及弟弟安德烈以打鱼为生,过着清苦的生活。后来他和弟弟安德烈一起跟随了耶稣,宣扬基督教义。耶稣殉难后,他和其他几个门徒一起在耶路撒冷建立了教会。然后去罗马传播教义,不幸被捕,临刑时他表明了自己是耶稣的仆从,不配受与耶稣同样的刑罚,于是被倒钉在十字架上就义。圣彼得开创了罗马教区,以后罗马教皇都称自己是圣彼得的传人。因此,在圣彼得的基地上,建造了一座纪念性的教堂,即圣彼得大教堂。
圣彼得大教堂始建于公元4世纪,当时的建筑是一个早期的基督教式的建筑。16世纪初,教皇尤利亚二世为宣扬政教统一国家的宏愿,为表彰自己的丰功伟绩,决定重建圣彼得大教堂,并作为自己的葬身之地。他说:“我要用不朽的教堂来覆盖我的坟墓。”于是,教廷计划建造一个规模超过古罗马万神庙的大教堂。
当时,正值文艺复兴运动的高潮,人文主义思想很活跃。设计师伯孟特把建筑平面图设计成正方形与希腊十字式迭合的集中式平面,中央一个大厅,四面以同样形状和大小的小厅延伸出来,形成较强的宗教纪念气氛。可是,这个设计方案与天主教精神不符。
伯拉孟特死后,教皇立奥十世任命画家拉斐尔负责教堂设计,要求将原设计改为正统天主教会的拉丁字平面。“十”字的一臂特别长,形成一个较大的厅,这既符合天主教仪式的要求,更象征了耶稣受难的十字架。这是两种思想的斗争,前一个方案代表了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后一个方案代表了中世纪宗教禁欲主义,强调了神的精神力量。
后来罗马发生了两件大事:因反对教会以修建圣彼得大教堂为借口发售赎罪券的宗教改革运动;西班牙军队侵入罗马,使工程停顿了近30年。直到1547年,教皇保罗三世委派杰出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家米开朗基罗主持教堂工程。米开朗基罗抱着使古罗马所有建筑“黯然失色”的宏大理想,凭借他的地位和声望,将修改的拉丁十字平面恢复到最初的集中式构图,并设计了比半圆稍稍拉长的饱含弹力的中央大穹顶。工程进展顺利,到1590年已基本建成,大穹顶直径42米,高138米,是罗马城最高的建筑。在巨大的穹顶边上,各设一个小的圆穹顶,与大穹顶互相呼应,显得十分和谐。
然而,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衰微和天主教会的复辟,教堂的命运再次遭受挫折,教皇保罗五世下令拆去了米开朗基罗设计的正面门廊,改成一个长长的大厅,部分恢复了拉丁十字平面形状,使人们在近处无法看到大穹顶的完整轮廓,大大损害了原设计的雄伟庄严。1655~1667年,建筑家贝尼尼设计了大教堂的入口广场,为从正面观赏教堂开辟了广阔的视野,成为一大杰作。
圣彼得大教堂是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与保守的天主教会势力斗争的产物,它突出表现了建筑具有的深刻的思想性。
古罗马的幽灵——罗马大斗兽场
罗马大斗兽场位于古罗马广场较低的一头,占地六英亩,像一座由石灰石垒成的顶部凹陷的小山。外墙高约一百五十七英尺,布满大得令人生畏的拱门,黑森森的拔地而起,直插浅蓝色的天穹;内部周长一千七百九十英尺,为一裂痕累累的巨大椭圆型砖石建筑,场上纵横交错着一条条像敞开的伤口般暴露在外的坑道。
这座庞大的斗兽场在血腥味最浓的鼎盛时期是始终座无虚席,最狂热的场面比比皆是,但却从未能像今日作为一座废墟那样打动人心。
罗马大斗兽场由皇帝韦斯巴芗在公元72年下令修建于公元80年建成。角斗活动一直持续到403年,斗兽场直到公元八世纪还几乎完整无损。此后五百年在大大小小的无数次战争中,它主要被用做堡垒。
在文艺复兴初期,斗兽场里曾举行过斗牛活动;它也曾被用做一所昔日的医院。在红衣主教发内尔塞拆取斗兽场的石块去兴建自己的宫殿时,它才急剧衰败下来。红衣主教这样做是得到了他的叔父教皇保罗三世的许可。教皇钦准他在十二小时内可以随意拆运那些石块。法尔内塞征派了四千民工,掠走了难以计数的石料。其他建造者也争相效尤,除了法尔内塞宫外,巴尔贝里尼宫、威尼斯宫、坎切莱里亚宫都是用斗兽场的石灰石建造的。
教皇西科斯图五世在劫后的遗迹里办起了一座纺织厂。克来莱门特十一世又把它改成了火药厂。最后他将这座斗兽场用来纪念殉难的基督徒,在它的一条拱廊里建立了一座附属教堂。由于管理这座教堂的教士遇刺身亡,1742年本尼狄特十四世让人给斗兽场安上大门,装上铁栅,直至今日。
罗马的艺术
传说罗马是公元前753年由孪生兄弟罗慕路斯和勒摩斯建立的。它作为连接南方希腊的殖民城市和北方伊达拉里亚的贸易城市逐渐发展起来。从公元前5世纪前半斯开始,领土面积在意大利中部逐步扩张。公元前3世纪时,对意大利南部希腊的殖民城市采取谋略,在西西里岛的锡拉库萨将很多希腊的艺术杰作作为战利品带了回来。罗马人完全迷上了这些高雅美丽的艺术品,很快成为希腊艺术的爱好者。到了公元2世纪,在东地中海一带确立了 罗马的势力,刚健质朴的罗马性格和具有希腊精神的性格相互融合。公元前1世纪左右,罗马艺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征。
在建筑方面,虽然模仿希腊风格的装饰样式和建筑样式的建筑很多,罗马的装饰风格也现了。水泥的广泛运用以及拱形构造的建筑,已经有能力建造具有复杂结构的巨大空间的建筑物。罗马近郊帕勒斯托里那的好运神殿 (公元前1世纪)采用连续的拱形结构以加强装饰效果。
再进一步加强装饰的有马尔科尔斯剧场(公元前1世纪、罗怪)。以前用于建筑的大理石现在也用于雕刻,帝国式的古典主义得到了大发展。随后,由于公元前86年征服了雅典,很多艺术家移居罗马,带来了新古典主义。在这种潮流中制作了为数众多的皇帝塑像。从这种塑像中可以看出意大利的自然主义与希腊古典主义的调和。同时,这种调和从奥古斯都为庆祝帝国和平于公元前9世纪兴建的和平女神祭坛也可以看出来。
第一类:公元前2~3世纪出现。用灰浆和绘画用具绘制出像大理石一样的壁画,表面有凹凸。
第二类:公元前90年前后出现,是罗马壁画的全盛时期。与第一类浮雕式的壁画不同,这是纯粹的绘画,用阴影和古代的远近技法表现深入的空间。代表作有画庭园树木的大型湿绘壁画(屋大维的里维阿别墅,罗马,特鲁美美术馆),庞贝古城的神秘山庄的壁画(公元前150年前后)。
第三类:奥古斯都大帝时代的风格,减少了层次的表现,多用华丽的装饰性的主题。多有风景画的要素,以神话传说为主题的画比较多。
第四类:指公元50年前后到庞贝古城被埋没的公元79年之间出现的绘画风格。与第二类的空间层次表现技法相比,增加了幻想的视觉效果和装饰性。代表作有尼禄大帝的《黄金宫殿》的壁画和庞贝古城的《维提之家》的壁画。
在罗马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的尼禄帝的黄金宫殿,是公元64年罗马大火灾之后开始建设的。据说采用了以前只用于公共浴场的圆拱形屋顶,很有创意,圆屋顶非常金碧辉煌。另外,神殿中埃托鲁斯库神殿运用了希腊的建筑等级和装饰手法,确立起了罗马式的神殿。以后再进一步加强作为装饰的要素的希腊式等级风格,建成了大圆形竞技场(公元81年)。
威尼斯
威尼斯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它建筑在最不可能建造城市的地方。这个城市,有一度曾握有全欧最强大的人力、物力和权势。
威尼斯的历史相传开始于公元453年。当时威尼斯地方的农民和渔民为逃避战火,转而避往亚德里亚海中的这个小岛。肥沃的冲积土质,就 地而取材的石块,加上用邻近内陆的木头做的小船往来其间。在淤泥中,在水上先祖们建起了威尼斯。
威尼斯有毁于火中又重生的凤凰歌剧院,伟大的文艺复兴和拜占庭式建筑,世界上最美的广场之一圣马可广场,有美得令人窒息的回廊,大师安东尼奥尼电影中最美的段落有一些就在这儿拍摄,产生过历史上最重要的画派之一—威尼斯画派,德国音乐大师理查德瓦格纳在这里与世长辞……
这个城市昔日的光荣与梦想通过保存异常完好的建筑延续到今天,她独特的气氛令游人感到如受魔法,令凡是来过的威尼斯游客都念念不舍,乐而忘返。
凤凰歌剧院、威尼斯的大歌剧院八年前曾毁于一场大火。现在的新建歌剧院由此被命名为“凤凰歌剧院”。 凤凰五百年一死,转瞬在火中复生,这象征着有些东西是永远不会消亡的,这是威尼斯人一贯的信念和力量。
意大利的骄傲与尴尬——比萨斜塔
世界上有一座最著名的塔是因为造歪了而出名的,它就是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由于设计时未考虑到地基沉降问题而致使塔身倾斜的比萨塔,正在以每年1.25毫米的速度向南倾斜。在 长达117年的修建过程中,比萨塔尴尬地立在意大利的阿诺河畔。
比萨城位于意大利西海岸,是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上曾有过一段灿烂辉煌的时期。其中的斜塔被公认为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比萨斜塔是属于比萨大教堂的一座钟楼。1173年由当时著名的建筑师博纳诺·皮萨诺开始建造。可是在动工五六年后,他发现建好的三层塔身开始倾斜,不得不把工程停了下来。90年后另一个建筑师焦旺尼·迪·西蒙内恢复建塔。他试图将倾斜的塔身调直,但未获成功。后因西蒙内死于战争,斜塔的建造再度延搁。直到1350年,斜塔才由另一个著名建筑师托马索·皮萨诺最后完成,但并未完全调直。
比萨斜塔是8层圆柱形建筑,高54.4米,从下而上,外围8重拱形券门,由底层15根圆柱构成,中间六层各31根圆柱,顶层12根圆柱,构成213个拱形券门。塔身全部用大理石建成,重达1.42万吨。斜塔的造型既古拙又秀巧,是罗马式建筑的典范。根据科学家的勘察,斜塔的倾斜是由于当地地层是由淤泥冲积而成,土质松软,而平均每平方米要承重50.7吨,所以造成地基塌陷。斜塔建成之时,塔顶中心点即偏离垂直中心线2.1米。60多年来,塔身始终缓慢地向外倾斜,每年平均向南倾斜1毫米。现在斜塔向直的斜度为5.3度,顶部中心点偏离垂直中心线达4.4米。从外表看,塔的倾斜非常明显,真有一种摇摇欲坠、岌岌可危的感觉!但正是这种“斜而不倾”的奇特现象,使比萨斜塔遐迩闻名,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
使比萨斜塔声名卓著的另一原因,是传说 1590年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枷利略在斜塔上做了有名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不同重量的物体落地的速度不同的理论。
比萨斜塔至今仍在不断倾斜,为此许多人都为它担忧。有关专家也曾利用技术加固塔基,但收效并不显著。看来斜塔还要“斜”下去,继续保持它那神奇的魅力。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纪念碑
圣彼得,是《圣经》故事里一个重要人物,是耶稣十二门徒中的第一号门徒。相传彼得本是个渔民,和父亲西门·约拿及弟弟安德烈以打鱼为生,过着清苦的生活。后来他和弟弟安德烈一起跟随了耶稣,宣扬基督教义。耶稣殉难后,他和其他几个门徒一起在耶路撒冷建立了教会。然后去罗马传播教义,不幸被捕,临刑时他表明了自己是耶稣的仆从,不配受与耶稣同样的刑罚,于是被倒钉在十字架上就义。圣彼得开创了罗马教区,以后罗马教皇都称自己是圣彼得的传人。因此,在圣彼得的基地上,建造了一座纪念性的教堂,即圣彼得大教堂。
圣彼得大教堂始建于公元4世纪,当时的建筑是一个早期的基督教式的建筑。16世纪初,教皇尤利亚二世为宣扬政教统一国家的宏愿,为表彰自己的丰功伟绩,决定重建圣彼得大教堂,并作为自己的葬身之地。他说:“我要用不朽的教堂来覆盖我的坟墓。”于是,教廷计划建造一个规模超过古罗马万神庙的大教堂。
当时,正值文艺复兴运动的高潮,人文主义思想很活跃。设计师伯孟特把建筑平面图设计成正方形与希腊十字式迭合的集中式平面,中央一个大厅,四面以同样形状和大小的小厅延伸出来,形成较强的宗教纪念气氛。可是,这个设计方案与天主教精神不符。
伯拉孟特死后,教皇立奥十世任命画家拉斐尔负责教堂设计,要求将原设计改为正统天主教会的拉丁字平面。“十”字的一臂特别长,形成一个较大的厅,这既符合天主教仪式的要求,更象征了耶稣受难的十字架。这是两种思想的斗争,前一个方案代表了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后一个方案代表了中世纪宗教禁欲主义,强调了神的精神力量。
后来罗马发生了两件大事:因反对教会以修建圣彼得大教堂为借口发售赎罪券的宗教改革运动;西班牙军队侵入罗马,使工程停顿了近30年。直到1547年,教皇保罗三世委派杰出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家米开朗基罗主持教堂工程。米开朗基罗抱着使古罗马所有建筑“黯然失色”的宏大理想,凭借他的地位和声望,将修改的拉丁十字平面恢复到最初的集中式构图,并设计了比半圆稍稍拉长的饱含弹力的中央大穹顶。工程进展顺利,到1590年已基本建成,大穹顶直径42米,高138米,是罗马城最高的建筑。在巨大的穹顶边上,各设一个小的圆穹顶,与大穹顶互相呼应,显得十分和谐。
然而,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衰微和天主教会的复辟,教堂的命运再次遭受挫折,教皇保罗五世下令拆去了米开朗基罗设计的正面门廊,改成一个长长的大厅,部分恢复了拉丁十字平面形状,使人们在近处无法看到大穹顶的完整轮廓,大大损害了原设计的雄伟庄严。1655~1667年,建筑家贝尼尼设计了大教堂的入口广场,为从正面观赏教堂开辟了广阔的视野,成为一大杰作。
圣彼得大教堂是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与保守的天主教会势力斗争的产物,它突出表现了建筑具有的深刻的思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