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降水和干湿地区
降水与房屋形式
在我国的东南沿海一带,适应多雨气候而建筑的房屋形式,最典型的要算是骑楼了。在厦门(闽)、广州(粤)、南宁(桂),还有台湾一些城市,为了方便行人避雨,街道两旁的商店,将二楼的晒台向街心方向延伸到人行道上,成为“行人廊”,俗称骑楼。下雨时,行人在“行人廊”上耽一阵子,或观光一下商店,阵雨就过去了。浙江、苏南一带的农村房屋也很有特色。为了利于雨水下流,减少雨水在屋顶的停留时间,屋顶坡度都很大。有的还把屋檐伸得较长,防止屋檐经常滴水侵蚀墙基。西北部少雨地区的房屋建筑则别具风格,屋顶很平,象个平台,屋顶上可以晒玉米、辣椒等等。“火洲”吐鲁番盆地的平顶房,到了炎热的夏季,房顶就成了家家户户室外露宿的“大床”了。
为什么说"冬南夏北,转眼雨落"
"冬南夏北,转眼雨落"这句天气谚语,意思是说,冬天吹南风,夏天吹北风,如果风力比较大,那么,不久就会下雨了。
冬天,我国大部分地区天气比较寒冷,这种冷空气来自欧亚大陆的北方,因此各地经常吹北风或西北风。冷空气很干燥,在这种冷而干燥的空气控制下,晴天较多,一旦吹起了南风,南风来自南方海洋,它热而潮湿,与冷空气相遇,就会使水汽凝结成水滴,落下雨来。所以在冬天吹南风是要落雨或下雪的。
夏天,正是一年内天气最热的时期,我国大陆上经常吹偏南风;一旦北方的冷空气流来,吹起了北风,那么冷热空气碰在一起,又要下雨了。
我们懂得了"冬南夏北,转眼雨落"的道理,就可以根据冬夏季节里风向的变化,来预测天气的变化。
月月飘雪的地方
新疆巴里坤草原四面环山,虽处中温带,但属于地域性气候,无霜期仅60—80天,历称“六月飞雪八月霜”。1995年7月20日,这里绵绵细雨使气温剧降,转而变成一场大雪,飘飘洒洒从中午下到下午7时,绿色草原及农作物全被大雪覆盖,使大面积正值盛花期的油菜遭霜冻,万余只羊被冻死。这场雪,打破了这里7月无霜雪的历史,成为我国月月都下雪的地方。
中国各地的雨季
我国北方是夏雨冬干,南方则是夏多雨冬少雨。淮河以北地区雨季短而集中,是夏雨冬干的夏雨区。如华北、东北等地,7、8两月降水量占全年60%~70%,其中东北东部雨季稍长,7~9月是夏秋雨区。长江中下游流域地区雨季虽长,但主要是春雨、梅雨区,7月初~8月有一相对干旱期,入秋后又有秋雨,以西部较为明显。华南沿海地区雨季从4月底~10月中旬,前期4、5月为东南季风大雨期,8、9月为台风雨期,中间6、7月也有相对干旱期。台湾东北端冬季为迎风海岸,是我国唯一的冬雨区。西部高原干湿季明显,雨季约从5月下旬~10月下旬(东部至9月),雨季降水量比干季大9倍左右。西北干旱地区则全年少雨。
蒸发量
一定时段内,液态水或固态水蒸发散布到空中的量。用蒸发皿可测定蒸发量。通常在直径20厘米的蒸发皿中放入一定厚度的水,一定时段后(如24小时)。测得的水的厚度减少量,即为此时段内的蒸发量。蒸发量的空间分布受气温、海陆、降水量等因素影响。一般纬度愈低,气温愈高,蒸发量愈大。温度条件相同的海上比陆上蒸发量大。季风区域,雨季蒸发量多,干季蒸发量少。大陆内部即使温度高,潜在蒸发量(蒸发力)可能很大,但因地表干燥,实际蒸发量很小。
伏旱
我国旧历最热的仲夏季节叫“伏天”。大体上从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此时梅雨静止锋已于7月上旬推移到横河中下游和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被“副高”控制,形成反气旋天气,以下沉气流为主,日照长,太阳辐射很强,气温高,蒸发旺盛。农作物生长也快,农田需水量很大。但由于气团单一,除局部地区的雷阵雨外,无大片雨区,普遍出现干旱酷暑天气,故叫“伏旱”。这一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午后气温一般达33~35℃,个别地方有高达43~45℃的高温记录。
锋面雨
各类锋面活动形成的雨。所谓“锋面”是指冷、暖性质不同气团之间的交界面。锋面和地面的交界线叫“锋线”。锋面和锋线合称“锋”。被冷空气不断抬升的暖湿空气如较稳定,则锋面雨具有雨时长、雨区广、雨量大的特点。锋面雨是中高纬地区降水的主要型式,全年均可发生。我国的春雨、秋雨和梅雨均是典型的锋面雨。锋面雨往往发生在副热带高压北侧的暖湿空气与西风带中的冷空气相汇合的地区,由于副热带高压的位置随季节而进退,故锋面雨出现的地区亦有季节性变动。
旱地农业
在中国又称旱作农业(简称“旱农”),在国外称“雨养农业”或“雨育农业”。指在降水稀少又无灌溉条件的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易旱地区,主要依靠天然降水和采取一系列旱作农业技术措施,以发展旱生或抗旱、耐旱的农作物为主的农业。旱地农业多集中于气候干旱,地多水少,地表水资源不足,地下水资源短缺的平原地区和地形起伏、地表破碎、远离水源的丘陵山地区。中国是世界上旱地农业发展历史最久的国家之一,旱地农业主要分布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广大北方地区,次为南方丘陵山地区。在长期的生产发展过程中,各地区积累了抗旱耕作、抗旱栽培、抗旱保墒、合理轮耕、精耕细作、用地养地、农牧结合等许多丰富经验。
水田农业
在降雨和热量较丰富、灌溉水源较充足的地区,利用筑有田埂可经常蓄水的耕地,以种植水生作物为主的农业。一般以种植水稻为主,兼有水旱轮作方式。不同地区的水田农业,随气候条件和熟制不同而异。如中国湛江以南,雷州半岛、台湾和云南省南部地区,属热带气候(中热带、北热带),水稻可一年三熟;北纬34°以南,即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属亚热带气候(南、中、北亚热带),水稻可一年两熟,冬季可种油菜和麦类等;北纬40°和长城以南,西到新疆南部地区,属南温带气候,作物一年二熟或二年三熟,多为单季稻加冬小麦或两季旱作物;南温带以北到黑龙江北纬50°以南,内蒙古、甘肃北部,新疆的北疆大部地区,属中温带和北温带气候,作物一年一熟,只能栽培单季稻。
降水量
降水量就是指从云中落到地面上的雨、雪、雹等不同形态的降水,在不渗透、不流失、不蒸发的情况下,地面积存(累计)水层的深(厚)度。
降水量的多、少,通常是以毫米为计算单位。但在欧洲和美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英寸表示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l毫米=0.03937英寸;或1英寸=25.4毫米。
l毫米是1米的1/1000。通常,一亩地的面积是666.7平方米。天上落下1毫米的雨,l亩地上就相当于“浇上了0.667立方米的水。1立方米的水重1000千克。所以,每下1毫米的雨水,约相当于每亩地获得667千克的水。即:0.667×1000=667(千克)。
知道了1毫米雨水在1亩地里的这个数字以后,假如上海昨天24小时内一共降下了10毫米的雨,您就可以求出1亩地里获得了多少水。方法是:667×10=6670(千克)——上海昨天1天内每亩地里获得雨水的量是6670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