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类认识的宇宙
宇宙及其组成和结构
“宇宙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有没有中心有没有边?有没有生老病死有没有年龄?”这些恐怕是自从有人类的活动以来一直被关心的问题。为了有一个更清楚的答案,让我们先来看看它的组成和结构吧。宇宙中的天体绚丽多彩,表现出了极高的层次性。
一、行星
我们居住的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大行星。太阳系一共有九颗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除了大行星以外,还有60多颗卫星、为数众多的小行星、难以计数的彗星和流星体等。他们都是离我们地球较近的,是人们了解的较多的天体。那么,除了这些以外,茫茫宇宙空间还有一些什么呢?
二、恒星和星云
晴夜,我们用肉眼可以看到许多闪闪发光的星星,他们绝大多数是恒星,恒星就是像太阳一样本身能发光发热的星球。我们银河系内就有1000多亿颗恒星。恒星常常爱好"群居",有许多是"成双成对"地紧密靠在一起的,按照一定的规律互相绕转着,这称为双星。还有一些是3颗、4颗或更多颗恒星聚在一起,称为聚星。如果是十颗以上,甚至成千上万颗星聚在一起,形成一团星,这就是星团。银河系里就发现1000多个这样的星团。
在恒星世界中还有一些亮度会发生变化的星-变星。它们有的变化很有规律,有的没有什么规律。现在已发现了2万多颗变星。有时候天空中会突然出现一颗很亮的星,在两三天内会突然变亮几万倍甚至几百万倍,我们称它们为新星。还有一种亮度增加得更厉害的恒星,会突然变亮几千万倍甚至几亿倍,这就是超新星。
除了恒星之外,还有一种云雾似的天体,称为星云。星云由极其稀薄的气体和尘埃组成,形状很不规则,如有名的猎户座星云。
在没有恒星又没有星云的广阔的星际空间里,还有些什么呢?是绝对的真空吗?当然不是。那里充满着非常稀薄的星际气体、星际尘埃、宇宙线和极其微弱的星际磁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必定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新天体。
三、银河系及河外星系
随着测距能力的逐步提高,人们逐渐在越来越大的尺度上对宇宙的结构建立了立体的观念。这里第一个重要的发展,是认识了银河。它包含两重含义,一是了解了银河的形状,二是认识了河外天体的存在。
银河系是太阳所属的一个庞大的恒星集团,约包括1011颗恒星。这种恒星集团叫星系。银河系中大部分恒星分布成扁平的盘状。盘的直径为25kpc(千秒差距,1秒差距=3.26光年=3.09亿亿米),厚度约为2kpc。盘的中心有一球状隆起,称为核球。盘的外部由几条旋臂构成。太阳位于其中一条旋臂上,距离银心约7kpc。银盘上下有球状的延展区,其中恒星分布较稀疏,称为银晕。晕的总质量约占整体的10%,直径约为30kpc。我们的太阳,就其光度,质量和位置讲,都只是银河系中一个极普通的成员。
此外重要的是,并非天穹上一切发光体都是银河系的一部分。设想有一个类似银河系的恒星集团,处于500kpc的距离上(银河自身大小为30kpc)。其表观亮度与2pc远处一颗类似太阳的恒星是一样的。因此对天穹上的某个光点,只有测定它的距离,才能区分它是银河系内的恒星还是银河系外的另一个星系。实际上,天穹上的大多数光点是银河系的恒星,但也有相当大量的发光体是与银河系类似的巨大恒星集团,历史上曾被误认为是星云,我们称它们为河外星系,现在已知道存在1000亿个以上的星系,著名的仙女星系、大小麦哲伦星云就是肉眼可见的河外星系。星系的普遍存在,表明它代表宇宙结构中的一个层次,从宇宙演化的角度看,它是比恒星更基本的层次。
星系的质量差别很大。银河系的质量约为1011M⊙(太阳质量单位)。在明亮的星系中,这是典型的大小。质量很小的星系太暗,不易看到。小星系的质量可低达106M⊙。星系的典型尺度为几十千秒差距。若对视星等在23等以内的星系作统计,星系总数在109以上。
20世纪60年代以来,天文学家还找到一种在银河系以外像恒星一样表现为一个光点的天体,但实际上它的光度和质量又和星系一样,我们叫它类星体,现在已发现了数千个这种天体。
四、星系团
当我们把观测的尺度再放大,宇宙可看成由大量星系构成的“介质”,而恒星只是星系内部细致结构的表现。这样,为了了解宇宙结构,需关心星系在空间的分布规律。
星系的空间分布不是无规的,它也有成团现象。上千个以上的星系构成的大集团叫星系团。大约只有10%星系属于这种大星系团。大部分星系只结成十几、几十或上百个成员的小团。可以肯定的是,星系团代表了宇宙结构中比星系更大的一个新层次。这层次的尺度大小为百万秒差距,平均质量是星系平均质量的100倍。
五、大尺度结构
今天人们把10Mpc以上的结构称为宇宙的大尺度结构(目前观测到的宇宙的大小是104Mpc)。至今大尺度上的观测事实远不是十分明确的。有趣的是,有迹象表明,星系在大尺度上的分布呈泡沫状。即有许多看不到星系的"空洞"区,而星系聚集在空洞的壁上,呈纤维状或片状结构。这一层次的结构叫超星系团。它的典型尺度为几十兆秒差距。
从演化理论来考虑,尺度大到一定程度,应不再有结构存在。这是否符合事实,以及这尺度多大,都是十分重要,并需要有大尺度观测来回答的问题。现今对宇宙在50Mpc以上是否还有显著的结构现象存在,正是人们热烈争论中的焦点。
总之,若把星系看成宇宙物质的基本单元,那么星系的分布状况就是宇宙结构的表现。现在看来,直至50Mpc的尺度为止,星系的分布呈现有层次的结构。这就是我们对宇宙面貌的基本认识。
宇宙可能的结局
宇宙膨胀过程是引力与膨胀初速度之争,谁胜谁负取决于宇宙物质密度。
如果宇宙物质密度小于某一临界密度(根据现有的对膨胀速率的观测,临界密度约为 5×10-30 克/厘米3),将没有足够的引力阻止膨胀,宇宙膨胀永无止境,这一情形下,我们称宇宙的膨胀是开放的(开宇宙);如果宇宙物质密度大于临界密度,巨大的引力会使得膨胀最终停止并接下来收缩,在这一情形下称宇宙的膨胀是封闭的(闭宇宙)。
这看起来就像我们按照牛顿理论发射飞行器一样,如果给的初速度足够大,飞行器将摆脱地球的引力成为星际飞船,而如果初速度不够,飞行器会最终掉下来。但在讨论宇宙的膨胀时有一个重要的差异。按照广义相对论,封闭式膨胀的宇宙在质量上和尺度上必定是有限的(宇宙空间是正曲率的),而开放式膨胀的宇宙在质量上和尺度上必定是无限的(宇宙空间是零曲率或负曲率的)。
因此,讨论宇宙可能的演化结局与讨论宇宙的有限或无限是完全等价的!
宇宙到底是有限的或无限的?这是个诗人爱遐想,哲学家爱沉思的问题。有些人认为宇宙的无限性是先验的真理,有限宇宙的观念不能为常识所接受。持这种观点者对有限宇宙提出的非议经常是:"宇宙的边缘在哪里?""边缘之外又是什么?"等等。这是因为他们的困惑来源于错误地用平坦空间的观念来思索一个弯曲的空间。当他们能改正过来,习惯于用弯曲空间的观念来考察弯曲空间,那么他们所有莫解的疑问都会自动消失。事实上,宇宙是有限还是无限的实实在在是一个物理问题。有许多可实测的量,能对此作明确的判断。可惜的是,它们至今被测定得不够准确。但有理由相信,我们在比诗人和哲学家更可靠地逼近真理。
根据广义相对论框架下的宇宙膨胀动力学方程,宇宙学家发展了三种判断有限还是无限也即推断其演化结局的方法:
a) 以密度为判据
b) 以膨胀的减速参量为判据
c) 以宇宙年龄为判据
由于目前为止还不能在宇宙的两种可能结局间做出判断,我们不妨都看一看:
a) 开宇宙(可能性比较大些)
随着恒星不断从气体中诞生,气体越来越少,直至无法再形成新的恒星。
1014年后,恒星全部失去光辉,宇宙变暗,星系核处黑洞不断变大。
1017-1018年后,只剩下黑洞和一些零星分布的死亡了的恒星。恒星中质子开始变得不稳定。
1024年后,质子开始衰变成光子和各种轻子。
1032年后,衰变过程结束,宇宙中只剩下光子、轻子和大黑洞。
10100年后,黑洞完全蒸发,可称为世界末日。
b) 闭宇宙
膨胀停止的早晚取决于宇宙物质密度的大小。
假设物质密度是临界密度的2倍,这膨胀过程经过约500亿年后停止,宇宙半径比现在大一倍。
一旦自引力占上风,宇宙开始收缩,收缩过程几乎正好是膨胀过程的反演,1000亿年后重新回复到大爆炸发生时的极高密度和极高温度状态。且收缩过程越来越块,最后称为"大暴缩"。
闭宇宙的结局似乎比开宇宙差得多,但我们不必杞人忧天。
到这里为止,本文开头提出的三个问题,除了第一个尚需更高精度的观测外,都可做出较明确的回答:宇宙没有中心没有边,不管它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宇宙在时间上有一个开端,有没终结则要看其密度而定。
重要的天文大事
在天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许多大事,其中一些事件更是影响深远。
古代至中世纪的天文学 |
||
|
公元前六世纪 |
毕达哥拉斯与泰勒斯推测地球是一个球体。 |
|
公元前三五零年 |
亚里士多德出版他的著作《物理学》。 |
|
公元一四零年 |
托勒玫出版他的著作《天文学大成》,提出完整的「地心说」。 |
|
公元二世纪 |
张衡设计并制造水运浑象,编着《浑天仪注》及《灵宪》。 |
|
公元一零五四年 |
中国天文学家在金牛座内观测到一次超新星爆发,该超新星爆发的残骸现在称为「蟹状星云」。 |
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文学 |
||
|
公元一五四三年 |
哥白尼的著作《天体运行论》于他死前三天出版。其中对「日心说」提供了数学理据。 |
|
公元一五八二年 |
教皇格雷果里十三世引进「格雷果里历」。 |
|
公元一六零八年 |
荷兰眼镜制造商人里帕席发明第一架望远镜。 |
|
公元一六零九年 |
伽利略发现四颗木星卫星(后称伽利略卫星)、月球上的陨石坑及本银河。 |
|
公元一六零九年 |
开普勒发表他的三条行星运动定律。 |
现代天文学 |
||
|
公元一六八七年 |
牛顿出版他的革命性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确立「万有引力理论」。 |
|
公元一九零五年 |
爱因斯坦提出「狭义及广义相对论」。 |
|
公元一九二九年 |
哈勃从光谱线的红移计算出星系的视向速度和它的距离成正比,证明星系正在互相远离。 |
|
公元一九五七年 |
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卫星一号」。 |
|
公元一九六九年 |
美国宇宙飞船「阿波罗十一号」乘载两位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及 Aldrin 成功登陆月球。 |
宇宙及其组成和结构
“宇宙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有没有中心有没有边?有没有生老病死有没有年龄?”这些恐怕是自从有人类的活动以来一直被关心的问题。为了有一个更清楚的答案,让我们先来看看它的组成和结构吧。宇宙中的天体绚丽多彩,表现出了极高的层次性。
一、行星
我们居住的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大行星。太阳系一共有九颗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除了大行星以外,还有60多颗卫星、为数众多的小行星、难以计数的彗星和流星体等。他们都是离我们地球较近的,是人们了解的较多的天体。那么,除了这些以外,茫茫宇宙空间还有一些什么呢?
二、恒星和星云
晴夜,我们用肉眼可以看到许多闪闪发光的星星,他们绝大多数是恒星,恒星就是像太阳一样本身能发光发热的星球。我们银河系内就有1000多亿颗恒星。恒星常常爱好"群居",有许多是"成双成对"地紧密靠在一起的,按照一定的规律互相绕转着,这称为双星。还有一些是3颗、4颗或更多颗恒星聚在一起,称为聚星。如果是十颗以上,甚至成千上万颗星聚在一起,形成一团星,这就是星团。银河系里就发现1000多个这样的星团。
在恒星世界中还有一些亮度会发生变化的星-变星。它们有的变化很有规律,有的没有什么规律。现在已发现了2万多颗变星。有时候天空中会突然出现一颗很亮的星,在两三天内会突然变亮几万倍甚至几百万倍,我们称它们为新星。还有一种亮度增加得更厉害的恒星,会突然变亮几千万倍甚至几亿倍,这就是超新星。
除了恒星之外,还有一种云雾似的天体,称为星云。星云由极其稀薄的气体和尘埃组成,形状很不规则,如有名的猎户座星云。
在没有恒星又没有星云的广阔的星际空间里,还有些什么呢?是绝对的真空吗?当然不是。那里充满着非常稀薄的星际气体、星际尘埃、宇宙线和极其微弱的星际磁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必定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新天体。
三、银河系及河外星系
随着测距能力的逐步提高,人们逐渐在越来越大的尺度上对宇宙的结构建立了立体的观念。这里第一个重要的发展,是认识了银河。它包含两重含义,一是了解了银河的形状,二是认识了河外天体的存在。
银河系是太阳所属的一个庞大的恒星集团,约包括1011颗恒星。这种恒星集团叫星系。银河系中大部分恒星分布成扁平的盘状。盘的直径为25kpc(千秒差距,1秒差距=3.26光年=3.09亿亿米),厚度约为2kpc。盘的中心有一球状隆起,称为核球。盘的外部由几条旋臂构成。太阳位于其中一条旋臂上,距离银心约7kpc。银盘上下有球状的延展区,其中恒星分布较稀疏,称为银晕。晕的总质量约占整体的10%,直径约为30kpc。我们的太阳,就其光度,质量和位置讲,都只是银河系中一个极普通的成员。
此外重要的是,并非天穹上一切发光体都是银河系的一部分。设想有一个类似银河系的恒星集团,处于500kpc的距离上(银河自身大小为30kpc)。其表观亮度与2pc远处一颗类似太阳的恒星是一样的。因此对天穹上的某个光点,只有测定它的距离,才能区分它是银河系内的恒星还是银河系外的另一个星系。实际上,天穹上的大多数光点是银河系的恒星,但也有相当大量的发光体是与银河系类似的巨大恒星集团,历史上曾被误认为是星云,我们称它们为河外星系,现在已知道存在1000亿个以上的星系,著名的仙女星系、大小麦哲伦星云就是肉眼可见的河外星系。星系的普遍存在,表明它代表宇宙结构中的一个层次,从宇宙演化的角度看,它是比恒星更基本的层次。
星系的质量差别很大。银河系的质量约为1011M⊙(太阳质量单位)。在明亮的星系中,这是典型的大小。质量很小的星系太暗,不易看到。小星系的质量可低达106M⊙。星系的典型尺度为几十千秒差距。若对视星等在23等以内的星系作统计,星系总数在109以上。
20世纪60年代以来,天文学家还找到一种在银河系以外像恒星一样表现为一个光点的天体,但实际上它的光度和质量又和星系一样,我们叫它类星体,现在已发现了数千个这种天体。
四、星系团
当我们把观测的尺度再放大,宇宙可看成由大量星系构成的“介质”,而恒星只是星系内部细致结构的表现。这样,为了了解宇宙结构,需关心星系在空间的分布规律。
星系的空间分布不是无规的,它也有成团现象。上千个以上的星系构成的大集团叫星系团。大约只有10%星系属于这种大星系团。大部分星系只结成十几、几十或上百个成员的小团。可以肯定的是,星系团代表了宇宙结构中比星系更大的一个新层次。这层次的尺度大小为百万秒差距,平均质量是星系平均质量的100倍。
五、大尺度结构
今天人们把10Mpc以上的结构称为宇宙的大尺度结构(目前观测到的宇宙的大小是104Mpc)。至今大尺度上的观测事实远不是十分明确的。有趣的是,有迹象表明,星系在大尺度上的分布呈泡沫状。即有许多看不到星系的"空洞"区,而星系聚集在空洞的壁上,呈纤维状或片状结构。这一层次的结构叫超星系团。它的典型尺度为几十兆秒差距。
从演化理论来考虑,尺度大到一定程度,应不再有结构存在。这是否符合事实,以及这尺度多大,都是十分重要,并需要有大尺度观测来回答的问题。现今对宇宙在50Mpc以上是否还有显著的结构现象存在,正是人们热烈争论中的焦点。
总之,若把星系看成宇宙物质的基本单元,那么星系的分布状况就是宇宙结构的表现。现在看来,直至50Mpc的尺度为止,星系的分布呈现有层次的结构。这就是我们对宇宙面貌的基本认识。
宇宙可能的结局
宇宙膨胀过程是引力与膨胀初速度之争,谁胜谁负取决于宇宙物质密度。
如果宇宙物质密度小于某一临界密度(根据现有的对膨胀速率的观测,临界密度约为 5×10-30 克/厘米3),将没有足够的引力阻止膨胀,宇宙膨胀永无止境,这一情形下,我们称宇宙的膨胀是开放的(开宇宙);如果宇宙物质密度大于临界密度,巨大的引力会使得膨胀最终停止并接下来收缩,在这一情形下称宇宙的膨胀是封闭的(闭宇宙)。
这看起来就像我们按照牛顿理论发射飞行器一样,如果给的初速度足够大,飞行器将摆脱地球的引力成为星际飞船,而如果初速度不够,飞行器会最终掉下来。但在讨论宇宙的膨胀时有一个重要的差异。按照广义相对论,封闭式膨胀的宇宙在质量上和尺度上必定是有限的(宇宙空间是正曲率的),而开放式膨胀的宇宙在质量上和尺度上必定是无限的(宇宙空间是零曲率或负曲率的)。
因此,讨论宇宙可能的演化结局与讨论宇宙的有限或无限是完全等价的!
宇宙到底是有限的或无限的?这是个诗人爱遐想,哲学家爱沉思的问题。有些人认为宇宙的无限性是先验的真理,有限宇宙的观念不能为常识所接受。持这种观点者对有限宇宙提出的非议经常是:"宇宙的边缘在哪里?""边缘之外又是什么?"等等。这是因为他们的困惑来源于错误地用平坦空间的观念来思索一个弯曲的空间。当他们能改正过来,习惯于用弯曲空间的观念来考察弯曲空间,那么他们所有莫解的疑问都会自动消失。事实上,宇宙是有限还是无限的实实在在是一个物理问题。有许多可实测的量,能对此作明确的判断。可惜的是,它们至今被测定得不够准确。但有理由相信,我们在比诗人和哲学家更可靠地逼近真理。
根据广义相对论框架下的宇宙膨胀动力学方程,宇宙学家发展了三种判断有限还是无限也即推断其演化结局的方法:
a) 以密度为判据
b) 以膨胀的减速参量为判据
c) 以宇宙年龄为判据
由于目前为止还不能在宇宙的两种可能结局间做出判断,我们不妨都看一看:
a) 开宇宙(可能性比较大些)
随着恒星不断从气体中诞生,气体越来越少,直至无法再形成新的恒星。
1014年后,恒星全部失去光辉,宇宙变暗,星系核处黑洞不断变大。
1017-1018年后,只剩下黑洞和一些零星分布的死亡了的恒星。恒星中质子开始变得不稳定。
1024年后,质子开始衰变成光子和各种轻子。
1032年后,衰变过程结束,宇宙中只剩下光子、轻子和大黑洞。
10100年后,黑洞完全蒸发,可称为世界末日。
b) 闭宇宙
膨胀停止的早晚取决于宇宙物质密度的大小。
假设物质密度是临界密度的2倍,这膨胀过程经过约500亿年后停止,宇宙半径比现在大一倍。
一旦自引力占上风,宇宙开始收缩,收缩过程几乎正好是膨胀过程的反演,1000亿年后重新回复到大爆炸发生时的极高密度和极高温度状态。且收缩过程越来越块,最后称为"大暴缩"。
闭宇宙的结局似乎比开宇宙差得多,但我们不必杞人忧天。
到这里为止,本文开头提出的三个问题,除了第一个尚需更高精度的观测外,都可做出较明确的回答:宇宙没有中心没有边,不管它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宇宙在时间上有一个开端,有没终结则要看其密度而定。
重要的天文大事
在天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许多大事,其中一些事件更是影响深远。
古代至中世纪的天文学 |
||
|
公元前六世纪 |
毕达哥拉斯与泰勒斯推测地球是一个球体。 |
|
公元前三五零年 |
亚里士多德出版他的著作《物理学》。 |
|
公元一四零年 |
托勒玫出版他的著作《天文学大成》,提出完整的「地心说」。 |
|
公元二世纪 |
张衡设计并制造水运浑象,编着《浑天仪注》及《灵宪》。 |
|
公元一零五四年 |
中国天文学家在金牛座内观测到一次超新星爆发,该超新星爆发的残骸现在称为「蟹状星云」。 |
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文学 |
||
|
公元一五四三年 |
哥白尼的著作《天体运行论》于他死前三天出版。其中对「日心说」提供了数学理据。 |
|
公元一五八二年 |
教皇格雷果里十三世引进「格雷果里历」。 |
|
公元一六零八年 |
荷兰眼镜制造商人里帕席发明第一架望远镜。 |
|
公元一六零九年 |
伽利略发现四颗木星卫星(后称伽利略卫星)、月球上的陨石坑及本银河。 |
|
公元一六零九年 |
开普勒发表他的三条行星运动定律。 |
现代天文学 |
||
|
公元一六八七年 |
牛顿出版他的革命性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确立「万有引力理论」。 |
|
公元一九零五年 |
爱因斯坦提出「狭义及广义相对论」。 |
|
公元一九二九年 |
哈勃从光谱线的红移计算出星系的视向速度和它的距离成正比,证明星系正在互相远离。 |
|
公元一九五七年 |
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卫星一号」。 |
|
公元一九六九年 |
美国宇宙飞船「阿波罗十一号」乘载两位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及 Aldrin 成功登陆月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