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2)
扩展资料
鹿特丹港介绍
荷兰的鹿特丹港是世界第一大港。鹿特丹在荷兰并非第一大城市,但它保持的港口年吞吐量超过5亿吨的记录却使它当之无愧地居世界第一大港的地位。
与我国的上海港一样,鹿特丹港是一个典型的河口港,海洋性气候十分显著,冬暖夏凉,船只四季进出港口畅通无阻。鹿特丹港港区面积80多平方千米,海轮码头岸线长56千米,江轮码头岸线长33.6千米,总泊位656个,航道最大水深22米。鹿特丹港共分7个港区,40多个港池,码头岸线总长37千米,可以停靠54.5万吨级的特大油轮。这里的起重设备应有尽有,大小作业船只500余艘。船只进入鹿特丹港,从来就不存在等泊位和等货物的问题。
从1947年到1974年,鹿特丹在新水道建成了3个大港区,一个是博特莱克港,包括港区及工业区在内占地面积为12.5平方千米。港区内建有各种专用码头和集装箱船、滚装船、载驳船作业区。第二是欧罗港区,占地面积为36平方千米。通过疏浚航道后,低潮时最大水深可达22米,可停靠20万吨级的油轮和8万吨级的散货船。第三是马斯弗拉克特港区,占地33平方千米。它是利用沿岸浅滩,经过疏浚而建成的。港区在新水道入海口以南,伸人海域达5千米,低潮时,港内水深也能维持在19-23米。上述三大港区构成了鹿特丹港的主体。
鹿特丹港有着现代化的港口设施,同时,港口调度指挥也是依靠了先进的设备和科学的方法。在出海口的荷兰角上有个交通控制中心,建立于16世纪。当初的信号指挥调度已发展成为现在的无线电、雷达和先进的电子计算机系统控制。鹿特丹是荷兰的交通枢纽,铁路、公路纵贯东西南北,火车、汽车往来如梭。铁路通往西欧各国各主要大城市,公路也是如此;水陆交通融为一体,确保了鹿特丹的重要地位。鹿特丹港对西欧以及荷兰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鹿特丹港之所以成为世界第一大港,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是它紧临经济发达的西欧国家,特别是德国的兴起为鹿特丹港提供了天然的经济腹地;第二归因于欧洲共同体的建立,减少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屏障,密切了国际间的往来,促进了鹿特丹港的发展;第三是荷兰本国工业的迅速崛起,本身也促进了鹿特丹港的发展。综观鹿特丹,在其500千米的半径范围以内,居住着近2亿高收入的人口,产业和人口的密集程度超过任何工业区和城市。有利的地理环境是鹿特丹港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扩展资料
世界贸易主航线
全世界160多个沿海国家和地区,共有大小海港近万个,其中,国际贸易货物吞吐量较多的大、中型港口2000多个。海上航线,密如蛛网,交通繁忙程度各不相同。其中有一些是连结世界各大港口的贸易主航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海运量平均每10年递增8%~9%。80年代以后,年海运量超过40亿吨。货物的集中流向,形成了国际贸易主航线。为了简便地建立概念,我们不妨以世界贸易第一大港荷兰的鹿特丹(年吞吐货物3亿吨以上)为起点,作一次环球的纸上航行。
货船从鹿特丹港起航,经过英国的伦敦,再过多佛尔海峡、英吉利海峡,进入大西洋。横渡大西洋,即到世界第二大港,美国第一大都会纽约(年吞吐量1.5亿吨以上)。北大西洋航线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线,多佛尔海峡、英吉利海峡,是世界上过往船只最多的海峡,每年多达12万艘次。
货船离开纽约,穿过巴拿马运河,横渡太平洋,就到了日本的神户和横滨(世界排行第三、第四的姊妹港,年吞吐量均在l亿吨以上)。离开日本港口,经韩国釜山港,到达中国的上海港,再由上海经台湾高雄到达香港。由香港横渡南中国海,到达马六甲海峡南口的新加坡。釜山、高雄、香港、新加坡,是号称"亚洲经济发展四小龙"的国家或地区的主港,吞吐量均在l亿吨上下。上海港在历史上就是太平洋西岸首屈一指的国际贸易大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之后,重点开发上海浦东新区,上海经济重振往日的雄风。
1982年,上海港年吞吐量即突破1亿吨大关,进入世界十大港口之列。1996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l.76亿吨,超过日本神户、横滨,名列世界第三。
船过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经红海、波斯湾,过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红海波斯湾沿岸的中东地区,是世界主要的石油产区。海运货运量的一半左右是石油。巨大的油轮就是从这一地区装上石油,向西运往欧洲各国,往东供应澳大利亚、日本、美国等国。地中海是海运最为繁忙的海区,每天,地中海上在航的船舶有1200艘之多。地中海法国港口马赛也是吞吐量过亿吨的世界大港。
我们的轮船离开繁忙的地中海,穿过直布罗陀海峡,转向北航行,不久便又回到了我们的出发港鹿特丹。这个环球航线,大约就是世界贸易的主航线。
几十万、上百万吨的超级油轮和矿石船,无法通过苏伊士运河。因此,绕道南非好望角的古老的东西方航线,至今仍然是世界贸易主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