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高一地理 -> 高一下学期 -> 第五单元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三节 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一)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28 21:41:00阅读:nyq
字号:|


扩展资料

辽宁农业气候资源

  所谓“资源”,一般是指人类可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自然能量。农业气候资源包括:太阳辐射、温度、降水、CO2等。通常概括为热量、水分、光照三大资源。这些资源数量的多少、分配的特点及其相互配合的情况等,形成各种农业气候资源类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地区农业生产类型的构成、产量的高低、品质的优劣。

  辽宁省地形复杂,各地气候条件不同,因此各地农业气候资源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一. 热量资源

  (1)农业界限温度出现日期

  全省各地春季回暖速度较快。常年各地春季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日期:辽南和丹东沿海一带最早,在3月10日~15日;朝阳、锦州、营口、鞍山、辽阳、沈阳地区及丹东地区西南部出现在3月15~20日,铁岭地区东部和抚顺地区东部于23月26日~28日出现,其他地区出现在3月21~25日。南北相差十余天。这时正是冬过春始,农田土壤开始解冻,冬小麦开始返青,油菜、春麦等早春作物开始播种,烟草进行保温育苗的季节。

  秋季常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日期,西丰、清原、新宾最早,于11月4~5日出现;铁岭、阜新地区及本溪、抚顺大部地区于11月上旬末;大连南部最晚,11月下旬;其他大部地区出现在11月中旬。早晚相差二十余天。此时进入冬季,越冬作物开始越冬,农田土壤开始冻结,田间农耕作业基本结束。

  全年日平均气温稳定≥0℃期间持续日数的多少,一般 用以表示农耕期 的长短。铁岭地区东北部及抚顺地区东部不足230天,而大连地区长达250天以上;而其他地区在230~250天之间。南北相差一月有余。

  春季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日期通常表示玉米、高粱等大田作物进入播种期。常年各地出现日期是西南向东北推移。朝阳、锦州、营口、鞍山地区及辽南沿渤海一带,出现在4月中旬末;铁岭地区东部及辽东大部出现在4月25日以后,其中西丰、清原、新宾一带出现最晚,在5月上旬初;其他地区则出现在4月21~25日之间,东西之间相差半月。

  秋季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结束日期表标志大田作物成熟,开始进入秋收季节。西丰、清原、新宾一带结束最早,常年在9月末;辽东大部地区在10月5日前结束,大连南部结束最晚,在10月下旬,辽南大部及沿海各地在10月中旬;其他大部地区均在10月5~10日结束。

  全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期间的持续日数,通常用以表示多数作物的生长季。常年辽南地区多达180天,大连南部长达190天,辽东山区不足160天,其中西丰、清原、新宾登地最短,只有150天左右,其他大部地区为160~180天。常年各地最大相差40天。

  日平均气温≥20℃时段是有利于2作物旺盛生长发育的时期。全省各地常年日平均气温稳定在20℃以上的天数:锦州、营口、沈阳、辽阳、鞍山地区及大连地区西南部、朝阳地区东部为80~90天,铁岭地区东部及辽东大部不足70天,其中西丰、清原、新宾只有50天左右;其他地区为70~80天。

(2)积温

  积温是用以衡量农业热量资源的主要形式之一。全省常年日平均气温稳定在≥0℃期间的积温分布在3200~4100℃之间。盖州、瓦房店、金州、旅顺等沿海地区为4000~4100℃;朝阳、锦州、沈阳、辽阳、鞍山地区及营口大部、大连东部3800~4000℃;其他地区除西丰、清原、新宾为3200~3400℃外,均为3400~3800℃。

  日平均气温≥10℃期间的积温,是衡量我省多数作物可以利用热量资源的主要标志。全省常年日平均气温≥10℃期间的积温分布在2800~3600 ℃之间。锦州南部、朝阳东部以及辽阳、海城、盖州、瓦房店、金州、旅顺一带3500~3600℃,朝阳西部、锦州北部、沈阳地区、大连东部以及台安、盘山一带为3300~3500℃,辽东大部不足3000℃,其中西丰、清原、新宾一带最少,只有2800℃;其他地区为3000~3300℃。

(3)无霜期

  无霜期使多数作物对积温可以利用程度起到制约作用。以日最低气温≤2℃(地面最低温度可达0℃)作为轻霜计算,常年无霜期全省各地为125~210天。铁岭东部、辽东大部以及阜新、义县、北票、喀左、凌源等地不足150天,其中西丰、清原、新宾最短,只有130天左右;沿海地区均在170天以上刚,其中大连南端长达200~210天;其他地区均在150~170天之间。

二、水分资源

  大多数农作物生育过程所需水分的主要来源是自然降水。我省降水无论在时间或地域上分布都十分不均。

(1)降水的地区分布

  在作物生长季(5~9月),一般集中年降水量的80%以上。这一时期降水在地区上分布的特点是,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辽东各地雨量充沛,降雨量多在650毫米以上,其中丹东地区在750~950毫米之间,宽甸最多,常年为955.6毫米,铁岭、沈阳、辽阳、鞍山、营口、锦州、大连大部地区在400~650毫米之间,而阜新、朝阳地区只有400~450毫米,为全省降水最少的地区。

(2)降水的季节分布

  春季(3~5月)降水量的分布:朝阳、阜新、锦州地区及康平县不足80毫米,其中北票、朝阳、建平、凌原一带只有50~60毫米,往往不能满足作物播种、出苗生长和早春作物生育前期对水分的要求,为春季易旱区,故有“十春九旱”之说;辽东大部地区常年春季降水量在120毫米以上,其中新宾、桓仁、宽甸、东港一带多达130~140毫米,不仅春季不旱,在一些局部地区有时还会出现春湿现象;春季其他大部地区降水量为80~120毫米,基本满足春耕播种和庙期生长的需要,但在底墒不足,春季少雨或春雨时间分布不宜的年份,仍会出现程度不同的旱象,并以丘陵山地表现明显。

  夏季(6~8月)是农作物营养生长的旺盛季节和生殖生长的主要时期。这一时期全省大部地区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朝阳地区则占70~75%。时值气温较高,形成雨热同季,对作物生长发育十分有利。常年各地6~8月雨量的分布为;朝阳、阜新地区及沈阳北部为350~400毫米,辽东为500毫米以上,其中丹东地区为600~700毫米,其他地区为400~500毫米,但在少雨年份,我省一些地区也会发生程度不同的伏旱。

  9月份多数作物相继进入成熟季节,雨量相对减少。常年9月份各地雨量为40~100毫米,其分布状况仍是从东向西逐渐减少。

三、光照资源

  我省光照资源较为丰富,成为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突出特点。作物生长季(5~9月)全省各地日照时数为1000~1350小时。总的分布状况是西部多,东部少。朝阳地区以及义县、北宁、康平、昌图等地为1300~1350小时;辽东大部地区为1000~1100小时;其他地区为1100~1300小时。




扩展资料

都市型农业与城郊型农业的比较研究

  都市型农业——发生成长于现代大都市及其城市化地区,由城郊型农业发展而成,以满足城市建设和人民现代生活多种需求与生态环境优化为主要目标和功能,与城市融为一体的农业生产类型。

  城郊型农业——发生成长于城市周边地区,从一般农区中分化而成,以生产本地城市需要的鲜活农产品为主要目标和功能的农业生产类型。

都市型农业的本质特征:

  一、生成起点:都市型农业的生成起点是城郊型农业,通常是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城郊型农业的基础上转化而来的。

  二、生长区域:都市型农业的生长区域是现代大都市及其城市化地区。都市农业没有明显的生长地域边界,在地域上与城市连成一体。

  三、内在功能:都市型农业通常具备经济功能、娱悦功能、示范功能、生态功能、集散功能和外向功能等六大功能。

  四、产出形态:都市型农业的产出形态基本上与城市工业、第三产业相同。具体地说,大致有最终可消费产成品,包括加工食品和未加工或初级加工农产品;非最终消费产成品,包括须进一步加工才可最终消费的原料和材料;可多次消费的固定性产品;服务性劳动;农业技术知识产权等。

  五、产业布局:都市型农业一般遍布城市及城市化地区,其分布形态往往成块状或片状。

  六、产业结构:都市型农业产业结构的显著特征,就是由小康型或现代型城市社会生活水平、产业发展水平而造就。其产业结构指向,除满足城市人民物质生活需求外,还须满足居住环境、精神享受、产业发展的要求。

  七、开放度:都市型农业局于全方位开放的农业类型。具有在生产、消费、市场、流通等方面,全面地与本地、外地、国外交互开放的实力及能力。

  八、与城市融合度:都市型农业不但在其地域上,而且在其生产观念上、生产方式上,都与城市逐步融为一体。都市型农业不但具有与内部各产业之间,而且具有与城市各产业之间产品融合、资金融合、技术融合、人才融合等特性。

  九、集约化程度:由于上述开放度、与城市融合度、产业融合度等本质特征的存在,都市型农业完全有可能成为现代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农业。随着都市型农业的发展,在集约化程度上,甚至有可能逐步与城市工业接轨。世界发达国家都市型农业发展的现实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十、产业地位:都市型农业将最终摆脱弱质产业的地位,成为城市中非弱质产业俱乐部中的重要成员。

  城郊型农业的本质特征:

  一、生成起点:城郊型农业的生成起点是农区农业,由农区农业分化演变而成。

  二、生长区域:城郊型农业的生长区域是城市化进程中较为缓慢的非现代大都市的周边地区。有明显的生长地域边界,即通常局限于城市郊区范围之内。

  三、内在功能:城郊型农业通常只有产品生产功能、不完整的外向功能和生态功能。

  四、产出形态:以满足市民生活消费的鲜活农产品或初级加工农产品为主。

  五、产业布局:按产品保持鲜活的难易、与城市距离的远近,安排各类产品的布局。一般呈环绕城市的环状梯级分布。

  六、产业结构:城郊型农业产业结构的显著特征,是根据温饱型城市社会生活水平,以满足城市生活消费的鲜活农产品为其生产结构的主体。

  七、开放度:城郊型农业基本上属于单向开放的性质,即面向所在城市和一定量的国际、国内市场,是开放层次较低的自我发展系统。

  八、与城市融合度:城郊型农业除在市场和产品领域中与城市较为融合外,其他方面的融合度并不高。因此总体上说,城郊型农业与城市的融合度较低。

  九、集约化程度:由于开放层次不高,与城市融合度较低,因此,外部资金、技术、人才等流入有限,导致城郊型农业信要约化程度难以普遍提高。

  十、产业地位:城郊型农业在总体上处于发展水平较低的弱质产业地位。

  都市型农业和城郊型农业两者之间的主要差异:

  一、生成起点的不同。城郊型农业的起点是农区农业,而都市型农业的起点是城郊型农业。

  二、生成区域的不同。城郊型农业的生成区域主要是城市周边的农村地区,即城市的郊区。而都市农业却生成于城市之中,以及城市化地区。这就是说,城郊型农业在地域上,实际上与城市是分离的;而都市农业在地域上与城市是融合的、一致的,真正变成了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生产功能的不同。由于都市型农业真正成了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城市功能的多样化,也就决定了都市型农业功能的多元化。在与城市化为一体和与城市利益真正一致的情况下,使这种功能的多元化,具备了与城市一致的内在需求。而城郊型农业,由于在地域上与城市是分离的,因此,以生产功能为主,加上不完整的外向功能和生态功能,是其必然的现实。

  四、产品上市形态的不同。都市型农业的产品上市形态,从本质上说是现代产业型的、城市型的上市形态,而城郊型农业的产品上市形态,在本质上属于农业型的上市形态,并未真正摆脱传统农业产品上市形态的束缚。

  五、产业布局的不同。都市型农业成块状片状形遍布于城市及城市化地区。城郊型农业成梯级环状形分布于城市的郊区。

  六、产业布局的不同。都市型农业的产业结构,从本质上说,是植根于农业,以农业为底色的城市化的产业结构。而城郊型农业的产业结构,本质上还是农区式的农业结构,或农区向城市过渡的过渡型产业结构。

  七、与城市融合度的不同。都市型农业与城市真正融合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而城郊型农业与城市常常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其城市鲜活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地位,并不意味着就能与城市真正融为一体。

  八、产业融合度的不同。由于都市型农业在本质上具有城市化的产业结构,这就为都市型农业与城市其他产业之间,架起了一座能够相互融合的桥梁,使其与城市其他产业之间的融通变得十分容易。而城郊型农业,在本质上还是农区式的产业结构,因此,使城郊型农业与城市其他产业之间的融通,往往事倍功半。

  九、集约化程度的不同。由于都市型农业具有城市化的产业结构,以及与城市其他产业相融的本质特征,因而,都市型农业完全可以达到与城市其他产业集约化程度接轨的高度。而城郊型农业的集约化程度,在总体上无论如何是无法与城市其他产业相提并论的。

  十、产业地位的不同。由于都市型农业产业结构的城市化,产业链的加粗、加大、加长,产业集约化程度与城市其他产来的接轨,因此使都市型农业有最终摆脱弱质产业地位的可能。而城郊型农业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和可能性,因而,无法最终摆脱弱质产业的地位。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闂絀CP澶�05030710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