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道德良好、心理健康有利于成长
当今青少年存在的心理素质问题
智力问题 学生的智力问题主要表现为多动症、学习技能障碍、智力异常、注意力涣散、厌学、创新能力不足、动手能力差等。其中,多动症为影响学生智力障碍的首位问题;学习技能障碍属于感知统合失调引起的心理障碍;智力异常是指有些学生的智力可能发育不良;注意力分散主要表现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不能集中与持久;在大中小学校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厌学与逃学现象存在。主要问题出在学生的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不明确,内驱力不足。创新能力不足与动手能力差的问题,已成为全社会质疑的应试教育的矛头所向。
情绪问题 情绪是人对客面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学生的情绪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症、情绪不稳定、逆反心理与攻击性行为等。焦虑症是最常见的学生情绪障碍,具体表现为心神不宁、心烦意乱,还常有腹痛、恶心和头痛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另一常见的情绪问题是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不能控制;攻击性行为是一种目的在于使他人或自己受到伤害或引起痛楚的行为;进入中学阶段的学生,最显著的特点则?quot;逆反"性增强。
意志问题 意志是有意识在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学生的意志问题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感情冲动时无法控制自己,经不住外界诱惑,还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优柔寡断、胆小怕事、易受暗示和容易动摇。许多学生不愿意承担责任,难以承受挫折,感情脆弱。有的学生在学校或家庭中与人发生冲突后,动辄就离家出走,甚至寻短见。
人格问题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它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和自我调控系统等。学生的人格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控力差、怯懦、自我中心、自卑、自闭、不合群、不善于合作等。
青少年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人的素质发展主要取决于三个要素,即遗传素质、家庭与社会环境、教育者素质与教育方法。
研究表明,某些遗传基因、不良的产前环境与恶劣的早期生长环境可能是导致多动症、学习技能障碍和智力异常等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青少年的其他智力问题、情绪问题、意志问题和性格问题较为复杂,必须视为遗传、环境和教育三因素复杂作用的产物。
青少年较为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攻击性行为、逆反心理、不合群问题,现对这些问题作些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攻击性行为 心理学认为,攻击是宣泄紧张和不满的消极方式。攻击可分为两种方式:一是直接攻击,二是转向攻击。前者是将愤怒直接发泄到构成挫折的对象上,而后者则是把愤怒发泄到其他的对象上。自我折磨、自我虐待或自戕也属于转向攻击,其特点是把攻击对象转向自己。
老师和家长可以采用"转移注意"法,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给予较多的关注,在日常生活中多用一些有趣的事来转移其注意力,这样可以培养兴趣、陶冶性情以达到"根治"的目的。例如:消耗能量,在学生情绪紧张或怒气冲冲时,可以带他去跑步、打球或进行棋类活动。培养文化兴趣,如绘画、音乐等爱好,是陶冶性情的最佳途径。
逆反心理 处?quot;心理断乳期"的青少年学生强烈要求别人把他们看做成人。他们的自我意识获得空前发展,但自我控制能力还比较差,他们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违反纪律;他们喜欢与人争论,但论据不足;喜欢发表见解,却又判断不准;喜欢怀疑或攻击别人,但又容易片面、缺乏事实根据。
老师和家长要认识到,"心理断乳期"是学生从幼稚到成熟的转折时期,青少年随着身心的成长发育,逐渐从依赖父母的心理状态中独立出来,开始自己判断和解决所面临的新问题,这是一个人的社会化进程。与他们建立一种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要相信学生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在他们遇到困难或失败时,帮助他们分析事物、明辨是非。与此同时,又不能迁就学生的不合理要求和不良行为,以防学生以后总是用反抗的方式来要挟老师和父母。
不合群现象 主要原因是父母和祖辈的溺爱、缺少与其他小伙伴一起游戏的集体活动机会、学校教育中缺乏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一是在游戏与文体活动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为集体荣誉而努力的精神。
二是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爱心、责任心以及合群意识。比如,在学习生活中要让学生互相帮助;对于有困难的同学要有同情心;值日生要负责任。对于孤僻的学生,首先消除他和其他学生的疏远感,然后才有可能进一步培养其团队精神。
三是要树立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让学生明白,在"争第一"的过程中要使用正当手段,要具有正确的心态。
四是要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群、合作精神。要让学生在互敬互爱的班级气氛和家庭气氛中形成合群与合作的品格。
少男少女有哪些不健康心理
少男少女由于处在身体发育、知识和生活经验尚不充足的特定时期,故可能有不健康的心理表现。当发现时应当及时纠正,以免酿成大病。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忧郁 由于种种原因,青少年会出现闷闷不乐,愁眉苦脸,沉默寡言的现象。如果长时期地处在这种状态,就应当予以充分重视。
陕隘 即斤斤计较,心胸太狭窄,不能容人也不理解别人。对小事也耿耿于怀,爱钻牛角尖。
嫉妒 当别人比自己好时,表现出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怀有敌意,更有甚者竟用打击、中伤手段。
惊恐 对环境和事物有恐怖感,如怕针、怕暗、怕鬼怪。轻者心跳历害、手发抖,重者睡不着觉、失眠、梦中惊叫等。
残暴 有点小事自己不快,便向别人发泄,摔摔打打、骂骂咧咧,有的则以戏弄别人为自己开心,对别人冷嘲热讽,没有温暖之心。
敏感 即神经过敏、多疑,常常把别人无意的话,不相干的动作当做对自己的轻视或嘲笑,为此而喜怒无常,情绪变化很大。
自卑 对自己缺乏信心,以为在各方面都不如人家,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总把自己看得比别人低一等,抬不起来头。这种自我严惩影响了自己的情绪,对什么都缺乏情趣,压抑感太强。
摘自《家庭心理医生》
少上网有益身心健康
日前,职能部门对一家网吧进行突查,发现顾客中一半以上是稚气未脱的孩子。事实上,暑假里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成为整天泡在网上的"小网油子",在聊天室里侃得天昏地暗。然而,专家指出,他们极有可能患上一种叫做"网络幽闭症"的心理疾病。
如今,随意走进南京街头巷尾的一些网吧,都能看见一群稚气未脱的孩子坐在电脑前,飞速地敲击着键盘。他们大多数是中小学生,玩游戏已经不再是他们的兴趣所在,他们大多热衷于与网友聊天,有的一泡就是几个小时甚至是通宵包机。为何这些"小朋友"对虚拟中的交流乐此不疲呢?
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心理咨询师费俊峰分析认为,青少年时期作为从儿童到成年的过渡阶段,最渴望获得同辈群体的认同。而现在的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比较孤独,如果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不够的话,其内心的精神需求在现实生活中就得不到满足。网络的出现恰好给予他们一个机会,可以通过在网上与同龄人的交流宣泄内心真实的快乐、烦恼、孤独和痛苦。但是有不少青少年在网上交友、聊天时显得积极、热情,可以互诉衷肠。在现实生活中却对同学、家人丧失交往的兴趣,严重时出现情绪低落,产生自闭心理。这实际上已经是一种心理障碍。
南京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徐萍所长指出,现在的中小学生的生活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室内活动多,户外活动少;模拟体验多,生活体验少;间接体验多,直接体验少。上网聊天其实也是他们内心企图寻求理想化状态的一种途径。但是,长期沉湎于虚幻的网上世界,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他们与真实世界交往的能力,尤其是在性格、气质尚未定型的时候,这种影响可能更大,严重的还会导致心理疾病。家长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平时应多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并鼓励孩子多开展野外活动、社会交际活动。孩子上网前可以用他们能够接受的形式控制其上网的时间。千万不能让任何孩子患上"网络幽闭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