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良好性格的作用
华罗庚的杰出
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一个贫困家庭。这是当时一个非常闭塞的县城。
童年时代,他最想骑马。他将一个小木凳拴上绳子,牵着当马骑,边骑边喊“马嘟嘟,马嘟嘟。”现在这个小凳子还陈列在金坛的“华罗庚纪念馆”里呢。稍大以后,他就把家中小杂货店的柜台当马骑,跳上跳下,并且还不时学着大人骑马的样子,感觉十分得意华罗庚特别爱动脑,对于一些别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往往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提出一些似乎希奇的问题。有一次,他同别人一块去城郊玩耍,见一座荒坟旁有石人石马,就问比他大的同伴:“这些石人石马有多重?”同伴回答说:“这怎么能知道呢。”华罗庚却不甘心,沉思片刻,说:“以后总会有方法知道的。”
在当年的金坛,华罗庚最喜欢去的地方,还是灯节、船会、庙会等场所,凡是这些热闹的地方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城东有座青龙山,山上有个庙。每逢庙会,庙中的“菩萨:”便头插羽毛,打扮得花花绿绿,骑着高头大马进城来。一路上,人们见到“菩萨”就磕头行礼,祈求幸福。华罗庚伸直脖子,望着双手合十的“菩萨”,心里暗自琢磨:“‘菩萨’果真万能吗?”当庙会散了,人们也陆续回家,华罗庚却跟着“菩萨”去了青龙山,想探个究竟,看一看“菩萨”的真面目。
来到庙里,“菩萨”卸了装,华罗庚一看“菩萨”是人扮的,就立刻往家跑。回到家,他便兴高采烈地对妈妈说:“妈,你往后不要给‘菩萨’磕头了,‘菩萨’是骗人的!”父亲马上训斥道:“唉呀,罪过,小孩子懂什么?”他却认真反驳道:“我到青龙山的庙里去了,‘菩萨’原来是假的,是人装扮的!”
华罗庚的数学作业,经常有涂改的痕迹,很不整洁,老师开始时非常不满意。后来经过仔细辨别,老师发现华罗庚是在不断改进和简化自己的解题方法。
华罗庚在中学读书时,曾对传统的珠算方法进行了认真思考。他经过分析认为:珠算的加减法难以再简化,但乘法还可以简化。乘法传统打法是“留头法”或“留尾法”,即先将乘法打上算盘,再用被乘数去乘;每用乘数的一位数乘被乘数,则在乘数中将该位数去掉;将乘数用完了,即得最后答案。华罗庚觉得:何不干脆将每次乘出的答数逐次加到算盘上去呢?这样就省掉了乘数打上算盘的时间例如:28×6,先在算盘上打上2×6=12,再退一位,加上8×6=48,立即得168,只用两步就能得出结果。对于除法,也可以同样化为逐步相减来做节省的时间就更多的。
凭着这一点改进,再加上他擅长心算,华罗庚在当时上海的珠算比赛中获得了冠军。
华罗庚不仅对数学肯动脑筋,对语文也很用心。有一次,老师把自己收藏的文学大师胡适的书分给学生,让每人看完后写一篇读后感。华罗庚分得的是《尝试集》,书中流露出作者提倡白话文的得意,认为自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于是在扉页上写了一首《序诗》:“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这话未必是。我今为下一转语,自古成功在尝试。”
华罗庚在读后感中,并未表达出老师所期望的对胡适的赞美之词,而是尖锐地指出:胡适的这首诗概念混乱,第一句中的“尝试”与第四句中的“尝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第一句中的“尝试”是指初次尝试,当然一试就成功是比较罕见的;第四句中的“尝试”则是指经过多次尝试或失败之后的一次成功尝试,所以它们具有不同的含意。单独来看两个“尝试”都是有道理的,但胡适将二者放在一起,则是拿自己的概念随意否定别人(陆放翁)的概念,真是岂有此理!他说:“胡适序诗逻辑混乱,不堪卒读。”
虽然语文老师当时十分不悦,但20年后还是对已成名的华罗庚说:“我早就看了你的文章不落窠臼。”
华罗庚正是由于勤思考,爱创新,不迷信权威,才最终靠刻苦自学成为一名大数学家的。
良好习惯是健全人格的巩固基础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论习惯
陈鹤琴是我国早期的幼儿教育专家。他早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留学美国,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学位。陈鹤琴毕生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和儿童教育事业。1923年春他在南京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园--鼓楼幼稚园。他是我国儿童教育事业的先行者。陈鹤琴非常重视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并对此做了深入的研究。他有关习惯的某些思想和论述,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
习惯贵在从小培养 陈鹤琴认为一个人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应该从小就加以训练和培养。他指出,“教育一个人要从小就注意起的,讲话怎样讲,批评怎样批评,做人的态度,对人的礼貌,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小养成。外国有句话说:‘开始做得好,一半做到了’。中国的先哲也有‘慎始’的教训,一种习惯之养成,莫不由"渐"而来。 做人是顶难的,一定要从小就加以训练,养成种种优良的习惯和态度,在小孩子时代已经受了良好的教育,到青年的时候,自然可以减少许多问题。‘慎始则善终’,这是必然的结果。”
幼儿时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陈鹤琴认为,“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在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但是习惯不是一律的,有好有坏;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累。”他还举了相应的事例予以说明。“比如某幼稚生在某幼稚园上学,开始执笔就用四个指头,他的教师没有留心,不去矫正他,过了一段,这种执笔的姿势差不多变成一种牢不可破的习惯了;后来,他换了一个幼稚园,那园里的教师发觉了他的坏姿势,费了四个月的功夫,才把他矫正过来。倘使这个教师也象如前的教师一样忽略过去,没有替他矫正,那恐怕到后来还要难改了呢。所以我们应当特别注意儿童所养成的种种习惯,以期建筑健全人格之巩固基础。” 所以,幼儿园要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
父母与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 陈鹤琴认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说:“儿童在没有进学校之前,一天到晚最亲近的人当然是父母,父母的言语动作,最是儿童所习见习闻的。就是进了学校之后,放学回家,还是和父母在一起,如果父母的知识习惯好,儿童早已受到好的家庭教育,再加上学校教育,自然就相得益彰。父母的知识习惯不好,那么儿童在未进学校之前,无形中早已养成不良的习惯,学校教育就算很好,和就收效甚微了。”
陈鹤琴还认为,母亲的素质对于儿童养成良好习惯更为重要。他指出,"父母与儿童的关系,分别的讲述起来,母亲和儿童更加亲密。因母亲教育和儿童教育的相关度,也格外高。儿童在没出生前十个月,早已受到母亲的体质和性情脾气的影响,出世以后一两年中间,无时不在母亲的怀抱,母亲的一举一动,都可以优先的影印入儿童的脑海,成为极深刻的印象。母亲如果受过良好的教育,他的习惯行动,自然也就良好,在日常生活中间她的儿童就会随时随地受到一种无形的良好教育。"
为此,陈鹤琴认为父母在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儿童的健康和发育。他说,"讲到儿童教育,健康和发育,就是第一个根本问题。"4052、使儿童养成服务的好习惯。他指出,“儿童的心理和生理两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有了健全的身心,不能做有益公众的事情,这不但对于社会无益,或许是有害的,所以我们教育儿童,还要培养他们服务的习惯。"服务的习惯包括以下几方面:(1)不自私。他说:"我们教育儿童,第一先要教他们牺牲我见,扫除自私自利的心理,对于食物不要争多嫌少,对于一切玩具,不要抢夺霸占,遇到这种事情,务须善事晓谕,教儿童推己及人,引起他们设身处地的思想,养成大公无私的习惯。”(2)帮助人家。他认为,在家庭生活中,遇到儿童能够做的事情,做父母的,就应当教儿童自己去做。(3)守秩序。他说:“社会是公众集团,个人在这集团中活动决不可图一己的性情,比如人家谈话,不要去参杂其间,人家工作不要去吵闹,人家休息的时间,不要高声谈笑,凡此种种,都要从小教训,养成这种习惯,长大了,才能确守社会秩序,做个健全优良的国民。”
习惯养成的原则 陈鹤琴认为,父母和教师在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中,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以身作则。陈鹤琴认为,父母和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要做儿童的模范,因为儿童的脑筋是纯洁的,而且又是富于模仿性的,看到好的举动,无形之中,就得到好的印象,看到不良举动,无形之中,就得到坏的印象,所谓'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
2、注意第一次。陈鹤琴认为,"无论什么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错,第二次就容易做错。" 儿童种种坏的习惯都是由于开始学的时候,他们的教师或父母没有留意去指导他们的缘故,以致后来一误再误,成为第二天性;所以要教小孩子教得好,必定要在第一次的时候教得好。所以对于第一次的动作,做父母和教师的要格外留意教导,以免错误。
3、不要有例外。陈鹤琴指出,"养成好习惯难,养成坏习惯易。做父母或老师的要使小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好习惯未成的时候,不准小孩子有例外的动作。一个小小的例外,就可能破坏已成之习惯。"
4、发挥儿童的主动性。陈鹤琴指出,小孩子学习事物须自己学习。他说:"做这个原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一切的学习,不论是肌肉的,不论是感觉的,不论是神经的,都要靠"做"的。所以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做的,你应该让他们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最危险的,就是儿童没有思想的机会。我们人一天到晚所做的事情,所有的活动,十之八九都是习惯。早上起来,穿衣是习惯,吃饭是习惯,走路是习惯,写字是习惯,运动是习惯,睡是习惯,一切的一切,都受习惯的支配,思想的时间却是很少。凡百事情做父母和教师的,切不可一手包办,或横加干涉,应当从旁观察,相机指导。直接经验,自己思想,是学习中的唯一门径。"
为此,应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他指出,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
5、持之以恒,循序渐进。陈鹤琴认为,持之以恒是养成习惯的必要步骤。他指出,“不断地做,是养成'习惯'的必要步骤,单是'知'而不'行',单是'理论'而无实践,样样事体都不会成功。不断地做,习惯养成了,然后可以持续不断,表现出成绩来。”
陈鹤琴认为,习惯的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要经历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首先是完全由老师或父母来管理和约束。第二阶段是由团体管理。最后是自己管理。
6、积极的鼓励。陈鹤琴主张在儿童习惯的养成中应多鼓励。他说,“一切的一切,你要用鼓励的方法来控制儿童的行为,来督促儿童的求学。消极的制裁不会发生多大的效果的,有时候反而容易引起他的反感。”
7、多接近自然和社会。陈鹤琴认为,走进自然和深入社会是养成儿童良好习惯的有效途径。他说,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知识的宝库,是我们的活教材、活教师,每一个人都应当向它们领教,向它们探讨。
附:
陈鹤琴简介:(1892~1982),浙江上虞人。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
注意培养健全的人格
“人格”这个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得很广。常常听说,某人的人格高尚,某人的人格卑鄙,这是从道德的观点给予某人的一种评价,相当于“品格”的意思,它只能表述人格概念的一部分含义。我们这里所讲的“人格”,则大大地超过了品格的范畴。它是一个人在成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区别于他人的、一贯的行为倾向和反应模式,也就是一个人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因此,也有人称之为“个性”。
“人格不同,犹如其面”,指的是每个人不仅在相貌上不同,在脾气上、能力上、兴趣上、爱好上、对待自己以及对待旁人的态度上也都不尽相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具的人格特点,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差异。譬如说,有的人热情爽朗、好说好笑,喜欢结交朋友,“好赶热闹”;有的人沉闷话少,好静不好动,“不合群”;有的人大大咧咧,不拘小节,对什么都不在乎;有的人则谨小慎微,唯唯诺诺,“生怕树叶砸着脑袋”;有的人灵活善变,很会“看人下菜碟”,因而适应力强;有的人则忠厚老实,固执古板,“一条道走到黑”。在脾气上,有的人粗暴暴躁;有的人柔顺娴静。遇到困难时,有的人从容不迫,沉着镇定,刚强坚毅;有的人却张惶失措,懦弱自卑……这些都代表着人格的不同特征。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人格特征有各种各样的类型,就其总体而言,并无高低优劣之分。那些开朗灵活、好说好笑的人,适合于搞文艺及社会活动;而那些文静沉默、谨慎执着、“屁股坐得住”的人,就适合搞科学技术及研究。也就是说,每一种类型的人格特点都有其长处和短处。只有扬长避短,才能充分地发挥一个人的能力。况且,不少人的人格是处于混合状态,即属于“中间型”。他们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可以有不同的人格表现。
至于人格的形成,目前认为,固然先天的遗传素质是人格形成的基础,是日后人格发展的前提,但人格的发育和最终形成,则更多地取决于后天的教育、训练和环境影响。也就是说,有赖于个人的社会实践。其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起主要作用,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影响。这就像优良的种子只有在肥沃的土壤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下才能茁壮成长一样,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毛病,都会妨碍小苗的成长。当家庭气氛紧张、学校教育不当、社会风气不良时,就有可能造成人格发育的偏离,出现各种各样的人格障碍。
一般来说,青年的后期,人格的基本特征大体形成,因而,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应该客观地分析一下他们的人格特点,发现其缺点和不足之处,及时地采取适当而又有效的措施,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培养和锻炼。
健壮的体格,可以抵御各种躯体致病因素的侵袭;健全的人格,可以抵御各种心理致病因素的侵袭。健壮的体格,要靠坚持不懈的锻炼方能获得;而健全的人格,则要靠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培养、陶冶和锻炼———一个人只有在这两方面都做到了,才能达到真正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