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初二政治 -> 初二下学期 -> 第十一课 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权利和义务

第三节 国家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利 公民要自觉履行受教育义务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27 22:47:21阅读:nyq
字号:|


扩展资料

北京:每年五百万帮学生办十件实事

  在学联九大开幕式上,副市长林文漪代表市委市政府宣布为首都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办十件实事。

  1.北京市主要领导同志每年会见一次首都高校优秀大学生代表,听取大学生学习、生活情况的汇报以及对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的建议和意见。

  2.每年举办一期高校党员学生干部培训班,提高高校党员学生干部的党性修养和政治素质。

  3.每年拨专款50万元,支持市学联建立大学生思想状况信息系统,定期反映和深入研究大学生思想动态,为教育、引导和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科学依据。

  4.每年拨专款30万元,支持市学联成立“北京市学生联合会‘五四’干部学校”,培养骨干,选拔人才,向首都各条战线推荐后备力量。

  5.每年拨专款120万元,继续用于奖励市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先进集体。通过树立典型,激励、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健康成才。

  6.每年拨专款60万元,继续用于支持首都大、中学生开展对外交流活动,为跨世纪青年学生增强国际意识、开拓视野创造条件。

  7.每年拨专款60万元,继续支持首都大、中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广大学生了解社会、把握国情、增强实践能力。

  8.每年拨专款100万元,继续支持“北京市大学生艺术团”,为活跃校园文化、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素质创造条件。

  9.每年拨专款50万元,继续支持首都大、中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激励广大青年学生提高科技文化水平,增强科技创新意识。

  10.每年拨专款30万元,继续支持北京市中学生业余党校深入开展各项活动,通过组织培训学生骨干,示范并带动基层业余党校广泛深入地开展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教育。



扩展资料

陈至立谈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七大进步

  教育部部长陈至立2002年12月26日在教育部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说,本届政府成立以来的五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步伐加快,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正在形成。她具体列举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七大进步。

  首先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进一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成立科教领导小组,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为本届政府的最大任务,批转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发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投入显著增加,2001年,全国教育经费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19%,是进行此项指标测算以来的历史最高值。从1998年起,连续五年中央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加上解决教师工资拖欠、危房改造等其他专项转移支付,共增加约700亿元教育投入。

  二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到2000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目标如期实现,目前,“普九”人口覆盖率已经超过90%,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迅速,优质高中资源不断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在调整改革中不断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加快,五年新增设高等职业学校459所。从1999年开始,高等学校扩大招生规模,到2002年,全国各类高等学校在学的学生规模超过16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

  三是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开放出现崭新局面。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形成了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新体制。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突破,三年来,全国新建、改建的学生公寓和食堂,分别超过和接近新中国成立50年累计建设的总和,保证了高校扩招的顺利进行。高考改革顺利推进,高校招生收费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取得新的进展。

  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围绕开展素质教育,改革了中小学德育课程,拓宽了德育的途径,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和针对性得到加强。制定并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8科课程标准,新教材已经在部分地区试验推广。

  五是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能力不断提高。高等学校科研实力显著增强,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研究领域的生力军。高校产学研合作跨上新台阶,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涌现出一批高新科技企业和重大科技创新产品,为国民经济培育了新的增长点。22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转化的重要基地。

  陈至立在教育部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谈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另两大进步是教育信息化水平提高和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得到加强。中国教育科研网已经建成两万公里的高速传输网,成为我国第二大互联网络。建成开通了远程教育的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全国70%左右的高校建立了校园网,西部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已经启动。



扩展资料

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师资力量日益雄厚

  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记者尹鸿祝吕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教师数量稳步增长,教师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结构也得以改善,从而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了雄厚的师资基础。

  据统计,我国目前已有高等师范学校221所,在校生109.97万人;中等师范学校683万所,在校生76.98万人。“九五”期间,高等师范学校共培养专科以上毕业生约100万人;中师培养毕业生约140万人;各级教师进修院校学历培训共培训中学教师28万人,培训小学教师78万人。“九五”期间,我国教师人数稳步增长,目前全国教师人数已达1000多万人,基本适应了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需求。

  为了提高广大教师的整体素质,国家和各地积极开展了大批中小学教师的非学历培训。教师资格过渡工作的顺利完成,为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和教师队伍建设的正规化、法制化、专业化奠定了基础。师德建设的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全面启动,使广大教师努力转变教育观念,认真钻研业务,专业水平不断提高。全国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由1995年的88.9%、69.1%、55.2%提高到2000年的96.9%、87.1%、68.4%。2000年,小学教师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20.0%,初中教师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占14.2%,高校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占31.3%。

  教师队伍建设的加强和改革的深入,使教师队伍结构也得到改善。“九五”期间,教师职务、年龄等结构更趋合理。从教师的职务结构看,具有高级教师职务的高中、初中、小学教师占相应教师总数的比例分别由1995年的15.73%、2.02%、0.065%提高到2000年的16.27%、3.27%、0.12%;普通高校中教授、副教授所占比例由1995年的7.8%、26.6%提高到2000年的9.4%、30.0%。教师队伍进一步年轻化,中青年教师成为主要力量。1995年,普通高校、高中、初中、小学教师中45岁以下者占教师总数的比例分别为68.8%、75.2%、82.7%、76.7%,到2000年底,其比例分别为78.4%、84.7%、85.9%、75.2%;高中、初中、小学具有高级教师职务的教师中,45岁以下者所占比例分别由1995年的9.6%、8.6%、24.8%提高为37.1%、24.6%、29.5%。普通高校具有教授职务者中45岁以下所占比例由1995年的6.2%提高为26.3%,35岁以下副教授所占比例由1995年的7.3%提高为10.3%。

  新华社2001年9月09日



扩展资料

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中国教育事业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过成立初期的接管改造和以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为中心的教育改革,逐步把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事业转变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从5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左”的思想影响,教育事业不但长期没有放在应有的重要地位,而且受到“左”的政治运动的频繁冲击。“文化大革命”更使这种“左”的错误发展到否定知识、取消教育的极端,使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广大教育工作者遭受严重摧残,耽误了整整一代青少年的成长。

  1977年高等教育招生考试的恢复,197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985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1996年颁布的《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均把教育事业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使中国的教育事业迈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中共中央对教育工作做出了一系列新的论断和决策,强调人才对“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至此,中国教育事业得到了恢复,开始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

  “六五”期间,在“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指引下,各级教育逐步走上正轨。特别是1985年5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推动了以教育体制改革为核心内容的教育改革在各方面逐步展开。为了加强对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国家成立了国家教育委员会,统管全国各级各类教育事业。1985年,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95.95%,全国有1/3的县普及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结构得到初步调整,积极发展各类职业技术教育,使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所占的比重得到显著提高。为适应当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六五”时期,国家把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放在突出的地位,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一些薄弱学科得到加强。各级成人教育在“六五”时期发展迅速,为大批在十年动乱中耽误了学业的年轻人提供了学习与深造的机会,为培养各类人才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七五”期间,中国的教育事业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改善条件、求实重质,取得了显著成效。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国务院发布的《征收教育费附加的暂行规定》,加速了初等教育的普及。到1990年已有1495个县普及了初等教育,占全国总县数的76%。中等教育结构单一、中等职业教育薄弱的局面得到明显改变,既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也缓解了高等教育入学考试竞争激烈的局面。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使层次和形式多样化,学科门类齐全,基本形成体系,新兴、边缘学科得到加强。

  “八五”期间,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纲要”实施意见》,提出了90年代和下一个世纪初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任务,进一步强调了深化教育改革的极端重要性,使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更加贴近社会发展的需求。高等教育积极探索办学体制、投资体制、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合作办学、社会办学进一步发展,招生、收费、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迈出了较大的步伐,学校办学活力和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增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目标,作为“八五”期间教育发展的重点以“积极进取、实事求是”为方针,“因地制宜、保证质量”为原则,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取得成效。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小学五年巩固率提高,辍学率下降。青壮年文盲率由1990年的9.3%下降到7%以下。全国实现“两基”的县(市、区)达到1025个,超过全国总县数的1/3,占全国人口地区的36.2%。为加快贫困地区“普九”的实现,国家建立了义务教育专款,“希望工程”举世瞩目。与此同时,在“八五”期间初步建立起了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教育投资体制,建立了教育经费监督制度, 促进了教育经费的较快增长。教育法制建设步伐加快,教育工作根本大法《教育法》颁布实行,各地广泛贯彻《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收到良好成效。在此期间,国务院还颁布了《残疾人教育条例》和《扫除文盲工作条例》等6项教育行政法规。据不完全统计,1980年以来,中国一共制定颁布了200多件教育法律和行政规章,基本形成了以《教育法》为核心,以教育专门法为骨干,内容较为完备、结构较为合理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教育的发展,“九五”期间,教育体制与结构中深层次的问题逐步得到重视。基础教育在抓好“普九”的同时,加强了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努力,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力争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心素质。素质教育的研究推广受到普遍重视,并积累了经验。中等教育积极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共同发展、相互衔接、比例合理的教育体系,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工作,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着积极作用。高等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尤其是1998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对加快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等方面带来新的契机,有利于专业设置、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研究与探索,进一步促进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

  1997年,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提出的跨世纪的行动纲领和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以及江泽民总书记关于迎接知识经济挑战,注重科技创新的重要讲话,不仅极大地提高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而且对教育发展和改革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为适应新的形势发展的要求,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已原则通过了教育部提出的跨世纪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蓝图——《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从“六五”到“九五”计划期间,中国教育事业按照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一个以九年义务教育为基础、以普通高等教育为龙头、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共同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初步确立。新中国成立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教育事业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扩展资料

抓好师资培训建设职教师资队伍
福建泉州市职教中心  苏筑华

  国家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在2000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说:“师资问题始终是关系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问题,没有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一个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已是职教发展面临的大课题,师资培训是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的重要途径。

  一、新教师见习期培训

  作为刚走出大学校门、走上教学工作岗位不久的见习教师要不要培训呢?他们刚结束十几年的学习,再培训要培训什么内容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要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应该是与新岗位专业工作联系紧密的行业概况,从事教学最初必须熟悉的知识和技能。

  学生在大学里学习的主要是理论知识、文化知识,接触实践少。实际工作中,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教学工作的综合素质,除了文化学历知识外,还应具备思想教育工作能力、实际教学工作能力、班级工作管理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与上级领导、同事、学生等的关系),而这些在学历教育阶段是较难学到的。所以新教师经半年多的实践体验后,再对其专门培训,做到从理论——实践——理论的升华,对教师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好处,特别是新教师的教学岗位确定后,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岗位知识培训,新教师更容易感受、领会。对于步入职业教育系列的新教师,他们一大部分是从普通师范院校毕业,有一部分是从非师范类高校毕业,只有一小部分才是从高等职业学校毕业。他们中许多人对职业教育知之甚少,对职教的教学特点,更是门外汉,所以,更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培训,而且职教系列应根据自身的特点,独立搞职教新教师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1.《职业教育法》;2.职教的特点、地位、作用;3.职教教学常规;4.职教班主任工作特点与要求;5.职教的教案编写;6.职教的生产实习教学等,让新教师尽快进入角色。该项培训工作应由对应的教研单位,具有师资培训职能的职教中心或职业大学承担。比较起来,就该培训的内容而言,职教中心更切合搞职教见习期教师培训。这类的培训不在于高学历、高文化,而在于职业实践经验知识。

  二、继续教育培训

  继续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开展教师职务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培训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

  美国的教育界认为:一个教师在教学的头几年,随着教学经验的增加,教学效果会不断上升,但教学五、六年后,知识和教学方式固化,教学水平就会停滞或下降。一定要吸收新知识。每位教师必须边工作,边学习或工作一段,学习一段。美国反对师范学制的延长和课程的加重,主张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如何加强在职教师的终身教育、继续教育上。使教育和工作相互交替地进行,实行周期性循环教育,新陈代谢,更新知识,更新教学方法,防止教师的知识陈旧。

  当前,社会处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时期,教育改革不断地深入,新的教学方法,现代的教学技术工具、手段都日新月异,教师通过继续教育,了解教学信息、教改动态,学习现代教学技术,掌握现代教学工具的使用,运用新教学手段,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看到科技教育手段的进步,增强学习兴趣。

  国家教育部提出在职教师五年要有一次参加继续教育集中培训,初级教师要达42学时,中、高级教师要达到72学时以上,这是把教师的继续教育摆到重要议事日程,把它作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种有效机制。作为职业教育系列,几年一轮的继续教育尤为必要。职业学校培养的是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经济建设的有文化知识、有专业技能的劳动者。教师更应不断参加继续教育,接受新知识,才能为职校生传授新知识,使其一走上工作岗位,就能用最新的知识技能应用于现代最新的生产岗位上。

  三、双师型教师的进修培训

  现代职业学校大量缺乏“双师型”教师,许多上专业理论课的教师本身就是从各学科转型过来的,有的是从普通学校调入的,没有进行过实际操作,上课满堂理论,没有扣紧专业实际,连一些基本的实验性操作都没能演示给学生看。脱不出普教式的窠臼,体现不出职教的特点;也有另一类教师是外聘的专业技术人员或是工厂转轨入职业学校,他们虽然专业技能强,实践经验丰富,但不懂得用专业理论指导学生,或者不懂得教学规律,讲不到点子上,教师讲得滔滔不绝,汗水淋漓,学生却处在云里雾里。由此可见,培养“双师型”教师,使职业教育的专业课能真正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是完全必要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意见》指出:“学校要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工作或实习锻炼,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专业课的教师应首当其冲,通过实践技能培训成为“双师型”教师,实践课的老师也要通过学习教育学、教学法及专业理论知识,成为“双师型”的教师。

  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职校的教师应是“双师型”的、一专多能的、在教学中能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所以,职业教育的改革,建设高质量的职教师资队伍,主要应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实践教学的培训,通过继续教育,实施终身教育制度,让教师不断充实知识,以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