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白蝴蝶之恋
扩展资料
一、刘白羽简介
刘白羽,1916年9月2日生于北京,14岁上学,“九·一八”事变后辍学从戎。1934年考入民国大学中文系学习两年。1936年发表短篇处女作《冰天》,翌年第一部小说集《草原上》出版。1938年到延安,转赴华北各地,创作了小说集《五台山下》和《龙烟村纪事》等反映抗日军民生活的作品。1944年到重庆任《新华日报》文艺副刊编辑,并创作了介绍边区的散文集《延安生活》等作品。1946年初任北平军事调停执行部记者,解放战争中任新华社随军记者,创作了《火光在前》等作品。抗美援朝时曾两度赴朝,写了不少散文通讯。1955年后从事文化领导工作,曾任作协副主席、文化部副部长、总政文化部长等职,是当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和文艺运动领导人。
二、刘白羽的散文
刘白羽(出版的散文集有《红玛瑙集》、《秋窗偶记》、《冬日草》和《平明小札》、《刘白羽散文选》。他的散文基调是歌颂光明、歌颂英雄的人民;深刻的哲理性是他散文的特色。刘白羽散文风格激越、刚健,闪耀着时代的光彩。
艺术上,刘白羽善于通过一幅幅典型的“形象”展现时代的真实画面,比如《青春的闪光》中,他见到天安门工地上一位“昂起胸脯,大踏步行走”的年轻建筑工人时,就联想到20年前天安门前插着太阳旗的侵略者的坦克车隆隆开过。然而,今天,第一个十月一日,“从天安门前走过的人……走上建设的步伐。”随后,建设队伍中的伐木者、农民、战士的画面又闪现出来,历史与现实的交错出现,迸发出强烈的视觉效果。
另外,作者善借景抒怀,使作品充满鼓舞人心的力量。
刘白羽散文的语言激情充沛,词句鲜亮峭拔,富有充实感。
三、生命的召唤(李正兵)
一棵树以它不计成本的代价播送种子,唤醒了张晓风对生命的热爱;一株繁茂的紫藤萝花以它蓬勃的生机唤醒了宗璞鼓起勇气战胜困难的信心;一只白蝴蝶又以它对生命的抗争唤醒了刘白羽对生命的关注。今天,我们一起来看这只白蝴蝶是以怎样的抗争来唤醒作者对生命的关注的。
在一个春寒料峭的清晨,一只轻盈纤细、楚楚动人的白蝴蝶奄奄一息了。它楚楚动人的外表,引起了作者的同情。这是白蝴蝶以它的外表给作者第一直觉上的关注。于是,“我弯下身,小心翼翼地把白蝴蝶捏起来,放在手心里”。待我仔细关注它时,发现它是那么的纤细:“白茸茸的像透明的薄纱似的翅膀,两根黑色的须向前伸展着,两点黑漆似的眼睛,几只像丝一样细的脚”。这么柔弱的小生灵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它飞出来是为了什么?作者不由得由对它外表的同情,转而对它的行为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在这阴晴不定的天气里,它表现出寻求者何等非凡的勇气”。深思之余,“我”被白蝴蝶的行为深深打动,自然发出了对白蝴蝶的赞叹、讴歌。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来说,能被白蝴蝶的行为所感动,这是不足为奇的,但作为一个无知无觉的太阳被它所感动,就不可思议了。太阳也为他抗争生命的勇气伸出了援助的双手。它“明亮的光辉照满宇宙,照满人间”、“阳光闪发着一种淡红色,在那叶片上燃烧,于是带来了火、热、光明、生命,雨珠给它晒干了,那树叶像一片绿玻璃片一样透明、清亮”。此情此景,白蝴蝶不再是用它的美丽与柔弱打动作者的心,而是白蝴蝶对生命抗争深深触动作者的心弦。使“我的灵魂在呐喊 ——开始像很遥远、很遥远……我还以为天空中又来了风、来了雨,后来我才知道就在我的心灵深处:你为什么把一个生灵弃置不顾?……于是我折转身又走回去。”当这只在暴风雨中抗争的白蝴蝶在我的呵护下和太阳的温暖下活过来时,它不顾身体的虚弱再次敲响了生命的赞歌。它努力地奋斗,顽强地拼搏,“最后终于一跃而起,展翅飞翔,活泼伶俐地在我周围翩翩飞舞了好一阵,又向清明如洗的空中冉冉飞去,像一朵小小的雪花,愈飞愈远,消失不见了”。生命回归自然,生命最终战胜死亡,这时,作者由精神上的感动、折服,再一次升华为人类最高的感情,“我那美丽的白蝴蝶呀!我那勇敢地白蝴蝶呀!”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
这完这篇散文,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为白蝴蝶对命运的抗争所吸引,也会情不自己地象刘白羽一样来关注生命,感召生命。这正是《白蝴蝶之恋》所带来的召唤所起的震撼,也是我们透过文本及分析文本所领悟到的深层涵义。
仅此一点,就足以让我们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