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小橘灯
扩展资料
一、冰心简介
冰心(190—1999),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诗人。原名谢婉莹,祖籍福建长乐。她生在一个海军军官家庭里,在海边度过了童年,自幼喜欢大海,酷爱文学,接触过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1914年她入北京贝满女子中学,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理科,后协和女大并入燕京大学,她又改人文学系。在美国人所办的学校读书,使她受到教会思想的影响,形成了她“爱”的哲学,但同时也受到时代思潮的影响。五四运动时她积极投入了爱国学生运动(当时担任协和女大学生会文书),同时开始了她的文学创作。1919年起她在《晨报》《小说月报》等报刊上发表《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庄鸿的姊妹》等触及社会和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1923年她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春水》。1923年赴美留1926年回国,这期间发表了著名散文《寄小读者》 29篇。这些散文描绘自然风光,记述异国见闻,回忆童年生活,抒发思国念乡的情怀,讴歌童心和母爱,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1931年写小说《分》,描述了儿童由于贫富出身悬殊所造成的不同命运,这篇小说标志着冰心思想上的变化和创作上的突破。抗日战争时期,她在昆明、重庆等地,以“男士”的笔名发表了几篇有关妇女问题的小说,后来结集为《关于女人》出版。抗战胜利后,她东渡日本,1949年至1950年在日本东京大学任教。1951年她回国后在中央民族学院工作,在教学与从事中外友好工作的同时,先后写下了散文、小说集《归来以后》《我们把春大吵醒了》《樱花赞》《拾穗小札》《小橘灯》《晚晴集》等。1958年写了散文《再寄小读者》14篇,“文化大革命”之后又写了《三寄小读者》10篇。冰心的创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温柔亲切的感情,微带忧郁的色彩,含而不露的手法,清新秀丽的语言。她的诗集《春水》和《繁星》中的诗,多是哲理小诗,受到泰戈尔诗歌的影响。她的五四时期的散文,委婉、秀丽、清新,自成一家,被人称为“冰心体”或“闺秀体”,以其文笔的优美而著称,与朱自清的抒情散文一起,粉碎了复古派“白话文不能作漂亮的美文”的谬论,为现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冰心谈《小橘灯》写作背景
《小橘灯》是我在1957年1月19日为《中国少年报》写的一篇短文。那时正是春节将届,所以我在这篇短文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到春节,也讲到春节期间常见到的“灯”。
文章的中心事实,就是后面从“我的朋友”口中说出的:“去年山下医学院里,有几个学生,被当做共产党抓走了,以后王春林也失踪了,据说他常替那些学生送信。”
故事就用了重庆郊外的歌乐山作为背景。抗战期间,我在那里住过四年多。歌乐山下,有一所医学院,我认识这学院里的几位老师和学生。上山不远有一块平地,叫做莲花池,池旁有一个乡公所,楼上有公用电话,门外援有一些卖水果、花生、杂糖的摊子,来往的大小车子,也常停在那里。
这故事里上场的只有三个人,我和那个小姑娘,还有“我的朋友”。我把“我的朋友”的住处,安放在乡公所的楼上,因为我去拜访这位朋友,而她又不在,由此我才有和那个小姑娘谈话的机会,知道了她父亲的名字和她的住处。
这个小姑娘是故事中的中心人物,她的父亲是位地下党员,因为党组织受到破坏而离开了家,她的母亲受到追踪的特务的殴打而吐了血。在这场事变里,这个小姑娘是镇定、勇敢、乐观的。这一场,我描写了她的行动:比如上山打电话、请大夫、做小橘灯。写了她对我的谈话:“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这“一定”两个字表示了她的坚强的信念,然后她用手臂挥舞出一个大圆圈,最后按住我的手,说那时“我们大家也都好了”!也就是说:不久,全国一定会得到解放。
“我的朋友”是个虚构的人物,因为我只取了这故事的中间一小段,所以我只“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去看了这位朋友,而在“当夜,我就离开了山村”。我可以“不闻不问”这故事的前因后果,而只用最简朴的、便于儿童接受的文字,来描述在这一个和当时重庆政治环境、气候同样黑暗阴沉的下午到黑夜的一件偶然遇到的事,而一切的黑暗阴沉只为了烘托那一盏小橘灯的“朦胧的橘红的微光”,怎样冲破了阴沉和黑暗,使我感到“眼前有无限光明”。
这件事发生在1945年的春节前夕,是我写这篇短文12年前的事了,所以我又用“12年过去人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她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来收尾,说明这小姑娘的乐观和信心,在12年之后,早已得到了证实。
三、《小橘灯》的艺术特色(张光昌)
我国著名的现代文学女作家冰心在1957年所写的《小橘灯》,是一篇玲珑剔透、诗意盎然的散文精品,全文不过千把字,但读后就如清香橄揽在口,令人回味再三。这篇文章,何以有这么大的艺术魅力呢?
“以一滴水见海洋”,从寻常事物中发掘其不寻常的意义。这是本文选材上的显著优点。文章写的是发生在抗战年代、重庆郊外的极为平常的一件生活小事:“我”去访友,偶然接触了一个贫苦的八九岁的小姑娘。这女孩的父亲因参加地下党的工作而“失踪”,母亲遭特务殴打而卧病在床。“我”帮助小女孩打电话请大夫,并到她家探望。小女孩亲手制作了一个小橘灯送给“我”。事情确实不算惊心动魄,也曾被有些人视为不屑一顾的“小题材”,但是,作者正是通过这看似平凡的人、事。独具匠心地表现了一个严肃、深刻的主题,那就是:揭露旧中国的黑暗现实,歌颂新社会的美好生活,《小橘灯》中,作者一共写了三个人物:“我”、“我”的朋友和小姑娘。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写法,虽然“我”的见闻、感受不乏篇幅,但是却紧紧环绕中心人物来展开。而“我”的朋友,据作者介绍、这是个“虚构的人物”,“因为我只取了这故事的中间一小段”。(见冰心《漫谈小橘灯》的写作经过,载《中学语文教学》 1979年第 2期)
从全文看来,访友只是故事的一个引子,对它的前因后果,文章没有也根本不必赘言。至于小姑娘,则是作者倾全部感情着力表现的中心人物。文章选写了她做的三件事情:“上山打电话”“回家照看妈妈”“巧制礼物——小橘灯”。而其中又以制灯一节作为重点。整篇作品主要通过这位年仅八九岁的小姑娘的懂事、能干、珍重感情、坚信未来的富有特征的语言和行动,突出表现了她的“镇定、乐观、勇敢”的品格。小橘灯虽小,但它那“橘红的光”,照亮了前进的道路,象征着光明,象征着胜利,不能不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滴水珠,能透射出太阳的万丈光辉,作者在《小橘灯》中,对人物、事件的精心选择、慎加取舍,充分显示出选材上以一当十、平中见奇的艺术功力。“随心所欲不逾矩”,挥洒自如,有条不紊,这是本文在谋篇上的又一重要特色。本文开头采用倒叙方式:“这是十几年前的事了。”如叙家常,亲切自然。接着,作者按照时间线索,顺叙而下:开始,“我”登门访友,而朋友不在家。“我”在等候的过程中,帮助小女孩打电话,为她生病的妈妈请大夫;继之,“我”望着阴沉的山色、窗外的浓雾,想去访问那个小姑娘和她生病的妈妈;接着,“我”在门口买了几个大红橘子,踏着歪斜不平的山路,去探望那 个小姑娘的家。文章的主要部分就是叙述在小姑娘家里,“我”的所见和“我”与小姑娘的对话。这里,作者除从“我”的眼里,简洁地勾勒了这个清贫的家庭、病重的妈妈之外,重点仍在写小姑娘。“这小姑娘让我坐在炉前的凳子上,她自己就蹲在我旁边,不住地打量我。”当“我”把带来的橘子,放在床边的小矮桌上时,“她没有作声,伸手拿了一个最大的橘子,用小刀横着划了一道,剥去上面的一段皮,又用两只手把底下的一大半轻轻地揉捏着。”一面,“从橘皮里掏出一瓢一瓢的橘瓣来,放在她妈妈的枕头边”;一面“极其敏捷地拿出穿麻线的大针,把那小橘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像一个小筐似的,用一根小竹棍挑着,又从窗台上拿了一段短短的蜡头,放在里面点起来。……”作者信笔写去,看上去随心所欲,实则环环紧扣,不离题旨。从上山打电话到回来伺候妈妈;从掏出橘瓤给妈妈到精心制作小橘灯送给“客人”,随着作者评略得当、层次井然的叙述,一个过早地挑起家务重担的对光明的未来充满热烈向往的小姑娘的形象,愈来愈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文章结尾,作者运用倒叙、顺叙手法之后,又加以插叙。文章通过“我”和朋友的一段对话,对小姑娘父亲被捕的原因作了必要的交代。她说:“……去年山下医学院里,有几个 学生,被当做共产党抓走了,以后王春林也失踪了,据说他常替那些学生送信,……”这段话,作者冰心说过,这是“文章的中心事实。”足见这一插叙对于全文的重要性了。虽然,它并未充分展开,但其中含义已使读者一目了然。本文自倒叙而顺叙至插叙,衔接巧妙,浑然天成,丝毫不着斧凿痕迹。既灵活自由,又严密自然。
清新、深情、细腻,又饱含儿童心理的语言特色,这是《小橘灯》在文笔上的又一个引人注目的独特风格。本篇散文,就阅读对象而言,应属儿童文学创作。众所周知,作家冰心自1923年即从事儿童文学创作,旅美期间又写《寄小读者),到1958年,续写《再寄小读者),文革之后,又着手《三寄小读者》的写作。由于她对祖国广大少年儿童怀有深厚、赤诚的感情,又对儿童的生活有着长期深入的观察和体验,因而从《小橘灯》中,我们不但看到她的散文的清新、深情、细腻的风格,同时也可以体会到这些语言呈现出的一种令人神往的饶有兴味的儿童文学语言的特色。全文读来,如行云流水,而人物语言,尤富儿童性格特征。如小姑娘送“我”小橘灯时说:“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橘灯,照你上山吧!”最后送我出门时,像安慰“我”似的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我们大家也都好了!”这简短的几句出自孩子心底的纯真、稚气、对新生活充满着信心的富有个性的儿童语言,表达得何等形象、真切!闻其声如见其人。我们不能不为作家冰心深入儿童生活、熟谱儿童心理的既富性格化,又有艺术美感的优美动人的文笔而由衷地折服。
前不久,笔者有机会同部分高校几位儿童文学教学工作者到作家冰心家中访问,我们曾冒昧地当面向作家提了一个问题:“我们在教学中,把《小橘灯》作为您的代表作,您自己同意吗?”作家的回答是:“《小橘灯》发表以后,已不属于我个人的了。你们有权把它作为我的代表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嘛。……当然,作者的每篇作品,都像自己的孩子,《小橘灯》的确也是我一个心爱的孩子。”冰心同志这一恳切而风趣的回答,无疑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她的《小橘灯》这一优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