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初一语文 -> 初一下学期 -> 第四单元

20 摆渡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15 19:28:27阅读:nyq
字号:|


扩展资料

  一、高晓声简介

  高晓声(1928—1999),江苏武进人。50年代开始创作,已出版《李顺大造屋》《七九小说集》《一九八O年小说集》《一九八一年小说集》《陈奂生》《觅》《新娘没有来》等小说集与长篇小说《青天在上》《陈奂生上城出国记》。高晓声擅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在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文笔简练幽默,格调寓庄于谐,在新时期文苑独树一帜。

  高晓声最著名的代表作是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战术》《种田大户》《陈奂生出国》等),通过农民陈奂生的人生际遇,反映我国农村在经济体制中改革中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和广大农民艰难进行的历程。

  二、高晓生年表

  1.1950年创作第一篇短篇小说《收四财》,发表在文汇报“年会”上。

  2.1951年华东新华书店出版我的诗集《王善人》。

  3.1953年《文艺月报》发表我的短篇小说《解放》。

  4.1954年演出我同叶至诚合作的歌剧《走上新路》。1955年出版(通俗出版社)。

  5.1957年屈打成右派。

  6.1978年冬开始重新握管。

  7.1979年3月重返文坛。

  8.1979年7月《雨花》发表我的小说《李顺大造屋》。在这以前,5月由《钟山》

  发表我的小说《“漏斗户”主》。

  9.1980年《人民文学》发表《陈奂生上城》。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我的《七九

  小说集》。

  10.1981年和1982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我的1980年和1981年小说集。

  11.1983年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我的1982年小说集。

  12.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在1984、1985年出版了我的1983、1984年小说集。

  13.我的1985小说集如期完成,但短篇的销售普遍滑坡,一时竟找不到肯为我

  出版的单位,一直拖到1988年才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因时间拖长了,不得不将

  书名改为《觅》。不能再按年出版。从此开始,我的创作情绪低落。

  14.转写长篇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在1991和1992年先后出版了我的长篇小说

  《青天在上》和《陈奂生上城出国记》。

  15.在这期间还写了一些短篇,1993年由华艺出版社出了我的短篇集《新娘没

  有来》。

  16.1992年之后,因身体关系,转人散文创作,连同过去的零星小文,先后出

  版了《生活的交流》、《生活、思考、创作》、《钱往哪儿跑》、《寻觅清白》等

  散文、杂文集。

  三、作品的由来

  这篇作品的写作由来是这样的:1980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厂高晓声的《七九小说集》他就“讲了一个‘摆渡’的故事”作为代前言。通过讲述一个作家过河并巳摆渡的故事,高晓声想要告诉读者们的就是什么是作家这个职业存在的理由。换句话说,就是作家靠什么来安身立命。

  四、《摆渡》赏析

  这是一则短小精悍、寓意深刻的现代寓言,这里的每一个“道具”都值得人们仔细思量:“渡口”“彼岸”“摆渡人”和四个不同身份的“渡客”。合乎常情常理的人物、情节、环境,是寓言故事的要素,是淡化寓言的说教色彩的重要条件。

  这是一个故事吗?当然,但不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这是一则寓言吗?当然,这还是一个可能的故事。

  四个“渡客”是人群里常见的“类”:有钱人,大力士,有权的人,作家。但作者真正的着力点在“作家”身上,前三者只是作为后者的陪衬而存在。作家身无长物,只有写作,但一时也写不出来;只有“唱”了——作家有时不免要“唱”-“唱”的,比如为了奉承讨好权贵、为了金钱美色官衔。

  但“摆渡人”却不买账,“唱”是“唱”不到“彼岸”的。

  但“摆渡人”终于放行了,因为作家流露了“真情实意”。

  作家终于大悟:“作家没有真情实意,是应该无路可走的。”——行文至此,已经得出了基本的“寓意”,但文章并不就此打住,所以又有“到了明天”和“过了一阵之后”的两重递进式阐发:

  作家改行,“以真情实意待渡客,并愿渡客以真情实意报之”。

  作家又觉得自己并未改行,“原来创作同摆渡一样,目的都是把人渡到前面的彼岸去”。

  ——只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读者、感染读者;作为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作家还肩负着把人的灵魂指引到健康、高尚、文明的彼岸去的责任。(刘加民)

  五、寓言的概念

  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其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返回页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