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初二语文 -> 初二上学期 -> 第二单元

8 一面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15 19:28:28阅读:nyq
字号:|


扩展资料

  鲁迅日记的最后几页

  翻开《鲁迅日记》,看看最后几页,一些动人的数字跃然纸上:一九三六年八月一日,鲁迅的体重是三十八点七公斤。肺已经烂掉五分之四,肋膜间积水,一直发高烧。八月七日,一位日本医生为他一次抽出肋膜间积水就达二百毫升。当时在上海的一位欧洲脏病专家,在给他检查身体之后。十分惊异地说,如果是欧洲人,五年前就去世了。就是在健康状况极其恶劣的情况下,他从八月一日至十月十九日为止,共给青年作者和友人写了九十三封信和十四篇文章解答各种问题。逝世前一个星期,他为了支持木刻艺术这一新生事物,带病参加了第二次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逝世前三天,他为曹靖华的译作《苏联作家七人集》写了序;逝世前两天,还写了《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一文(未完);逝世前一天还在写日记。我们的文化革命前驱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生活和工作的。

  鲁迅逝世前后

  1936年10月15日  发表《半夏小集》,无情地揭露了叛徒、汉奸之类的丑恶嘴脸。文载《作家》月刊第2卷第1期,署名鲁迅。收《且介亭杂文末编》。

  同日在致台静农信中说:“我鉴于世故,本拟少管闲事,专事翻译,借以糊口,故本年作文殊不多,继婴大病,槁卧数月,而以前以畏祸隐去之小丑,竟乘风潮,相率出现,乘我危难,大肆攻击,于是倚枕,稍稍报以数鞭,此辈虽猥劣,然实于人心有害,兄殆未见上海文风,近数年来,竟不复尚有人气也。”

  又,在致曹自信中说:“哗啦哗啦大写口号理论的作家,我却觉得他大抵是呆鸟。”

  16日  下午作《曹靖华译< 苏联作家七人集 > 序》。载11月良友图书公司版《苏联作家七人集》,题:《鲁迅序》。收《且介亭杂文末编》。

  17日  上午续作《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系最后一篇文章,未完稿。载1937年3月25日《工作与学习丛刊》之二《原野》,署名鲁迅。收《且介亭杂文末编》。

  午后复曹靖华信,表示要养好病继续战斗,并说:“此地文坛,依然乌烟瘴气,想乘这次风潮,成名立业者多,故清涤甚难。……”

  下午“访鹿地君。往内山书店。”(《日记》)当时鹿地亘正在翻译鲁迅杂感选集,有些疑问,需要鲁迅帮助,鲁迅亲往鹿地亘家,与鹿地亘谈得很多,从自己最近的文章《女吊》和《死》谈到年轻时不怕鬼的故事,又谈到新兴的木刻,等等。

  晚,周建人来,谈至十一时。托周建人找房子,准备迁居。这时候中日战争渐渐吃紧起来,空气日渐紧张,鲁迅觉得住在日本人聚集的北四川路底不好。周建人走后,鲁迅在躺椅上抽烟休息,至一时上床就寝。

  18日  二时即睡不好觉,三时半坐起来,气喘又发,后来继以咳呛,咳嗽困难,气喘更加厉害。

  六时半左右,支撑起来执笔,断续写成一信,通知内山完造:“出乎意料之外,从半夜起,哮喘又发作起来了。因此,已不能践十点钟的约,很对不起。”并托内山请医生。此信为鲁迅之绝笔。

  八时多,日报送到,鲁迅问:“报上有什么事体?”许广平回答说:“没什么,只有《译文》的广告。你翻译的《死魂灵》登出来了,在头一篇上。《作家》和《中流》的广告还没有。”说:“报纸把我,眼镜拿来。”他一面喘息一面细看《译文》广告,看了好久才放下。

  鲁迅于病危时仍极关心当前的斗争。

  终日喘息不止,呼吸困难。日记停。

  19日  上午五时二十五分,逝世于上海北四川路底施高塔路(现山阴路)大陆新村9号寓所。

  当时冯雪峰和宋庆龄、蔡元培等商量,立即组织治丧委员会。治丧委员会由毛泽东、蔡元培、内山完造、宋庆龄、A·史沫特莱、沈钧儒、曹靖华、许季茀、茅盾、胡愈之、周建人等人组成。发表《鲁迅先生讣告》如下;

  鲁迅(周树人)先生于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上午五时二十五分病卒于上海寓所享年五十六岁即日移置万国殡仪馆由二十日上午十时至下午五时为各界瞻仰遗容的时间依先生的遗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除祭奠和表示哀悼的挽词花圈等以外谢绝一切金钱上的赠送谨此讣闻

  各界闻耗,唁电唁函纷纷不绝,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苏维埃中央政府发出了三份电报。一份发给鲁迅家属,另一份是《为追悼鲁迅先生告全国同胞和全世界人士书》,还有一份《为追悼与纪念鲁迅先生致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与南京国民党政府电》。

  20 日  上午九时开始瞻仰遗容。灵堂上布满了各界群众所敬献的挽联和花圈。上海工人互助会的挽词是:“鲁迅先生这种不屈的精神才是我们工人的模范”。上海工人救国会的挽词是:“民族之光”;上海丝厂工人的挽词是:“我们的朋友”。上海烟厂工人的挽词是:“精神不死”,全国学生救国联合会代表平、津、济、青、杭、京、沪、汉、晋、桂等二十七学联全体学生的挽词是:“鲁迅先生不死,中华民族永生”;郭沫若的挽词是:“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钦诵二心憾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许广平的献词是:“……你曾对我说:‘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你不晓得,什么是休息,什么是娱乐。工作,工作!死的前一日还在执笔。如今……希望我们大众锲而不舍,跟着你的足迹!”……瞻仰遗容者络绎不绝,四天间,签名的有:个人,九千四百七十人;团体一百五十六个。未签名者不计其数。

(摘自《鲁迅年谱》   安徽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悼鲁迅先生

  巴  金

  阅读提示

  这是鲁迅先生逝世后巴金写的悼念文章,作为《文季月刊》一卷六期的卷头语。文章概括了鲁迅先生不朽的贡献、伟大的精神和高尚的人格,说明了他的逝世是中国人民不可补偿的损失,表达了无比沉痛的悼念之情。

  十月十九日上午,一个不幸的消息从上海的一角传出来。在极短的时间里就传遍了全中国,全世界:

  鲁迅先生逝世了!

  花圈、唁电、挽辞、眼泪、哀哭从中国各个地方像洪流一样地汇集到上海来。任何一个小城市的报纸上也发表了哀悼的文章,连最远僻的村镇里也响起了悲痛的哭声。全中国的良心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地悲痛的。这一个老人,他的一支笔、一颗心做出了那些巨人所不能完成的事业。甚至在他安静地闭上眼睛的时候,他还把成千上万的人牵引到他的身边。不论是亲密的朋友或者恨深的仇敌,都怀着最深的敬意在他的遗体前哀痛地埋下了头。至少在这一刻全中国的良心是团结在一起的。

  我们没有多的言辞来哀悼这么一位伟大的人,因为一切的语言在这个老人的面前都变成了十分渺小;我们不能单单用眼泪来埋葬死者,因为死者是一个至死不屈的英勇战士。但是我们也无法制止悲痛来否认我们的巨大损失;这个老人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导师,青年失去了一个爱护他们的知己朋友,中国人民失去了一个代他们说话的人,中华民族解放运动失去了一个英勇的战士。这个缺额是无法填补的。

  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没有人能够否认这样的一句话。然而我们并不想称他做巨星,比他作太阳,因为这样的比喻太抽象了。他并不是我们可望而不可即的自然界的壮观。他从不曾高高地坐在中国青年的头上。一个不识者的简单的信函就可以引起他胸怀的吐露;一个在困苦中的青年的呼吁也会得到他同情的帮忙。在中国没有一个作家像他那样爱护青年的。

  然而把这样的一个人单单看作中国文艺界的珍宝是不够的。我们固然珍惜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我们也和别的许多人一样以为他的作品可以列入世界不朽的名作之林,但是我们更重视:在民族解放运动中,他是一个伟大的战士;在人类解放运动中,他是一个勇敢的先驱。

  鲁迅先生的人格比他的作品更伟大。近二三十年来他的正义的呼声响彻了中国的暗夜,在荆棘遍地的荒野中,他高举着思想的火炬,领导无数的青年向着远远的一线亮光前进。

  现在,这样的一个人从中国的地平线上消失了。他的死是全中国人民的一个不可补偿的损失。尤其是在国难加深、民族解放运动炽烈的时候,失去了这样的一个伟大的导师,我们的哀痛不是没有原因的。

  别了,鲁迅先生!你说:“忘记我。”没有一个人能够忘记你的。我们不会让你静静地死去。你会活起来,活在我们的心里,活在全中国人民的心里。你或者来看大家怎样继承你的遗志向中华民族解放的道路迈进!

  (选自《巴金散文选集》  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内山完造和内山书店

  内山完造(1885—1959),日本人,20多岁来到中国,起初在上海贩卖药品,兼售书籍,后开设了内山书店。内山书店曾经是鲁迅躲避国民党反动派通缉的秘密住所。鲁迅接待客人,也多在内山书店。鲁迅和内山曾数度合作,办过版画展览。鲁迅曾为内山的作品《活中国的姿态》作序,并有《赠邬其山(内山汉名)》五律一首。抗战胜利后,内山回到东京,致力于中日友好活动。1959年9月,内山以日中友好协会副会长身份来华访问,因脑溢血去世。依其生前意愿,葬于上海。内山书店亦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场所,勒石纪念。   

返回页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