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时间的脚印
扩展资料
一、作者陶世龙介绍
陶世龙,男,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1951年到北京市团委机关工作,次年参与建立北京地质学院,历任教务处科长、副处长,学报副主编、编审,地质学史研究室主任,图书馆馆长等职。
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文革”中因发表讲述太阳黑子的文章,被定为“影射攻击党”的罪名,1979年取消并恢复名誉。1980年参加中国科协科普考察团赴美国考察,此后致力于科普创作事业,主要从事自然科学与中国文化的融合的研究。参与主编了《科普创作》、《科技写作》、《科普创作概论》和《黄河文化》。编辑出版了《中华文化纵横谈》。
现侨居于加拿大。
二、高士其简介
高士其是现代科学文艺作家。1905年生于福建,曾留学美国多年。1949年回中国,主要从事科学普及和少年儿童读物的写作。他的作品大致分为三类:科学小品、科学诗、科普创作理论,他的科学诗擅长于把科学形象化。他曾任中央文化部科学普及局顾问,被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员,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名誉会长。
三、铜壶滴漏介绍
铜壶滴漏是古代的计时器。历代的形制不一。清代乾隆时的铜壶滴漏是由三个方形的播水壶和一个圆形的受水壶组成。上面的播水壶叫日天壶,中间的叫夜天壶,下面的叫平水壶;水由日天壶递传而下,漏进最下面的受水壶里面。受水壶上面有一个铜人,铜人抱着漏箭,铜人下面安着一只箭舟。水长舟就浮起来了,那么箭就会随着从上面出来,按所刻的符号来批示时辰;水满了,箭用完了,就会掉进池里面去。
四、古代象形文字介绍
甲骨文、金文、楔形文字都是上古时期存在的文字,对于我们,很难对它们加以认识。甲骨文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也叫“契文”、“卜辞”、“龟甲文字”、“殷墟文字”。商殷王朝,常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占卜之后,又常于其上刻写卜辞以及和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1899年才被发现,1904年孙诒让著《契文举例》,始加以考释。1928年后又作了多次发掘,先后出土达十余万片。单字总数在三千五百字左右。甲骨文的多数字的笔画和部位还没有定型。金文,旧称“钟鼎文”,即铸或刻在殷、周至汉代青铜器上的铭文。楔形文字是公元前三千多年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苏马连人创造的文字,笔画像楔子,古代巴比伦人、亚述人、波斯人等都曾使用这种文字。
五、介绍“化石”
“化石”这个词原来字面的意思是指“挖出来的东西”,而现在指的是石化了的生物(包括动物或植物)的遗留部分。古代的生物被掩埋在沉积物中,这些沉积物可以堆积在陆地上,也可以堆积在江、湖、河、海的水底,还可以堆积在沼泽地。生物体中的软组织部分(皮肤、肌肉、内脏等)很快就腐烂了,但是坚硬的部分(如骨骼、牙齿、外壳等)被遗留下来。经过了几万年、几十万年、几百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含有矿物质的地下水侵入了它们,矿物质就逐渐代替了它们的有机组织,也就是说逐渐形成了化石,化石仍然保持了原来有机组织的形状和大小。由于不同时期的化石存在于不同的地层中,科学家就可以据此分析生物进化的过程,也可以通过对化石的分析,用比较解剖学的原理,从不完整的骨骼化石推测出整个动物的大小、形状以及它们的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