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初二语文 -> 初二下学期 -> 第四单元

18 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15 19:28:28阅读:nyq
字号:|


扩展资料

  一、徐霞客简介

  徐霞客生活于明朝末年,出身于江阴世族大家。天资聪颖,童年上私塾时,即能背经书,做八股文。做好八股文就可以考科举,考上了可以做官,这是当时念书人最好的出路。但徐霞客偏偏不感兴趣,有兴趣的是看古今史书,尤其是看地方志。常常在经书底下藏了本地方志偷偷地读,从而立下了遍游名山大川的志愿。自二十二岁起至五十六岁去世为止,共三十多年,游遍了大半个中国,写成《徐霞客游记》。

  二、《徐霞客游记》简介

  现存《徐霞客游记》约六十万字,以日记体裁精详而忠实地记录了徐霞客大半生跋山涉水的见闻心得。《徐霞客游记》最初是以文学价值而见称于世,被推为“古今游记之最”。同时,它所涉及的广阔的科学领域,所包括的丰富的科学内容,所具有的多方面的科学价值,在我国古代的地理著作中几乎是无与伦比的。 

  三、侯仁之简介

  侯仁之,1911年生于河北枣强。1932年入燕京大学历史系学习,获文学士和文硕士学位。1946年夏赴英国利利物浦大学地理系进修,专攻历史地理学。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燕京大学副教授、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后,历任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兼地质地理系主任、地理系主任。随着新中国的诞生,结合教学和国家建设任务,从理论上和实践中开始发展具有中国特点的历史地理学,参加了首都北京和多座历史名城的规划设计工作,后又响应国家号召,投身于宁夏、内蒙古和甘肃的沙漠考察,为日后防护林的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研究成果见所著《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论文集。

  四、游五台山日记(徐霞客)

  癸酉(1633年)七月二十八日  出都(即今北京)为五台游。越八月初四日,抵阜平南 关。山自唐县来,至唐河始密,至黄葵渐开,势不甚穹窿矣。从阜平西南过石梁,西北 诸峰复嵱嵷上下众多起。循溪左北行八里,小溪自西来注,乃舍大溪,溯 西溪北转,山峡渐束。又七里,饭于太子铺。北行十五里,溪声忽至。回顾右崖,石壁 数十仞,中坳如削瓜直下。上亦有坳,乃瀑布所从溢者,今天旱无瀑,瀑痕犹在削坳间。 离涧二三尺,泉从坳间细孔泛滥出,下遂成流。再上,逾鞍子岭。岭上四眺,北坞颇开, 东北、西北,高峰对峙,俱如仙掌插天,惟直北一隙少杀收束。复有远山横其外,即龙 泉关也,去此尚四十里。岭下有水从西南来,初随之北行,已而溪从东峡中去。复逾一 小岭,则大溪从西北来,其势甚壮,亦从东南峡中去,当即与西南之溪合流出阜平北者。 余初过阜平,舍大溪而西,以为西溪即龙泉之水也,不谓西溪乃出鞍子岭坳壁,逾岭而 复与大溪之上流遇,大溪则出自龙泉者。溪有石梁曰万年,过之,溯流望西北高峰而趋。 十里,逼峰下,为小山所掩,反不睹嶙峋之势。转北行,向所望东北高峰,瞻之愈出, 趋之愈近,峭削之姿,遥遥逐人向人逼来,二十里之间,劳于应接。是峰名五岩寨,又 名吴王寨,有老僧庐其上。已而东北峰下,溪流溢出,与龙泉大溪会,土人构石梁于上, 非龙关道所经。从桥左北行八里,时遇崩崖矗立溪上。又二里,重城当隘口,为龙泉关。

  初五日 进南关,出东关。北行十里,路渐上,山渐奇,泉声渐微。既而石路陡绝, 两崖巍峰峭壁,合沓攒奇,山树与石竞丽错绮,不复知升陟之烦也。如是五里,崖逼处 复设石关二重。又直上五里,登长城岭绝顶。回望远峰,极高者亦伏足下,两旁近峰拥 护,惟南来一线有山隙,彻目百里。岭之上,巍楼雄峙,即龙泉上关也。关内古松一株, 枝耸叶茂,干云俊物。关之西,即为山西五台县界。下岭甚平,不及所上十之一。十三 里,为旧路岭,已在平地。有溪自西南来,至此随山向西北去,行亦从之。十里,五台 水自西北来会,合流注滹沱河。乃循西北溪数里,为天池庄。北向坞中二十里,过白头 庵村,去南台止二十里,四顾山谷,犹不可得其仿佛大概。又西北二里,路左为白云寺。 由其前南折,攀跻四里,折上三里,至千佛洞,乃登台间道。又折而西行,三里始至。

  初六日 风怒起,滴水皆冰。风止日出,如火珠涌吐翠叶中。循山半西南行,四里, 逾岭,始望南台在前。再上为灯寺,由此路渐峻。十里,登南台绝顶,有文殊舍利塔。 北面诸台环列,惟东南、西南少有隙地。正南,古南台在其下,远则盂县诸山屏峙,而 东与龙泉峥嵘接势。从台右道而下,途甚夷,可骑。循西岭西北行十五里,为金阁岭。 又循山左西北下,五里,抵清凉石。寺宇幽丽,高下如图画。有石为芝形,纵横各九步, 上可立四百人,面平而下锐,属于下石者无几。从西北历栈拾级而上,十二里,抵马跑 泉。泉在路隅山窝间,石隙仅容半蹄,水从中溢出,窝亦平敞可寺,而马跑寺反在泉侧 一里外。又平下八里,宿于狮子窠。

  初七日 西北行十里,度化度桥。一峰从中台下,两旁流泉淙淙,幽靓靓同静迥绝。 复度其右涧之桥,循山西向而上,路欹倾斜不平甚。又十里,登西台之顶。日映诸峰, 一一献态呈奇。其西面,近则闭魔岩,远则雁门关,历历可府而挈即提取、拾取也。 闭魔岩在四十里外,山皆陡崖盘亘,层累而上,为此中奇处。入叩佛龛,即从台北下, 三里,为八功德水。寺北面,左为维摩阁,阁下二石耸起,阁架于上,阁柱长短,随石 参差,有竟不用柱者。其中为万佛阁,佛俱金碧旃檀即檀香,罗列辉映,不 啻万尊。前有阁二重,俱三层,其周庐环阁亦三层,中架复道,往来空中。当此万山艰 阻,非神力不能运运作、修造此。从寺东北行,五里,至大道,又十里,至台中。望东 台、南台,俱在五六十里外,而南台外之龙泉,反若更近,惟西台、北台,相与连属。 时风清日丽,山开列如须眉。余先趋台之南,登龙翻石。其地乱石数万,涌起峰头,下 临绝坞,中悬独耸,言是文殊放光摄影处。从台北直下者四里,阴崖悬冰数百丈,曰 “万年冰”。其坞中亦有结庐者。初寒无几,台间冰雪,种种而是。闻雪下于七月二十 七日,正余出都时也。行四里,北上澡浴池。又北上十里,宿于北台。北台比诸台较峻, 余乘日色,周眺寺外。及入寺,日落而风大作。

  初八日 老僧石堂送余,历指诸山曰:“北台之下,东台西,中台中,南台北,有 坞曰台湾今台怀镇,此诸台环列之概也。其正东稍北,有浮青特锐者,恒山也。正西稍 南,有连岚一抹者,雁门也。直南诸山,南台之外,惟龙泉为独雄。直北俯内外二边, 诸山如蓓蕾,惟兹山北护,峭削层叠,嵯峨之势,独露一班通斑。此北台历览之概也。 此去东台四十里,华岩岭在其中。若探北岳,不若竟由岭北下,可省四十里登降。”余 颔之。别而东,直下者八里,平下者十二里,抵华岩岭。由北坞下十里,始夷。一涧自 北,一涧自西,两涧合而群峰凑,深壑中“一壶天”也。循涧东北行二十里,曰野子场。 南自白头庵至此,数十里内,生天花菜,出此则绝种矣。由此,两崖屏列鼎峙,雄峭万 状,如是者十里。石崖悬绝中,层阁杰起,则悬空寺也,石壁尤奇。此为北台外护山, 不从此出,几不得台山神理云。

  五、徐霞客与他的游记

  徐霞客名叫徐宏祖,别号霞客,江阴(今江苏省江阴市)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地理学家。他从小在私塾里读书的时候,就非常喜欢读地理、历史一类的书籍。老师总是看着学生读儒家经书,徐霞客却趁老师不注意时,把地理书放在经书下面偷看,看到精彩的地方,不觉眉飞色舞。

  他十几岁的时候,父亲就死了。当时明朝朝廷腐败,贪官污吏横行,国力衰退,民不聊生。徐霞客对此十分不满,他不愿应朝廷科举考试,也不谋求做官,决心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考察一番,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但一想到母亲年迈,没有人照顾,也就把这事搁在了一边。

  毕竟是母亲最了解自己的儿子,她早就看出了儿子心思,就教导儿子说:“好男儿志在四方,哪能为了照顾我就留在家里呢?那就像篱笆下的小鸡、马圈里的小马一样,是没有出息的!”母亲这样体谅和支持他,他当然更加坚定了远游的决心。

  母亲为他准备了行装,还为他缝制了一顶远游冠。徐霞客22岁的时候,正式离开家乡,到大自然中游历去了。这一次,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如太湖、洞庭湖、天台山、雁荡山、泰山、武夷山、五台山和恒山等。

  后来,老母亲去世了,徐霞客就更集中精力来从事他的考察事业了。到50岁的时候,他又进行了一次长途游历,他整整用了四年时间,遍游了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省的山山水水,一直到达边境腾冲。他冒着严寒酷暑,跋山涉水,到过许多人迹罕至的地方,其中的艰辛和险情是可想而知的。但他攀登悬崖峭壁,考察奇峰异洞,从不停歇。有一次,他到达越南香旬,经过一座突兀高耸的山峰,发现悬崖峭壁上有一个岩洞,看看四周,没有一条路可以通到上面,看来是没有人上去过的。他冒着生命危险,像壁虎一样,贴着悬崖边,一步一步爬了上去,对洞内进行了一番考察研究。

  还有一次,他到湖南茶陵,听当地老百姓说山上有个麻叶洞,洞里有神龙妖精会吃人,只有懂法术,能够降妖投怪的人才能进洞。其他常人进去了,就不会再出来。徐霞客听了不相信,他毫不犹豫地点上火把进洞了。村里老百姓听说有人敢进洞去,认为一定是脑袋瓜子有毛病,都跑到洞口来看热闹。徐霞客在洞里考察很久,一直到火把快烧没有了才出来。拥在洞口看热闹的老百姓看到他安全出来了,一个个被惊呆了,好奇地说:“我们等了很久,以为你一定被妖精吃了哩!”大家亲眼见到徐霞客从洞口过去,又安全地出来,这才相信,洞里根本没有妖精。

  徐霞客远游南方时,除了一个仆人,还有一个和尚,法号静闻,同他做伴。一天,渡湘江乘船时,强盗抢走了他们的所有行李财物,静闻和尚同强盗搏斗受了重伤,半路上就死去了。最后,连仆人也逃走了。这些挫折都没有削弱徐霞客的意志,还是坚定地向前探索考察。

  徐霞客的旅行、考察、探索整整花了30多年的时间,从22岁出游以后,就基本上是常年以云雾为伴,与山水为伍,吃尽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千辛万苦。他在旅途中,每天晚上休息之前,都要把当天的见闻详细记录下来,不论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中,他都坚持写日记。徐霞客55岁那年,即1641年,一病不起,与世长辞了。他留下了大量的日记手稿,都没来得及整理成卷。到清兵入关以后,他的家乡同样遭到劫难。这些手稿大都做失了,过了100多年后,他的后裔才将他残存的IO70天的日记编刻成书,这就是著名的《徐霞客游记》。经过徐霞客的实地考察,纠正了过去地理书上的错误记载,增加了许多过去没有人记载过的新的地理现象。过去人们一直认为长江的上游就是岷江,徐霞客是第一个弄清楚长江的上游是金沙江的。游历中,他考察研究最多是岩溶现象,他是世界上最早系统考察和记述石灰岩溶蚀地貌的人。

  他的著作《徐霞客游记》不仅是一部古代地理学上的宝贵文献,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著作。

  (摘自《中华上下五千年》第四卷)

返回页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