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初三语文 -> 初三上学期 -> 第二单元

9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15 19:28:28阅读:nyq
字号:|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丁肇中,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3个月后随父母回中国。1956年20岁时只身到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系和数学系学习,1960年获得硕士学位。1962年物理学博士学位。曾在欧洲核子中心工作一年。1964年起,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1967年起任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系教授。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实验物理学家,研究的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包括量子电力学、电弱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的研究。他所领导的实验组先后在几个国际实验中心工作。1974年11月12日,他和他的实验小组在实验室里夜以继日地工作了两年多,终于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的长寿命中性粒子,在公开发表这个发现时,丁肇中把这个新粒子取名为J粒子,“J”和“丁”字形相近,寓意这是中国人发现的粒子。丁肇中和里稀特共同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丁肇中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名誉教授,中国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写作背景

  如丁肇中先生本人所说:我非常荣幸地接受《了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一部分也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丁肇中与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是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74年11月12日,他和他的实验小组利用美国海文实验室的质子加速器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的长寿命中性粒子,在公开发表这个发现时,丁肇中把这个新粒子取名为J粒子,“J”和“丁”字形相近,寓意这是中国人发现的粒子。与此同时,美国人里稀特也发现了这种粒子。因此,丁肇中和里稀特共同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J”粒子具有奇特的性质,其寿命值比预料值大约5000倍;这表明它有新的内部结构,不能用当时已知的3种夸克来解释,需要引进第四种夸克来解释。这一发现大大地推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为人类认识微观世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被称之为“物理学的十一月革命”

  1977年秋,丁肇中访华期间,向邓小平建议中国科学院派遣物理学家参加他的实验小组工作。自1978年1月他迎接第一个中国物理学家小组迄今十年来,已有上百人到他的身边。他说:“与中国的合作令人满意。”

  《大学》简介

  《大学》: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的《礼记》中的一篇。《礼记》的作者无法确考,据传为孔门“七十后学”各据其所闻撰写而成,其中有少量也许出自秦汉学者之手。此篇传说是曾参的学生记述曾参的言行的。文中提出三纲领和八条目。前者是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后者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条目。是南宋以后理学家讲伦理、哲学、政治的基本纲领。南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经学教材之一。

  《四书》简介

  《四书》:是儒家经学的典籍。《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的全称。南宋朱熹将这四部分辑录在一起,并加以注释,题为《四书章句集注》简称为《四书集注》,四书之名始立。它们记载了中国古代的典章文物,历史资料等,论述了儒家的哲学观点,政治思想,伦理观念和教育原理。长期以来,封建统治者规定为教科书和科举取士的考试内容。

返回页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