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初三语文 -> 初三上学期 -> 第三单元

12 短文两篇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15 19:28:28阅读:nyq
字号:|


扩展资料

  作者介绍

  吕叔湘先生自幼兴趣广泛,勤奋好学。中学时代就爱好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著作,并且在古文和外文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学时代虽然主修外国文学,但根据当时学校的制度,除本专业课程外,还必须学习文科和理科几个方面的课程,所以吕叔湘先生也选修过中文、历史、化学、地学、生物学、心理学等课程。所有这些,都为以后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知识渊博,眼界开阔,是吕叔湘先生能在语言研究上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之一。

  吕叔湘先生治学态度严谨,他的著作总是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处处体现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作风。无论是长篇巨著,还是一二千字的短文,都要逐字逐句地仔推敲,从不马虎敷衍,有些人写文章时遇到难以解释的语言现象可能会绕过去,“把问题藏在口袋里”,而吕淑湘先生则主张“把口袋里的问题统统掏出来”,即使自己一时解释不了,也应当摆出来供大家探讨。吕先生自己正这样做的。

  吕淑湘先生一向关心中青年语文工作者的进步,对他们寄予极大的期望,他通过作报告、个别谈话,给他们修改文章、为他们的著作写序等多种形式跟中青年语文工作者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热情地扶植、鼓励和支持他们,帮助他们健康地成长。为了推进祖国语言研究工作的发展,鼓励对中国境内的语言文字的现状或历史进行调查研究有成绩的中国青年学者,1983年5月,吕淑湘先生捐献多年积蓄的六万元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励的基金。

  扩展阅读

“一目十行”辩(摘录)

林华

  我很爱读书,而且读得很快,一本厚厚的书往往比别人早好几天就看完了。为此,常受父母的批评:“你读书一目十行,一点儿也不认真,怎么能读懂呢?”起初,我仍然“我行我素”,久而久之,又觉得父母之言不无道理。但我考虑再三,心中还是不服。我记得《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故事:张松见到曹操写的《孟德新书》,只很快翻看一遍,马上就能流利地背了出来,害得曹操以为自己写的书恰与前人的相仿,就把它烧毁了。这是历史事实,还是文学夸张,我们且不去管它,但张松读书的本领实在是令人赞叹不已。这样的“一目十行”不正是一种高超的阅读能力吗?

  这样一想,又觉得自己并没有错。但每当我听到老师批评学生读书不仔细也用“一目十行”这个成语来形容时,又感到老师在批评我。我有时不以为然,有时仔细想,又觉得自己读书虽然快,却不尽好。为了解决心中的疑惑,我找了许多有关书籍来探索,看了才明白,原来“一目十行”并不是一个贬义词,从某种意义上说,它还是一种极好的读书方法呢!

  记得古人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一目十行,不是真会读书;十目一行,才是善于读书。对于这种说法,我不敢妄加评论。但我想,不管什么文章,都有它的思想内容。作者把文章写出来,并不是为了让读者去一遍又一遍地看字、看词,而是要读者领会其意义,从中吸取有意益的东西。晋朝陶渊明写过一篇《五柳先生传》,写到他“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先生这样写,并不是说真的“不求甚解”,而是说不要毫无意义地去钻死牛角尖,只知道死啃字、词,而把读文章的主要目的——“会意”忽略了。既然这样,又何必“十目一行”地死“读”呢?

  读文章,还有一个效率问题。我读书一向不喜欢慢,慢吞吞地读书不一定比快读书了解更多的内容。重要的是能抓住中心,而决不在于时间的长短。所以,读书看报,不一定要规定看多少时间,只要看懂了,理解了就够了。过去,有一段时间,我曾经因为发现自己读书太快而苦恼,害怕自己不够认真,不够仔细,便强迫自己慢慢地看,一字一词地读,结果效果反而不好。从此以后,我再也不勉强自己,而任其“自由发展”了。作家老舍在《读书》一文中,谈到他“读得很快,而又记不往”,我又何必硬要改变自己的习惯,而降低了效率呢?

  这样看来,“一目十行”还是值得提倡的。读书快当然比慢好,效率高自然比效率低受人欢迎,这是无可非议的。

返回页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