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初三语文 -> 初三上学期 -> 第四单元

17 我的叔叔于勒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15 19:28:28阅读:nyq
字号:|


扩展资料

  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小说的主人公应该是菲利普夫妇。从主题看,作者是要借助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变来变去的态度揭示某类人的性格弱势和社会的流弊。从篇幅看,主要的篇幅都集中在对菲利普夫妇与自身处境不相符、与美好人性不相容的言行举止的描写上。从结构安排看,菲利普夫妇的活动作为明线出现,而于勒的活动只是作为暗线出现,起“服务”的作用。

  小说简评

  本篇是典型的伦理小说,它揭示了生活中某一类人物的极端势利的嘴脸,菲利普夫妇便是这类人物的典型代表。因此,这篇小说首先是警世的、劝喻的。

  势利,词典解释为:“视财产多少、地位高低而分别待人的一种恶劣表现。”势利者不仅产生于19世纪的法国,即便在20世纪的中国也找的到菲利普式的人物的影踪。这是因为,势利,作为人类普遍的恶习之一,它是超越时代超越地域的,菲利普式的人物永远不会绝迹。他们甚至与金钱一样长寿,与莫泊桑的名字一同永存。这就是小说家莫泊桑的伟大之处,他不仅为我们塑造了一类文学典型形象,而且他还揭示了在商品社会中必然会衍生的一种生活现象——势利以及势利的人。

  因此,小说就像一面生活的镜子,既照射出19世纪法国社会丑陋的一斑,也可以借来透视当代社会中菲利普式人物的丑陋的灵魂。(萧蕴《生活的镜子》)

  张志公评《我的叔叔于勒》的表现手法

  莫泊桑的手法,可以说是一种不用手法的手法,是寓新颖于平淡之中的手法。他的人物,在语言动作之中有内心世界的表露;他的情节,在平铺直叙之中有波澜起伏;他的描写,在平实朴素之中有锋芒;他的幽默,在轻浅素淡之中有辛辣。这些,也许就是这篇小说在写法上值得玩味体会,值得参考借鉴的地方。

  莫泊桑简介 

  居伊·德·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身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普法战争爆发了,他应征入伍,两年的兵营生活使他认识了战争的残酷,祖国的危难启发了他的爱国思想。战争结束后,他到了巴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离职从事专门的文学创作,并拜福楼拜为师。10年间他写了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深广,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有《她的一生》《漂亮朋友》(《俊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他的小说在艺术手法上也有很深的造诣,特别是短篇小说。他的作品重视结构的布局,行文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故事情节巧妙真实,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另一个突出特点是用洗练的笔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塑造了很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课文删节部分 

  这篇小说的译文在选作课文时,删去了开头和结尾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是说明故事的缘起和作品中“我”的怜悯行为的原因。

  原文的开头部分是:

  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儿向我们乞讨小钱,我的同伴约瑟夫·达佛朗司竟给了他5法郎的一个银币。我觉得很奇怪,他于是对我说:

  这个穷汉使我回想起一桩故事,这故事,我一直记着不忘的,我这就讲给您听。事情是这样的。

  原文的结尾部分是:

  此后我再也没有见过我父亲的弟弟。

  以后您还会看见我有时候要拿一个5法郎的银币给要饭的,其缘故就在此。

  此外,中间还有一些删节,主要是对菲利普一家这样一些中下阶层人物的虚荣心和可怜相的讽刺。

返回页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