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初三语文 -> 初三下学期 -> 第二单元

10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15 19:28:29阅读:nyq
字号:|


作者莫泊桑介绍

  莫泊桑(1850—1893),法国作家。1850年8月5日生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省迪耶普小城附近一没落的贵族家庭。1870年刚到巴黎攻读法学,适逢普法战争爆发,应召入伍,亲身经历了法军的惨败。退伍后,从1872年开始,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职。19世纪70年代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准备阶段。他的舅父和母亲的好友、著名作家福楼拜做他的文学导师。

  1880年,莫泊桑以其《羊脂球》闻名于世,从此开始了作家生涯。他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是在1880至1890年之间写成,有中短篇小说约300篇,长篇小说6部,游记3部,以及许多关于文学和时政的评论文章。

  莫泊桑生在法国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并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时期,他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对道德风尚的丑恶,给以无情的揭露和嘲讽。只有在下层人民中,他才发现一些令人宽慰的健康品质。他的作品同情和表彰下层社会的小人物。

  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有短篇小说巨匠的美称。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充分显示出他的社会风俗画家的才能。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人物语言和故事结尾都有独到之处。文字简洁、质朴。

  


福楼拜介绍

  福楼拜(1821—1880),法国作家。生于医师家庭。早期作品《狂人回忆录》《十一月》带有浪漫主义色彩和忧郁情调。1856年发表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暴露资产阶级道德的堕落。1867年写出历史小说《萨朗波》,以古代非洲奴隶国家雇佣军队起义为背景,描写起义军首领马多和迦太基姑娘萨朗波的恋爱。1869年完成长篇小说《情感教育》(副题《青年人的故事》),描写一个丧失理想、自私自利的资产阶级青年的生活。1874年发表《圣安东尼的诱惑》,取材宗教传说,反映作者对资产阶级社会制度和精神文化的绝望。最后一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布法尔和白居谢》,描写两个找不到生活理想的人物的一生,充满浓厚的悲观情绪。他的作品,文字精练,是法国近世散文的典范。

 

  


莫泊桑与福楼拜

  莫泊桑在小说(尤其短篇小说)创作上取得的成就,离不开他的老师福楼拜(法国著名小说家)的长期指导。

  莫泊桑自幼就受到浓厚的文学气氛的熏陶。他母亲是位文学爱好者,舅舅和中学老师路易·布耶是当时有名气的诗人。他13岁起就不停地进行文学创作练习,深得舅舅与布耶老师的器重。普法战争结束后,他的舅舅与布耶老师领他去拜见当时的知名作家福楼拜,从此他便成了福楼拜的弟子。19世纪70年代,莫泊桑中学毕业后,著名作家福楼拜正式成为莫泊桑文学上的导师。福楼拜堪称严师,他经常指导莫泊桑进行“速写”训练,要求他的门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他对莫泊桑说:“当你走过一位坐在自家店门前的杂货商面前,走过一位吸着烟斗的守门人面前,请你给我描绘出这杂货商和这守门人,他们的姿态,他们的全部身体外貌,不但要用画家的手腕,还要请你在其中传达他们全部的精神本性,以便我不至于把他们和任何别的杂货商人,任何别的守门人混同起来。”除此而外,福楼拜还要求莫泊桑具有抓住事物特征的能力。他对莫泊桑说:“你所谈到的任何事物,都只有一个名词来称呼,只有一个动词来标志它的动作,只有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因此,就应该去寻求到迄今还没有找到的这个名词、这个动词和这个形容词,而决不应满足于近似的、决不应利用蒙混,甚至是高明的蒙混的手法,不要利用语言戏法 来逃避困难。”福楼拜对莫泊桑严格要求的真实故事已成为世界文坛上的佳话,流传至今。

  莫泊桑正是在导师福楼拜的严格要求下,花了将近十年的苦功,终于结出了硕果:1880年莫泊桑写出了中篇小说《羊脂球》,博得福楼拜拍案叫绝的称赞。小说一经发表,立即轰动法国文坛,并很快成为世界名著。他也因此一举成名而获得广泛的声誉。此后,莫泊桑便离职从事专业的文学创作活动。他一生创作中短篇小说达二百七十多部,代表作有《羊脂球》、《菲菲小姐》、《项链》和《我的叔叔于勒》等。莫泊桑在小说创作上的成就是巨大的,无论在法国文学史上,还是在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

  真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严师出高徒啊!

  


屠格涅夫介绍

  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作家。生于贵族家庭。早期写诗《帕拉莎》《地主》等。1847~1852年发表《猎人日记》,揭露农奴主的残暴,农奴的悲惨生活,因此被放逐。在监禁中写成中篇小说《木木》,对农奴制表示抗议。以后又发表长篇小说《罗亭》(1856年)、《贵族之家》(1859年),中篇小说《阿霞》《多余人的日记》等,描写贵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好发议论而缺少斗争精神的性格。在长篇小说《长夜》(1860年)中,塑造出保加利亚革命者英沙罗夫的形象。后来发表长篇小说《父与子》,刻画贵族自由主义者同平民知识分子之间的思想冲突。后期长篇小说《烟》(1867年)和《处女地》(1877年),否定贵族反动派和贵族自由主义者,批评不彻底的民粹派,但流露悲观情绪。此外,还写有剧本《村中一月》和散文诗等。

 

  


左拉介绍

  左拉(1840—1902),法国作家。出生于工程师家庭。当过职员。早期作品受浪漫主义影响,后来信奉实证论哲学,写出长篇小说《台莱斯·拉甘》,用生理原因解释主人公的行为。第二帝国的崩溃和巴黎公社起义促使他注意社会问题。1871~1893年间,创作了由20部长篇小说组成的《卢贡·马卡尔家族》,其中重要的有《小酒店》《娜娜》《萌芽》《金钱》《崩溃》等,内容主要通过一个家族中各个成员的不同遭遇,以自然主义笔法反映拿破仑三世时代法国的社会生活,揭露资产阶级的荒淫无耻。还发表《实验小说论》,提出自然主义的创作原则。1894年后陆续写出《三个城市》(《卢尔德》《罗马》《巴黎》)一套长篇小说,揭露罗马教会的卑鄙勾当,也反映了乌托邦的改良主义思想。德雷福斯案发生后,1898年发表《我控诉》一文,抨击法国反动当局,因此被判徒刑,后来逃亡英国。最后一套长篇小说《四福音书》,只完成三部(《多产》《劳动》《真理》),继续发挥乌托邦的改良主义思想。

 

  


都德介绍

  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生于没落的丝绸商人家庭,很早开始独立生活。一生创作了13部长篇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一个剧本。以短篇小说集《磨坊书简》出名,以长篇小说《小东西》获得成功,赢得了声誉。普法战争时入伍,参加自卫战争,丰富了创作题材,写出著名短篇小说集《月曜故事集》,其中一组爱国故事,显示了作家的高尚追求,其中《最后一课》、《柏林之围》更是世界短篇小说的名著。战后完成12部长篇,以《达拉斯贡的戴达伦》最为突出。

 

 

  


汪曾棋与他的年轻朋友们

  许多作家或与文学有些缘分的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管爸叫“老头儿”。爸愿意别人这么叫,觉得这样才像是朋友。对一些有才华的青年儿,爸不仅爱护,有时简直就是充满了父爱。他写大量的文章,评价他们的作品,赞赏他们的才华。这些人来我们家,不拘礼节,随随便便,有的一来二去,就成了不请自到的常客。

  有一个上海女孩,为她的杂志来向爸约稿。事先在电话中联系,说不会打扰很久。爸和妈非常热情地邀她到家里吃顿便饭。一大早,爸出去采买菜食,妈妈收拾屋子,很把这年轻的客人当一回事。

  女孩来了。个头不高,看起来挺精干,说起话来伶牙利齿,有点王雪纯的劲头。先谈正事,待稿子约定之后,爸很自然地问起她的工作经历,拉开了海聊的序幕。从她的大学聊到童年,从对一些作家的印象聊到对爸文章的理解,从爸的家乡聊到她老家的风土人情,她的外婆,外婆的老木床……中间唐诗宋词也有,方言俚语也有,把爸和妈逗得乐个不停。二老极有兴致地听她滔滔不绝,像长辈对自己的儿孙一样,欣赏她,宠爱她。

  午饭后,聊兴不减,所聊内容从文坛转向新闻界,继而又是国家大事,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爸微笑着,极有耐心地陪她聊。这个女孩可能因为自己有过人的精力,完全忽略了两位老听众的年龄。妈借故悄悄溜进卧室,一脑袋栽在枕头上:抓紧时间歇一会儿。

  海阔天空地聊,一直持续到傍晚。爸抱歉地说,没好好准备晚饭。女孩不在乎地说,随便凑合吧。妈把剩菜剩饭热了热,灰里咕叽地端上桌子,大失“美食之家”水准。

  天色晚了,尽管意犹未尽,还是得依依不舍地告辞。女孩仍然精力充沛,高高兴兴地说,跟爸和妈聊天,又长见识又快乐。她说以后到北京还要“来汪老家”,爸和妈嘱她“说话算话”。

  二老把客人送到电梯口,一脸的慈祥。电梯门关了,爸对妈说:“这个丫头,灵气逼人!真是可爱,但是锋头太露,会让人觉得她狂,容易得罪人。”妈说:“你年轻时不是也狂么?”妈扯住爸的后衣襟,俩人迤逦歪斜地挪进家门,一进屋,爸便大叫:

  “坐水!洗脸洗脚!睡觉!——累煞我也!”

  暑假我带女儿回家小住,爸在我们的“管制”下,起居定时,生活很有规律。有一天很晚了,有人敲门,开门一看,两个小伙子。爸介绍说,一个是龙冬,一个是苏北。我夸张地看了一下客厅里的挂钟:近十点半。爸一把将我扯到一边,悄声说:“他们打了招呼要来,我答应的,只是稍微晚了一点儿。”

  三人进了书房,一聊就到了午夜。爸到楼道里朝楼下看看,说院子的铁栅栏门锁了,要不要请传达室的师傅开门?两人笑着说没关系,叫爸别担心。

  爸站在楼道的窗前看他们下了楼,身手敏捷地翻过铁门,一直到两条身影完全溶入楼群的黑暗中。我多少有些不满地说,这两个人,简直没有时间概念!爸朝我直翻白眼:“怎么啦?挺好!”我也还爸一个白眼,不搭理他,径自回屋里去。老头儿马上意识到得罪女儿的不良后果,换上一副讨好的笑脸,屁颠屁颠地跟了进来:“老头儿这就上床睡觉,行了吧?”

  周末,三个子女的家庭热热闹闹地回家聚会。吃过午饭,收拾停当,爸爸满脸诚恳,正正经经地对我们说:“老头儿求各位一件事儿。”我们都觉得好玩,因为在我们家,无论是正经事还是非正经事儿,都不是在这样严肃的气氛中谈论的。

  “你们留意打听一下,在熟悉的人当中有没有四十岁左右的出色的男人?”我们嘻嘻哈哈地说:“有啊,很多!”爸赶忙补充:“要单身的。”“做什么角色呀?”“我想给一个女孩找一个爱人。”爸很郑重。“什么人?”爸说出一个如日中天的女作家的名字。

  大家都笑起来:一个男人做出点成就不容易,可是站在她面前,再出色也不出色了。对有点自尊心的男人来说,这可是老虎拉车——谁赶(敢)呀?被我们七嘴八舌地一说,爸噎在那儿,无话。话题很快转向别处。

  爸坐在沙发上,沉默了一会儿,十分惋惜地自言自语:“这么聪明漂亮的一个女孩儿,真该有一个好男人好好爱她。”爸后来专门为这个女作家写了一篇印象记,他对她的祝福,是真正发自内心的。

  (摘自《老头儿汪曾祺》汪朗、汪明、汪朝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福楼拜莫伯桑屠格涅夫左拉谈创作经验

  (一)福楼拜谈怎样学习写作

  莫泊桑初学写作时,曾拜福楼拜为师,经常把自己的习作送给他,请求指教。一次,福楼拜对莫泊桑说:“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才气。在你带给我的东西里面表明有某些聪明。但是,青年人,你永远不要忘记,照布封的说法,才气就是长期的坚持不懈。你努力干吧。”

  后来,福楼拜又这样教导自己的学生:“当你走过一个坐在自己店门前的杂货商面前,走过一个吸着烟斗的守门人面前,走过一个马车站面前时,请你给我描绘一下这个杂货商和这个守门人,他们的姿态,他们整个的身体外貌,要用画家那样的手腕传达出他们全部的精神本质,使我不至于把他们同任何别的杂货商人、任何别的守门人混同起来。还请你只用一句话就让我知道马车站有一匹马同它前前后后五十来匹是不一样的。”

  (二)福楼拜教莫泊桑锻炼观察力

  莫泊桑刚露头角的时候,有一次去拜访福楼拜,给他讲了几个故事。福楼拜听后,不主张他写这些故事,而希望他作这样的锻炼:骑马出去跑一圈,一两个钟头之后回来,把自己所看到的一切记下来。莫泊桑按照这个办法锻炼自己的观察力有一年之久,终于写出了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点心》。

  (三)可贵的耐心

  法国作家布封有句名言:“天才即耐心。”

  许许多多文学名作,其实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长期耐心琢磨的产物。

  法国小说家福楼拜就从来不信任灵感。他认为,涂改和难产正是天才的标志。有时他一星期只写两页,有时六个星期写二十五页,有时两个月写二十七页。有一次,他用四个星期写了十五页;又有一次,他用五个月写了一幕剧。而他还为这两次破例的速度而庆幸呢!

  俄国寓言家克雷洛夫也是这样。他每写一篇寓言,总要反复地重抄,不断地推敲。例如:他的寓言诗《杜鹃和雄鸡》草稿有二百行左右,而发表出来的定稿竟只有二十一行!

  (四)福楼拜谈修辞

  法国大作家福楼拜的作品,语言特别精雅,这是同他极端重视修辞分不开的。关于作品的修辞,他有这样一段名言:

  “我们不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表现它,唯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它的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我们必须继续不断地苦心思索,非发现这个唯一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不可,仅仅发现与这些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相类似的词句是不行的,也不能因为思索困难,就用类似的词句敷衍了事。”

  (五)莫泊桑谈小说创作

  “小说家想要给我们一幅生活的确切的图画,必须小心地避免看去特殊的事件。他的目的不是讲故事来娱乐我们或打动我们,而是迫使我们去思索、理解那更深的、隐藏在事件中的意义。因为他已经看见、想过,他有自己一定的特殊方法对待宇宙、事件、行动和人,这种方法是从他全部仔细的观察中得出来的。这种对世界的个人的想象就是他想灌输给读者在自己的作品中加以再现的。为了使生活的景象如同感动他一样感动我们,他必须以严格的真实性把它再现在我们面前。他将运用这样熟练、这样巧妙,表面上又是这样简单的方法创造出作品来,使人几乎不可能看穿它,指出它的计划,揭出它的意图。”

  (六)作家必须拥有非凡的观察力

  莫泊桑在谈到作家应该细致、敏悦地观察事物时,这样说道:

  “必须详细地观察你想要表达的一切东西,时间要长,而且要全神贯注,才能从其中发现迄今还没有人看到与说过的那个方面。为了描写烧得很旺的火或平地上的一棵树,我们就需要站在这堆火或这棵树的前面,一直到我们觉得它们不再跟别的火焰和别的树木一样为止。”

  据俄国作家库普林说,契诃夫拥有非凡的观察力。一个人,只要他见过一次,这人的特征他就永远不会忘掉;契诃夫能够一下子抓住整个人的内在的本质,并善于用寥寥数笔勾画出他的轮廓。

  (七)屠格涅夫谈文艺创作的特点

  诗人用形象思维这句名言是尽人皆知的,它完全正确而且无可争论;可是,您,诗人的批评者和裁判者又根据什么,一方面允许他把自然的景色或人民的生活、完整的天性(这也是一个动人的字眼!)形象地再现出来;但是一方面,只要他刚刚接触到一点纷乱的、心理上复杂的,甚至是病态的东西——尤其当这些东西不是个别的事实,而是来自那个您所说的人民的、社会的生活的深处时——您就大声叫喊起来:停住,这不对头……!对于艺术事业,“怎么写?”这个问题比“写什么?”更为重要。

  (八)屠格涅夫创作经验谈

  屠格涅夫在向青年作家们介绍自己的创作经验时,用歌德的话来勉励他们:“把手伸入人类生活的深处吧!人人都在生活,但是只有少数人熟悉生活,只要你能抓住他,它就会饶有趣味。”

  屠格涅夫接着说:“唯独才气磅礴的人,才具有这种‘抓住’生活、‘把握’生活的能力,而才气并不是人力所能获得的;可是单单有才气还不够。必须经常接触你要描写的环境;在你自己的感受方面,需要诚实,严肃不拘的试实;需要……自由,最后,还需要文化,需要知识!”

  (九)屠格涅夫谈自己的个性

  “简单地说,我主要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最感兴趣的是人的面貌的生动活泼的真实;对一切不可思议的事物找都漠不关心,任何绝对和体系我都不相信,我最爱自由,而且,就我所能作出的判断而言——我容易感受诗意。我珍贵一切属于人的东西。斯拉夫主义,正像随便什么正统思想一样,是与我格格不入的。”

  “我不能自夸我有特别强的想像力,也不善于建筑空中楼阁。”

  (十)屠格涅夫谈《阿霞》的创作过程

  屠格涅夫从来不愿意抱着先入为主的思想来写作。他曾向友人谈到他构思短篇小说《阿霞》的经过:“我路过莱茵河畔的某个小城市。晚上,因为无事可做,我想去划船。……我躺在小船里,……从一个不大的火砾场边经过;火砾场的一旁有座两层楼的小屋。一个老太婆从下层楼的窗子里朝外张望,上层楼的窗子里探出来一个标致的姑娘的头颅。这时我忽然被某种特别的情绪控制住了。我开始思索,我想着,这个姑娘是谁,她是怎样一个人,她为什么在这个小屋里,她跟老太婆是什么关系——就这样,我在小船里就立刻构思好了短篇小说的整个情节”。

  (十一)左拉谈文学创作成败的关键

  左拉是十九世纪法国一位既多产面又成绩卓著的小说作家,他对文学创作也有许多独到,精辟的见解。左拉认为,一个作家如果想在创作上取得成就,使自己的作品成为读者“感情上的主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这就是“真实的力量和强烈的个性表现”。

  他说:“每个人的眼睛都有各自独特的视觉”,有些人因为“眼睛有毛病,联结这些眼睛与大脑中枢的神经害了某种疾病”,“瞧着生活日日地在周围运动”,于是他们虽然努力,文字也很流畅、华丽,但“却永远也不能精确地再现它的一个场景”。这样,他们的作品“无论是雄伟的还是凡俗的,都不免流产……注定要很快被人遗忘”。

  他还说,在文学创作中,“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代替真实感和个性表现。如果作家缺少这两种特质,那么与其写小说还不知去卖蜡烛”。

  左拉认为,他的同时代人巴尔扎克、斯汤达、福楼拜、都德等之所以成功,主要就是因为这些作家写的作品把“自己的个性”与“要描绘的人物和事物的个性熔铸在一起,因而热情激动”,在于他们“在对我们周围的真实世界作个性的描绘时构成独创性的方法”。

  (十二)青年左拉的艰苦岁月

  左拉青年时曾为谋生而进行过严酷的斗争。他东奔西走,想挣一枚五法郎的银币,但总是落空;他饱一顿,饿一顿,上当铺比上饭馆还勤。一次,他仅存的几件衣服也送进了当铺,于是就在寓所里整整待上一个星期,用床上的盖被裹在身上。他并不以此为苦,风趣地把这种情况叫作“化装阿拉伯人”。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