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初三语文 -> 初三下学期 -> 第四单元

19 一个都不能少(节选)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15 19:28:29阅读:nyq
字号:|


扩展资料

  一、施祥生简介

  施祥生(1942~ )新疆作家,曾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党校教师,创作过大量的小说,并参与了一些获奖电影剧本的创作。曾参与过的主要创作、获过奖的电影。小说有《寻找徐老师》《上有老、下有小》、《擦肩而过》、《风起云涌》、《移民村长和他的上司》、《红高粱》、《一个都不能少》;电影剧本有《一个都不能少》《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有话好好说》《我的父亲母亲》等。

  二、“希望工程”概况

  “希望工程”是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青基会)发起并组织实施的一项社会公益事业,1989年10月开始启动。邓小平同志为“希望工程”题名。

  “希望工程”旨在通过动员海内外力量,资助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继续小学学业,改善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协助政府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扶贫攻坚,积极推动中国社会向现代迈进。这项被认为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参与最广泛、最具影响力的公益事业,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海内外各界的踊跃参与。“希望工程”实施以来,坚持“雪中送炭”的原则,通过救助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儿童继续小学学业、建设“希望小学”等措施,提高了贫困地区小学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降低了辍学率,促进了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成效显著。“希望工程”促进了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动员社会力量协助政府办教育的新路子。

  三、电影文学剧本

  电影文学剧本是介于戏剧文学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学体裁。为摄制电影而创作,也可供阅读。它的创作必须适应电影艺术的特点,要按电影的表现方法结构故事,写出具体的场景、动作、对话及其细节等,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在人物、场景的描写上强调视觉性;注重展示人物的动作,尽量通过人物的自身行动和人物之间的联系、冲突来揭示人物性格,人物的语言要力求生动、简练。

  四、电影《一个也不能少》补充介绍

  《一个也不能少》是根据施洋生小说《天上有个太阳》改编、张艺谋导演的又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与他以往的影片不同的是,它以独特的视角,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表现了贫困地区农村教育中存在的令世人关注的问题。影片获第十九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和威尼斯电影金狮奖等。

  最令人惊奇的是,影片选用的所有演员,包括主角、配角、群众,全部采用非职业演员,并且这些演员在片中扮演的职业角色也同生活中一样,均是普通中、小学的教师、学生。他们虽然未曾经过专业培训,但却以真诚质朴的表演,诠释出震撼人心的故事。为了选9位小学生演员,剧组大约看了2万名左右农村孩子。女主人公的扮演者魏敏芝,是在看了1万多名中学生后挑选出来的。正是由于她,剧中的主人公改名叫“魏敏芝”。

   魏敏芝自从拍了这部片子,她的生命也被改写,她受到了社会的关注。魏敏芝家境和电影中的她一样贫寒,《一个都不能少》全国放映后,她得到了许多热心人的帮助,家里的妹妹也因此重新回到学校。原来一心想当老师的她也因为老谋子的“点石成金”做起了明星梦,发誓要考电影学院,并参拍了《寻人档案》等。

  五、电影《一个也不能少》梗概

  魏敏芝随着田村长来到了水泉小学,她是被田村长叫来临时顶替高老师的。

  人来了,可让高老师很不满意,来的所谓临时老师居然是个13岁的孩子,坯只是小学刚毕业,高老师就埋怨田村长不该如此草率地带来了一个孩子当老师。田村长说,如今谁也不愿到贫困山区来当老师,能找到这么一个就很不容易了。并说反正也是临时的,等一个月后高老师回学校这孩子也就可以走了。高老师无奈,也只好接受这个现实,只是反复交代,学校里现在一共是28个学生,在他回学校之前这些学生要“一个都不能少”,高老师又拿出一盒粉笔,小心翼翼从中点出几支粉笔,语重心长地对魏敏芝交代,学校没钱买更多的粉笔,一定要省着用。

  高老师走了,田村长将魏敏芝介绍给学生们,引起顽皮的山村孩子们的哄笑。田村长一走,魏敏芝便按用高老师交代的教学方法将课文抄在黑板上,“命令”学生们抄写,而她自己则走出课堂,将门关上,坐在门口的台阶上守着,不让一个学生逃学,说真的,以她的年龄和阅历她也只能如此了。

  一天,田村长带来了几个县里的人,抽出学校的一位叫明新红的学生,让她进行跑步测试,结果县里的人很满意,他们是专门为挑选有培养前途的跑步运动员而来的,明新红被选上了。第二天田村长及县里的人来学校找明新红时发现她“失踪”了,魏敏芝一脸僵硬地推说不知,理由当然也是为了“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最后,明新红还是被带走了,魏敏芝觉得自己有点辜负了高老师。

  张慧科忽然不见了,打听下来才知他因家庭负担太重,跟别人进城打工挣钱去了,魏敏芝闻之,心急如焚,决心将他找回来,可进城找人也要一笔钱,于是,她带领着全班学生想尽办法,终于设法进了城。进城后魏敏芝马不停蹄地直奔事先了解到的张慧科的地点,可带张慧科进城的一个打工妹告诉魏敏芝:张慧科、进城就在长途车站附近走丢了,魏敏芝执拗地拖着这个带张慧科进城的打工妹到车站去找人,车站转遍了、还通过车站的广播找人也无济于事。傍晚,饥肠辘辘魏敏芝正要买点东西充饥,猛然间发现电线杆上贴有寻人启事,她一下子受到启发,将兜里所有的钱拿出来,买了纸和笔。一位旅客见魏敏芝的寻人启事后,大不以为然,认为她此举根本不可能找到人,除非到电视台播出。

  别人的一句偶然揭示,对魏敏芝而言就是一个希望,她奔向了电视台,结果可想而知,电视台根本不可能让她进去,更不可能给她播什么寻人启事。魏敏芝最终仍被挡在了门口。第二天清晨,电视台台长听说了这件事,责令台里同志将这个孩子找来,他决定要帮助这个孩子。经过电视台的帮助,魏敏芝带着张慧科终于回到了水泉村,电视台专门派车送他们回村,社会上的许多热心单位和个人也捐了很多款及备种学习用具给水泉小学。

  水泉村小学又开学了,学生们围着募捐来的五颜六色的粉笔惊叹不已,他们从未见过这么多好看的粉笔,同学们兴奋不已地纷纷上前在黑板上写字,各种颜色的字写满了黑板。

  六、《一个都不能少》评论精选

  想这样缺乏故事性的影片,对人物的表演要求相对较高,偏偏女主角魏敏芝的表演很一般。魏敏芝未经过专业训练,也缺少表演天赋,整部影片中,除了结尾在电视直播时迸出几滴泪水,她的脸部表情始终是红着脸,紧闭着嘴,双目无神,单一到呆板的地步。在影片中更无一处表现出她对知识的向往,对教育的热爱,让魏敏芝去承担关注落后教育现状这样严肃的主题,这未免有点力不从心吧?而结局过分理想化,用欢声笑语遮蔽了沉重的现实,化解了人们心中的忧虑,不但落入了俗套,而且削弱了主题的力量。(北京师范大学 余琼)

  感谢张艺谋!你让我在许多无聊的卖点之外看到了艺术应该具备的良知。(兰州 李守彤)

  我们不愿接受一个夸张的不真实的英雄,我们愿意看到并接受一些小人物,他们平凡,但真实地活着,心中有杆秤。(中国纺织大学 邹鹏海)

  张艺谋给了我们城市人已无法勇敢正视的东西。(中国新闻学院 佚名)

  一方面是影像的纪实性,一方面是叙事的虚构性,《一个也不能少》使观众进入一个似真似幻的世界中。魏敏芝、张慧科自始至终没有遇到真正的坏人。不把人物放到真正的危机当中去,使故事在纪实与虚构的两难中寻找着自己的支撑点。魏敏芝、张慧科不是没有危险,他们在城市中显得那么弱小,那么微不足道。张艺谋放弃了这方面的思索,依赖一个愚公移山式的机巧化解了矛盾,那么轻巧,那么俗套。我们都知道,虽然愚公说了自己移不完山还有子子孙孙去完成这项伟大的事业,但是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愚公之所以削平了那座山,是因为他的精神感动了上帝,上帝帮他完成了心愿。(北京 邓广)

(摘自《南方周末》1999.5.21)

返回页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