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高一语文 -> 高一下学期 -> 第四单元

16 阿房宫赋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15 19:28:29阅读:nyq
字号:|


扩展资料

杜牧及其创作简介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大和二年(828)进士,后来长期在各方镇为幕僚,武宗会昌以后,曾任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大中年间回长安任职,官至中书舍人。有《樊川文集》。

  杜牧出身于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他的祖父杜佑,为三朝宰相兼名学者,著有《通典》二百卷。这种出身是杜牧一直很自豪的,对于他的人生理想也很有影响,他在《上李中丞书》中说,自己关心的是“治乱兴亡之迹,财赋甲兵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他曾写过《罪言》、《论战》等有关政治、军事的论文,曾注过《孙子》十三篇,还多次引古论今地给当政者写信议论政治、军事方略,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郡斋独酌》)。

  可是,就算他真有管仲、诸葛之才,也未必能把唐王朝这件千孔百疮的衣裳补好了,何况他在中进士后十年时间里,大部分时间都在幕府沉沦下僚,直到四十岁才当上州官。因此,他时常又感到失望,四十四岁时在池州刺史任上,还发出“为吏非循吏,论书读底书”(《春末题池州弄水亭》)的牢骚,任州官以前,更是以落魄公子、风流文人的身份,流连于酒市妓楼。所谓“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遣怀》)式的放荡形骸,所谓“嗜酒好睡,其癖已痼”(《上李中丞书》)式的懒散颓废,与他心中时时想参政治世的雄心壮志,正好完整地表现了杜牧的心灵。

  史学世家的遗风和对现实政治的关切,在杜牧那里没有机会像他祖父那样施展于实际政务或历史著述,却在他的诗中形成一种深沉的历史感。一些登临咏怀之作,别人写来大抵是流连山水,描摹自然,而杜牧写来,却常常融合了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总有一种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如《润州二首》之一:

  句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又如《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澹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而另外一些咏史诗中,他的感触就更为明显了: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登乐游原》)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

  前者喟叹朝代兴亡变化,岁月倏忽变幻,后者感慨执政者的荒淫糊涂和世人的居安忘危,透过这些,我们看到他心底的悲凉。此外,还有不少咏史诗都很出色,最著名的如“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过华清宫》)讽刺天子的荒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感慨历史变化的难以把握等等,都表现着他透过历史对现实的关注。

  怀古伤今,是不甘沉沦的社会责任感,也是家世门风的传统和实现理想的抱负所合成的力量在杜牧诗歌中的表现。

  然而,当时代的衰颓和自身的怀才不遇使他感到无可奈何时,他也常常以自我旷放来寻求解脱,希望有一种闲适的生活和恬静的心境,在《湖南正初招李郢秀才》中他说:

  行乐及时时已晚,对酒当歌歌不成。千里暮山重叠翠,一溪寒水浅深清。高人以饮为忙事,浮世除诗尽强名。看著白苹芽欲吐,雪舟相访胜闲行。

  在《九日齐山登高》中又说:“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这些诗中一面显着洒脱无羁和看破红尘似的高逸情致,一面又透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尤如那黄昏落日不可挽回,世事和人生都很难勉强,还不如在一时的良辰美景中沉醉,这正是哀中生喜。在《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中,我们更能看出他的心境: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其实杜牧胸怀大志,常以韬略自负,又何尝甘于枯守淡泊?当他自称以“无能”为“有味”,说要逍遥江海的同时,却又恋恋不舍地回望唐太宗的陵墓,遥想那辉煌的贞观盛世。

  不过,由于杜牧习惯从广大的历史上看待现实问题和个人遭遇,性格也比较豪爽开朗,他的诗中虽然有颓唐的成份,却并不显得局促阴暗,相反,无论感慨往事、针砭现实还是抒写怀抱、描摹自然,都能在忧郁中透出高朗爽健、意气风发、俊逸明丽的气格,这一点有些像刘禹锡。前面举出的诗可以看出这种特点,下面再录两首写景诗: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长安秋望》)

  虽然写的都是秋景,却没有这一类诗常见的衰飒暗淡,倒有些明亮和高朗。

  据《云溪友议》载,杜牧曾指责白居易“诗体舛杂”,在杜牧本人所写《唐故平卢军节度巡官陇西李府君墓志铭》中,也曾借李戡之口说元白体诗“纤艳不逞”、“淫言媟语”;而他应命给李贺诗集写序时又暗示说,李贺诗虽然奇丽谲诡,想象力丰富,但与《楚辞》比起来,“理”不及而“辞”过之(《李贺集序》),也就是诗缺乏思想而过分注重文辞。要革除这两方面的弊病,自然应该是在内容上要“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心”(同上),而在艺术上则要“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应该力求“高绝”(《献诗启》)。的确,他的诗风既没有元白诗平易滑俗的毛病,也不像李贺那样雕琢鑱刻,以艳险奇丽取胜。由于杜牧说过“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抓”(《读韩杜集》)这样的话,并写有《杜秋娘诗》及《大雨行》这样颇似杜甫、韩愈风格的诗,一般认为他受杜、韩的影响较深。但是,从杜牧所擅长的七律、七绝的语言艺术上来看,他有杜甫那种讲究顿挫抑扬、开合回环的声律与布局的特点,但又不像杜甫那么沉郁浑厚,更多地有一种高朗俊逸的气质;而对于韩愈诗较为流畅轻灵的一面,杜牧确有所吸取,而对其最具有强烈特征的奇崛怪异的风格,杜牧却没怎么采 纳。他的诗以七绝最为人称道,其次是七律。

  总体上说,是以明丽的意象和俊逸的气骨,加上他特有的历史感所形成的诗的深远开阔的视野,构成了其诗歌的特殊境界。




扩展资料

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

  社会衰败中士人怀古伤今情绪的反映 杜牧的诗歌创作 许浑等人的创作

  从唐敬宗和唐文宗时期开始,唐帝国出现明显的衰败倾覆之势。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于斯之时,阍寺专权,胁君于内,弗能远也;藩镇阻兵,陵慢于外,弗能制也;士卒杀逐主帅,拒命自立,弗能诘也;军旅岁兴,赋敛日急,骨肉纵横于原野,杼轴空竭于里闾。”(《唐纪》六十)指出宦官专权,藩镇割据,骄兵难制,战乱屡起,赋税沉重,民间空竭。这一切,加上统治集团的腐败,使唐王朝陷入了无法挽救的危机之中。由于朝廷控制的州县减少,官位紧缺,朝中清要职位又为朋党及有权势者所据,一般士人在仕途上进身机会很少;由于科场风气败坏,许多出身寒微,拙于钻营的有才之士,在考场上长期受困,甚至终生不第。少数士人即使幸而中举入仕,也很难像中唐的韩愈、白居易等人那样,凭他们的文才进入政治机构上层。面对王朝末世的景象和自身暗淡的前途,士人心理状态发生很大变化。一些人尽管仍然眷念朝廷,关心时政,怀抱希望,但也往往以失望告终。国事无望,抱负落空,身世沉沦,使晚唐诗人情怀压抑,悲凉空漠之感常常触绪即来。这种种抑郁悲凉,在晚唐诗歌的多种题材作品中都有体现,而体现得既早又突出的是怀古咏史之作。

  晚唐怀古咏史诗的数量大增,情调也与往时不同。初盛唐在怀古中常带有前瞻的意味,中唐怀古咏史常寄托对国家中兴的希望,晚唐诗人则是用一切皆无法长驻的眼光,看待世事的盛衰推移,普遍表现出伤悼的情调。这种悼古伤今,从刘禹锡在长庆末期和宝历年间写的《西塞山怀古》、《金陵五题》、《台城怀古》等篇开始,形成一股势头,随后,有杜牧、许浑、温庭筠、李商隐等人的大量创作。

  杜牧(803~852),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两人的成就都不限于怀古咏史一种题材,而有多方面的建树。杜牧才气纵横,抱负远大,继承了祖父杜佑以《通典》为代表的经世致用之学,注意研究“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很想建功立业,有一番作为。在诗歌创作上,他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献诗启》)。结合他的诗歌创作看,追求的是一种情致高远,笔力劲拔的诗风。他不满当时诗坛的绮靡倾向,但他自己亦多绮情柔思,故而其诗能在俊爽峭健之中,时带风华流美之致。他很强调创作的内容,主张 “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在其今存的500馀首诗中,有不少写现实政治和社会生活题材。《感怀诗一首》针对藩镇割据而发;《郡斋独酌》有感国家的内忧外患,抒发了自己报国的愿望;《河湟》诗对河西、陇右之地被吐蕃侵占久久不能恢复表示愤慨;《早雁》诗写因遭受回鹘侵扰而流亡的民生哀怨: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运用比兴手法,把逃避回鹘侵扰的边民比作哀鸿。在抒发对人民同情的同时,隐含对朝廷未能御侮安民的不满。

  杜牧不仅怀古咏史诗数量多,而且有不少从总体看不属于怀古咏史的作品,也在即景抒情中注入了深沉的历史感慨。他的怀古咏史诗,多数是抒写对于历史上繁荣昌盛局面消逝的伤悼情绪。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登乐游原》)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过勤政楼》)

  前一首感叹盛大煊赫的西汉王朝,只剩下荒陵残冢。后一首写唐玄宗时代作为盛世标志的勤政楼,被遗亡冷落,独任苔藓滋蔓。两首诗虽然一慨叹汉代,一咏年朝,但抒发的都是对于现实衰颓已经无可挽回的感触。杜牧的这种感触又经常还有盛衰兴亡不可抗拒的哲理意味。如《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澹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伤悼六朝繁华消逝,同时又以“今古同”三字把今天也带入历史长河。“人歌人哭”,一代代人都消没在永恒的时间里,连范蠡的清尘也寂寞难寻了。留下的只有天淡云闲,草色连空。这正是对于唐衰推移,一切都无法长存的认同和感慨。此诗禾意超脱,一方面在广阔远大的时空背景上展开诗境,一方面又以丽景写哀思,很能体现杜牧律诗含思悲凄、流情感慨的特色。

  杜牧的怀古咏史诗也有不少是借题发挥,表现自己的政治感慨与识见,如《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借慨叹周瑜因有东风之便取得成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这类诗虽主要意思不在怀古,但由于是由古代历史或遗迹触发的感慨,一般仍带有伤悼往事的情绪。

  杜牧五、七方古今体诗都有佳作,七律、七绝更为擅长。尤其是七绝,向来受到推崇。名篇除前面已引的《赤壁》等诗外,《山行》、《秋夕》、《泊秦淮》、《赠别》、《寄扬州韩绰判官》等,也都脍炙人口。在写法上,有的描绘景物,鲜明如画;有的表达深曲,情思蕴藉;有的发议论而伴以情韵。他和李商隐同为晚唐七绝成就最高的诗人。李深婉而杜俊爽。

  许浑(791?~?),今存诗四百馀首,以五律、七律为主,无一古体。许浑诗在词语、对仗、格律上都极为圆稳工整,形成“整密”(胡应麟《诗薮》外编卷四)的风格。他与杜牧有诗唱和,并受到杜牧推重。但其诗多表现闲适退隐的思想,内容比较贫乏,不少作品意境上给人雷同之感,缺少新鲜警策。他的怀古咏史诗在集中所占比重虽然不大,却是较为出色的部分。其《咸阳城东楼》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官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清水流。

  咸阳为秦汉京城。“鸟下”二句意谓秦苑、汉宫繁华岁月均已过去,惟有飞鸟鸣蝉点缀在秋风夕阳、绿芜黄叶之间。末句渭水东流,一去不返,既暗喻秦、汉已成陈迹,又有自古及今的意味。这首诗本来就是在广远的时空背景上展开的,结尾更推进为对人世盛衰和历史进程的纵览,因而吊古就含有明显的伤今意味和对于历史的空漠感。他的另一首名作《金陵怀古》,结联“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涵盖范围更广,集中地抒发了对繁华昌盛终将消尽的无可奈何心情。

  比杜牧、许浑年辈略晚的刘沧,也是一位怀古情感极易被触发的诗人,但诗境更为萧瑟。《秋日过昭陵》结联云:“那堪独立斜阳里,碧落秋光烟树残。” 在他之前,唐人把唐太宗的陵墓写得这样凄凉的不多。胡震亨云:“刘沧诗长于怀古,悲而不壮,语带秋意,衰世之音也欤?”(《唐音癸签》卷八)晚唐小家的怀古咏史诗,除意在讽刺者外,凡慨叹昔盛今衰的,多半是这种情调。




扩展资料

《阿房宫赋》的修辞美

  杜牧的《阿房宫赋》堪称古赋名篇。它所以能千古流传,不仅在于立意高,而且在于构思巧;不仅在于议论精辟,而且在于词章瑰丽;尤其是它运用的修辞手法,真是丰富多彩。

  比喻  古往今来,大凡成功的作家都是善用比喻的能手,“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出于事”(《文心雕龙·比兴》)。杜牧在《阿房宫赋》里,极力铺陈宫殿的宏伟壮丽,极力描写宫女的尽态极妍,极力渲染秦始皇的骄奢淫逸,巧妙地运用了多种比喻手段。例如:“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这是写宫内横跨三川的长桥和直达南山之顶的复道。以龙喻桥,是因为桥与传说中的龙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这样比喻,易使人们把现实中的桥,桥下的水和龙联系起来,唤起丰富的联想;以虹喻复道,不仅在显其高峻,而且在状其华丽,虹分五彩,绚丽夺目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这三个比喻句,形式上没有变化,喻体在前,本体在后。这三句话的翻译应该是:像明星那样晶莹闪烁的,是宫女们打开的梳妆镜;像绿云那样纷纷披拂的,是宫女们早晨梳理的长发;像雷霆突然滚滚而过的,是秦始皇的车驾。

  刘勰曾说:“故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若刻鹄成骛,则无所取焉。”(《文心雕龙·比兴》)杜牧在《阿房宫赋》里使用的比喻,新奇、贴切,毫不矫揉造作,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夸张  它或是有意夸大,或是故意缩小,“是以言峻则嵩高极天,论峡则河不容,说多则子孙千亿,称少则民靡孑遗”(《文心雕龙·夸饰》)。杜牧《阿房宫赋》里十分熟练地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例如: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这里不仅写出了六国破灭的迅速和秦一统天下的声威,而且突出了阿房宫建筑规模的宏伟庞大。建筑材料之多用“蜀山兀”加以夸张;其占地广用“覆压三百余里”加以强调;其巍峨的形状用“隔离天日”加以强调。“辞虽已甚,其义无害”,经作者这样一夸张,阿房宫的高大雄伟便赫然矗立在人们面前了。再如: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夸张,即通过极力往小处写某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加以夸张。在这句话里,作者为了揭露秦始皇的穷奢极侈,极写他以贵为贱、以重为轻、以大为小,有力地控诉了秦始皇“取之尽锱钟,用之如泥沙”的罪恶。

  有时,比喻、夸张结合在一起使用。这是因为比喻需要借助夸张使事物突出鲜明,夸张需要借助比喻使事物形象具体。例如: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五步十步,言距离之短,状楼阁之密,这是夸张;廊腰檐牙,言装饰之美,喻结构之巧,这是比喻;蜂房水涡,借喻宫殿的曲折有致;几千万落,言宫室之多。比喻和夸张相得益彰。

  对比  所谓对比,即将相反的两件事物彼此相比,使所说的一面分外鲜明,或所说的两面交相映衬。对此,杜牧在《阿房宫赋》里运用得自然而富有特色。例如: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这里,一连用了六个“多于”,“使”字贯串到底,把矛头直指秦始皇。这个对比的运用,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运用眼前的通俗常见的事物来对比,如农夫、工女、粟粒、帛缕、城郭和言语,越是普遍的事物就越具代表性;二、运用多种事物,突出一个特点,使所说的事物分外鲜明。如这里所举事物都是抓住“多”这个特点来对比的。“多”本是抽象的,但这样一对比,“多”就有了十分具体而丰富的含义:不仅突出了宫室的华丽、秦始皇的奢侈,而且作者的爱憎、褒贬也十分鲜明,从而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

  此外,对偶、排比等手法的运用,不仅句式整齐,音调铿锵,而且文气奔放流畅,给人以回肠荡气之感,令人回味无穷、爱不释手。

(选自《语文周报·高中版》总第436期)




扩展资料

《阿房宫赋》互文与比喻的运用

  《阿房宫赋》运用了互文、比喻、对偶、排比、夸张等多种修辞方法,而以互文和比喻更为突出。下面就谈谈互文与比喻在《阿房宫赋》里的运用。

  一、互文的运用。互文,即“互文见义”。有时因对偶、押韵、平仄、字数的限制,或为了增强某种表达效果,把本应合在一起说的话,临时拆开,使同句或相邻句中所用的词互相补充,互相渗透,理解时又应合在一起。这种修辞方法就叫互文。《阿房宫赋》下面的名子都很好地运用了这一修辞方法。

  ①烟斜雾横……

  ②直栏横槛……

  ③朝歌夜弦……

  ④王子皇孙,辞楼下殿……

  ⑤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⑥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例①应理解为“烟雾缭绕”,不能拆开理解。

  例②应理解为“栏杆纵横”,不能理解为“直的栏杆和横的栏杆”。

  例③应理解为“日夜弹唱”,不理解为“早上唱歌,晚上弹琴”。

  例④中的“王子皇孙”是“六国王侯的女儿和孙女”,不是“国王的女儿,皇帝的孙女”。“辞楼下殿”应理为“辞别自己国家的楼阁宫殿”,不能理解为“离开了自己的楼阁,走下了本国的宫殿”。

  例⑤应理解为“楼阁很多,到处都是”,不能理解为“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亭阁”。

  例⑥应理解为“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统治者拥有的金玉珍宝”,不能理解为“燕国赵国收藏的珠玉,韩国魏国聚敛的金银,齐国楚国的瑰宝奇珍”。

  由于运用了互文,上面的语句都只能合起来理解,不能拆开理解。用了互文后,语句工整, 别有韵味;彼此互补,凝炼、含蓄。增加了内容的含量,增强了表达效果,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二、比喻的运用。《阿房宫赋》里的比喻都用得很贴切,很生动,很形象。特别是诘喻、强喻和本体与喻体倒置的暗喻更具有特色。下面就谈谈这三种比喻的运用。

  1、诘喻。以反诘句的形式来表现比喻的内容的修辞方法就叫诘喻。《阿房宫赋》下面的两句话就是典型的例子。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作者不说“长桥卧波如龙,复道行空似虹”,而故作疑问,却说“未云何龙?”“不霁何虹? 从而表明人们看到“长桥”和“复道”就像看到了真正的“龙”和“虹”一样。这就婉曲而形象地描绘出了阿房宫里桥梁和复道的奇丽、壮观。若采用一般的比喻,就达不到这样好的效果。

  2、强喻。就本体和喻体在相似点上进行比较,指出本体不仅像喻体,而且超过喻体。这样的比喻就是强喻。《阿房宫赋》下面的句子就很好地运用了这一修辞方法。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库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庚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本体“负栋之柱”“架梁之椽”“钉头磷磷”“瓦缝参差”“直栏横槛”“管弦呕哑”都是 阿房宫里的事物,喻体“南亩之农夫”“机上之工女”“在庚之粟粒”“周身之帛缕”“九土之城郭”“市人之言语”都是现实生活中数量极多的事物。本体与喻体在“数量极多”这一相似点上进行比较,说明本体不仅像喻体,而且超过了喻体。这就突出了阿房宫里各种事物之多,说明秦统治者的生活是极其奢靡的,封建帝王的奢侈享乐是建筑在人民痛苦生活之上的。

  3、本体与喻体倒置的暗喻。在一般情况下,本体在前,喻体在后,但《可房宫赋》下面这句话却把喻体放在本体的前面了。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拢拢,梳晓鬟也;……烟斜雾横,焚椒兰边;雷霆乍惊,宫车过边……

  这几个分句都把喻体放在本体前边。倒置后,突出了喻体,先给人鲜明、生动的画面,然后再出现本体,唤起读者的丰富想象。这就增强了比喻的力量,加深了读者的印象,渲染了阿房宫美女之多。同时也间接地揭露了秦统治者的荒淫无度。

  当然,在运用互文与比喻时,有时还兼用了其它修辞方法。如例⑤兼用了对偶,例⑥兼用了排比;用诘喻时兼用了对偶,用强喻时兼用了排比和夸张,本体与喻体倒置时也兼用了排比和夸张。但互文与比喻的运用则更为突出,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扩展资料

阿房宫与“阿宫腔”

王齐秀

  两千多年以前,秦始皇当上皇帝后,便为自己重新修建了当时所能想象的最富丽堂皇、美艳无比的新宫,这就是阿房宫。虽然阿房宫还没有彻底完工,只存在了短短的十几年,就在楚霸王项羽的一把大火下化为灰烬,但是阿房宫的美却成为历代骚人墨客追古惜今,千年咏唱的话题。在秦地关中,关于阿房宫这一美丽宫殿的传说早已浸入这块黄土地中,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阿房”,在咸阳方言中念“窝邦”(wobang),“窝邦”就是“那边”的意思,对于秦代咸阳都城的人来说,这是一座没有完工、也就没有名字的宫殿,他们把河对岸的这座新宫叫“那边的宫”,因为没有正式的名字,所以一直“窝邦”、“窝邦”叫着,直到现在,陕西关中的方言中,仍把“那边的”叫“窝邦”。

  另外,“阿”(wo)在陕西关中方言中有“美”、“舒服”的意思,所以阿房宫的另一个意思就是最美,最舒服的宫殿。据说这也是秦代的口头语,陕西方言中还把“舒服极了”、“美极了”叫“阿(wo)也”。做什么舒心畅快,他们会说“阿也的很”。从这一点也能看出当时的阿房宫是多么豪华。

  在陕西,至今流传着一种古老的戏曲艺术阿宫腔。据说,秦朝末年,项羽攻入咸阳,火烧阿房宫。宫里的内侍、宫女及舞乐歌女有一部分逃出阿房宫,流落民间。他们把阿房宫里一种清雅俊丽、委婉细腻的歌舞演唱带到民间,并且传播开来,慢慢形成一种新的民间曲调,这种调式被人们称为“阿宫腔”。 

  阿宫腔尤其以女声最为动听,在唱腔上有明显的拖腔,就是在演唱时经常有“那意呀唉”,据说,这“那意呀唉”是当时秦时宫女的语言习惯。这种习惯一直被阿宫腔这一古老的地方戏曲艺术所沿用。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