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高二语文 -> 高二上学期 -> 第四单元

15 灯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15 19:28:30阅读:nyq
字号:|


扩展资料

巴金简介

  巴金,生于1904年11月25 日,原名李尧棠,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自幼在家延师读书。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攻读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参与组织“均社”,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夏毕业后,经常发表论文和译文,宣传无政府主义。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著作颇多。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同年秋天东渡日本。次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季月刊》,同年与鲁迅等人先后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曾任《呐喊》周刊(后改名《烽火》)发行人、主编,担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短篇小说以《神》、《鬼》为著名。抗战胜利后主要从事翻译、编辑和出版工作。
  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1950年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曾两次赴朝鲜前线访问,辑有《生活在英雄们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两本散文通讯集。1960年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协副主席。“文革”中,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由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扩展资料

本文的写作背景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升级,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日本帝国主义更加疯狂地、大规模地侵略中国,大片国土沦为敌战区,抗日战争进入艰难的相持阶段。一方面日本侵略者气势汹汹,攻城略地,所到之处似乎无坚不摧。另一方面,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众志成城,浴血奋战,同日本侵略者进行着殊死的斗争。而国内的政治局势也变得十分复杂,国、共、日、汪之间构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国的抗战前途,在许多人看来,波诡云谲,变幻莫测,悲观失望的论调甚嚣尘上。
  抗日战争激发了巴金的爱国主义热情,他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抗日运动之中,先是与茅盾主编《呐喊》,并担任上海文化界抗日救亡协会机关报《救亡日报》编委,积极宣传抗战。1938年3月,被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在8年抗战中,巴金辗转于上海、广州、汉口、昆明、成都、重庆、贵阳、桂林之间,和人民同患难共命运,自觉地用笔为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服务,写下了大量反映抗战生活的小说和散文。
  巴金是一个热血青年,是一个把个人命运融入民族解放斗争的革命作家。他在1942年出版的《废园外·后记》中写道:“这些天里,笼罩在太平洋上的暗云紧紧压住我的心,一定是它做了火种,我听够了叹息和疑虑的询问,我看够了报纸上那些可怕的标题,我的心反抗着,我的信念坚执着,我怀疑过‘将来’么?我相信恶势力的胜利么?我愿意在侵略者下面低头么?不,这不可能。我的心始终在反抗。因此它燃烧起来了。”在这篇《后记》里,作者再一次描写了“暗云”“火种”两个意象,它与写在同一时期的《灯》中的“寒夜’”“灯光”的意象,是一脉相承的。
  可贵的是,作者表现当时笼罩在中国上空的黑暗势力,以及中国民众心中的理想之光时,并没有采用写实的手法,而是以一种审美的方式,把黑暗势力和理想之光进行了象征化处理,变成了一篇富有哲理性的艺术散文,就使这篇散文超越了特定政治、社会背景的拘囿,升华为一篇具有普遍性、典型性的散文精品。这正是它的价值所在。




扩展资料

爱尔克的灯光

巴金

  傍晚,我靠着逐渐黯淡的最后的阳光的指引,走过十八年前的故居。这条街、这个建筑物开始在我的眼前隐藏起来,像在躲避一个久别的旧友。但是它们的改变了的面貌于我还是十分亲切。我认识它们,就像认识我自己。还是那样宽的街,宽的房屋。巍峨的门墙代替了太平缸和石狮子,那一对常常做我们坐骑的背脊光滑的雄狮也不知逃进了哪座荒山。然而大门开着,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却是原样地嵌在那里,似乎连颜色也不曾被风雨剥蚀。我望着那同样的照壁,我被一种奇异的感情抓住了,我仿佛要在这里看出过去的十九个年头,不,我仿佛要在这里寻找十八年以前的遥远的旧梦。
  守门的卫兵用怀疑的眼光看我。他不了解我的心情。他不会认识十八年前的年轻人。他却用眼光驱逐一个人的许多亲密的回忆。
  黑暗来了。我的眼睛失掉了一切。于是大门内亮起了灯光。灯光并不曾照亮什么,反而增加了我心上的黑暗。我只得失望地走了。我向着来时的路回去。已经走了四五步,我忽然掉转头,再看那个建筑物。依旧是阴暗中一线微光。我好像看见一个盛满希望的水碗一下子就落在地上打碎了一般,我痛苦地在心里叫起来。在这条被夜幕覆盖着的近代城市的静寂的街中,我仿佛看见了哈立希岛上的灯光。那应该是姐姐爱尔克点的灯吧。她用这灯光来给她的航海的兄弟照路。每夜每夜灯光亮在她的窗前,她一直到死都在等待那个出远门的兄弟回来。最后她带着失望进入坟墓。
  街道仍然是清静的。忽然一个熟习的声音在我耳边轻轻地唱起了这个欧洲的古传说。在这里不会有人歌咏这样的故事。应该是书本在我心上留下的影响。但是这个时候我想起了自己的事情。
  十八年前在一个春天的早晨,我离开这个城市、这条街的时候,我也曾有一个姐姐,也曾答应过有一天回来看她,跟她谈一些外面的事情。我相信自己的诺言。那时我的姐姐还是一个出阁才只一个多月的新嫁娘,都说她有一个性情温良的丈夫,因此也会有长久的幸福的岁月。
  然而人的安排终于被“偶然”毁坏了。这应该是一个“意外”。但是这“意外”却毫无怜悯地打击了年轻的心。我离家不过一年半光景,就接到了姐姐的死讯。我的哥哥用了颤抖的哭诉的笔叙说—个善良女性的悲惨的结局,还说起她死后受到的冷落的待遇。从此那个作过她丈夫的所谓温良的人改变了,他往一条丧失人性的路走去。他想往上爬,结果却不停地向下面落,终于到了用鸦片烟延续生命的地步。对于姐姐,她生前我没有好好地爱过她,死后也不曾做过一样纪念她的事。她寂寞地活着,寂寞地死去。死带走了她的一切,这就是在我们那个地方的旧式女子的命运。
  我在外面一直跑了十八年。我从没有向人谈过我的姐姐。只有偶尔在梦里我看见了爱尔克的灯光。一年前在上海我常常睁起眼睛做梦。我望着远远的在窗前发亮的灯,我面前横着一片大海,灯光在呼唤我,我恨不得腋下生出翅膀,即刻飞到那边去。沉重的梦压住我的心灵,我好像在跟许多无形的魔手挣扎。我望着那灯光,路是那么远,我又没有翅膀。我只有一个渴望:飞!飞!那些熬煎着心的日子!那些可怕的梦魇!
  但是我终于出来了。我越过那堆积着像山一样的十八年的漫长岁月,回到了生我养我而且让我刻印了无数儿时回忆的地方。我走了很多的路。
  十九年,似乎一切全变了,又似乎都没有改变。死了许多人,毁了许多家。许多可爱的生命葬入黄土。接着又有许多新的人继续扮演不必要的悲剧。浪费,浪费,还是那许多不必要的浪费─—生命,精力,感情,财富,甚至欢笑和眼泪。我去的时候是这样,回来时看见的还是一样的情形。关在这个小圈子里,我禁不住几次问我自己:难道这十八年全是白费?难道在这许多年中间所改变的就只是装束和名词?我痛苦地搓自己的手,不敢给一个回答。
  在这个我永不能忘记的城市里,我度过了五十个傍晚。我花费了自己不少的眼泪和欢笑,也消耗了别人不少的眼泪和欢笑。我匆匆地来,也将匆匆地去。用留恋的眼光看我出生的房屋,这应该是最后的一次了。我的心似乎想在那里寻觅什么。但是我所要的东西绝不会在那里找到。我不会像我的一个姑母或者嫂嫂,设法进到那所已经易了几个主人的公馆,对着园中的花树垂泪,慨叹着一个家族的盛衰。摘吃自己栽种的树上的苦果,这是一个人的本分。我没有跟着那些人走一条路,我当然在这里找不到自己的脚迹。几次走过这个地方,我所看见的还只是那四个字:“长宜子孙”。
  “长宜子孙”这四个字的年龄比我的不知大了多少。这也该是我祖父留下的东西吧。最近在家里我还读到他的遗嘱。他用空空两手造就了一份家业。到临死还周到地为儿孙安排了舒适的生活。他叮嘱后人保留着他修建的房屋和他辛苦地搜集起来的书画。但是儿孙们回答他的还是同样的字:分和卖。我很奇怪,为什么这样聪明的老人还不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倘使不给他们一个生活技能,不向他们指示一条生活道路!“家”这个小圈子只能摧毁年轻心灵的发育成长,倘使不同时让他们睁起眼睛去看广大世界;财富只能毁灭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要是它只消耗在个人的利益上面。
  “长宜子孙”,我恨不能削去这四个宇!许多可爱的年轻生命被摧残了,许多有为的年轻心灵被囚禁了。许多人在这个小圈子里面憔悴地捱着日子。这就是“家”!“甜蜜的家”!这不是我应该来的地方。爱尔克的灯光不会把我引到这里来的。
  于是在一个春天的早晨,依旧是十八年前的那些人把我送到门口,这里面少了几个,也多了几个。还是和那次一样,看不见我姐姐的影子,那次是我没有等待她,这次是我找不到她的坟墓。一个叔父和一个堂兄弟到车站送我,十八年前他们也送过我一段路程。
  我高兴地来,痛苦地去。汽车离站时我心里的确充满了留恋。但是清晨的微风,路上的尘土,马达的叫吼,车轮的滚动,和广大田野里一片盛开的菜子花,这一切驱散了我的离愁。我不顾同行者的劝告,把头伸到车窗外面,去呼吸广大天幕下的新鲜空气。我很高兴,自己又一次离开了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
  忽然在前面田野里一片绿的蚕豆和黄的菜花中间,我仿佛又看见了一线光,一个亮,这还是我常常看见的灯光。这不会是爱尔克的灯里照出来的,我那个可怜的姐姐已经死去了。这一定是我的心灵的灯,它永远给我指示我应该走的路。

1941年3月在重庆 选自《龙·虎·狗》

返回


扩展资料

论 巴 金

夏一粟

  在读了前几期的大公报文艺副刊所发表巴金先生一封《给eg》底信后,我底眼泪顿时便不觉渗然地流下来了。
  于是又使我回想起两年前一位朋友曾向我这样问着过说:
  “在目前中国底许许多多底作家中,还有谁比巴金先生更伟大呢?”
  当时我却躇踌了,沉默了,因为我实在找不出一个有比巴金先生这样更伟大,更真挚,更激烈,更为正义而苦痛着的作家来。而且这问题摆在我底面前一直到了如今,如今我依然找不出一个适当的解答来。
  巴金,在他自己底那一条路上的确是伟大的。他因为看到眼前许许多多不合理的事态,耳朵里听不惯民众底苦痛的呼声,所以,他也要求着革命。而革命必会使一个伟大人物死亡的,所以他底杜大心死亡了(《灭亡》),他底革命的人物毁灭了(《死去的太阳》),以后他又为着正义而需要着《复仇》,为着一个民族底被践踏而作着《海底梦》,为着大众底不平而有着他底《沙丁》和《雾》。总之,他底一切的著作都是感着人间底罪恶而苦恼,为着全世界底人类底不幸的命运而痛哭。而且他底每一篇著作都可以给每一个青年人带来一种伟大的心情,一种向光明走去的心情。自然,他底思想如何,当属另一个问题。但可以保证的是:他绝没有一般所谓普罗作家底臭味,尤其很少“口号”和“标语”,和等等色色的所谓“正义意识”。如象听见别人谈到民族,谈到国家,便斥为是思想落伍,这一类的下流习气,更可以说是绝对没有。
  巴金,这么样一个伟大的作家,恐怕是谁也不敢加以否认而敬虔的吧?
  但,惟其因为是伟大,一般地,所以总是苦痛着的。但丁是这样,杜斯杜夫斯基是这样,而我们底巴金先生也是这样。
  可是,我所说的关于他底苦痛,并不是物质的;在作为物质生活与发展中的巴金,他起先在东南大学附中出去,因以勤工俭学底名义到了法国后,便在一个平民底拉丁区内,嚼着冷硬的面包,忍耐着苦痛,一直过了两三年这样下贱人底生活;就是回国后到了上海,也仍然在开明书店作过极不相干的外国文底校对职务。在这种境地里的巴金,当然为一般大人物们所不屑道及的。但,这样看来在物质方面的巴金似乎也很苦痛的,可是实际上他底最苦痛的还是精神上的,譬如在《复仇》底序里面他说:
  “在白天里我忙碌,我奔波,我笑,我忘记了一切地大笑,因为我戴了假面具。
  “在黑夜里我卸下了我底假面具,我看见了这世界底面目。我躺下来,我哭,为了我底无助而哭,为了看见人类底受苦而哭,……”
  又说:
  “……我底灵魂为着世间底不平而哭泣着。”
  这就是他底灵魂底自白,也就是他底苦痛的自白。而且由这些看来,我们可以知道这位作家在精神上是怎样的苦痛。
  在上海环龙路底一家花园底别墅底小屋里,他整天价地,日也写,夜也写,忘记了饮食,忘记了苦痛,忘记了自由。在青岛底一个朋友家里,他底灵魂也是悲痛着,颤动着;在北平与沈从文同住一个屋子里时,也还是一样。他显然地,没有过着安定的生活,而把他底一切的生活,完全建筑在信仰与理想上面。他说:
  “为了信仰,为了理想,我是可以来牺牲我底一切的。”
  但他并不是没有享受的机会的,也并不是无享受的可能;然而,到现在为止,他还是在过着他底素朴的平简的生活,而且还不见他有过恋爱的事情。虽然他也赞美女人底爱。而有着他底“初恋”,但人家总不相信他是会爱女人的。所以在《光明》底序里面他说:
  “……不仅是一个阶级,差不多全人类都要借我底笔来伸诉他们底苦痛了。他们是有这权利的。在这时候我还能够絮絮地象说教者那样说什么爱人,祝福人底话么?”
  啊!你伟大的作家哟!
  这伟大的作家永未抛弃过他底指斥罪恶咒诅横暴的笔,他永远用他底苦痛的灵魂来使青年感动,教每个青年去怎样爱人,救人;而且每个青年为了读他底作品真不知流过多少的眼泪,痛哭过多少次,但这是同情的激感的。比方你谈他底《灭亡》,看到《杀头之盛典》,看到张为群底被杀的时候,那种凄凉的惨况,你能不流泪么?
  巴金,这个大脑大眼,长脸短脚的作家,现在还在中国生存着,健长着,工作着的。自然,一样地也还是苦痛的。
  虽然在《给eg》信底最后他说:“现在天下太平,文章无用,以后决计搁笔。”然而这却是他底绝望的哭泣。本来一个人不能发展他底信仰,散布他底思想时,这是多么一场最苦痛,最悲哀的事情啊!何况我们底这个伟大的作家——巴金!
  巴金,总之在觉悟一民族底灵魂,而使之“向上”“奋斗”这一意义上说,巴金是有着他底不可磨灭的功绩的。
  自然,倘若对巴金先生有着兴趣与敬爱的青年人,在读了他底《写给eg》底信后,至少是会像我一样地关切的悲痛地,毕竟要流下几点酸痛的泪来。
  但我们除掉希望我们底巴金先生能够重复继续来执笔写他底伟大的作品,给我们带来一点更多的光明,此外,还有什么可说呢?
  啊啊!你伟大的作家哟!奋兴吧!最后的胜利还是会属于你底。我们是如何地在被你感动着啊!
  完了,完了,我们就此祝福吧!

——原载1935年7月16日天津《大公报》副刊《小公园》第1736号




扩展资料



巴 金


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山谷。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么?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7月21日
选自《龙·虎·狗》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