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陈奂生上城
扩展资料
《陈奂生上城》赏析
《陈奂生上城》作者高晓声,1928年生,江功武进人。50年代开始创作,已出版《李顺达造屋》、《七十九小说集》、《高晓声八小说集》、《高晓声八一小说集》、《陈奂生》、《觅》、《新娘没有来》等小说集与长篇小说《青天在上》、《陈奂生上城出国记》。高晓声檀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在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文笔简炼幽默,格调寓庄于谐,在新时期文苑独树一帜。
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战术》、《种田大户》、《陈奂生出国》等)反映农民陈奂生的人生历程。“上城”为其生活带来转机,“包产”使他找到归宿,“出国”则标志着他走向成熟。从这个人物的“人生三部曲”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农村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和广大农民艰难行进的身影。
《陈奂生上城》通过主人公上城的一段奇遇,生动地刻画出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农民,虽然背负着历史因袭的重负而步履维艰,却终于迈出了走向新生活的第一步,从而形象地概括了农村现实生活发生的可喜变化,农村经济政策的调整给广大农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作品中的陈奂生已经摘掉“漏斗户”主的帽子,“屯里有米,橱里衣”,抽空还可以进城卖农副产品。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他开始渴望过精神生活,希望提高自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于是总想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这事终于在他上城时“碰”上了:因偶感风寒而坐了县委吴书记的汽车,住上了招待所五元钱一夜的高级房间。在心痛和“报复”之余,“忽然心里一亮”,觉得今后“总算有点自豪的东西可以讲讲了”,于是“精神陡增,顿时好像高大了许多”。这种陈奂生式的精神满足与鲁迅笔下的阿Q似乎有着血缘关系,我们只能带着“含泪的微笑”来看待这一人物的这段奇遇。正如作者本人所说:“我写《陈奂生上城》,我的情绪轻快而又沉重,高兴而又慨叹。我轻快,我高兴的是,我们的情况改善了,我们缍前进了;我沉重、我慨叹的是,无论是陈奂生们或我自己,都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这篇
小说,解剖了陈奂生也解剖了我自己,希望借此来提高陈奂生和我的认识水平、觉悟程度,求得长进。”这段肺腑之言,正是作品的题旨所在,反映了作者对陈奂生们的精神世界的严肃探索和对我国农民命运的深沉思考。
《陈奂生上城》不仅在思想内容上有所开拓,而且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土洋结合,寓洋于土”,富于创新。小说在塑造人物时基本上采用我们民族传统的艺术手法,即通过人物个性化的动作、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与此同时,也借鉴、吸收外国小说的某些长处。如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有意识地将叙述、描写与人物心理分析结合起来,以更深一层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小说情节基本按照时空顺序展开,但也有跳跃和切入,且在叙述、描写过程中表现人物的意识流动。作品语言朴实凝炼,幽默风趣,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轻松的喜剧色彩。藏庄严于诙谐之内,寓绚丽于素朴之中,构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扩展资料
《陈奂生上城》读后小记
高晓声的这篇《陈奂生上城》,通过主人公陈奂生上城的一段经历,刻画出一个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农民,
在新的社会面前的所作所为,展示了一个中国最低层的农民的朴实憨厚,在新的经济政策下所受到的实惠,和一个积极的精神面貌。
在我还在读这篇小说时,我便开始同时思考陈奂生与阿Q到底有无一定的联系。当我读完时,虽然我无法给一个确定的答案,但我觉得至少陈奂生是两个本质上截然不同的角色,他们拥有的是两个彻底不同的背景和命运。阿Q和陈奂生之间不能简单地划等号!
在我的理解中,陈奂生是一个典型的底层中国农村农民形象:一方面他秉承了中国农民自古以来的优秀的传统美德,他既勤劳节俭、又朴实憨厚;另一方面他又未能脱离传统的尊卑等级观念(这点评价可能有点过甚,其实就是那种很强的一种官意识)的束缚。
我的认识仅仅就是这两点,我觉得陈奂生和阿Q就是挂不上边的,而且对于陈奂生的理解不能只局限于说他是个未曾觉醒的农民,似乎应该向更深层次的现实意义去挖掘。
首先,他的勤劳节俭,朴实憨厚,是不用赘述的,无论是从他的身份,还是他的言行,都无不体现着这些美好的品质,自然是无可非议的。有争议的就是关于他在旅馆的所作所为和当时的心理及言语。在那里高晓声这样写道:“(陈奂生)推开房间,看看照出人影的地板,又站住犹豫:“脱不脱鞋?”一转念,忿忿想道:“出了五块钱呢!”再也不怕弄脏,大摇大摆走了进去,往弹簧太师椅上一坐:“管它,坐瘪了不关我事,出了五元钱呢。”……回头看刚才坐的皮凳,竟没有瘪,便故意立直身子,扑嗵坐下去……”
单单从这里看,似乎可以说陈奂生几乎就是个阿Q式的家伙——一种愚蠢而又简单的报复心理。这是一点,对于认为陈奂生和阿Q很是相象的同学来说,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认为陈奂生有着严重的自我安慰心理也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体现这一点的地方很多,例如他对自己不明不白地就失去了五元钱的一种理解,还有在回家的路上所想的对自己的老婆的托词,似乎无不体现这个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精神幽灵。
但我不禁要问要想,表面现象的背后,是不是真正的说明了他有虚荣心,是不是他容易满足,他这种处事的方法和态度是不是精神胜利法?我不喜欢讲到什么,不管他的现实意义就靠到一个典型或是什么主义上去。我宁可他的出现不是一个必然,而是作者自己创作的一个独到人物。其实,我以为讨论一个人的品质如何,最重要的是看一个人欲望的大小。对于陈奂生来说,他只是个老实的庄稼人,他根本就没有什么过分强烈的欲望,顶多就是买顶帽子,赚点谈资罢了。如果说仅仅因为他的追求低,就说他容易满足,那岂不是很怨?至于精神胜利的一说,我觉得乐观和精神胜利有时是很难分辨,甚至有时可以混为一谈,重要的是看人物具有怎样的人生态度。如果一个人朴实,那么处理问题就想得开,自然就不是什么精神胜利法;如果一个人小心眼,那么对待利益问题就自然不得法,却硬要让他解决得让大家感到合乎道德,肯定就只有精神胜利法了,自我安慰了。
至此,我觉得陈奂生就是陈奂生,和阿Q根本就没有也不会有必然的强加的联系。陈奂生是个老实的新中国农民。
至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讲,还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人来讲,我想不管是谁要真的和市委书记沾上上了关系,自己不会不对人说,别人也不会熟视无睹的,还有住宾馆里陈奂生的举动有点夸张和过分,但谁能保证说现在就有人不会有这样的想法甚至比这个更斤斤计较的做法呢?!我想一切都不仅是陈奂生一个人的错,只是中国几千年以来的一个传统而已,早已经根深蒂固了。相同性质的“打江山”
和“坐江山”的笑谈至今不还在被大家争论着不休就是一个例证。所以若是谁还在那里喋喋不休,亟亟歪歪地说什么农民和市民是两个层次,那简直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完全就是垃圾。
文章读完了,小记也写完了,我觉得中国农民是值得同情的,不仅是由于生活水平的极低,更是因为没有人设身处地的去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却偏偏要从他们的身上去挖掘所谓的民族劣根性,还要以一个所谓的知识分子的高度去怜悯他们,耻笑他们没有追求,容易满足,到了这里清心寡欲也成了愚昧落后的代名词,以至大家忘了我们是由养活的。我想我写到这里,所思考的,所写的,也是自己所始料不及的。也许我们在这里所讨论的东西,即使把陈奂生请到现场来听,他也未必听得懂,即便他懂了也不会在乎,但我们仍要呐喊,仍要为他们的生存状态说上几句。
扩展资料
有关《陈奂生上城》的评论
1.《陈奂生上城》是“陈奂生系列”小说中最精彩的篇什,它通过陈奂生上城的奇遇,又悲又喜地写出处在社会变革时期的老一代农民,终于迈出了新生活的第一步,形象地概括了今天农村现实生活的历史性的深刻变化。
“‘斗户主’陈美生,今日悠悠上城来。”作品开篇就为陈美生即将演出的一幕令人捧腹的喜剧吹奏出欢快的调子。新时期到来之盾,陈美生的物质生活有了明显的提高:”围里有米,橱里有衣”,抽空还可进城卖点农副产品。物质生活改善了,他渴望过精神生活:“哪里有听的,他爱去听,哪里有演的,他爱去看,没听没看,他就觉得没趣。”他再也不能忍受“就像等于没有‘自己’这个人”那样的处境,他要求在位神上和人们并起并坐。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因此他总想,“要是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就好了,就神气了”。果然,这样的事情终于给他“碰”上了:他坐了吴书记的汽车,并住了五元钱一夜的招待所的高级房间!他在心痛之余,“忽然。心里一亮”,觉得今后“总算有点自豪的东西可以讲讲了”。于是,“他精神陡增,顿时好像高大了许多”。就这样,一个多少带阿Q气的、淳朴憨厚而又努力追求美好生活的老一代农民的生动形象,活脱脱地站立在我们面前。
作品的情节结构基本上和时、空顺序相一致,但有时也采用跳跃和切入。如陈美生病卧车站,一觉醒来已在县招待所,然后再通过补叙和人物的回忆,交代以前发生的事。高晓声驾轻就熟、“离土于洋”的表现手法,洞开了陈美生内心世界的窗户,把他灵魂的光华和阴影一览无遗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喜剧气氛的烘托、渲染,语言的诙谐,幽默、风趣,为小说增添了不少光彩。
(选自《中国当代作品选讲》,河北人民出版社)
2一篇现实主义的作品,往往会成为历史的记录、时代的镜子。《陈美生上城》正是通过主人公陈美生性格的变化及弱点,展现时代的特征。陈美生的性格无疑是诚实而质朴、憨厚而勤劳的。但这种性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不同的境况下有着不同的表现。读者也正是透过陈欠生的性格变化去窥视时代的变幻。在《“漏斗户”主》里,陈美生沉政寡言,心事重重,为什么?因为他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他总是默默地劳动、欧繁地走路,在别人家里,也是默默地坐着,甚至整整坐半夜不说一句话。但在《上城》这篇小说里,陈欠生一扫过去的愁容,变得轻松愉快了,作品一开始就活力活现地描绘了陈美生的这副得者相:你看他多神气,“上城三十里,经不起他几晃荡—……”;你看他多满意,“肚里吃得他,身上穿得新”,真是无忧无虑……他满面春风,高兴这项。陈美生为何有如此巨大的变化呢?人物的典型性格总是和典型环境相一致,从除具生的性格变化中,我们不难看出围绕和支配陈美生性格变化的那个时代正在发生急剧变化。几起几落的极“左”路线和“十年内乱”给中国农民带来了多大的灾难啊!像陈美生这样的强壮劳动力,保老黄牛一样地勤劳苦干,还食不
果腹,日子过得不堪设想。粉碎“四人帮”后,农民的境况才慢慢好起来。《陈美生上城》就是这一新时期的真实写照,还是那个陈美生,直到1978年秋收分配,才真正甩掉那顶“漏斗户”主的帽子,第一次分到了属于自己的粮食。他流出了感激的泪水。这泪水消融了深埋在陈美生心里的冰块,也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作者是个严谨的现实主义者,他对生活的描写,既不做芬歌燕舞似的粉饰,也不做“金桥”、“天堂”般的浮夸,而是按照现实的本来样子去反映。对于陈美生性格中的弱点,作者也决不回避,加以如实的叙述。这不仅是为了把人物写活,增加人物的立体感;也是为了让读者透过陈美生性格中的弱点,窥视社会残存的弊端。陈美生虽然诚实而质朴,憨厚而勤劳,但他却过于软弱自卑,缺乏主人翁的气质。
自卑的人,自然性格软弱,无法抗拒不正之风的侵袭。陈美生一向听说招待所住宿费贵,想弄个究竟,赶快去付款。当陈美生走近柜台处时,说了六“算账”,服务员大姑娘不动声色地问了六“几号房间”。当大姑娘意识到是吴书记的小汽车送来的客人时,便一改常态,连忙丢下手中的报纸,赔以甜蜜的微笑,并款款款地找话说;但当这位绝色的大姑娘看出陈美生的寒酸相,断定他“不是个人物”时,内心的情感迅速地变换了位置,顿时由亲热变成了轻蔑,胜立刻沉下未,“冷若冰霜”。陈欠生面对这种不正之风,毫无抗争的勇气,反认为自己“说错了话,得罪了人”。
陈美生的自卑,在某种情况下就会走向盲目的自高自大。五元一宿的房钱,对一个普通农民陈共生来说是肉痛的,住一宿做七天工还要倒贴一请钱。这么大的差别,陈美生怎么也想不通。原想用卖油绳的利润实一顶簇新的帽子的,谁知帽子没买到手反把本钱亏了一大串。吴书记本意在关怀自己,反而坑了自己。陈美生百思不解,最后还是归罪于自己:“千怪万怪,只怪自己不曾先实帽子,才伤了风,才走不动,才碰着吴书记,才住进了招待惭……”。陈美生的“自谦”精神可感,但麻木程度至深。他丢了钱还遭白眼,这一挫折,给陈欠生精神上的打击是很大的;但他也有一套自己的办法。他在房间里胡乱报复了一番之后,便到百货公司,。心一枝,买了一顶帽子,立即戴在头上飘然而去。心想:我这五元钱花得值得,试问谁坐过了吴书记的小汽车?谁住过了五元一宿的高级房间?看谁还敢看不起我?……想到这里,他精神陡增,好像自己高大了许多,老婆也不在他眼里了,那种不愉快的,心情器时烟消云散。于是他愉快地划着脚步,像一阵轻风荡到了家,陈美生的行为是可笑的,但在笑声中我们不能不为他摇首苦笑。陈美生刚刚摘掉“漏斗户”主那顶物质贫困的帽子,却又暴还了精神贫困的形象
。作者通过这些揭历了“四人帮”给中国农民造成的沉重的精神负担。
(选自《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讲》,广西人民出版社)
3.陈欠生作为新时期普通农民的典型形象,既具有淳朴、敦厚的传统美德,又包孕了新的生活内容使他引起的降拔的精神追求。长期的贫困的物质生活,造成了他精神上的愚昧无知。当生活好转以后,他渴望过精神生活,但他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十分有限,而且表现了某种变态心理。生活在今天的陈美生,仍然带有昨天留下的印记。这一文学形象,既淳朴又无知,既讲求实际义狭隘自私。他的长处与短处,优点与缺点,是探合在一起的。复杂多样的性格,使我们感到既可受又可笑。
(选自档代中国文学名著提要与评析),南京大学出版社)
扩展资料
小人物命运的悲喜剧
陈思和
高晓声是专注于当代农民生活的一个作家。他在1979年发表了中篇小说《李顺大造屋》后,又以陈奂生为主人公连续写了《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和《陈奂生出国》五篇小说,人称“陈奂生系列”,后被结集出版为《陈奂生上城出国记》。作者的用意是在历史发展的纵向上,对中国农民的命运历程作系统剖析。
作者积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和观察,对中国农民的性格有着深刻而清醒的认识:“他们善良而正直,无锋无芒,无所专长,平平淡淡,默默无闻,似乎无有足以称道者。他们是一些善于动手而不善于动口的人,勇于劳动而不善思索的人;他们老实得受了损失不知道查究,单纯得受到了欺骗会无所察觉;他们甘于付出高额的代价换取极低的生活条件,能够忍受超人的苦难,去争得少有的欢乐;他们很少幻想,他们最善务实。他们活着,始终抱着两个信念:一是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相信能依靠自己的劳动活下去;二是坚信共产党能够使他们的生活逐渐好起来。……但是,他们的弱点确实是很可怕的,他们的弱点不改变,中国还会出皇帝的。”(《且说陈奂生》)这种认识,体现了他描写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现状,刻画农民性格时所特有的眼光,而刻画富于典型意义的中国农民形象,正是高晓声的一个重要特点。
要说明陈奂生的性格,最好是把“陈奂生系列”作为一个整体。陈奂生是一个勤劳、憨实、质朴的农民,在《漏斗户主》中,他长期被饥饿所纠缠着,并不懒惰却无法摆脱困境,对现实失望却又并不放弃努力,到了《陈奂生上城》中,陈奂生这个形象获得了特殊的艺术生命。《陈奂生上城》发表于1980年,是这一“系列”中最为精彩的一篇。这里的陈奂生已不再为饥饿所累了,小说通过主人公上城卖油绳、买帽子、住招待所的经历,及其微妙的心理变化,写出了背负历史重荷的农民,在跨入新时期变革门槛时的精神状态。尤其精彩的是在招待所的一幕,他在病中被路过的县委书记送来,第二天结帐时听了大吃一惊。对刚刚摆脱饥饿的他来说,五元钱并不是一个小数目。作者对陈奂生付出房钱前后的心理变化作了细致的开掘。
在付出五元钱之前,陈奂生是那么自卑、纯朴,他发现自己住在那么好的房间里,感到了父母官的关怀,心里暖洋洋的,眼泪热辣辣的,盖着里外三层新的绸被子,不自觉地缩成一团,怕自己的脚弄脏了被子,下了床把鞋子拎在手里怕把地板弄脏,连沙发椅子也不敢坐,惟恐瘪下去起不来。而在付出五元钱之后,他心中完全相反的一些因素,一种破坏欲,一种损人不利己的心理便发作起来,他用脚踏沙发,不脱鞋就钻进被窝,并算计着要睡足时间。但作者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对人物心理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尽了这个农民的各个心理侧面。陈奂生的心理又从破坏欲的发泄转变成自我安慰:既然一夜就住了五元钱,那么索性就去买个新帽子戴戴,在五元钱的刺激下,他长期养成的俭节被轻易放弃了。但当他想到,如此那五元的住宿费还是无法向老婆交帐时,便只好用“精神胜利法”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和满足,认为由县书记送去花五元钱住一晚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荣耀,于是他“仅仅用五元钱就买到了精神上的满足”。
在通常只有一个层次的激发点上,作者发掘出了好几倍的心理内涵,充分的喜剧风格使陈奂生的形象达到了作者从未达到的高度。每一个层次的挖掘,都体现了规定人物,规定情景中的规定心理,都体现了现实主义典型塑造的独特性,但同时都是以其独特性展示了七八十年代之交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民所共有的心理倾向,即作为小农生产者性格心理的两个侧面的并存交错:善良与软弱、纯朴与无知、憨直与愚昧、诚实与轻信、追求生活的韧性和容易满足的浅薄、讲究实际和狭隘自私等等。
陈奂生的精神,典型的表现了中国广大的农民阶层身上存在的复杂的精神现象。他的形象是一幅处于软弱地位的没有自主权的小生产者的画像,包容着丰富的内容,具有现实感和历史感,是历史传统和现实变革相交融的社会现象的文学典型。作者陈奂生既抱有同情,又对他的精神重荷予以善意的嘲讽,发出沉重的慨叹,这种对农民性格心理的辨证态度,颇具鲁迅对中国“国民性”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精神传统。
《陈奂生上城》体现了典型的高晓声式的叙事风格。他惯于运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以叙述为主,尤其擅长概括性叙述,很少采用直接呈现的方式,让人物直接说话和行动,作品的语言基本上都出自叙述人之口。其语言简练明快,幽默犀利,意蕴含蓄,富有情绪感和节奏感。所以,他虽然采用传统的讲故事的语气,但又不是讲故事,既不围绕一个具体的事件结构故事,也不组织矛盾冲突步步发展的戏剧情节,而是将人物几十年的普通生活压缩进某一个生活焦点上反映出来,通过人物心理深入开掘,揭示人物性格和作品的题蕴,这又很有点现代小说的味道,在这个意义上,他的小说叙述方式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扩展资料
现代人的文明标尺
谈全面开展"现代人、现代生活、现代城市"主题教育
社会学家在阐述"现代人"的概念时,提出了现代人应该具有:文明行为、科学头脑、健康身心、文化修养、服务社会精神。其中文明行为是现代人最直观的体现,是人的精神品质、道德素养最具体的表现形式。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应该培养公民的行为,使他们在其中生活的政体,不论是平民政体,或寡头政体,都能因为这类行为的普及而收到长治久安的效果。"今天,我们强调全面提高市民综合素质,推动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更加需要培养、形成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近几年来,我市以提高公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为目标,把道德建设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先后通过学习实践《道德三字经》、《社会公德四字歌》,讨论制定《东莞市民守则》,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树文明家风、村风、民风"及"学业、敬业、创业"等主题教育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文明进步,广大市民的道德修养有了很大的提高,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尊老爱幼、保护环境已蔚然成风,"讲文明树新风,做文明东莞人"成为全体市民的自觉行动。但是,我们也看到,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与现代文明进步趋势背道而驰的行为仍然存在,自私自利、冷漠歧视、破坏公共秩序等有损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行为,机动车辆乱停乱放、闯红灯、行人乱过马路等不良的交通意识,随地乱吐乱扔的不良卫生习惯等,所有这些都与现代化中心城市的要求格格不入。有些行为看似生活小节,但它却直接反映了市民的文明素质。哲人言:"应该重视你在街道上的行为,一个国家国民的教育程度,最容易从他们在街上的行为和举止中看出来。你在街上的表现就能够反映你的道德教养。"不重视市民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行为方式,不
从小事小节入手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就难以上一个新台阶,我们的"三现代"教育也就成为一纸空谈。
进一步规范市民的行为,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关键要抓好三个环节。首先要抓认识。要使广大市民认识到,一流的市民道德素质、一流的社会风气、一流的人文环境是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必不可少的因素;其次要抓规范。文明行为规范是市民行为的基本准则。要以《东莞市民守则》的"九不"内容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约束市民的行为;再次要抓具体。市民的道德水平是通过具体行为来体现的。这些具体的行为包括不闯红灯、不乱扔果皮纸屑、不践踏草地花坛、不说粗言秽语等。要引导市民培养良好的行为方式,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只要我们人人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就能把文明行为变成自觉行动,就能把自己塑造成为内美与外美统一的现代文明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