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论文选读
王力简介
王力先生首先是一位语言学家。他曾先入上海南方大学学习,后转入上海国民大学。1926年又考取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格。1927年留学法国,主攻实验语音学。1931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王力先生一生从事汉语教学与研究工作,对汉语语音、语法、词汇的历史和现状研究精深。他撰写了近千万字的学术论著,其中专著40多种,论文近200篇。他所撰写的《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学史》《同源字典》《汉语音韵学》以及他所主编的《古代汉语》等著作,大都具有开创的性质,在传统语言学向现代语言学发展的过程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王力先生还是一位诗人和散文家。他著有诗集《龙虫并雕斋诗集》,散文集《龙虫并雕斋琐语》。他的《汉语诗律学》对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和语言特点进行了精深的研究。他的《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和《略论语言形式美》,是诗歌语言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他的散文行文舒缓,用语谐趣、恬淡,以其机智的表现方法,用其丰富的智慧,启发读者自己于内心中静默的体验。
吕叔湘简介
吕叔湘(1904-1998年),江苏丹阳人,中国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和《中国语文》杂志主编、《现代汉语词典》主编、《汉语大词典》首席顾问。吕叔湘先生毕生致力于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主持和参与了许多重大语文活动和语文工作计划的制订,对现代汉语的规范化作出了杰出贡献。著有《中国文法要略》(三卷)《汉语语法论文集》《吕叔湘文集》等。
张志公简介
张志公(1918-1997年),中国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河北省南皮县人。曾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课程教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志公先生一生从事语言学、语文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对语言理论研究和基础教育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主要著作有:《语法学习讲话》《修辞概要》《语文教学论集》《张志公论语文教育改革》《汉语辞章学论集》等。
“修辞”概述
修辞作为一门独立的语言学科,称为“修辞学”。它和语法、逻辑的关系很密切。简而言之,逻辑是语法的思维准则,语法是修辞的语言基础。
准确、鲜明、生动,是修辞的基本要求。
修辞学研究的内容比较广泛,它从用词、造句研究到文章的布局、谋篇。为了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还研究各种修辞方法即修辞格。
修辞技巧是人民群众在语言实践中不断创造长期积累的结果,因此我们必须从现实生活中向人民群众学习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的修辞手法;古今中外的一些著名作品是我们学习修辞的知识宝库,我们要注意从中吸取营养。
现代中国修辞学的真正确立,以1932年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的出版为标志。
试论辞格运用的优化
辞格是人们长期的语言审美活动中逐渐创造、总结出来的结构定型的语辞优化格式,它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作为积极修辞手段,辞格在文艺语体中使用频率最高,对文艺语体的生动性、具体形象性、情感性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语言艺术化的重要手段。然而,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不能充分发挥辞格的特有功能、有效地表达思想感情甚至成为累赘或消极歧格的现象随处可见。如何使所用的辞格能尽善尽美,充分发挥其生动感人的魅力,引起人们较大的审美兴趣?本文将对此作具体的探讨。
笔者认为,运用辞格,首先必须切合“内律”,方能成其为格,这是优化的基础;其次必须适合“外律”,即适合外部各种关系,方能尽其善;三须具有美感性,即所用的辞格若能形音义皆美,独具韵味,则能获得极大的审美效果,达到尽善尽美的最优境界。此可称为高级辞格。
一、切“内律”
“切内律”,便是切合辞格内部的结构规律。使用某种辞格时,首先必须注意各辞格的要素特点,注意选择搭配内部构件,使辞格准确地发挥其特有的修辞功能,否则不成其为辞格,或若有所违背偏差,也会造成语病和歧格,更谈不上语辞的优化了。比如“比喻格”,其主要“内律”有两条:一是比喻和被比喻的两个事物必须有一点极其相似;二是比喻和被比喻的事物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事物,倘缺一个,比喻便不成立,或有所偏差,便成歧格。例如:
(1)〔原句〕公路上是走不下了,……军队夹着老百姓,老百姓夹着军队,只见两头不见完,山一样的拥上来。(陈登科《活人塘》甲版)
〔改句〕公路上是走不下了,……军队夹着老百姓、老百姓夹着军队,多远一望,只见人动不见头尾,同潮水一般,拥上前去。(陈登科《活人塘》,乙版)
(2)〔原句〕又是一阵羞愧通过小草的全身,篦笄样的叶子立刻合拢,而且垂下了;正像一个害羞的孩子,低下了头,又垂直了臂膀。
〔改句〕:又是一阵羞愧通过小草的全身,破梳子般的叶子立刻合起来,并且垂下了;正像一个害羞的孩子,低下了头,又垂直了臂膀。(叶圣陶《含羞草》)
例(1)原文被比喻的是人群夹杂“拥上来”的情景,是动态,而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却是“山”、静景如何“拥”?二者相矛盾,不切合比喻的“两个事物必须有一点极其相似”的规律,因而这里所用的比喻不仅达不到生动具体的效果,反而使表达不恰当。为歧格,改文的喻体与本体较相似,避免了疵瑕。
例(2)原文用“篦笄”作比喻体比方含羞草的叶子,但“篦笄”齿密而细,改文用“破梳子”来作喻体,更相似更贴切,更切合“比喻”内律--“有一点极其相似”,因而改文的比喻较优。再如:
(3)他知道星儿怎样扬他们的美眼,月儿怎样独笑。(叶圣陶《稻草心》,见《叶圣陶选集》)
(4)在高原的土地上种下一株株的树秧,也就是种下了一个个美好的愿望。(《植树歌》)
例(3)作者用拟人格来描写自己对星星和月亮的印象,但使用时忽略了内部构件的搭配,动词“扬”与后面的宾语“美眼”搭配不当,则使句子达不到预期效果而成为病句。后来作者在《稻草人和其他童话》一书中作了修改,改为“他知道星星怎么样眨眼,月亮怎么样笑。消除了搭配不当的语病,比较贴切了。例④为拈连格,后一分句中“种下了一个个美好的愿望”,孤立地看,“种”的宾语应是具体有生命的东西,与抽象的
“希望”不能搭配为动宾关系,但由于它是从前一分句“种树秧”的“种”拈来“希望”上的,合拈连格的内部规律:(1)必须是甲、乙两项事物连说;(2)用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连出变句。因此这个句子不仅没有语病,反而使表达巧妙含蓄,别具一格,故此处所用辞格达到预期效果,准确地发挥了其特有的修辞功能。
二、适“外律”
“适外律”,就是使用的辞格要适合外部各种关系,包括切合题旨、语境等,这样才能取得尽善尽美的艺术效果。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说过:“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又说修辞“不应是仅仅语辞的修饰,更不应是离开情意的修饰。”故运用辞格必须注意辞格的外部关系,具体表现如下:
(一)切合题旨:
题旨,即说写者的中心思想或话题、意图,运用辞格一定要与题旨相适应,相切合,做到意与言会,言随意遣,使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切之则为贵,传神则至佳。例如:
(4)各种各样的冰块,大的小的,高的矮的,东倒西歪,形状各异,有的像卧地的骆驼,伸着长长的脖子;有的像丛生的蘑菇,茂盛圆润;有的像一群水鸟,在海面上飘游嬉戏;……在“内拉顿”的冲撞下,它们动了起来,或左右旋转,或上下波动,加上浮冰块互相碰撞发出的冬冬响声作伴奏,简直就是一场其势无比的舞蹈表演。(《董兆乾《我所见到的南极洋》》
(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
例(4)作者意在介绍南极洋上冰块的各种情状,选用了多项比喻来描写,具体形象,生动传神,每项比喻都恰当无多余,故为瑜。例(5)要表达“愁”绪,而愁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事物,作者巧妙地只用了十六个字,却兼用了设问、夸张、比喻等辞格,把自己的离别故国、愁思不绝的感情突出而又具体地展现出来了,言简意赅,又使辞格有效地表达了主旨,成为千古绝句。因此,若能做到修辞手段与信息内容的完美统一,言简意赅,便能产生极好的修辞效果。反之,若不顾主旨,只求形式华美,则文不达意,或冗赘多余,表意不明确等,便不能发挥辞格的特有功能。例如:
(6)我对于使别人痛苦,使别人悲哀的人,我也就恨得比以前更加深刻、更加执扭、更加普通。(郭沫若《筑》甲版)
这里运用了排比,但排比的后二项表意不明确,因而显得生硬,作者在《沫若文集》里便将后二项删去,改为平语,更简洁明确。再如:
(7)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8)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骄嫩嫩,停停当当人人。(乔吉《天净沙》)
上面两例都运用了叠字格,但李运用它的复叠声韵倾诉自己追寻难觅,凄恍抑郁的心情,恰切感人;而乔句无法明确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显得娇柔造作,失去应有的修辞功能。
(二)适应语境:
语境大体可分为:情境、景境、文境。辞格选用若能切合它,便能情景交融,恰当严密,使辞格产生独有的魅力。反之则以辞害义,出现形式主义的毛病。
1、情境:情境包括喜怒哀乐和爱憎之情,以及作者的情感、想象和感受。陈望道先生说过,辞格运用应“侧重在应合情境”,尤其应“侧重在情感。”〔①a〕刘勰亦言:“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应文之本源也。”〔②a〕主张“为情而造文”。辞格运用离不开感情,若能注意与之相适应,便能有效达意并渲染情绪,相反,辞格若与“情”不合,读者便难于接受信息。文不畅达,亦不能达到辞格的特定效果。
(9)〔原文〕:武震一到桥头,先听见一片人声,鬼哭狼嚎地从桥南头滚过来,转眼就有无数朝鲜人从烟火里涌出来,……
〔改文〕:……先听见一片人声,连哭带叫地从桥南头滚过来,……(杨朔《三千里江山》)
(10)〔原文〕:你看,那茫茫无边的大海上,波浪滚滚,前呼后拥,撞到礁石上,唰地卷起两丈高的浪花。……
〔改文〕:瞧,那茫茫无边的大海上,滚滚滔滔,一浪高似一浪。……(杨朔《雪浪花》)
例(9)原文用“鬼哭狼嚎”来描写朝鲜人民,带有贬义,不符合人们感情习惯。改文为中性,较恰当。
例(10)原文把波浪的翻滚比拟为“前呼后拥”,用于象征劳动人民的诗情画意,感情分寸不当,易使人想起前呼后拥的官僚老爷,改文删去它,便避免了疵瑕。
运用比喻、比拟、借代、反语、双关等辞格时,特别要注意切合人们的感情习惯与感情分寸。
2、景境:景境主要指自然环境,包括辞格所取的景物特点,景物所处的时间、地点。(1)所用的辞格若愈能景,效果愈佳,反之有损于主旨的表达。比如贺敬之的诗《回延安》有一句:“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它运用生动的拟人格,切合景物特点。“红旗飘飘”如同招手,若是写“新建的楼房频频点头招手。”便不切合景物特点,不可想象那将是怎样情景,使用的辞格便有暇。对比以下两例:
(11)毛主席走遍全国,
山也乐来水也乐,
峨嵋举手献宝,
黄河摇尾唱歌。(河北民歌)
(12)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
(袁鹰《井冈翠竹》)
例(11)中“嵋嵋举手”与峨嵋山的奇峰突起的特征很相符。“黄河摇尾唱歌”与黄河上的曲折细长的特点很相似,而与河水汹涌似在唱歌相似,因而这里运用的比拟格能切合景物特点,又与人们欢乐的感情相协调,因而所用的辞格生动形象而又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旨,便为瑜。而例(12)作者要歌颂井冈山军民的坚强不屈的品格,选用了井冈山特有的翠竹来象竹,并赋于毛竹于人的动作,作者这里也采用了比拟格,但没有注意到毛竹的特性,毛竹会折腰,李阳冰云:“竹得风其体夭屈如人之笑。”这样,所用的辞格便有暇。
(2)辞格所选用的景物愈能接近彼时或彼地的特点,效果愈佳。古人云:“取譬不远”,即比喻最好就地取材。其它辞格亦是如此。
(13)东京也非是这样。上野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鲁迅《藤野先生》
(14)上班路上,看到被风打下的青枝绿叶在街上发着抖,一株合抱粗的大榕树也被刮倒了,横在马路上,我觉得,我的生活也像遭了一场台风,被刮得乱七八槽了。(孔捷生《姻缘》)
例(13)作者对“清国留学生”到日本所谓“留学”现象进行贬义色彩的描写,选用比喻格,并选用日本当地名山“富士山”作喻体,使描绘更真实、具体,取得较好的修辞效果。例(14)以“台风”作喻体说明“我”的生活状况,切合当时的景况,所描写的景物若不切合彼时彼地的情况,便不当。譬如西北地区没有台风,以“台风”作喻体,便不妥。再如过去人们常用“日月如梭、光阴似箭”来形容时光飞逝,如今“梭、箭”已少见。而且如今已有比“梭”、“箭”更快的事物,再用它来构成比喻,则失去生命力。
(3)辞格的设置若能注意展现景物发展变化的态势,便能意境深远,使人如临其境,回味无穷,效果尤佳。朱彝尊认为“传神空际”③a为第一流奇妙作品。例如:
(15)〔原句〕:日头堕到鸟巢里,
黄昏里煽动着归鸦的翅膀。……
〔改句一〕:日头堕到鸟巢里,
黄昏里还辨得出归鸦的翅膀……
〔改句二〕:日头堕到鸟巢里,
黄昏里还没有溶尽归鸦的翅膀……(臧克家《难民》)
原句与“改句一”没有运用辞格来写景,效果显然不如“改句二”,“改句二”运用了拟物格,把“黄昏”比拟作“溶化剂”,巧妙地描绘出落日黄昏的变化过程。作者说:“请闭上眼睛想一想这样一个景象:黄昏朦胧,归鸦满天,黄昏的颜色一霎一霎地浓,乌鸦的翅膀一霎一霎地淡,最后两者渐不可分,好象乌鸦翅膀的黑色被黄昏溶化了。”这样的辞格言简意赅,回味无穷,表达效果极好。
3、文境:
“文境”这里指上下文及文体风格,包括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文章的对象。无论是用词、造句或是选用辞格,总要受到一定的上下文和各种文体风格的制约,只有适应它们,才能收到预定效果。比如比喻、夸张、比拟等辞格常用于文艺语体,却不适用于实用语体;同样,若文艺语体中的戏剧人物的对话,是满口的抽象道理,也得不到观众的欣赏好评的。吴讷《文章辨体·序》说:“文辞以体制为先,精工次之,失其体制,虽浮声切响,抽黄对白,极其精工,不可谓之文矣。”也就是说,再精当巧妙的辞格,若与文境不协调,亦有瑕。例
(16)〔原文〕:敌人为了逃命,用三十二架飞机,十多辆坦克和集团冲锋向这个连的阵地汹涌卷来,整个山顶被打翻了。
〔改文〕……整个山顶的土都被打翻了。(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17)〔原文〕:(画眉)便走了出来,一飞飞到屋顶,看看四围的景物,真同仙境一般。
〔改文〕:它(画眉)四处看看,新奇、美丽。(叶圣陶《飞出牢笼的画眉》)
(18)〔原文〕桂长林带着原来的一班警察就直扑草棚区域,像一阵狂风扫过,在每扇破竹门后留下了恐怖的爪印。
〔改文〕:桂长林带着原来的一班警察就直扑草棚区域,在每扇破竹门后留下了恐怖的爪印。(茅盾《子夜》)
(19)据此,炮手营子百岁研究院的研究员得出一个科学猜想性的结论:小黄老师是神童的真正缔造者。神童的密码是穿牛仔裤的女教师编制的。……由于女教师有创造神童的秘方,她的牛仔裤和棒针衫,那轻薄透明的连衣裙和发式,也在炮手营子唯新派的女青年身上出现了。……徐二奶奶这时也成了媚外派:“那细腿牛仔裤人家小黄老师穿着还算顺眼,咱们山乡人穿上就像个长腿老等!”(金河《神童》)
上例(16)原文“整个山顶被打翻了”一句运用了夸张格,但由于它是用于记叙真人真事的报告文学作品,有失事实,在此文境中不妥,改文较真实、妥当。例(17)原文运用了比喻格,把四周景物的新奇与美比为仙境一般,但由于本篇是童话,对象是儿童,“仙境”究竟为何样,儿童不易理解,故原文比喻不妥,改文删去了比喻,通俗明确。例(18)原文上句用“像一阵风打过”比喻警察抓人的情景,但与下句“留下恐怖的爪印”配合不当,语意缺乏联系,故用得不当,改文删去上句比喻,避开疵瑕。例(19)里的“研究院”、“研究员”“密码”“唯新派”、“媚外派”“缔造者”等词语是使用易色的修辞方法,具有讽刺意味,因为小说写的是辽西山村炮手营子一位聪颖过人的孩子“百岁”五岁便死于愚昧迷信的故事,小说里大量运用了政治用语和科技术语,目的是反衬山村的闭塞落后、愚昧迷信,增加讽刺色彩,所以这里使用的辞格与上下文风格色彩一致,故为瑜。
三、美感性
文艺作品要反映现实,并给人以美的享受。辞格最适合于文艺作品表现诉诸感官的形象思维的内容,亦能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生动化,因此辞格亦需善于捕捉客观现实中美好的形象与心灵,给人以美的享受。杨树达说:“言辞当求美也。④a辞格一旦具备了美感性,则达到了辞格效果的最优境界。意大利美学家、语言学家克罗齐说“造句法只注重语言的正确无误。修辞学和诗学却研究表现美和贴切。”⑤a辞格的一般效果只要求信息准确、清晰,尚能生动地使读者理解感受;而高层的修辞,则不仅使读者在听觉、视觉、味觉、嗅觉等感官有一定的认识,并能产生愉悦感,使人于欣赏、愉悦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发生共鸣,这便是辞格的审美效果。是否达到较好的美感效果,可从以下两个方面鉴赏:
1、形、音、意美
内容决定形式。除内容美之外,若能注意辞格的外形雕琢。词句音形义的锤炼,绘声绘意绘形,便能产生动人的魅力,给人以美的感受,达到音美、形美、意美、例如:
(20)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空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朱自清《荷塘月色》)
朱自清先生在这段散文里,主要运用了比喻、通感等修辞格。以“舞女的裙”、“一粒粒的明珠”、“碧空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来比喻在风清月朗的夜晚里在曲曲折折的荷塘里的荷叶、荷花的各种情状,形象生动而又富于情趣;又以通感的方法,将荷花的清香比为渺茫的歌声,把人们已有的多种感知能力激发起来,意境深远,更显得荷塘的清幽空阔与恬美,而后又以“闪电”喻风吹荷叶荷花之快速,“一丝颤动”以动衬静,更显示了荷塘之宁静,格调清新。这段文字由远景到近景,层次分明,而且几个排比句“正如……又如……又如……”又构成排比式的整句,穿插在段落中心,整散交错,使句式灵活自然,舒卷自如,配上运用的叠音、双声、叠韵词,如“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星星、袅娜、渺茫”等极富于语言的韵律美,使语辞优雅而秀丽,整段文字色彩和谐,意境飘逸,恬美清新,不仅意美、而且形、音皆美,达到优化效果。这是运用多层表现形式,使内涵丰富深邃,形成多层面构造纵向体系的结果。再如
(21)花开红树乱莺啼,
草长平湖白鹭飞。(南宋·徐元杰《湖上》)
这一诗句以对偶的辞格出现,句式整齐,平仄相间,富于音乐美。并且以“摹拟”格,绘声绘色,“红花、黄莺、绿草、白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春意盎然的春湖图,给人以美的享受,形、音、义皆美,因而此句辞格亦为瑜。
2、新颖美:
在文艺作品里,优美的文辞,尤其是突破常规,对语言灵活运用,在特定的语境中,往往能巧用生辉,独具韵味,巧妙别致。它常常以其表现出的新异特色,使人耳目一新,引起人们极大的审美兴趣。诗人黄山谷言:“文章最忌随人后。”清代李渔曰:“意新、语新而又字句皆新,是谓诸美皆备。”[(6)a]辞格亦忌陈腐,喜新意,铸新语。辞格的新颖性亦不在故意标新立异,而是能平中显奇,拙中求巧,“用极平常的字眼而赋于新鲜的情调。”[(7)a]切不可仿而不化,人云亦云。例如:
(22)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朱自清《春》)
(23)科学的宫殿哟,
你座落在何处?
是在奔腾的浪峰,
还是在深山的峡谷?
科学的宫殿哟,
你用什么建筑?
是坚硬闪光的岩石,
还是绚丽多姿的花束? (《科学家的手》)
例(22)作者描写春天,赞美春天的生机可爱与活力,运用了三个比喻,不落俗套,新颖别致,分别用“刚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小姑娘”“有铁一般胳膊和腰脚的健壮青年”作喻体,使人耳目一新,三个比喻构成了一幅充满美的魅力的春天写意图,使人愉悦陶醉,令人心驰神往。语新意新,且句式整齐,语调铿锵,富于音乐美,达到极高的修辞境界。例(23)采用了奇问格,这些问句并非一般的反问或设问,它问得奇,但无法也无需回答,它联想丰富,虽问得奇,却不荒唐,富有情趣,别开生面,宫殿岂能座落于“奔腾的浪峰”,岂能由“花束”来建造,然而它通过突发奇问,展开想象,诗意浓郁,在诗情画意中,歌颂了科学的智慧与力量。这里的奇问格新颖别致,突破了常规问句,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力,引起审美兴趣,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可见,富有新意,也可以是在语言规范的允许下,偶尔越出常规,组成新的词语、句式,给人以新的刺激,激发读者的联想,耐人寻味。
总之,辞格的运用必须注意以上三方面的锤炼,才能充分发挥其特有的功能,达到尽善尽美的修辞效果。
注:
①a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第9页。
②a刘勰《文心雕龙·情采》(第三十一)
③a《李义山诗集辑评》卷上
④a杨树达《汉文文言修辞学》
⑤a意大利克罗齐《美学的历史》
⑥a李渔《窥词管见》
⑦a郭沫若《怎样运用文学的语言》
(李少丹 《漳州师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