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初一历史 -> 初一上学期 -> 第一章 原始和奴隶社会

第三课 夏商王朝的统治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28 18:31:53阅读:nyq
字号:|


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是怎么建立的?

  禹让伯益主持部落联盟的事务。十年后禹死了,禹的儿子启就杀了伯益,夺去了帝位,建立夏朝。从此以后,"禅让"制变成了"世袭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夏,原由夏后氏、有扈氏等十几个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的名称,变成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代号了。为什么到启的时候,发生了这么重大的社会变革呢?这不是偶然的,是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当时,随着氏族部落间掠夺战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俘虏变成了奴隶。在氏族内部,由于私有制的发展,耕地逐渐被分配到各个家庭使用。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在这种情况下,富有家庭的家长们,为了取得更多的财富,开始掠夺本氏族成员占有的生产资料。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这些部落首领和富有家庭的家长成为奴隶主。而多数人丧失了生产资料,成为平民或游民,有的被迫为奴隶主劳动,沦为奴隶。于是,社会上形成了奴隶和奴隶主两大对抗的阶级。奴隶是奴隶主贵族的私产,可以任意地打骂、杀害,甚至当作商品进行交换。私有制确立了。贵族们的财富和奴隶也理所当然地传给子孙后代。经济基础的这种变化,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禹在位的时候,部落联盟的民主 被专断所代替。据说.有一次禹在会稽召集各部落首领开会。有一个叫防风氏的部落首领来晚了。禹就杀掉了他。可见,所谓"公天下"已名存实亡了。禹在对外战争中,不断地得到胜利,俘获很多奴隶和财富。这时他的儿子启势力已经很大。他看到父亲担任部落联盟首长,生活富裕而且很有权势,早就想继承这个职位。夏部落的多数奴隶主贵族,也都不愿意把这个权力让给别的部落。禹死之后,启便在夏部落奴隶主贵族的支持下,废除了禅让制度,继承了父亲的职位。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世袭是一种具有进步意义的新制度。它遭到了旧势力种种阻碍。有个叫有扈氏的部落,为了维护掸让制度,起兵反启,很快就被启打败。有扈氏的子孙被罚作牧奴。启为了镇压奴隶们的反抗,打击旧势力,巩固奴隶制的世袭制,把原来的部落联盟机构变成专政机关。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一一夏朝,就是这样在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情况下产生的。




以青铜铸造为主的手工业

  从夏铸九鼎的传说看,夏朝的铜器制造应当是很有发展的。《墨子·耕柱》篇说夏后启"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左传》宣公三年说"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虽然至今还没有发现夏代的铜鼎,但已经发现了不少其它种类的铜器,二里头遗址的铜爵就有相当高的铸造工艺水平。西周初年分封诸侯时曾经封赐给鲁公伯禽以"夏后氏之璜"。春秋时期宋国叛臣外逃路过卫地,遭到卫人围攻,让他留下"夏后氏之璜"才肯放行。这些都说明夏代的美玉很为后世所珍贵。二里头遗址出土有许多种类的玉器,其中的玉柄形器的末端浮雕成兽头形,分为六节的器身上雕琢有兽面纹、花瓣纹,雕工十分精细,代表了当时的制玉工艺水平。《韩非子·十过》篇说禹所作的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这种祭器据说就是漆器。二里头遗址出土有平底漆盒、漆豆、漆觚等,可以看出当时的漆器制造工艺。

  商朝以光辉灿烂的青铜铸造业著称于世。历年出土的商朝青铜器有数千件之多,许多铜器造型古朴奇特,厚重雄浑,纹饰繁缛,足为商朝文明的象征。早商时代的郑州二里岗遗址曾经出土多种青铜器,还发现两处铸铜作坊。晚商时代的青铜铸造可分为两个阶段。康丁以前的阶段,铜器多方形,如方鼎、方彝、方尊等,其棱角和中线处常以扉棱为装饰来增强器物的庄严和雄伟。这个阶段的铜器多无铭文,或仅标明器主的族氏。武乙以后的阶段,器物形制发生不少变化,如鼎足由原先的圆柱形变为中间略细的蹄足形,爵由平底变为深腹圆底等。这个阶段出现了字数较多的铭文,有多达40余字者。殷墟所发现的铜矿石是孔雀石,其中最大的一块重18.8公斤。商都所需的铜和铅可能产于今豫西、晋南一带,锡则来自南方。开采好了的矿石要先炼成铜料备用,这在卜辞中称为"铸黄吕"。殷墟有大规模的铸铜遗址,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当时铸造青铜器要经过制模、翻范、浇铸、修整等工序。铸造大型铜器常常要上百人乃至几百人的协同工作。司母戊大方鼎的鼎身和鼎足采取整体铸造的方法,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后再在其上安模、翻范、浇铸而成的。它的鼎身由4块腹范、1块底范、1块芯座,另加4块浇口范合在 一起铸成,所需金属料在1000公斤以上。




因谏被杀的夏代忠臣

  夏桀时大臣,因忠谏而被桀所杀。据《韩诗外传》记载,夏桀时,建造的酒池中可以运船;堆起的酒糟足有十里长,池中之酒可供牛饮者三千人。关龙逢向夏桀进谏说:古代的君王,讲究仁义,爱民节财,因此国家久安长治。如今国王您如此挥霍财物,杀人无度,您若不改变,上天会降下灾祸,那时定会有不测的结果。他恳请国王改变这种情况。说毕,立于朝廷不肯离去。夏桀大怒,命人把他囚而杀之。关龙逢因忠谏被杀,在夏王朝内外引起很大不满,很多人都不敢直言进谏,只想远远离去。

返回










盘庚迁殷与武丁中兴

  盘庚迁殷是早商与晚商两个历史阶段的分水岭。《尚书·盘庚》篇对这次迁都的情况有不少记载。盘庚迁都于殷的决定曾经受到许多贵族和平民的反对,盘庚十分耐心地进行劝说,阐明道理,晓以利害,强调自己和先王一样是"视民利用迁","承汝俾汝,惟喜康共,非汝有咎,比于罚",指出迁都并不是对大家的处罚,而是要共享安乐。盘庚还威胁那些反对迁徙而且要作乱的人,说要对这些人"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由于进行了多方面的工作,盘庚迁殷才得以实现。殷地在今河南安阳西北不远的小屯村一带,在小屯及其附近地区发现的商代王陵、宫殿、作坊及其它遗址的情况表明,这里就是当年的殷都。《史记·殷本纪》说盘庚迁殷之后,又曾"徙河南,治亳,行汤之政",大约有过短时期的政治中心的转移。可是在盘庚以后,殷都不再频繁移动,还是显而易见的事实。盘庚迁殷对于商朝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武丁是一位励精图治的杰出人物。《尚书·无逸》篇说他继位以前,"旧劳于外,爰及小人",常久生活在民间,知晓小人的痛苦。他继位时,"乃或亮阴,三年不言,其惟不言,言乃雍"。关于"亮阴"的具体内容,后人颇有不同的解释,《史记·殷本纪》说是武丁"思复兴殷,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决定于冢宰,以观国?quot;,后来得贤相傅说,这才言语。傅说出身微贱,《墨子·尚贤》下篇说他曾经"衣褐带索,庸筑于傅岩之城,武丁得而举之,立为三公"。能够破格任用傅说,表明武丁确有卓识。在早商的后期,据《史记·殷本纪》说,"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这种局面到了武丁时期得到彻底扭转。武丁时期在国力昌盛的基础上,不断向外扩展影响。甲骨卜辞记载了武丁时期许多对外战争的情况,武丁多次讨伐土方、羌方、龙方、马方、虎方等,都取得不少胜利。《易经·既济》载:"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quot;武丁妻妇好一次曾率众"三千"和"旅万"外出讨伐,所动员的人数已经相当可观。《诗经·殷武》说:"挞彼殷武,奋伐荆楚,罙入其阻,裒 荆之旅。"可见武丁时期商朝势力已经达到南方的荆楚之地。武丁在位长达59年,这是商朝的鼎盛时期。

返回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