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非指示性”教学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对“非指示性”教学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内容摘要:在教学流派中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种极端的派系:一种是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说”,一种是杜威的“学生中心说”。这两中思想把教育的重点都放到了一个点或面上,认为学习只是一方面的事情。忽略了两者之间的配合,互动!郑逸农老师提出的“非指示性”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教学尝试,探讨此模式是否能够运用到体育教学当中!
关键字:体育教学;非指示性教学;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不断创新,从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说”到杜威的“学生中心说”,将教育的思想从“只要老师”这个极端走向另一个“只要学生”的极端。都不能完好的解决教育的根本。要是将两个极端折中,既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又兼顾教师的引导和组织。将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教育思想。
郑逸农老师就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依据,将“不明确指示学习目标,不明确指示问题答案”的教学模式更名为“非指示性”教学模式,认为“非指示性”教育,就是试图反拨语文教育中的“非人化”倾向,“把人当作人”,当作行为和心灵相融、知识和情感和谐的完整的生命体。从行为主义、唯认知主义的物化教育转向人本主义的人性化教育,让学生根据人的特点来学习,按照人的规律来生活。并运用于中学语文教学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那么“非指示性”教学模式是不是只能用与语文学科呢?到底能不能适用于中学体育,还有其他学科的教学呢?我认为这是可行的,而且也是有必要的。
本人以一节体育课的教学步骤,来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教学内容
排球的垫球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正确的排球双手垫球动作概念,清楚垫球时球与手的接触点及手臂的动作。
2、通过学习使学生在自练自习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
3、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
自行理解
教师发给每个学生一个排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或者爱好自行玩球,让球“弹”起来。此时,他们可能用手抛球、单手发球或者头顶脚踢球……当然,也有的同学可能了解一点排球的垫球动作,就直接的用双手垫球。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能力,将排球玩动起来,都能创造的使手中的球弹起来。
确定方向
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确定今天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向。教师一般不作决策,仅仅起一种组织作用,让学生自己先选择,确定后进行讨论,得出课堂主题——双手垫球。
深入研究
同学们认识到课堂主题之后,就进入到真正的练习阶段,本次课的目标主要是了解垫球时球与手的接触点以及手臂的动作。此时,教师也不明确的指示学习目标,只让同学们继续练球,看看他们有什么新的发现。结果,大部分同学都能有所领悟:双手垫时两手要握紧(手的握法);肘关节要摆起来;球在手上的位置要好,不好的话球要乱飞……不过,他们还不能做出更正确的动作,还不能明确手的正确接球点。
小组讨论
根据自己的学习效果,同学们分成规定的组数进行讨论。经过不同学生的学习心得,得出若干结论。人多力量大,往往小组中能得到一些比较正确的想法。
全班交流
讨论后,每组选出一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研究结果。然后进行全班交流、统一意见。有的小组提出:“双手击球时手臂不能弯曲,要不球老是要往后面飞出”。有的小组刚提出疑问:“球不知道到底打在手的哪个部位好,打在手腕上容易乱飞、不稳定”。马上就有小组提出:“球应该打在手腕的上方,可是又好象打不出力量,球击的打不远”。此时,真想马上插嘴将他们的疑问一一解答,但还是忍住了。既然他们都能发现问题,而且并没有把大方向搞错,就让他们继续探索下去,慢慢体会学习的乐趣,让他们在交流中对垫球有更新的了解。
引导补充
等到学生们交流结束,我才作了一点点补充。毕竟他们自己的交流不是很正确或者表达的方法不是很好。当然,我也说的不多:“那么,击球时,我们的手臂能不能不屈?击球时两肩再往上提下看看好不好”?马上就有同学在下面做起了动作——样子就出来了!我又提出:我们发现球击在手腕上经常乱飞,那是因为什么原因呢?就有同学回答:是因为这里的接触面不平整!于是我不失时机的说:那我们两手合起来伸直之后哪里最平整呢?很容易的就找到了手腕上方。让同学们知道了球与手臂的接触点。
再进行练习时,学生就有所领会,已经能够将球垫对位置,球的稳定性也得到了提高。同学们也基本了解了双手垫球的技术要求!
本节课基本符合了“非指示性”教学模式的一个“核心”和几个基本环节,是“非指示性”教学模式运用于中学体育与健康课堂的尝试。这种教学方式有别于其他的直接传授法。
一、可行性
“非指示性”语文教育的核心命题是“把人当作人”,其中蕴含着三层要义:师生平等;真诚对话;自主成长。这与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又不谋而合。
第一,在关注学生学习选择性上一致。
“非指示性”语文教育的“二不”之一是“不指示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文本特点,自主(或独立或共同)选择学习内容,确定学习目标。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正是需要学生们自主的选择学习内容,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第二,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上一致。
“非指示性”语文教育的“二不”之一是“不指示问题答案”,教师不作现成的标准化的灌输,鼓励学生自主(或独立或共同)探究,同时鼓励学生多元解读,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样就是为了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习能力。
第三,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上一致。
“非指示性”语文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并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表达自己的初读感受、研读心得等。“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就是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教学,使学生在不同与别人的体能和运动技能状况下,都能得到更高的评价,满足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
第四,在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上一致。
“非指示性”语文教育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包括纪律员、协调员、点评员、材料员、记录员、代言员等)或一同探究小组内共性的问题,或共同分享小组成员的研读成果,或与全班同学及老师一起探究典型性的问题。新课程标准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是重要的学习领域。而体育活动多数是以团队的形式进行,体育课中更能强调合作的力量、合作的重要性。
所以,本人认为“非指示性”的教育模式在中学体育课堂运用是可行的。
二、教学策略
为了能更好的上好体育课,体育教师应该找到更好的方法,具体的我们就采用这样几种策略:
第一、备教材。“非指示性”教学表面上看是教师只要在边上稍微的点拨下,实际上在上课前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备课,准备更多的可供研究的材料,要根据各种年龄档的学生技能水平来设计内容,要能巧妙的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去注意哪个位置,哪个动作!
第二、多交流。首先在平时要跟同事进行学术交流,相互学习经验。课时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的学习技能情况。强调同学们在上课时进行小组合作、互相评价。争取学的更快更有效率!
第三、重过程。现在教学提倡“过程性”,就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过程,并能用比较清晰的,有条理的语言来表述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新知识新技能!
第四、迁移法。体育活动中有许多东西是相近的,我们可以提供相似的教材,比如投掷中的顶髋这个动作,在投掷中都能体现。根据多种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将学习所获得的结论或方法运用到新的问题情景中,以其得以巩固和深入。形成问题解决策略的迁移能力!
当然此模式存在“课时量大”——一节课只能学习一个内容,与时下体育与健康课的一些教学途径与方法产生矛盾,而且很多动作技能的东西也不能靠凭空的想象就学的会的,所以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以期最好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2、 郑逸农 “非指示性”语文教育初探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