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广州中学生进入体育社会化的研究
浅析广州中学生进入体育社会化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体育社会化;中学生
论文摘要: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从性别特征、时间特征、体育运动项目特征、重要影响人、进入体育社会化与体育经历的关系、学校体育时进入体育社会化的影响等六个方面,研究了广州市中学生进入体育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特点。
体育社会化作为体育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始于本2.0世纪60年代,是在社会学的社会化研究潮流中诞生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一般将体育社会化的研究分为“进入体育的社会化”和“通过体育进行的社会化”两个方面。所谓“进入体育的社会化”是指人们如何涉足体育,或是怎样获得体育角色学习的过程。换言之,是指人们依靠什么样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因素去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所谓“通过体育进行的社会化”是指由于参加体育运动,掌握体育的价值和规范,培养社会角色,发展身体,促进个性形成与发展的个体社会化过程。目前,各国的体育社会学者仍在沿用这一划分进行着大量实证方面的研究。本文中的体育社会化研究主要指“进人体育的社会化”部分。
本研究尝试从社会化的角度弄清广州中学生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接触体育活动的,即是怎样成为体育角色的。它的意义在于:首先,具有填补广州在此方面研究空白的意义。其次,可以为政府决策部门和大众从社会学角度认识体育角色的形成提供参考,从而使社会能创造更好的、便于市民成为体育角色的社会环境、政治、经济环境和大众都能喜欢体育的心理状态。第三,可以为教育行政部门及体育教师培养中学生体育意识,提高教学效果,普及体育运动提供咨询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从初一至高三的广州中学生。根据研究任务的需要,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首先,按地域分层,分别在天河区、东山区、海珠区、越秀区和花都区各随机抽取一所中学,共计五所中学。然后,按中学所在年级的不同分为六个层,即从初一至高三,根据立意抽样原则,分别在每个学校随机抽取初三和高三各一个班,共计十个班。这十个班的479名中学生就是本文调查研究的样本。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法,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设计了“广州中学生体育社会化调查问卷”,共发放479份,回收479份,其中有效问卷455份(男235.女220)、有效率95.0%,还有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
2、研究结果与讨论分析
2.1广州中学生进入体育社会化的性别特征
本文将体育社会化变量用喜欢并参与体育运动的程度来进行测量。从表1可知,有58.0%的广州中学生喜欢并参加体育运动,在体育社会化过程中,他们已经进人体育,成为体育角色。采用卡方检验,X2二41. 936 > X2.0.001 (2 )= 13.815,计算结果表明,广州中学生性别与对体育的喜欢程度有着非常显著的相关,男中学生对体育的喜欢程度非常显著地高于女中学生,这与其它相关研究结论是一致的。东方文化传统的社会对女性的社会角色期望是服从、内向、含蓄、弱势、贤妻良母等,这与体育角色培养人的竞争、勇敢、自信心、攻击性等个性特征基本上是相悖的。所以女性在进入体育角色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来自社会环境和重要影响人的阻力,对她们产生负面的消极影响。
2.2广州中学生进入体育社会化的时间特征
从表2可知,广州中学生进人体育角色的时间比较早,86.7%的人在幼儿园和小学期间就已经喜欢并参加体育运动,男女在进人体育角色的时间特征上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很多研究都认为:儿童时候的经历和体验决定一切。从班杜拉(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分析,对于参加体育活动,即进人体育角色的个体来说,在幼儿园和小学的儿童阶段,个体的身体、心理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生物基础,再加上幼儿园和学校这样的社会环境,以及教师、同龄人的影响,他们是很容易喜欢并参加体育活动的。广州的教育体系比较发达完善,幼儿园和小学适龄儿童人学率分别达到80%和95%左右,教师大部分经过培训,比较重视儿童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其中包括体育教育。通过研究进人体育角色的时间特征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今后,体育行政部门、体育学者和体育教师应将体育教育的工作重点放在儿童期,幼儿园和小学是进人体育角色的关键阶段。 2.3广州中学生进入体育社会化的项目特征
从表3可知,广州中学生进入体育角色过程中的项目选择途径是多样的,总体来看,几乎每个项目都有不少人喜欢并参与,体现了中学生年轻、活泼好动、兴趣广泛的特点。其中男生较集中于比较激烈的、对抗性强的篮球和足球项目上,女生则更倾向于对抗性弱、身体冲撞小的羽毛球和游泳项目上,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
2.4广州中学生进入休盲社会化的形晌因宜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影响参与体育活动的三个因素分别是个体属性(个人的身体、心理特征)、有重大影响的他人(教练、朋友、父母、运动员明星等)、和社会环境(家庭、学校、社会)。从表4可知,广州中学生进人体育角色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主要是同学、朋友伙伴、兄弟姐妹、父母和体育明星。其中,同学、朋友伙伴、兄弟姐妹可以概括为同辈群体。同辈群体年龄相近、地位相同,并具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相互之间容易形成自由、亲密的关系。他们经常地聚集在一起,彼此之间发生模仿和从众的互动,表现出自觉地学习和接受同学和伙伴的兴趣爱好和行为方式,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恰当地描绘了同辈群体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父母的影响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家庭是人社会化的最初场所,父母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情感倾向等都会通过家庭生活经常性地表现出来,子女在反复强化的过程中很容易接受父母的影响。国内学者吕树庭等的研究证实,父母对子女参与体育的态度(变量Z)是家庭(变量X)对参与体育(变量Y)的影响中最重要的中介变量。另外,体育明星通过大众传媒把精湛的技艺、潇洒的身影、人性中最辉煌的一面展示给青少年,对他们产生强大的行为示范和行为导向效应,很多人首先是体育节目的视听者,然后才成为体育运动的直接参与者。2.5广州中学生进入体育社会化与体育经历的相关性
已有的研究证明,体育社会化受到个体过去体育经历的影响。本文将体育经历变量(Y)用是否在校运会或体育竞赛中有优胜经历来进行测量。采用Gmama定序相关测量,计算得Gmama = 0.33, Z = 3.12 > = 2.58,计算结果表明,广州中学生喜欢体育的程度(即体育社会化)与他们的优胜经历(即体育经历)之间呈非常显著性相关,体育社会化程度与体育经历之间存在相关性,可能是两者相互影响的结果。一方面,喜欢并参加体育运动的个体,通过体育实践活动使体质得到增强、运动技能水平得到提高,使他们更有可能在体育比赛中取得较好成绩,拥有优胜的经历;另一方面,获胜的经历使个体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强化了他们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行为。日本学者山口泰雄的研究也强调,过去曾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到满足、愉快性质的人,现在也依然能坚持体育活动,通过体育比赛中获胜是体验这种情绪的重要途径。社会心理学也认为: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同时也反作用于态度。喜欢体育与优胜经历之间也是这样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
2.6学校体育与广州中学生进入体育社会化
美国著名的体育社会学家凯尼恩(Kenyon)认为:体育角色的学习是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中,接受重要的影响人并强化这种角色行为的结果。学校作为社会化机构是中学生进人体育社会化的重要社会环境,体育教师应该是重要影响人之一。但在前文的影响因素分析中我们注意到,教师教练在广州中学生进人体育社会化中居于较次要的位置。从表6可知,有42.8%的广州中学生虽然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特别是女生表现得更加明显,体育课或者说学校体育,对中学生体育社会化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而非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认为主要原因可能出在学校的体育课教学中。按照山口泰雄的研究:过去曾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到满足、愉快等性质的人,现在也依然能坚持体育活动,体育社会化和体育经历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它启示我们,体育课应以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积极愉悦的情绪体验为主要目标。而传统的重技术重考核的体育课教学模式,使学生经常得到的情绪体验却是枯燥、厌烦、失败、沮丧。在2001年开始试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它明确提出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是体育课程基本理念之一。
3、结论与建议
3.1广州中学生进人体育社会化存在着性别差异,男生喜欢并参加体育运动的程度明显高于女生;进人体育社会化的时间比较早,几乎都是从幼儿园和小学期间已经开始喜欢并参加体育运动;进人体育角色过程中的项目选择途径是多样的,其中男生较多地集中在篮球和足球,女生则在羽毛球和游泳;进人体育社会化的重要影响人依次为同辈群体、父母和体育明星;进人体育社会化程度与体育经历存在着非常显著的相关性;进人体育社会化的过程中受到学校与教师的影响较小,学校体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中学生进人体育社会化。
3.2儿童期是进人体育角色的关键阶段,建议广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重视和加强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体育教育工作;各级中小学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在场地、经费、时间等物质基础上给予保证;体育教师应积极开展体育教学改革,从学生兴趣、健康人手,努力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喜欢程度;父母应持积极的态度支持子女参加体育运动。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