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语文 -> 正文

语文课堂问题行为干预策略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18 17:02:49阅读:
字号:|

  语文课堂问题行为干预策略

  一.语文课堂问题行为的现状分析

  据统计,高中语文课堂上,30℅至40℅的学生有问题行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指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从日常的课堂教学片断分析,可以看出学生问题行为的表现,其中最普遍的课堂问题有大声说话占8.2℅,不配合老师讲课占10.3℅,不愿意主动回答老师问题占65.7℅,做小动作占4.3℅,注意力不集中占12.8℅。

  二.高中语文课堂问题行为的干预策略

  每一个问题行为的发生总隐藏着一定的原因。有教师方面的原因,也有学生方面的原因。

  1. 从教师自身出发:发挥教师的教育优势,调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

  (1)把握学生心理,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

  实践证明: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心理活动有目的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时,注意力也只能保持10—20分钟。45分钟与10—20分钟的注意力集中是一个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们可以通过调节心理视点:即变化课堂教学内容及改变教学方法,将40分钟分割成三段来适应注意力的这个特点,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第一阶段为前10分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种手段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比如我在要讲课文《五人墓碑记》时设置了这样的导语: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中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为民请命的人,是舍身求法的人。这样就把学生带入了教学情境。第二阶段为中20分钟。是利用第一阶段创设的最佳教学情境,在学生情绪最高昂,注意力最集中的理想状态中讲授新课。第三阶段是后15分钟。是把“第二阶段”的教学内容进行强化训练,完成效果反馈,促进思维的发展。

  (2)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减少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承认学生存在着个体的差异。许多问题行为的发生是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力不从心或者太容易,失去兴趣。所以在教学前必须对学生的学情做必要的分析,掌握绝大多数学生的现有的学习水平,为找准“最近发展区”作充分的准备。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水平的层次性原则,在课堂教学采用多层次“最近发展区”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全面分析学情和教材,找准“最近发展区”,并科学地确定不同层次的“最近发展区”目标。只有这样,因材施教原则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如学习《五人墓碑记》一课,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能自己通顺地疏通文意,并能愉悦地参与学习,这已经是其“最近发展区”水平;但是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这还不够,应该鼓励他们自己找出本课中词类活用现象、特殊句式及古今异义词等;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孩子,应该有更高的“最近发展区”,引导他们不仅能自己总结一词多义现象,而且在研读课文的基础上能进行比较阅读,比如《五人墓碑记》与记述明末苏州市民自发斗争的场面的文字进行比较,看看它在立意、材料组织、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异同。让不同需求的学生都有所发展。通过把学生引入“最近发展区”,达到使学生“跳一跳,摘好桃”的激励功能,使各层次学生始终处于旺盛的求知氛围中,并从解决问题过程中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克服厌学情绪的产生。从而促使每一位学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从而有效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

  2.从学生方面入手

  我国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主要倾向,课堂问题行为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外向性问题行为,一类是内向性问题行为。我们应该对不同类型的课堂问题行为进行不同的行为干预。

  (1)干预外向性课堂问题行为,降低消极行为发生率。

  外向性问题行为是直接干扰课堂正常教学活动的攻击型行为,这些行为是容易被觉察的,在语文课堂上主要表现为不听教师指挥、故意大声喧哗分散大家的注意力、喜欢交头接耳等扰乱秩序的行为。可采取的干预有:①活动强化。活动强化就是当学生表现出具体的期望行为时,允许学生参与其喜爱的活动,或提供其较好的机会与条件,如在背诵比赛中让大声喧哗的学生做评分员;让交头接耳的学生做记分员等等。②选择性强化。即强化其他一切行为,唯独不强化我们所认为的不欲求的行为。具体方法是对课堂问题行为的反应(表面上)无动无衷,而公开赞扬相反的、正确的行为方式。如上课铃响后进教室,看到同学们在大吵大闹,老师不急于批评,而是对班里坐得最好的同学竖起大姆指,这样,其他同学也会效仿。③优势强化。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其优势领域及弱势领域,对有课堂问题行为的学生也如此。在课堂上要发挥学生的优势,让他们找到好学生的感觉,从而用好学生的感觉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如在做语言表达题时,让爱说话、的同学做评委,来评价别人写得对不对、好不好,让他在评价别人的过程中提高审题、鉴别能力,从而反省自己的行为。④不良消退。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有时是为了赢得教师或同伴的注意。如果教师直接干预,可能正好迎合了他的目的。因此,教师有意忽视,对他们的行为不予理睬,学生会自觉没趣而改变其行为。消退最好与积极强化相结合,在选择对不良行为进行消退处理时,应同时选择适当的替代行为,并予以强化。例如,当学生上课说话时,不予理睬,而当他认真听讲时,马上给予表扬,强化他的良好行为。⑤行为转移。这种方法是使问题行为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得不到对目标行为的任何强化,从而降低或消除问题行为的发生。例如,有学生上课捣乱,教师不予指责,而是请全班同学闭上眼睛听,教室里有什么声音?这时教室就会立刻静下来,使有问题行为的同学转移自己的行为,规范自己。

  (2)干预退缩性课堂问题行为,提高积极行为的发生率。

  内向性的退缩型行为在语文课堂上表现为:缺乏表现欲,说话声音微弱,没有自信,不敢面对同学,没有表现激情,思想经常开小差。但是这些同学在课堂上不会大吵大闹,不会干扰课堂的正常秩序,因此,很容易被忽视。但是如果不及时纠正,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对于此类问题行为,常见的方法有:①课堂气氛的调节。此类问题行为学生大都属于性格内向的学生,他们比较胆小,缺乏心理安全感。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多安排一些配乐诗朗诵或放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录像,融语文学习于轻松的氛围中,减少他们表现的压力,体现寓学于乐的特点。②加强情感教育。干预内向性的退缩性行为,要充分利用阳性强化或者阴性强化,帮助学生减少退缩等内向性行为。加大教师和其余同学对行为主体的情感投入,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心理安全感和充实感。③理性情绪疗法。引导行为主体对自身行为积极归因,增强自信心。使胆怯、害羞、孤僻、不合群的同学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改变自己的消极否定的自我评价。④强化自我效能教育。学生的成功经验,通常会激发他们的愉悦情绪,降低挫折水平,从而避免或减轻问题行为。学生的失败所导致的挫折感往往是有些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因此,教师要确保学生在课堂活动中适当的成功率,要积极地对学生给予表扬、肯定。教师对学生学习材料和学习活动的适度选择,有助于学生的成功感受,进而减少问题行为产生的可能性。

  对问题行为的矫正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要求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不断积累经验,勇于探索,不断提高自己对问题行为的矫正水平。只有有效地矫正了问题行为,才有可能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保障素质教育的稳步推进。

上一篇: 语文课堂的留白策略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