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学论文 -> 语文 -> 正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作者:张清华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06-5-1 20:41:28阅读:
字号:|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有专家就提出,在新课标下,我们要给孩子们一个情感的课堂、一个对话的课堂、一个开放的课堂、一个感悟的课堂。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让孩子们能够充当学习语文的主人角色,自主地学习语文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让孩子们主动参与学习

    导入新课的方式很多,教师创设情境,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主动参与到学习之中来。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我一边用电脑播放桂林山水的风景一边说:“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桂林去游玩。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迷蒙云雾、那里的绿树红花,一定会使你以为进入了迷人的画卷,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呢?”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加上多媒体创设的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

二、创设情境,注重朗读和说话训练,让孩子们敢于展示自己

    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无非是读、说、演等活动,那么,在课堂上要注重学生的朗读和说话训练,让学生敢于展示自我。

    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注重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运用一些先进的媒体,创设课文情景,做到该喜则喜,该怒则思或高昂激扬,或如泣如诉,从而拔动学生的心弦,促进其思维的升华。如在一年级教学朗读《静夜思》这首古诗时,学生们在幼儿时期家长就教会他们背诵了,但诗意是什么?学生一知半解。我引导学生先看这首古诗的动画制作,了解诗人李白被流放到外地,时值中秋佳节之际,天上月圆,人间团聚,而他却孤身一人在外地,他看到天上的明月,忍不住低下头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这是一种思乡情。经过图文对照,学生们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朗读时面部表情就比较严肃了,很多同学争相站起来,用难过的心情、缓慢的语调读出了诗人一个人在外孤独冷清的场面,较好地理解了古诗,又展示了自己。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刘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借助实物、图片、声像、表演、语言描绘等,创设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场景,让孩子们置身其中,乐而动情,进而情动而辞发,较好地展示自己。如在教学《请到我家来》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出一个具有浓厚乡村气息的家园,并配以儿童歌曲《我的家》:“你看那边青山风景美如画,弯弯流水,几枝野花,围着竹篱笆……”稚气的童声感动了孩子们的心灵,激活了孩子们的思维,在轻快悠扬的音乐声中,孩子们活蹦乱跳地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兴致勃勃地打开了话题……在教学完《小蝌蚪找妈妈》一文后,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蝌蚪找到了妈妈,都跳到荷叶上,围着妈妈呱呱叫,该多么高兴啊!你们想小蝌蚪会对妈妈说些什么?谁能说一句话,后面用上感叹号,把小蝌蚪找到妈妈的喜悦心情表达出来?学生踊跃发言,争相说出自己想好的那句话。教完《哪座房子最漂亮》后,我让学生夸夸我们自己的校园,学生因为是自己熟悉的地方,也就敢站起来大声地说。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所感所想,体验到了说话的成功与喜悦。

三、创设情境,拓展课堂,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延伸语文教学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我便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这也许是受儿童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中大头儿子认数字的故事的启发),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我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如识字教学时,大街上、车厢里、商店广告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课程资源无处不在,语文教学走进了生活。

    在教学一年级《爷爷和小树》一课时,快结束课堂时,我是这样设计的:1、同学们,爷爷这么爱护小树,那我们应该怎样做?

2、小朋友们再来看看我们的校园怎么样?(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欣赏美丽的校园风景)那我们又该怎样做呢?

    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再进行总结,小朋友们说得很好,相信你们以后也会做得很棒,那么我们的校园会更美、更漂亮,我们就可以自豪地对别人说:“我们的学校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学生通过这样的引导,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就会自觉地保护校园环境,这样,在生活中延伸了语文教学。

    以上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的一点做法,只要我们的老师时时处处事事都做有心人,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就会越来越强!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文章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