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学论文 -> 语文 -> 正文

古代“无为”思想与现代历史教学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06-12-18 9:28:54阅读:
字号:|

古代“无为”思想与现代历史教学 
魏贞新
内容提要: 
本文把古代**的“无为”思想引入历史教学中,探讨其对素质教育下历史教学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有这样一个故事:古代某武士一心想成为世上第一射手,他遍访名师,刻苦训练,终于达到了百发百中的境地,武士自喜。一日,在深山偶遇一高僧,高僧明其箭术,遥指空中的两只飞鹰,武士心领神会,一箭射落了其中的一只,而高僧却说:“取鹰何用弓箭,高手当‘不射而射’”。言罢,高僧抬手一指,虚点向空中的一只飞鹰,只见那鹰好如受重创,径直落至高僧的脚下。武士大为震惊,叹道:“这才是射艺的最高境界啊!”
职业所然,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对于上述故事往往也会联想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能达到“不教而教”的艺术境界也正是多少历史教师的孜孜以求啊!当然,希望能有故事中高僧的技艺,把自己教育的航船驶向理想的彼岸,达到教育艺术完美的及至,这是无庸讳言的。但现实中有些事情却往往是事与愿违,南辕北辙。庄子讲过这样一个寓言,是说南海之帝??和北海之帝忽一起去拜访中央之帝浑沌,浑沌热情周到地款待了他们。告别之时,南海之帝和北海之帝想回报一下浑沌。他们商量说,人人都有七窍用来看、听、吃和呼息,可 独独浑沌没有,我们来为他打开七窍吧!于是,他们一天给浑沌打开一窍。七天后,七窍是开了,而浑沌却因此而死去了。其实,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不知不觉中象南海之帝??和北海之帝忽一样违背规律的教师还是大有人在的,满怀敬岗爱业爱生之心,大有作为之志,其结果是想走入教育艺术的殿堂,却误入了歧途,压制了学生的发现欲望和创造力,摧残了智慧之花,越来越背离了初衷,伤心莫过于此,悲哉!
近日,初读几篇有关**“无为”思想的文章,深受启发,历史教学的关键还在于广大历史教师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上的转变和创新,而在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的“无为”思想可以给我们现代历史教学以新的启示,新的思考,融入新的教育理念。
“无为”思想是**在《道德经》中提出的,是道家学说的精髓。要正确理解**的“无为”思想,还要从这一思想产生的背景谈起,**所处的春秋时代,诸侯混战,统治者恣意妄为,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形下,**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里,“好静”是针对统治者的骚扰而提出,“无为”是针对统治者的苛政提出的,“无欲”是针对统治者的贪欲而提出的。**说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 并不是说什么也不做。在**生活的时代,人民日出而做,日落而息,自给自足,无需统治者组织生产和交换,一切顺乎自然地进行。而统治者一旦“为”,则是为了修建奢华的宫室而崔逼苛重的赋税,或是为发动吞并他国战争而拉夫抓丁。这样,“为”则百姓遭殃,社会动荡,“无为”则人民闲适、社会安宁。因此,“无为”是不妄为,不乱来的意思。是说统治者的行为要顺应自然、社会发展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定相应的法律、制度、不轻易变更,人们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努力去做。所以,“无为”一词照字面上理解是消极的不作为,不做事或没有任何行动。其实,**的“无为”正是要去为的,是积极的、动态的、创造性的,其正确的含义是不要违反自然规律,要顺其自然,因势利导,突出表现是一种不强迫,不硬行,不勉强的态度。是“为无为”是“无不为”,“无为”是“有为”的最高表现,是为达到“无不为”的化境,它包含了**对于社会人生深刻而独到的理解。**是一个具有丰富的辩证法的思想大师,这自然使得他的思想不仅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而且具有不拘泥于传统世俗的独特性。
今天,我们正确理解了**的“无为”思想并把其引入历史教学中,来指导我们的历史教学,会真正有利于把素质教育引入 历史课堂之中,这是因为:
第一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提倡“无为”思想,就能使我们重新正确认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现代素质教育的历史教学质量关,不仅要看学生所掌握的历史基础知识水平,更要看学生对历史、对人类、对未来、对现实社会的理解、感悟和关心程度,看学生是否从前人活动的功过得失、经验教训中汲取到了智慧和力量,从中学会了生存、学会了交往、学会了创造。素质教育下的这种新型历史教学质量关、人才关,关键是要提高受教育者的悟性,培养起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发现的能力,学生不能是被动、消极的信息接收者,而应是主动、积极的信息加工者,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都应该是一个“有为”者,“有为”则是“无为”的结果,**曾指明:“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是潜在的“有”,“有”是显现的“无”,无更多的限制,则有更多的自主……“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此话令人深思!教师“好静”,才不会包办代替,才会给学生留有创造的空间和时间;教师“无为”,才不会把自己的东西塞给学生,才会去认真倾听,倾听中的因势利导;倾听中去创设情境,疏导开学生的思维障碍,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以感悟、以妙不可言,以无 为而无所不为;教师“无欲”,才会真正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构建起符合现代素质教育的历史教学质量关,**说:“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欲以观其妙。”思想大师的这充满辩证法的智慧之语,给我们今天的历史教学的启迪依然是深刻的。
当然,前面已谈及过,”无为”并不是不做事,无作为,而正是积极的、动态的、创造性的去做,这也正是“无为”思想在历史教学上的体现,这种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就体现为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作用,教师的示范,既体现在学科的知识结构中,更体现在思维品质的高度上,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启迪智慧者,平常常说的功夫在课外就是这个道理。弦外之音最动听,感受的是乐曲的美和心灵的美。至于如何做到从创设情境到引入佳境,从教化进入悟化,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新的感觉、新的体验,获得精神的升华,灵魂的净化,“无为”思想指导下的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道法自然“更是最高法则。看来“无为”教育要实施“不教而教”,首要的要求还在于教师对师生关系的新认识。
第二 在历史教学中提倡“无为”思想”,能创造民主、思辩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无为”其实也是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一种尊重客体的思维方式,它提示人们在认 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知”与“行”的活动中,对“知”与“行”的对象与客体要采取尊重的、因顺的态度,不要无视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一味膨胀主体的自我意识,按照主观意图恣意妄为。
在历史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最显著、最根本的特征。历史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塑造学生创造人格和个性,而个性创造力根植于个性发展的土壤里,个性发展的土壤肥沃,创新精神才得以发展。民主的教育环境是激发学生思维潜力,促进思维乃至个性发展的客观条件。因此创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爱护、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才会有丰富的想象、积极的思维,才会有独创和新颖,而压抑的课堂环境,态度武断的教师只会压抑学生的发现欲望和创造力,使智慧之花凋谢,灵感之光失色,思维之源枯竭。还学生以心灵自由,发挥群体交互激励机制,大胆地拓展课堂时空,创设“无拘无束”的气氛,让学生“自由地呼吸”,使其创造的潜能冲破意识阀门,进发为创造力,在思辩和争鸣的过程中得出新的认识,正是**“无为”思想在历史教学中的新应用,“无为”思想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也正是历史教师现代教学观念的折射。
综上所述,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学是一种境 界;“无为”是一种思想,“无为”是一种技巧,以“无为”之思想,追求现代历史教学之新境界、之高境界,值得我们广大历史教学同仁们继续去思考,去探索。

参考资料:
1、 无为”教育艺术初探 ------- 1997年《北京教育》
2、 **“无为而治”社会政治哲学思想初探----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98 (02 ) 魏宗禹 高成新
3、 **“无为”精神新探------安徽大学哲学系(史向前)
4、 作为思维方式的“无为”( 徐克谦 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210097) 
5、 垂衣裳而天下治的无为境界---网络文章
6、 道兴管理 -----网络文章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文章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