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关于生命的思考
我喜欢把一个人的生命,生活和情感看成是一个流动的过程。生命如流。这才是生命状态的真实写照。 生命之流,生活之流和情感之流构成了一个人的蔚为状观的生活画卷。生命之流的涌动是生活情感之流的活水源头。热爱生命的人,才会拥有和保持旺盛的生命之流。生命之流挟裹着生命的特有的气息,且以独特的姿态,奔涌而去。生活和情感都是对生命之流的张扬和放大。在生命之流上,开出朵朵生活和情感的浪花。它翻卷扑腾,显示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律动。
我喜欢看水的流动,迂回和潜伏的姿态。那种执着那种韧性令我感动。
二 关于艺术的诞生
艺术的诞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它有如一粒种子,一枚鸡蛋。种子和蛋的成长,是需要培育和孵化的。培育和孵化也就是生命的孕育过程。生命不断地催生成长,最后种子会张开芽口,而蛋也
必然要被激情的生命所啄破。破土而出和破壳而出,这就是生命的诞生.
艺术的创造,也就是寻找种子和蛋的过程,还要培育和孵化,让生命取得能量,具备突破黑暗,迎接朝阳走向世界的能力。否则,艺术的生命就会胎死腹中,就会被黑暗永远挟裹。
三 关于冷峻的风格
已故老作家汪曾祺先生说过一句关于写作的话:“叙事要冷,要冷在骨头里,皮肉冷不算”。我觉得汪老的话讲得又狠又绝。
叙事要冷,这个冷,是冷静,不动声色,不动气,不张狂,不做作,不拿腔捏调的意思。鲁迅的叙事是冷的,海明威的叙事是冷的,当代作家余华的叙事是冷的。鲁迅的《狂人日记》不冷吗,《孔乙己》不冷吗,《祝福》不冷吗,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不冷吗,冷是一种风格。就象冬天的旷野,百草枯折,树只有枝杆,这时的旷野是冷的,而大地的情怀却是暖的
,却只暖在地心深处。好的作品,那份情怀是靠读者品味出来,而不是直接写在字面上的.
四 关于美文
我觉得贾平凹创办的《美文》杂志,定位非常好:大散文月刊。散文而大,不是小。妙就妙在这个“大”字。过去我们读过太多的小散文。是散文的气魄小。我认为散文是不宜雕作的。一雕作就把自己局限了,走向一条羊肠小道 。散文应当开阔,笔触所指,皆见生活。而文字尤其要率性而出,切忌装摸做样,无病呻吟。
美文不是华美,也不是秀美,而是一种素朴之美,是一种写出了生活味道的大美。庄子说,天地有大美。也就是说,大美的东西就在天地万物中。可见,大美的东西是无处不在的。而我们这些凡人俗眼,视大美而不见,这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大憾事了。
世界不缺大美,缺的是发现大美的眼睛。大美的眼睛说到底是
由大美的情怀决定的。具备了大美的情怀,不仅眼睛里有大美,耳朵里也有大美,甚至整个感觉都是大美的。这时,你才会发现一个大美的世界。
五 关于汪曾祺和苏北
汪曾祺老先生的散文和小说,冲淡平和,入了化境。用一句话极言之,那就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汪老先生毕生没有去动写那些灿烂辉煌的东西,一枝笔总在写那些家长里短,就是写自己身边的那几个人。身边中的人,充满生活的情与味,亦可见至情至性。汪老写的是小人小事,但见出的却是一个大人,大事。这是用艺术的心力化解了那些绚灿,而使那些绚灿的东西,以平淡之态表现出来。平平淡淡才是真。汪老先生对艺术之真的觉悟与表现,由此臻于化境。读汪老先生的作品,你好象觉得不在读作品,而直接进入了某种常态的生活,与那些常态的人直接生活在了一起。这就是艺术与生活不隔,由生活而走向了艺术之真。
苏北的《异人异事》,确有汪老先生的味道。其人其事,均是凡人俗事,小不见怜的人。你可以把它当散文来读,也可以把它当小说来读。散文写出了人性的深度和长度,散文就走向了小说,而小说淡化故事性的时候,小说也就开始了向散文靠拢。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其实都在强调一种生活的情味。写足了生活的情味,形式也就降到次要。读者
才不管你是小说是散文呢。
但苏北的文字太象汪老的文字了。这似乎在刻意模仿。真正的艺术家,消化掉之后是看不出模仿的痕迹的。你看得出汪老模仿沈从文的痕迹么?汪老把沈从文化成了自己的血肉,你也就看不到模仿的踪影了。